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骨髓门
骨髓门
决气篇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 【注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不能润泽皮肤,故毛色夭焦也,肾主骨而骨髓上通于脑,故脑髓消而胫酸耳鸣也。】
海论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注 脑为髓之海,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故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督脉之风府,是髓海之上通于天而下通于经水也。】
五变篇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月囷),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注 肾主骨,颧者,肾之外候也。故颧骨为骨之本,颧大则周身之骨皆大,颧小则知其骨之小也。臂薄者,股肱之大肉不丰也。地色者,地阁之色殆不与天庭同色,此土气之卑污也。髓者骨之充,骨小则其髓不满矣。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骨小皮薄,则阴阳两虚,阳虚则生寒,阴虚则发热,故其人骨小皮薄者,善病寒热也。】
本脏篇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论痛篇
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注 人之皮肉筋骨,皆借少阴、阳明之所资生而资养者也。少阴秉先天之精气,阳明化水谷之精微,是以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皆禀气于少阴、阳明者也。黑色而美骨者,少阴之血气盛也。肉缓皮肤厚者,阳明之血气盛也。坚肉薄皮者,乃阳明气弱,故不能耐针石火焫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足少阳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注 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爪者筋之余,血气皆少,不能荣养筋骨,以致寒湿之邪留痹,而为骨痛爪枯也。】
九宫八风篇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注 久立则伤腰肾胫膝,故伤骨。】
九针篇
咸走骨。病在骨,无食咸。
扁鹊难经
骨痿
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
节痛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髓会
髓会绝骨。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节疼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濇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太阳病脉浮而紧,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中藏经 【汉 华佗】
骨痛
阴邪入肾则骨痛腰痛,上引脊背疼。
痹绝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则饮食不糟粕,饮食不糟粕则精气日衰,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邪气妄入则上冲心舌,上冲心舌则为不语。中犯脾胃则为不充,下流腰膝则为不遂,旁攻四肢则为不仁。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 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节痛
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
脾病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反青,此十死,不可治也。 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胀满,身体重,骨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 胃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 肾病,手足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痛,小腹结痛,气上冲心,脉缓。
脉诀 【晋 王叔和】
痛痿
心脉歌曰:溢关骨痛心烦躁,更兼头面赤骍骍。 肾脏歌曰:奔豚脐下积,究竟骨将痿。
蒸热
肺脉歌曰:沉细仍兼滑,因知是骨蒸。 濡脉歌曰:四体骨蒸劳热甚,脏腑终传命必殂。
绝枯
生死歌曰:脊疼腰重反复难,此是骨绝五日看。 病人骨绝者,齿黄落,十日死。
濡脉歌曰:按之似有举之无,髓海丹田定已枯。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骨极
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又曰:以冬遇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耳鸣见黑色,是其候也。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酸,以冬壬癸日中邪伤风为肾风,风历骨,故曰骨极。若气阴,阴则虚,虚则寒,寒则面肿垢黑,腰脊痛,不健久立,屈伸不利,其气衰则发堕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则咳唾甚。若气阳,阳则实,实则热,热则面色炲,隐曲膀胱不通,牙齿脑髓苦痛,手足酸痟,耳鸣色黑,是骨极之至也。须精别阴阳,审其清浊,知其分部,视其喘息。善治病者,始于皮肤筋脉,即须治之。若入脏腑,则半死矣。扁鹊云:骨绝不治。(疒肙)而切痛,伸缩不得,十日死。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则骨枯发无泽,骨先死矣。
骨虚实
骨虚者,酸疼不安,好倦;骨实者,苦烦热。凡骨虚实之应,主于肾膀胱。若其腑脏有病,从骨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髓虚实
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若其腑脏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辨内外伤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之日,便着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又云:寒则筋挛骨痛,此之谓也。
骨痿
肾气热生骨痿,故足不任身。诸痿皆属于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故必先起于肺,然后热传入五脏,散为诸痿。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骨病应经
胸中胁肋髀膝外至胻绝骨外踝前诸骨痛,属足少阳胆经见证也。 胻善瘈,节时肿,属足厥阴肝经见证也。
节痛
热伏于下,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精定髓空,引水自救,此渴水饮不多,髓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 如肢节疼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 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汤加防风、羌活。 如瘦人性急躁而肢节发热,是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芩、酒炒黄蘗。 如肢节肿痛脉滑者,当是燥湿,宜苍朮、南星,兼行气药木香、枳壳、槟榔。在下者加汉防己。 若肢节肿痛脉濇数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及大黄微利之。 如倦怠无力而肢节痛,此是气虚,兼有痰饮流注,宜参、朮、星、半。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节痛
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之嚙,名曰白虎历节风,治法详风门中。 中湿之证,关节痛重,浮肿喘满,腹胀烦闷,昏不知人,治法详湿门中。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论骨大意
经云:肾主骨,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又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又云: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骨空
《素问》云: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王注云:是谓风府,通脑中也。一在龂基下。王注云:当颐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一在项后中复骨下。王注云:喑门穴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王注云:上谓脑户穴也。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林亿云:长强在脊骶端,正在尻骨下。 数髓空在面挟鼻。王注云:颧髎等穴也。 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王注云:大迎穴也。 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王注云:近肩髃穴。 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王注云:在支沟上同身寸之一寸,是谓通间。 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王注云:在阴市上伏兔穴下,在承楗也。 胻骨穴在辅骨之上端。王注云:犊鼻也。 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
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王注云:八髎穴也。 扁骨有渗理腠,无髓孔,易髓无空。王注云:扁骨谓尻间扁戾骨也。其骨上有渗灌文理归腠之,无别水孔也。
方
甘草附子汤 【仲景,下同】 治骨节疼烦掣痛。 甘草 白朮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附子汤 治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疼,脉沉者。 茯苓 芍药各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朮四两 附子二枚,去皮脐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乌头汤 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一两 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 右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 黄芪各二分 黄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艹舌)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虎骨酒 【《千金方》,下同】 治骨虚酸疼不安,好倦,主膀胱寒。 虎骨一具,通炙取黄焦汁尽,碎如雀头大 右取骨,酿米三石,曲四斗,水三石,如常酿酒法,酒熟封头五十日,开饮之。 又方 治骨实苦酸疼烦热。
葛根汁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斤 麦冬汁五合 右四味相和搅调,微火上煎三四沸,分三服。
骨髓疼方
虎骨四两 芍药一斤 生干地黄五斤 右三味,(口父)咀,以清酒一斗,渍三宿,曝干,复入酒中,如此取酒尽为度,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二。
大橘皮汤 【《活人》】 治动气在下,悞发其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运恶食,食则反吐,谷不得下。 橘皮去白,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人参一分 竹茹半升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子一枚,以水二锺,煎取一锺,去滓,分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