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风寒门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宋,撰人未详】
     伤寒论

  经曰:伤寒者有五,有中风,有热病,有温病,有中湿,有伤寒,其所苦各不同。此五者配入五气,随四时为病。故春风、夏热、秋湿、冬寒、中温,而伤寒则居一焉。其细论在伤寒类证集中。其四时之病、皆谓之伤寒者,乃总概之名也。内热病者,乃盛暑之时,炎热之气中人为病也,又名中暍。湿病者,乃雨露霜雾烟岚水渍湿气中人为病也。小儿无此二病,谓小儿不治家事,未有干办,早卧晚起,不致冲冒故也。外伤风、伤寒、温病,小儿有此三病,谓严寒、厉风、温气无所不至,小儿肌肉脆软,气血柔弱,易为伤之故也。是三病者,其证其脉,不可诊切;儿稍大者,可切脉而别之。伤风之脉阳浮而阴弱也;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濇也;温病之脉,行在诸经,未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也。若婴小未能诊切者,但看其形候耳。  伤风者,乃四时八方为厉之风伤人,其候昏睡,呵欠烦闷,口中气热,或自汗恶风,发热,鼻鸣干呕,热多寒少,面光而不惨,手足皆热,烦躁,治当发散。有饮水者,有能食者,有不能食者。其饮水能食者,可微下之,余不可下也。  伤寒者,乃冬时严寒之气伤人,入于腠理,当是之时,壮者气行而已,怯者则着而为病。其即发者为伤寒。至春发者为温病。一云在夏至之前,非时行温气之病。夏发者为热病。一云在夏至之后,非中暍之热病。其候面赤,浑身壮热,头痛体疼,鼻塞声重,清涕咳嗽,寒毛立,气促急,或呕吐白水,寒多热少,面色惨而不舒,手足指末微冷,不烦躁而恶寒。  伤风者不恶寒而恶风,伤寒者不恶风而恶寒。其恶风者当风而乃憎寒也;其恶寒者,虽不当风而亦自憎寒也。以此别之。  治者:若脉洪盛,身体壮热,头痛面赤,四肢暖者,为阳证,宜汗之;若脉微细,身冷,不甚头痛,体疼面青,四肢冷者,为阴证,宜温之。  温病者,四时之间非节候邪气伤人,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言此时通行此气,为病无少长略同,故名天行时气,又名时行温病。其候头痛身重,壮热体疼,与伤寒相似,但临时看其脉与其证,以属何经受病,随经而求之为治也。已上三病,通以伤寒为治。邪在外者解之汗之,邪在内者温之下之,当随证按法而行之。钱乙言伤寒男体重面黄,女喘急面赤,各憎寒,口中气热,呵欠烦闷项急,此乃不分伤风伤寒而概言之也。况伤风伤寒,证候传变多端,自有专经可凭。孙真人云:治小儿与大人无异,惟减用汤剂极少耳。更有伤风寒而兼食者,俗呼谓之夹食伤寒也。其候壮热烦渴,鼻塞声重,四肢困倦,眼黄,腹中胀痛,涎唾呕逆,或呵欠烦闷。治者不先攻所伤,但先解表,候表解然后下之,则病与食皆去也;若不顾其表,便以药攻之,多致结痞也。又有因失饥而食寒饮冷,伤于脾胃而中风寒,其候胸膈不快,腹胀而痛,面色唇口皆青,手足逆冷,脉沉细者,此寒伤于脾,浸属太阴。庸工不识,以为胸膈不快,妄用针灸,或便投驶药,则胸膈愈不快而吐利,只一两日间便致危殆,此不明之误,非其治也。所谓伤寒本经药证甚多,难以具述。今采其小儿常所患者之方,及有兼见之证,略为条叙。伤风寒手足冷身热面赤头痛者,此脾怯也,宜先和脾,然后发散。伤风寒自利者,脾虚也,宜先补脾,然后发散。未瘥者先调顺其中,有下证者微下之,有惊者退之。  伤风腹胀而喘者,脾虚也,宜先补脾,去胀定喘;候喘定,然后发散。  伤风寒得下后,大热已退而余热未解者,是下之太过,胃虚而热乘之故也。胃中虚热者,虽是无多,当生胃中津液,津液得生则热自退矣。  伤风寒其热在外者为表病,若未入于里,两解之。夫里虚气逆,热结胸中坚硬而痛者,此为结胸;若但硬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气;若因饮水得者,则为水结。若三四日外热入于里,则腹满痞,内实有燥粪者,当下之。若热入大肠则为大便结濇不通,若热入小肠则为小便难濇不通,热入大小肠则为大小便不通。热入脾胃,脾胃属土,候于肌肉,热盛蕴蒸于外则为发黄,热熏于心胸则为烦躁,津液耗减者则为发渴,热上冲咽喉口舌者则生疮肿疼痛。有血泄者,血得热则流溢妄行,从鼻出者则为衄血,从口出者则吐血,从大便出者则便血,从小便出者则遗血。若壮热未汗,躁喘鼻鸣,因衄一升数合而热得歇者,病则解矣;若出至二三升者危矣。若热毒积满于内不得时下,致毒乘瘀血,则烦盛发狂。若燠寒昏冒闷乱者,死。若胃有寒气相搏,则呕啘咳逆;若肺有寒相搏,则咳嗽气急;若气怯者传变入阴,则四肢厥逆,面青体冷,下利清谷。并当随证施治。  钱乙论伤风伤寒,疮疹伤食,壮热昏睡,一皆相似,若仓卒未能辨认之间,但与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此数药通治甚验。  《圣惠》论婴孩伤寒,不可用性燥药发汗,燥加脏腑,热极伤心,则厥逆难治。又不可用性热药,热乃助阳,阳极则阴争,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冷或热,多致发狂、颠癎、搐搦,为难治。又不可用性寒药,寒则阳受其冷,则寒热相击,一向叫啼不睡,使热上冲于脑,则头骨缝开为难治。予流落钱塘,就馆于亲豪苏伯正防御家,伯正以医治伤寒名。予常观其用药次第。若小儿伤寒壮热,头痛体疼,脉大鼻塞,声重嚏咳,呵欠恶风憎寒,病在表可汗者,用银白散;热多者甘露散;有食饮宿滞,脾胃不和者,以安胃丸间服;胸膈不快者,以香壳散间服;烦渴饮水,或作寒热者,灵砂散间服;有惊者,天麻防风丸、人参化风膏;涎盛欬嗽者,小珍珠丸。如此施治,随手得愈者,十有八九;余一二者,乃病久传深,或已成变证。方才请召,亦依法调治,乃得痊可。其所用之药,多非古方,性不燥热,率皆温平,是谓晓南北之异地,识寒热之所宜,深通古人治病之大体也。
    活幼精要 【明 董凤翀】

