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惊悸怔忡健忘门
惊悸怔忡健忘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九
惊悸怔忡健忘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注 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而形体为之俯偻,《金匮》所谓痹侠背行是也。如阳虚不能为荣血之卫,邪陷于脉中而为瘘,留连于肉腠之间,《金匮》所谓马刀侠瘿是也。如经俞之气化虚薄,则传入于内而干及脏神矣。心主脉,神伤则恐惧自失。肝主血,故其病发惊骇也。】
金匮真言论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注 春时阳气上升,故病如气之发而为惊骇也。】
诊要经终论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注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藏魂,魂魄不安,故使人邪哭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注 秋主下降,刺春分,是反导其血气上行,故令人惕然欲有所为。刺逆论曰: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注 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阳明之善惊也。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之妄言也。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经脉别论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注 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肺为心盖,故淫气伤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注 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
评热病论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注 肾邪乘胃,故不得卧。阴阳相薄,故惊恐。心气上乘于肺,金畏火热,故咳甚也。】
举痛论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注 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
痹论
肝痹者,夜卧则惊。
【注 肝藏魂,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骇。】
厥论
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注 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不可治者,谓病在气分,而痈肿在内,非针刺之可能治也。若发惊者,其毒气干脏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注 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也。阳明之气主肌肉,故身热。经云:二阳发病主惊骇。衄血呕血者,阳明乃悍热之气,厥逆则迫血妄行。】
阴阳类论
三阳一阴,太阴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注 三阳主开,一阴主阖,二气类聚而太阴脉胜,是一阴不能止其开,则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脉解篇
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注 此阳明经脉病也。】
五常政大论
委和之纪,其发惊骇。
【注 邪伤肝也。】
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注 昏惑悲忘,心神不足也。】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热气妄行,善忘。 【注 寒气下临,脏气上从,而热气妄行,故神伤善忘。】
大奇论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注 肝经病,故两胠满而不得小便。脏气雍满,卧则神魂不安,故发惊也。】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
【注 肝脉之来,疾而暴乱者,必有惊骇。】 二阳急为惊。
【注 二阳,阳明土也。土气虚寒,则阳明脉病,故惊。】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注 无形之气上逆则脉至数疾。邪薄心下,故发惊。】 肾肝并小弦欲惊。
【注 小者血气皆少,弦则为减为寒。肝脏之气生于肾,脉并小弦,是二脏之气皆虚而欲发惊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 【注 善忘善悲者,从胃而上及于心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善惊谵妄,复则惊瘈咳衄。 【注 热客于胃,则善惊谵妄,热乘心肺,则惊瘈咳衄。】 阳明之复,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注 如病入肝则干脏矣。干脏者,半死半生。】 诸病惊骇,皆属于火。
【注 火者,少阳包络之相火也。相火甚则心神不安,故惊骇。】
玉机真脏论
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注 春脉太过,则气并于上。经曰: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气上盛而与督脉会于巅,故眩冒而巅疾也。】
四时刺逆从论
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
【注 秋主降收而反令其生长,故血气上逆而善忘。】 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
【注 冬主闭脏,刺肌肉,是取所藏之气于肌腠之外,使阳气竭绝于内,令人善忘也。】 阳明濇则病积,时善惊。
【注 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也。善惊者,病在血也。】
疏五过论
凡未诊病者,必间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一过也。
【注 常贵后贱,常富后贫,则伤其志意,故虽不中邪,而病从内生。夫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是以志意失而精营脱也。五气留连,谓五脏之神气,留郁于内,而不得疏达。并者,谓并病于五脏也。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肉筋骨,是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言气生于精,精生于气,精气之并伤也。如久常之富贵,不意失之,故时惊也。此病不在脏腑,不在躯形,精气日虚,营卫日耗,即有良工,不知因名,此治之一过也。】
五脏生成篇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 【注 呼吸急则脉亦急。肺主气,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骇。】
调经论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注 血并居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注 血并于下,则血畜于下而善忘。气并于上,则气逆于上而为悗乱。】
奇病论
帝曰: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注 足少阴寒水主气,脉大则为风,紧则为寒。夫病风水者,外证骨节疼痛,此病在肾。非外受之风邪,故身无痛。水气上乘,故形不瘦。风木水邪,乘侮土气,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也。善惊者,水气乘心也。惊已而心气痿者,心受邪伤也。】
阳明脉解篇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注 阳明之脉,乃胃之悍气,别走阳明,悍热气盛,则胃腑气虚也。】
气厥论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注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主血,故热甚则衄。】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之政,寅申之纪也。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注 诸风眩掉,皆属于肝。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少阴所至为惊惑,少阳所至为惊躁。 【注 此夏病之常也。】
血气形志篇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注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盖血随气行,气数乱逆,则经络不通,荣卫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宜按摩醪药,以行其荣卫血气焉。】
灵枢经
百病始生篇
虚邪之中人也,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注 足阳明之脉病,故惕然而喜惊也。】
经脉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 【注 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盖甚则有余于内也。】
本神篇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注 喜忘者,神志皆伤也。腰者肾之腑,故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大惑论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注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惊悸证治
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病人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水在肾,心下悸。
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圆主之。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脉诀 【晋 王叔和】
惊病之脉
心脏歌曰: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心脉歌曰:实大相兼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 虚脉歌曰: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惊悸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名曰肝胆俱虚也。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名曰脾胃俱实也。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 诊得心积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唾血,身瘈瘲,主血厥,夏瘥冬剧,色赤也。 征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
健忘
趺阳[趺阳:原作「太阳」,据《千金》卷十七肺脏脉论改。]脉浮缓,少阳脉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诊得肺积,脉浮而手按之辟易,胁下时时痛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结痈,皮肤寒,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 羽音人,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为土克水。阳击阴,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言音口动而不出,笑而看人,此为邪热伤肾,甚则不可治。若面黑黄,耳不应,亦可治。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痛,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论治
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皆心虚胆怯之候也。治之之法,宁其心以壮胆气,无不瘥者矣。 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戍怔忡。怔忡不已,变生诸症,舌强恍惚,善忧悲,少颜色,皆心病之候。《难经》云:损其心者益其荣。法当专补真血。真血若富,心帝有辅,无不愈者矣。又有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五饮停畜,堙塞中脘,亦令人怔忡。当随其证,施以治法。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洽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宁静,思则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