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四十八

呕吐门

    黄帝素问

     诊要经终论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注 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胀满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呕。呕则气逆于上,故面赤。不逆则否塞于中,故上下不通。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于面。肺气败则治节不行,故皮毛焦。】
     举痛论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注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从胃上出,故痛而呕。】
     痹论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注 肺主气而司呼吸,其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故痹则烦满喘而呕。】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注 胃气不能行于四肢,故四肢解堕。脾脉上膈挟咽,气痹不行,故发咳。入胃之饮,上输于脾肺,脾气不能转输,故呕汁。肺气不能通调,故上为大塞。】
     厥论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注 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故厥则腹满(月真)胀。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也。】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注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下泄清冷也。呕变当作变呕。】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注 手太阴厥逆,肺气逆也。肺主气,故虚满而咳。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呕沫。此是主肺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肺气焉。】
     脉解篇

  太阴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注 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则盛满而上溢,故呕。经云:足太阴独受其浊,太阴之清气上出则为噫,浊气上溢则为呕也。】  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注 少阴寒水在下,若火之气在上,上下水火不交,则诸阳之气上浮而无所依从矣。是以阳热上逆,而为呕咳气喘之病。】
     刺禁论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注 胆汁泄者呕苦,呕则胆气绝矣。夫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是胆为脏腑阴阳生气之始,故中胆者一日半死。】
     五常政大论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喘呕。   【注 火热烁肺也。】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身热头痛呕吐。   【注 地气迁者,谓上年在泉之终气,而交于今岁司天之初气也。岁前之终气乃少阴君火,今岁之初气乃少阳相火,二火相交,故气大温而病身热头痛呕吐。】  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初之气,其病嚏欠呕。   【注 嚏欠呕者,风木之气也。】  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二之气,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   【注 二之客气乃太阴湿土,病热郁呕吐,火热郁之于内也。】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民病咳呕。   【注 司天之气,上临于三气,故天政布。王时之气,亦属少阳,故炎暑至。民病咳呕,感风火之气也。】  土郁之发,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   【注 民病心痛诸证,皆感土气而发。盖五运之气居其中,上受司天之胜,下受在泉之制,无分太过不及,咸受其郁而复发也。故其所发者,即所郁之本气,非子为母复也。】  火郁之发,民病呕逆。
  【注 民病呕逆,火热盛也。】
  少阳所至为嚏呕。
   【注 此春病之常也。】
  少阳所至为呕涌。
   【注 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论

  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注 厥阴在泉,寅申岁也。脾气病则饮食不下,食则呕诸证,木淫而土病也。】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   【注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喜呕呕苦,足少阳病。】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食则呕。   【注 厥阴司天,巳亥岁也。食则呕,脾经病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嚏呕。
   【注 少阴司天,子午岁也。嚏呕,火热上炎也。】  厥阴之胜,愦愦欲吐,甚则呕吐膈咽不通。   【注 愦愦欲吐,甚则呕吐膈咽不通,胃土病也。】  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
   【注 呕逆,阴气上逆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欲呕,呕酸善饥。  【注 少阳之气,合于三焦,故热客于胃而为呕饥。盖三焦之原,皆出于胃间也。】  厥阴之复,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注 复者,谓三阴三阳之气,受所胜之气,胜制郁极而复发也。呕吐饮食不入,木淫而土败也。痹者,闭而痛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食不化,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注 气极则变,阴湿之气盛,是以饮食不化。呕者,湿乘阳明也。密默者,欲闭户牖而独居,阴阳相薄也。太阴者,三阴也。阴变而乘于阳,则阳欲尽而阴盛,是以唾吐清液。甚则入肾,下乘冬令之寒水。肾开窍于二阴,故曰窍泻。】  少阳之复,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   【注 火气内发者,阴火发于内也。发于上焦则口糜,发于中焦则呕逆,发于下焦则血溢血泄。】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心痛,否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   【注 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心痛否满,腹胀而泄,乘火土也。胆病者,善太息呕苦,木受金刑,腑亦病也。咳哕烦心者,病在膈中,阳明之气上逆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呕逆。
   【注 呕逆,太阴湿土之气合于内也。】  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   【注 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者,君相二火之客气反上行而自病也。格中而呕者,太阴之客气自病也。因主胜而客反自病,故曰反曰客。曰少阴同候,谓火性炎上,故二火皆有反逆之自病也。】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注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者,从下而上也。在下之水液上行则为喘呕,亦犹天地阴阳之气,上下相乘,而水随气之上下也。】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注 热者,君火之气也。】

     示从容论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旁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注 脾气不守土坏,而不能制其水矣。胃气不清,水邪之入于胃矣。胃气伤,故经气不为使。真脏者,脾肾之脏真也。坏决者,土坏而水决也。胃主经脉,水入于胃,是以经脉旁绝。五脏,主藏精者也。土分王于四脏,土气不守,是以五脏之津液,皆为之漏泄。水在胃则呕,在肺则衄,此水邪直伤于胃肺。】
    灵枢经

     经脉篇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注 是动则病气而及于经,从经而及于脏腑,故为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诸证。善噫者,脾气上走心为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厥逆从上下散也。身体皆重,太阴之气逆也。】  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注 是主肝所生之病者,胸满呕逆。盖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行气与经。肝所生病,则肝气厥逆,不能行散谷精,故胸满呕逆也。】
     热病篇

  热病汗不出,呕下血者死。
   【注 汗不出呕下血者,外热不解而入于阴之经也。热甚而正气已绝,刺之无益也。】
     玉版篇

  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逆也。如是者,不过一时而死矣。   【注 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逆于肝脾之络也。夫胃者,水谷血气之海也。五脏之大络,海之所以行云气于天下之道路也。水天之气,上下相通,一昼一夜,繞地环转一周。如逆而不行,则开阖已息,是以不过一周而死也。】
     五味篇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注 任谷庵曰:炎上作苦,君主之味也。故五谷之气皆不能胜之。苦性下泄,故入于下脘。三焦者,少阳相火也。苦性寒,故三焦之道,皆闭塞不通。三焦不通,则入胃之水谷不得通调布散,故变而为呕。夫肾主骨,肾为寒水之脏,苦性寒,故走骨,同气相感也。然苦乃火味,故入于下而复出于上,以其性下泄而上涌也。】
    扁鹊难经

     吐脉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呕吐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其名曰酒疸。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诸劳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必小柴胡汤。】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趺阳脉浮而濇,浮则为虚,虚则为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濇,其病难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吐蛔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脏腑虚实寒热

  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也。  肝脉缓甚,呕逆。
  肝咳久不已,传邪入胆,呕清汁。又胆病则口苦,太息,呕宿汁,心中淡淡,恐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其脉诊在左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  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  脾者,土也,其病则面色痿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夫脾病也,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反青,此十死不可治也。  胃者,腑也,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痛甚则腹胁胀满,呕吐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  上焦寒则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纳也。  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