-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汗门
汗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七十八
汗门
黄帝素问
经脉别论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注 汗者水谷之津液,饱甚则胃满,故汗出于胃。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肾主骨,持重远行则伤骨,故汗出于肾。肝主筋,疲劳伤筋,故汗出于肝。劳伤四体,故汗出于脾。】
阴阳别论
阳加于阴谓之汗。
【注 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
脏气法时论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 【注 肺主气而发源于肾,母子之经气相通也。故气逆则喘咳肩背痛而汗出。】 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注 太阳之气司表,而下出膀胱经,气逆则表气虚,故寝汗出而恶风。】
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注 夫感天地之阴寒,而吾身之阴气又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评热病论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注 汗生于水谷之精,水谷之精,由精气之所化也。】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注 交争于骨肉者,邪气伏匿于骨肉之间,至春时与正气交争,而发为温病。得汗,是精气胜而邪当共并而出矣。】 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注 今汗出而邪留不去,则热邪复伤其阴精矣。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 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注 阴虚则阳往乘之,故汗出。】 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注 风为阳邪,开发肌腠,津液外泄,风热留之,故身热。风热不去则伤动其肾,气逆于上则心烦,乘于脾土则中满,病名曰风厥,谓因风邪而使肾气之厥逆也。】
脉要精微论
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 【注 灌汗者,脾土灌溉之汗。肺气虚而不能输布水液,脾气自灌于肌肤,至令肺气不复通调散发也。】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注 邪在阳分,故身热无汗。邪在阴分,故多汗身寒。阴阳并受其邪,则无汗而寒也。】
生气通天论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注 天之阳邪,伤人阳气,气伤外弛,故汗出。】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注 汗出而半身沮湿,是阳气虚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汗出见湿,则湿热郁之于皮肤,则生痤痱。劳汗当风,则寒湿郁于皮肤而为皶痤矣。魄汗未尽,表邪未去也。表阳邪气,同陷其间,寒邪随阳化热,故气烁,表气不入于经,故穴俞以闭,但热不寒为风疟。】
金匮真言论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注 夏不汗出,则暑气伏藏,至秋乃成风疟。】
热论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注 伏匿之邪,与汗共出,故不可止之。】
宣明五气论
心为汗。
【注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也。】
骨空论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注 风为阳邪,伤人阳气,故病如此。】
平人气象论
尺濇脉滑,谓之多汗。
【注 尺肤濇者,风痹也。邪迫于经,其脉则滑,以风之阳邪,闭于皮肤之间,而迫于经脉,故主多汗。】
水热穴论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元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元府者,汗空也。 【注 勇而劳甚,则伤骨而肾气动,则水液上升而为汗矣。因风而致水肿于皮肤间也。】
诊要经终论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注 太阳之经气已绝,故瘈瘲戴眼反折。手太阳主液,足太阳藏液。绝汗者,津液外亡也。】
举痛论
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注 夫气为阴之固,阴为阳之守,热则腠理开,汗大泄,则阳气从而外泄矣。劳则肾气伤而喘息于内,阳气张而汗出于外,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阴阳应象大论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注 汗出于阴液,由阳气之宣发,雨乃地之阴湿,由天气之所发,故方之。】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注 阳乃火热用事,热在表,则腠理闭而喘,粗汗不出。肾主精液,心主血液,齿干,精液竭,烦冤,血液枯也。中焦之生气绝则腹满,此阳热偏胜之死证,虽苟延于冬而不能幸免于夏也。若阴盛则阳虚,故汗出。阴寒在表,故身常清,在里则数栗而寒;表里俱寒,故四肢厥冷腹胀满也。此阴寒偏盛之死证,得夏月之阳热,尚可救其阴寒也。】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所至,为寝汗,痉。
【注 此秋病之常也。】
气交变大论
岁水太过,甚则寝汗出,憎风。
【注 岁水太过,诸丙岁也。水泛则源竭,太阳之气无从资生,表阳虚,故汗出憎风也。】
至真要大论
少阴在泉,主胜则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注 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客气乃太阳寒水。以土胜水,是以津液不藏而汗出于表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肺脉缓甚为多汗。
【注 缓则肺热甚,故多汗。】
微缓,头以下汗出不可止。
【注 肺主周身之气而朝百脉,腠理开,故头以下汗出不可止,是颈项胸背之间,肺之外部也。】
经脉篇
