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肉门
肉门
五禁篇
着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为逆也。 【注 着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者,湿邪伤形,久而化热也。脉偏绝者,脾胃之气败也。】
刺节真邪篇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能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注 寒与热搏者,形中之阴阳二气也。盖形舍气,气归形,形气之相合也。是以伤形则病气,伤气则病形。结气归之者,寒热相搏之气,归于邪留之形所也。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定处,而有肉枯、骨蚀、筋溜、昔瘤之定名也。】
九宫八风篇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九针篇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注 形乐志乐,则心广体胖,故当治之针石以疏气。惊伤心肝,恐则伤肾,是以形数惊恐,则筋脉不通,荣气不行,则为不仁。】
扁鹊难经
肌肉消瘦
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
中藏经 【汉 华佗】
肉痹
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痹者肉之奉,气已食痹者肉之本,气已食[ 疑作「脾者肉之本,气已失」]。则肉不荣,肌肤不泽则纹理疏。凡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不早治则为肉痹。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也。其右关脉按举皆无力而往来濇也。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痹,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也。
肉病治疗
按摩则可以驱浮淫于肌肉,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淫堕肌肉,久留未消。 病若虚而不补,则使人气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脱失,志意昏迷。不当汗而汗,则令人肌肉消绝,津液枯耗。不当按摩而按摩,则使人肌肉(月真)胀,筋骨舒张。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肉极
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体痒淫淫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色黄,是其相也。凡风气藏于皮肤,肉色则败。以季夏戊己日伤于风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里虚外实。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须决其纲纪,知其终始,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能治其病者,风始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即须决之。若入六腑五脏则半死矣。扁鹊曰: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肌肉。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气尽则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死,良医妙药,终不治也。
虚实
夫肉虚者,坐不安席,身危变动;肉实者坐安不动,喘气。肉虚实之应主于脾。若其腑脏有病从肉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麻木
风寒湿三气,留着不去,即四肢麻木拘挛也。 濇者,物湿则滑泽,干则濇滞,燥湿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濇滞,皆属燥金之化,故秋脉濇,然麻亦犹濇山。由水液衰少而燥濇,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冲而为麻也。如平人抑其手足,则其气顿行之甚,而濇滞壅碍不得通利,而麻亦犹鼓物之象也。其不欲动者,动则为阳,使气行之转甚,故转麻也。俗方治麻病多用乌、附者,令气行之暴甚,以故转麻因之冲开道路,以得通利,药气尽则平,气行通而麻愈也。然六气不必一气独为病,气有相兼。若亡液为燥,或麻而无热证,即当此方。或风热胜湿为燥因而病麻,则宜以追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之凉药调之,则麻自愈也。治诸燥濇,悉如此法。
明理论 【金 成无己】
不仁
伤寒肉不仁,何以明之?仁,柔也。不仁,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致斯然也。《内经》曰:荣气虚则不仁。《针经》曰: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经曰: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即是言之,知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为不仁者明矣。经曰: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言此厥者,是正气为寒气所乘为厥气也,非四肢逆冷之厥也。何者?盖以郁冒为昏冒,不仁为不知痛痒,得不为尸厥之厥耶?经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即此尸厥可知矣。昔越人入虢,诊太子为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得痊愈者,实神医之诊也。鸣呼!设或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此谓命绝,虽越人其能起之欤?
