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厥门
厥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九十二
厥门
黄帝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注 万物收藏闭塞而成冬也,阳气收藏,故勿烦扰以泄阳气。早卧晚起,顺养闭藏之气,必待日光避寒邪也。若伏若匿,使志无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气内藏也。去寒就温,养标阳也,无泄皮肤之阳而使急夺其根气也。凡此应冬气者,所以养藏气之道,逆冬藏之气则伤肾,至春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盖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其养则为痿,生气下逆则为厥。】
厥论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注 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与中风不同。有寒热者,有阴有阳也。阴阳二气皆从下而上,是以寒厥热厥之因,由阴阳之气衰于下也。】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注 阳气胜则阴气虚而阳往乘之,故热厥起于足下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注 足三阴之血气,起于五指内侧之端,集于膝下者,三阴交于踝上也;聚于膝上者,三阴经脉皆循内股而上。故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注 宗筋根起于胞中,内连于肾脏。阴阳二气生于胃腑,输于太阴,藏于肾脏。太阴阳明合聚于宗筋者,中焦之太阴阳明与下焦之少阴太阳,中下相合而会合于前阴之间。当秋冬之时,阳气收藏,阴气外盛,此寒厥入者,因恃其质壮,过于作劳则下气上争,不复藏于下矣,阳气上出则阴脏之精气亦溢于下矣。邪气者,谓阴脏水寒之邪。夫阳气藏于阴脏,精阳外出则阴寒之邪因从之而上,故中焦所生之阳亦衰,不能渗营于经络。中下之气不能互相资生,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于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注 卫气者水谷之悍气。酒亦水谷悍热之液,故从卫气先行于皮肤,而充于络脉,是不从脾气而行于经脉,故络脉满而经脉虚也。不从脾气通调于经脉,则阴气虚矣。悍热之气,反从外而内,则阳气入矣。阳明乃燥热之腑,借太阴中见之阴化,阴气虚而阳热之气内入则胃气不和,而所生之精气竭,不能营于四肢矣。饮酒数醉,酒气聚于脾中,若饱以入房,则谷气留于胃中,脾脏不能转输其精液,而谷气聚而不得散,酒气与谷气交相侵薄,则热盛于中矣。中土之热灌于四旁,故热遍于身。入胃之饮食,不能游溢精气,下输膀胱,故内热而溺赤。夫肾为水脏,受水谷之精而藏之。酒气热盛而慓悍,则肾脏之精气日衰,阴气衰于下,而阳气独胜于中,故手足为之热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注 暴不知人,卒然昏愦或仆扑也。半日气周之半,一日气行之周。阴气盛于上,谓中焦之阳气损,阴气独盛于上也。阴盛于上则下焦之阳气亦虚,阳虚于下是以腹胀满也。下气谓下焦之元阳,邪气肾脏水寒之邪也。阳气盛于上,谓阴气虚而阳气独胜也。阳盛于上则下气重上,下气上乘则寒邪随之而上逆,逆则阳气乱于上而卒不知人。】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注 足太阳之厥逆于上则为首肿头痛,厥逆于下则为足不能行,皆太阳之脉病也。神气昏乱,则为眩仆,太阳为诸阳主气也。】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注 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则不得卧。阳明乃燥热之经,其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注 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胻不可以运行。】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注 厥则腹满(月真)胀。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注 经脉厥逆,而阴液不能上资,是以口干心痛。肺经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水火阴阳之气,上下不交,故腹满也。】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注 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泾溲不利,阴缩而肿。肝主筋,膝者筋之会。经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厥阴木火主气,荣俞厥逆,故胻内肿热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注 此厥在经脉,故当随经以治之。如经气盛者,用针泻而疏之;经气虚者,以针补之;不盛不虚,即于本经以和调之,名曰经刺。】 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注 中土之气,主溉四旁。足太阴气厥,故胻为之急挛。脾气逆而不能转输其精气,是以心气虚而痛引于腹也。此是主脾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脾气焉。】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注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变,故下泄清冷也。】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 【注 挛者,肝主筋也。腰者,肝之表也。虚满者,食气不能散精于肝也。前闭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语,谵语者肝气郁也。】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注 三阴俱逆,是阴与阳别矣。不得前后者,阴关于下也。诸阳之气皆生于阴,三阴俱逆则生气绝灭,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矣。】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注 太阳之气厥逆,故僵仆。阳气上逆则呕血,阳热在上则衄血。】