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

  凡治阴寒暴病,恣用清凉药者,百无一活,如此死者,医杀之也。  凡治暴寒病,胸中茫无真见。虽用辛热,或以渐投,或行监制,时不待人,倏然而逝,医之罪也。  凡医起一阴病者,即可免一劫厄,天理人事必至之符也。其不能起人卒病,而求幸免劫厄,自不可得。世有蔼蔼吉人,其择术当何如耶?
     色脉六则

  中寒之色必见青者,以青乃肝之色也。故仲景云: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谓厥阴挟少阴肾水为寒,寒极则阳亡,阳亡则死耳。  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夫五脏治内属阴,主藏精宅神,血气并寒邪而入堵塞之,脏真之精气不行,神机化灭,升降出入之道皆绝,荣绝则唇口青。《灵枢》曰:足厥阴气绝则唇青。肝藏血,气绝则荣绝可知。  脉脱,入脏即死,入俯即愈。脱者去也。经脉乃脏腑之隧道,为寒气所逼,故经气脱去其脉,而入于内之脏即死,入于内之腑即愈也。  经曰: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暴死。上者,膻中三焦之腑也,又不尽指入脏言矣。又如邪客五络,状若尸厥者,以通血脉为治。此但于头面络脉所过,通其血脉则愈,又不尽指入腑言矣。可见脉脱入脏入腑者,脉之征也。血气走痹于上者,证之征也。参互考订,然后其死其愈,可得详耳。  中寒脉散者死。盖脉脱内入,脉散外出。内入犹有脏腑之分,外出则与阳俱亡而不返矣。  尺脉迟滞沉细,寒在下焦。若温经散寒,其人可愈。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寒病证治

  凡寒病之由于外者,或由风寒以伤形,或由生冷以伤脏。其由于内者,或由劳欲以败阳,或由禀赋之气弱。若寒自外入者,必由浅及深,多致呕恶胀满,或为疼痛泄泻。寒由内生者,必由脏及表,所以战栗憎寒,或为厥逆拘挛。总之,热者多实,寒者多虚。故凡治寒证者,当兼察其虚,而仍察其脏,此不易之法也。  凡阴毒寒邪,直中三阴者,此即伤寒类所谓直中阴经之阴证。其仓卒受寒,以致身冷战栗,或四体拘挛,或心腹疼痛,或口噤失音,昏迷厥逆,或呕吐蜷卧,脉微细或沉紧无神者,皆其证也。切不可妄用风药,再散其气。但速宜温中,则寒邪自散。轻则理中汤、温胃饮,甚则四逆汤、大温中饮或附子理阴煎之类主之。其有势在危急,唇青囊缩无脉者,宜用华佗救阳脱方急救之,或仍灸气海、关元二三十壮,但得手足渐温脉微出者,乃可生也。一方:以胡椒研碎,用滚酒泡服,外用葱盐熨法。一方:用黑豆二合,炒熟,以酒烹入滚数沸,去豆,取酒服二碗,即愈。  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温胃饮。  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归气饮,或五积散加吴萸。  寒中厥阴,则少腹疼痛,宜四逆汤、归气饮、暖肝煎。  其有寒中三阴,而寒滞不散,因致胀满痛甚者,宜暂用排气饮,或韩氏温中汤,先散其滞,然后调补之;或用五味沉附汤,或暖肝煎,俱可择用。  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或为疼痛,或为呕吐,或为泄泻等证,治法随见各门。又成素禀阳脏,每多恃强,好食生冷茶水而变阳为阴者,治亦同前。  禀赋素弱,多为阳衰阴胜者,此先天之阳不足。或斫丧太过,以致命门火衰者,此后天之阳失守。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水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阳虚生寒也。治宜温补元气。其微者,宜五君子煎、理阴煎、六气煎、温胃饮、寿脾煎之类,择而用之;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其有脾肾虚寒,每多腹痛飧泄肾泄者,宜九气丹、一气丹,并于泄泻门求法治之。
    方

  姜附汤 【《济生方》】  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运闷,手足厥冷。  干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前。挟风不仁加防风半两,兼湿肿满加白朮半两,筋脉挛急加木瓜半两,肢节疼痛加桂心半两。
  理中汤 【仲景,下同】  治太阴中寒。  白朮土炒,二两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两  右銼,每服五钱,水煎服。或糊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米饮下,食前,名理中丸。加附子各等分,各附子理中汤;为丸,名附子理中丸。治沉寒痼冷。