肺手太阴之脉,是主肺所生病者,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 【注 肺俞在肩背,肺气盛故痛。风寒汗出中风,乃三阴三阳之气在表,而合于天之六气也。】 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 【注 胃主荣血,故主血所生病者,为狂为温疟汗出者,胃气热而蒸发水液之汗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 【注 少阳乃一阳初生之气,汗出者阳加于阴也。】 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汗出。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注 阳气根于阴而出于阳,是以六阳将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阳气外脱,腠理发泄,绝汗乃出而阳气终,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不能终天运之一周。】
热病篇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注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者,外已解也。脉即躁而不散数,此邪热虽未去而正气不伤。后三日乃再经之十一日,此复传于里阴,必得阴液之汗而解。故未曾汗者,勿腠刺之,当取汗于阴也。如三日不汗,乃阳热盛而阴气已绝,故至四日而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注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者,此内因之热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热已清而脉平和,故生。热病者,脉尚躁,病外因之热而及于经也。不得汗者,不得从乎外解,此外热之极也,故死。脉盛躁得汗而脉静者,外淫之邪,从汗而散,故生。】 热病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注 汗不出者,外淫之热,不得从汗解也。大颧赤者,五脏之热甚也。哕者,外内之热交争,胃气绝也。汗不出呕下血者,外热不解而入于阴也。咳而衄汗不出者,咳乃内热,上逆于肺,衄为表热,外迫于经。夫肺主皮毛,外内之热,咸从肺气以汗解。汗不出者,气绝于上也。出不至足者。气绝于下也。】
五癃津液别篇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注 腠理者,分肉之文理,津随三焦出气,淖注于皮肤肌肉之间,故腠理开则汗大泄。】
五变篇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黄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 【注 盖津液充于皮腠之间,皮溃理疏,则津泄而为汗矣。太阳之气主皮肤,如腘肉不坚,理粗而皮不致密,则腠理疏而浑然汗出矣。】
五禁篇
大汗出之后,夺也,不可泻。
【注 形肉血气已虚脱者,虽有实邪,皆不可泻。】
决气篇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注 津发于腠理,故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荣卫生会篇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即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故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注 卫气从上焦之气而出,所出之道路,从来上未至于面,后未至于背。今饮食下胃,其荣卫宗气未有定分,而先汗出于面,或出于背,此卫气之不循道而出也。卫气布于周身,无所不被其泽。若汗出于身半,此卫气之偏沮也。盖卫气者,水谷之悍气,其性慓悍滑疾,如腠理不密,即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也。】 荣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是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注 荣卫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者,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荣卫,皆生于精,故异名而同类焉。汗乃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夺其血者则无汗,夺其汗者则无血。】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汗证
湿痹篇曰: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中风篇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矣。 水气篇曰: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中藏经 【汉 华佗】
汗出死证
热病汗出而脉未静,往来转大者死。 病厥逆汗出,脉虚而缓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时死。
脉诀 【晋 王叔和】
汗脉
濡脉歌曰:濡脉关前人足汗。
杂病歌曰:病人头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眼小目瞪不须治,作汗如油不可苏。 内外俱虚身冷寒,汗出如珠微呕烦。忽然手足脉厥逆,体不安宁必死(扌弃)。 肾脏歌曰:面黑齿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频。皮肉濡结发无泽,四日应当命不存。
活人书 【宋 朱肱】
论伤寒
伤寒无汗者七证,自汗者九证。太阳伤寒、刚痓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阴阳易病、冬阳明病,皆无汗。汗出者九证,卫不和、伤风、风温、中湿、中暑、阳明病、亡阳、柔痓、霍乱,皆自汗。虽然,少阴不得有汗,而少阴亦有反自汗出之证;阳明病法多汗,而阳明亦有反无汗之证,不可不察也。 问:头汗出。曰:病人表实里虚,元府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见于头。凡头汗出者,五内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谓之重虚。然头汗出者有数证。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有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表未解也,病人但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 心下紧满,无大热,头汗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