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 【注 少阳主枢,是以少阳气厥而机关为之不利。颈项乃三阳、阳维之会,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转行,项不可以回顾。】 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注 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肠痈不可治者,谓病在气分而痈肿在内,非针刺之可能治也。若发惊者,其毒气干脏,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注 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阳明主肌肉,故厥则身热。阳明乃悍热之气,厥气上逆,则迫血妄行,故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注 手太阴肺主气,逆故虚满而咳;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呕沫。是主肺所生之病,故治主病之肺气。】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注 手心主者,手厥阴胞络之气也。手少阴者,心脏之气也。胞络为君主之相火,二火并逆,将自焚矣,故为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注 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小肠主液,故逆则泣出而不能营养经脉也,故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盖腰项乃脉络经俞之大会也。】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注 手阳明者,肺之腑也。手少阳者,手厥阴三焦也。阳明主嗌,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气并逆,是以发喉痹而嗌肿。阳明乃燥热之经,三焦属龙雷之火,火热并逆,故发痓。】
奇病论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歧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注 此下受之寒,上逆于巅顶,故名曰厥逆。】
大奇论
二阴急为痫厥。
【注 二阴,少阴也。痫厥者,昏迷仆扑不知人。此水气乘心,是以二阴脉急。】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注 如喘者,脉来滑急也。此痰水上壅,故脉来急滑,名曰暴厥。暴厥者,一时昏厥而不能与人言。】
脉解篇
太阳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注 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入中之气不足,则阴虚而为喑矣。阳盛于外,内夺其所藏之气,则肾虚矣。阳受气于四末,阳盛已衰,故四肢不收而为痱。肾气不足则为喑,以致少阴之气不至,则手足厥冷矣。】
调经论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注 肾者胃之关也,不利则聚水而为腹胀飧泄矣。肾为生气之原,故不足则厥逆而冷。】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注 夫络脉之血气,孙络之血气,俱输于经,是血与气共并于血分,则为实也。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逆,逆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注 烦劳则伤阳气,夏时阳浮于外,故益虚而煎厥。】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注 怒则气上,血随气行,气血并逆,故令迫厥。】
阴阳别论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 【注 三阳者太阳也,太阳主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邪正相搏,发为寒热之病矣。太阳主开,病则开阖不得,邪气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筋伤则为痿,气伤则为厥也。】
脉要精微论
厥成为巅疾。
【注 厥者,气上逆也。气惟上逆,则变为巅顶之病。】
通评虚实论
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注 黄疸者,湿热内郁而色病见于外。暴痛者五脏中之气不平,卒然而为痛也。巅疾厥狂,阴阳偏胜之为病也。此皆阴阳五行之气久逆不和之所生也。】
阳明脉解篇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注 厥气上逆于肺则喘,逆于心则惊。经言阳气入阴,阴阳相薄则恐,如人将捕之。盖阳明之热上逆于少阴,阴阳相薄则恐而恶人也。】
评热病论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注 风为阳邪,开发肌腠,津液外泄,风热留之,故身热。风热不去,则伤动其肾气而上逆,逆于上则心烦,乘于脾土则中满。病名曰风厥,谓因风邪而使肾气之厥逆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以汤。 【注 太阳之气主表,风为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则为病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阳热在上则阴气从之而为厥逆矣。刺表以泻风热之阳邪,刺里以下少阴之逆气,饮之以汤以助水津之汗。】
缪刺论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注 百脉皆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主于手少阴心,朝于手太阴肺,是以五脉之气皆会于耳中。络左角者,肝主血而居左,其气直上于巅顶也。五络俱竭则荣卫不行,故令人身脉振振而形无知也,名曰尸厥。盖人所以生动者,借气昫而血濡,血气不行则其形若尸矣。刺足大指,足太阴之隐白,刺足心,足少阴之涌泉;刺足中指,足阳明之厉兑;刺手大指,手太阴之少商;刺手心主,手少阴之神门。使血气疏通,其厥立已。如不已,用竹管吹其两耳以通宗脉之气,鬄其左角之发以通荣血,饮以美酒以通卫气。】
气交变大论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阴厥。 【注 诸丙之岁,水运太过,阴气寒甚,故厥逆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