瞤动
经曰: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是发汗而动肝气者也。 伤寒肉瞤,何以明之?伤寒头痛身疼,恶寒发热者,必然之证也。其于肉瞤,非常常有之者,必待发汗过多,亡阳则有之矣。《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瞤瞤然而动也。太阳病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即是观之,筋惕肉瞤,由发汗多亡阳,则阳虚可见矣。兹虽逆也,止于发汗亡阳而表虚,治以温经益阳则可矣。或因吐下发汗,表里俱虚而有此状者,又非若但发汗后所可同也。经曰:伤寒吐下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筋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此为逆之甚者也。太阳病发汗复下之后,表里俱虚,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兹为逆之甚者也。发汗吐下,庸可忽诸!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不仁
凡肌肉不仁,乃风湿寒三气合而为痹,及手足麻痹不仁。《内经》曰:荣虚卫实,皮肤不仁,痹而不知痒痛,可用郁金散吐之,次服导水丸轻寒之药泄之;泄讫,次以辛温之剂。汗出后,常服当归、芍药、乌、附行经和血之药,则愈矣。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痿痛消削
脾气热,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诸痿皆属于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故必先于起肺,然后热传入五脏,散为诸证。 肌肉痿,足太阳膀胱经也。
肉痛,足太阴脾经也。
脾虚则肌肉消削,盖人之肉如地之土,岂可人而无肉?故肉消则死矣。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麻木
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或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若此其甚,宜先汗而后补。有痰滞四肢,或一指麻木,逾年而有中风之病,此皆气血先虚之兆也。若此者,须预治之。
医学正传 【明 虞抟】
麻木
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河间曰: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分而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也。医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脉法
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也。 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濇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肉部所主
脾主肉。经云:脾主肉。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又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是也。 脾病在溪。经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故病在溪。溪者,肉之小会也。
病因
湿伤肉,甘伤肉。经云,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又云,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又云,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是也。 坐乐伤肉。经云:久坐伤肉。又云: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是也。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肉脱者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此,此岐伯欲人以脉合形也。盖形肉者脾之所主,脾土为万物之母,观其形肉脱则知脾坏于内而根本丧矣。九候虽调,犹不免于死,形可以弗视乎哉!
肉痿
经云: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盖脾痿者,肉痿也。脾与胃以膜相连,而开窍于口,故脾热则胃干而渴。脾主肌肉,热蓄于内则精气耗伤,故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脾痹
痹病在肌者多不仁,应乎脾,其证四肢懈怠,发嗽呕吐。
麻木
肌肉麻木者,因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道不利,亦有痰在血分者。其证合眼则浑身肌肉麻木痒者,血不荣于肌腠,治以参、芪能助阳道,以当归能行阴道,二朮、苓、甘、蘗以除湿热,柴、升、芍药以升提之。痰加二陈。治当活法。 如感风湿,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肌肉麻木,用五积散主之。
医学准绳六要 【明 张三锡】
脾应肉
五脏一或有虚,必见证于外,脾虚则面与手足肌肉削肿,因其流而补其源,可谓上工矣。
痿瘦
心脾损及胃损,饮食不为肌肤,宜益气和血调饮食,十全大补汤、补肾金刚丸。
肉极
脾实则肌肉痹,腠理开,汗大泄,四肢缓弱急痛,宜薏苡仁散。
麻木
荣卫滞而不行则麻木,如久坐压住一处,麻不能举,理可见矣。麻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一块不知痛痒,若木然是也。 脉沉滑体厚人,多痰与湿,二朮二陈,或少佐风药羌、独、桂枝一二味,兼参、芪补气。 妇人及素有郁抑者,当舒郁。
脉微弱或弦大无力,病久体羸者,血气虚,补中益气。或加制附子一片,夏月对生脉散。 一块不知痛痒,阴寒益甚,或日轻夜重,脉濇而芤。 痰挟死血,宜活血行气,芎、归、桃仁泥、红花、牛膝、二陈之类加韭汁。大便黑而闭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伤寒六书 【明 陶华】
瞤惕
肉瞤筋惕者,非常常有之。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涸少,阳气偏枯,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动,瞤瞤然跳也。非温经助阳之药,何可愈乎?故设真武汤以救之。因汗吐下后,表里俱虚,有此证者,逆之甚也。
不仁
肌肉不仁者,谓不柔和,虽痛痒不知,针火不知是也。诸虚乘寒,则为郁冒不仁,血气虚弱,不能周流于一身,于是正气为邪气所伏,故肢体顽麻不仁,厥如死尸,用桂麻各半汤。不愈者,补中益气汤,入姜汁。设或身体如油,汗出不休,喘而直视,水浆不入者,此为命绝也。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麻木论
《内经》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不痛不仁者为麻痹是也。今夫麻木之证,正经所谓不痛不仁。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不仁,如绳扎缚初解之状。
治麻木以疏导郁滞为先
凡坐卧及倚靠之久,而致经络气血不通,即麻而木,可见其郁滞也。凡麻木多在四肢及手足之指者,此则四末气血不充,荣不通,故多麻木也。丹溪谓当多用附子行经,则此意也。 十指麻木者,胃中多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白朮、桃仁、红花之类。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