     伤寒

  凡治伤寒,须别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表证当汗,里证当下。发表攻里,不易之法。表证属阳,病在六腑。里证属阴,病在五脏。阳盛阴虚,汗之即死,下之当愈。阳虚阴盛,下之即死,汗之即愈。阳虚外寒,阴虚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不汗强汗,津溢枯竭。合汗不汗,窍闷闭绝。不下强下,洞泄不禁。合下不下,肿胀闷乱。犯此数者,皆是死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十八

小儿风寒门

    方

  五味子汤 【《千金方》,下同】  治小儿伤寒病久不除,瘥后复剧,瘦瘠骨立。  五味子十铢 大黄 黄连 黄芩 麦门冬 前胡各六铢 芒硝五铢 石膏一两 甘草 当归各十二铢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计大小增减之。
  莽草浴汤 治少小伤寒。
  莽草半斤 雷丸三十枚 蛇床子炒,一升 牡蛎四两 大黄一两  右五味,以水三斗,煮取斗半,适寒温以浴儿,避眼及阴。  又 治小儿卒寒热不佳,不能服药。  莽草 丹参 桂心各三两 石菖蒲半斤 雷丸一升 蛇床子二两  右六味,以水二斗,煮三五沸,适寒温以浴儿,避眼及阴。
  雷丸浴汤 治小儿忽寒热。
  雷丸二十枚 大黄四两 黄芩一两 苦参 石膏各三两 丹参二两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半,浴儿,避眼及阴。浴讫,以粉粉之,勿厚衣。一宿复浴。
  麦门冬汤 治小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  麦门冬十八铢 石膏 寒水石 甘草各半两 桂心八铢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每服一合,日三。
  芍药四物解肌汤 治少小伤寒。
  芍药 黄芩 升麻 葛根各半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期岁以上,分三服。
  麻黄汤 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  麻黄 生姜 黄芩各一两 甘草 桂心 石膏 芍药各半两 杏仁十枚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古今医统》曰:前方治伤寒头痛发热,腰疼骨节痛,恶寒无汗而喘,以此汗之。盖暖取汗,漐漐至手心足心而止,不须再服。
  羌活散 【《钱氏直诀》,下同】  治风邪所伤,头目昏眩,痰涎壅滞,肢节烦疼。  羌活 前胡 麻黄 白茯苓 川芎 黄芩 炙甘草 蔓荆子 枳壳麸炒 细辛 石膏 菊花 防风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大羌活汤
  羌活 独活 防己 防风 黄芩 黄连 苍朮 白朮 炙甘草 川芎 细辛各二钱 知母 生地黄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热服。