  四逆汤 治三阴伤寒,里寒外热。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  右銼,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白通汤 复阳通脉。
  葱白四茎 生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破八片,去皮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服白通汤后,反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猪胆,羊胆亦可。
  阳脉四逆汤 治中寒,下利清谷,厥逆脉微,腹痛而外反热,不恶寒,面赤,干呕咽痛,此阴阳相隔,元阳欲散也,以此主之。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三建汤 【《丹溪心法》,下同】  治中寒。  大川乌 附子 天雄并炮,各等分
  右銼,每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服。
  厚朴七物汤 【仲景,下同】  治中寒腹满,发热,脉浮而数,饮食如故。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壳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附子粳米汤 治中寒,腹痛雷鸣,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建中汤 治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复之。
  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此治之。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赤丸 治中寒厥逆。
  茯苓 半夏洗,各四两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  右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一方:以桂易半夏。《千金》:以人参易细辛,治证并同。
  铁刷汤 【《卫生宝鉴》,下同】  治上焦寒痰,呕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饮食。  半夏四钱,汤泡 草豆蔻 丁香 干姜炮 诃子皮各三钱 生姜一两  右六味,(口父)咀,水五盏,煎至二盏半,去滓,分三服,无时。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钱、生姜半两。
  桂附丸 治冷气入心,卒然心痛,或引背膂,乍间乍甚,经久不差。  川乌 黑附子并炮,去皮脐,各三两 干姜炮 赤石脂 川椒去目微炒 桂各二两  右六味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竟至痛处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为度。若早服无所觉,至午时再服二十丸。若久心痛,服尽一剂,终身不发。
  胡椒理中丸 治肺胃虚寒,咳嗽喘急,呕吐痰水。  胡椒 甘草 (艹款)冬花 荜茇 良姜 细辛 陈皮 干姜各四两 白朮五两  右九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汤或盐酒米饮任下。
  附子散 治阴证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痛,四肢厥冷,及诸虚沉寒。  附子炮 官桂 当归 白朮炒,各二钱半 干姜炮 半夏曲各二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锺,食前服。
  二气汤 治一切虚寒痼冷,助阳退阴。  干姜二钱 黑附子大者一个,去皮脐,炮制半两 硫黄 肉桂各一分  右研匀,水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二钱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煎艾盐汤送下。
  二气丹 治伏暑中寒,或内伤冷食,中脘痞结,呕泻不止。  硫黄 硝石等分
  右为末,同炒黄色,研细,糯米糊丸梧子大。每四十丸,井水下。
  来复丹 治沉寒痼冷。
  硫黄 硝石各一两,入铫内微火温炒,用柳木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再研细入 五灵脂 青皮 陈皮各二两  右为末,次入元精石末一两,及硝、黄末和匀,酢糊丸豌豆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饮下。甚者五十丸,小儿三五丸或一丸。
  金液丹 【《入门》】  治虚寒吐利,日久脾胃虚损,手足厥冷,精神昏,睡露睛,口鼻气冷,身冷,脉微,自汗,小便不禁等证。  硫黄将铁杓熬镕,倾入井水或麻油内,后用桑柴灰淋碱炆七八遍,换水,去红晕  右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空心米饮下。伤寒阴证,不拘丸数。
  神珠丹 【《卫生宝鉴》】  一名离珠丹,治下焦虚弱,小腹疼痛,皮肤燥濇,小便自利。病机云: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此之谓也。  杜仲 萆薢 巴戟各二两 诃子五个 龙骨 朱砂另研,各一两 破故纸三两,炒 砂仁半两 胡桃仁一百二十个  右九味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
  大已寒丸 治脏腑虚寒,心腹(疒丂)痛,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手足厥冷。  荜茇 肉桂各六两半 干姜 良姜各十两  右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饮下,食前。
  附子温中汤 治中寒,腹痛自利,米谷不化,脾胃虚弱,不喜饮食,懒言语,困倦嗜卧。  干姜炮 黑附子炮去皮脐,各七钱 人参 甘草炙 白芍药 白茯苓 白朮各五钱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 厚朴姜制 陈皮各三钱  右十味(口父)咀,每服五钱或一两,水二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三分,去滓温服,食前。
  黑锡丹 【《入门》,下同】  治脾肾俱虚,冷气刺痛,止汗坠痰,除湿破癖。  黑锡镕去滓 硫黄镕化水浸,各二两,却将锡再镕化,渐入硫黄,俟结成一片,倾地上,去火毒,研至无声为度,后入 附子 故纸 肉豆蔻 小茴香 川楝 阳起石 木香 沉香 胡卢巴各一两 肉桂五钱  右为末,和匀,酒糊丸梧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熟。每三五十丸,空心姜盐汤或枣汤下。妇人,艾酢汤下;一切冷痰,盐酒下。年高有客热者,服之效。或加苁蓉、牛膝、白朮、丁香,名接气丹,治真元虚惫。
  灵砂 治诸虚痼冷厥逆,如神。
  水银三两 硫黄一两,炼成者
  右研细,糯米糊丸麻子大。每五七丸至十五丸,空心人参枣汤或盐汤下。
  养正丹 升降水火,助阳接真,治中寒吐泻。  黑锡丹头二两,就火微镕,入水银一两,搅,勿令青烟起,烟起便走水银;又入朱砂末一两,炒令十分匀和,即放地候冷右为末,糯米糊丸菉豆大。每三十丸,空心盐汤下。
  回阳救急汤 【《医鉴》,下同】  治伤寒初起,无头疼,无身热,便就恶寒,四肢厥冷,或过于肘膝,或腹痛吐泻,或口吐白沫冷涎,或战栗面如刀刮,引衣蜷卧,不渴,脉来沉尽无力,即是直中阴经真寒证,不从阳经传来者。  人参 白朮 茯苓 陈皮 半夏 干姜 肉桂 附子 五味子 甘草  右銼,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呕吐涎沫,或小腹痛,加盐炒吴茱萸;无脉者,加猪胆汁一匙;泄泻不止,加黄芪、升麻;呕吐不止,加生姜汁。仓卒无药,可用葱熨法,或灸关元、气海二三十壮,使热气通其内,逼邪出于外,以复阳气,稍得苏醒,灌入生姜汁,然后煎服此汤。
  熨法 治寒邪直入三阴,无头疼身热,而恶寒腹痛,下利清白,唇青面黑,吐沫口噤,或身疼如被杖,四肢厥冷,上过乎肘,下过乎膝,引衣蜷卧,不渴,脉来沉迟无力,及一切虚寒,并能治之。  葱细切 麦麸各三升 盐一升
  右,用水和匀,分作二处,炒令极热,重绢包之,乘热熨脐,冷更易一包。其葱既冷,再用水拌炒热,依前用之。如大小便不通,亦用此法。
  不换金正气散  【《奇效良方》,下同】  解散寒邪。  苍朮泔浸一宿 橘皮 半夏曲 厚朴姜制 藿香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七片,红枣三个,煎一锺,食前服。
  姜桂散 温中散寒。
  干姜 良姜各钱半 辣桂 木香 半夏曲 甘草炙,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一锺,不拘时服。
  沉香桂附丸 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等证。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良姜炒 官桂去皮 茴香炒 川乌头炮去皮脐,銼作小块子如豆大 吴茱萸汤浸洗炒 沉香  右各一两,为细末,用好酢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熟米饮下,空腹,食前,日进二服。忌生冷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