  人参羌活散 治伤寒时气,头疼发热。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桔梗 茯苓 枳壳麸炒 川芎 天麻 地骨皮 甘草炒,二分  右入薄荷三叶水煎。薛己曰:按前方乃解肌发表,化痰利气之剂。然元气虚者,宜用清肺散。
  秘旨清肺散 治感冒发热,鼻流清涕,或咳嗽吐痰。轻者勿药自愈,重者用此轻和之剂。  橘红 半夏炮 桔梗炒 川芎藭各五分 白茯 桑皮蜜炙,各七分 炙草 防风各四分 薄荷 白朮 枯黄芩炒,各三分  右每服二三钱,姜水煎。薛己曰:按前证若风邪退而痰热不止,但健中气则痰自化而病自愈。若专用化痰利气,则中气愈虚,痰热愈甚矣。
  败毒散 治伤寒时气,寒热咳嗽。
  人参 茯苓 甘草炒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柴胡 枳壳麸炒,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一二钱,生姜薄荷水煎。薛己曰:按《秘旨》云:小儿虽有感冒伤风,鼻塞流涕,发热咳嗽,以降痰为主,略加微解。凡散利败毒,非幼稚所宜。或冒轻者,不必用药,候一二日自愈。窃谓前证若手足冷或腹胀,脾虚也,用六君子汤加柴胡、升麻;若腹胀或虚喘,肺虚也,用四君子汤加柴胡、升麻。盖肺虚则腠理不密,外邪易感。发表之后,其邪既去,即补脾肺以实其表,庶无变证矣。
  温胃散 【《育婴家秘》】  如小儿误服寒凉药过多者,以致脾胃虚弱,胃脘痛,宜服此散主之。  陈皮 黄芪炙,各七钱 缩砂仁 甘草炙 厚朴姜汁炒 益智仁各四钱 白豆蔻仁 泽泻 干姜炮 姜黄各三钱 人参二钱 共细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水煎去滓,食前温服。
  洗心散 【《类证活人书》,下同】  治遍身壮热,头目碎痛,背髆拘急,大热冲上,口苦唇焦,夜卧舌干,咽喉肿痛,涕唾稠粘,痰壅,吃食不进,心神躁热,眼濇睛疼,伤寒鼻塞,四肢沉重,语声不出,百骨节痛,大小便不利,麸豆疮,时行温疫,狂语多渴,及小儿天吊风,夜惊,并宜服之。  当归四两,炒 芍药四两,生用 甘草四两,炙 荆芥四两 白朮一两,炒 麻黄四两,去节炒 大黄四两,以米泔水浸一炊间,漉出令干慢炒  右捣罗为细末,每服抄二钱,水一盏,入姜一片,薄荷二叶,同煎至八分,放温和滓服了,仰卧,仍去枕少时。如五脏壅实,煎四五钱匕;若要溏转则热服。
  惺惺散 治小儿风热及伤寒时气,疮疹发热。  桔梗 细辛 人参 白朮 瓜蒌根 甘草炙 白茯苓 川芎各等分  右捣罗为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生姜二片,薄荷二叶,同煎七分服。三岁已下作四五服,五岁已上分二服。凡小儿发热,不问伤风风热,先与此散,数服往往辄愈。
  麻黄黄芩汤 小儿伤寒无汗,头疼发热恶寒。  麻黄去节,一两 黄芩炒 赤芍药各半两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一分  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滚水调下,日三服。兼治天行热气,生豌豆疮不快,益烦躁昏愦,或出尚身疼热者。
  升麻黄芩汤 治小儿伤风有汗,头痛发热恶寒。  升麻 葛根 黄芩 芍药各三钱 炙草一钱半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若时行疮痘出不快,烦躁不眠者,加木香一钱五分。
  甘露饮子 治胃中客热口臭,不思饮食,或饥烦不欲食,齿龈肿疼,脓血,口舌咽中有疮,赤眼赤脸,目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之。  熟地黄 生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并去心焙 枇杷叶去毛 枳壳麸炒 黄芩 石斛去苗 山茵陈 甘草炙,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临卧,去滓温服。
  双丸 治小儿身热头痛,饮食不消,腹胀满,或心腹疼痛,大小便不利,或下重数起,未瘥可再服。小儿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内不调,并宜用此丸下之。  甘遂半两 朱砂一钱,另研 麦冬二两半,去心 蕤核去仁,四两半 牡蛎二两,煅 甘草一两,炙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膜研,新布绞去油,日中晒之白如霜者  右麦门冬、甘草、甘遂、牡蛎四味为细末,入巴豆、朱砂、蕤仁合和捣二千杵,更入少蜜捣和极熟,旋丸。半岁儿服如荏子大一双;一岁儿服如半麻子大,分为一双服;如二岁麻子大一枚,分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五六岁者服如大麻子大二丸;七八岁者如小豆大二丸;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鸡鸣时服。如至日出时不下者,热粥饮服数合,投之即下,药丸皆双出也。下利甚者,浓煎冷粥饮之便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