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十四

筋门

    黄帝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注 女子四七,精血盛极之时,是以筋骨坚,发长极也。血气盛则充肤热肉,是以身体盛壮。】  丈夫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注 丈夫三八,真牙生而筋骨所长以至于极矣。】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注 肝乃肾之所生,肾气衰,故渐及于肝矣。肝主筋,肝气衰,故筋不能运动。肾主骨,筋骨皆衰,故形体疲极也。】
     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注 阴湿之邪,上干阳分而冒明,故首如裹也。湿伤阳气,则因阳而化热矣。阳气者,柔则养筋,阳气伤而不能荣养于筋,故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盖大筋连于骨节之内,故郁热而緛短。小筋络于骨肉之外,故因湿而弛长。短则缩急而为拘挛,长则放纵而为痿弃。】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有若不容。   【注 大怒则阳气上逆,而形中之气绝其旋转之机矣。血随气行,则菀而上,气血并逆而使人迫厥也。血脉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阳气伤而血逆于上,则有伤于筋骨矣。筋伤而弛纵,则四体有若不容我所用也。】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 金气偏盛则肝气受伤,故筋脉弛懈。肾主藏精而主骨,肝主藏血而主筋。夫风客淫气,则邪伤肝而精乃亡,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
     阴阳应象大论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注 邪入于内,而又不从腑解,则干及于脏矣。邪在五脏经气之间,尚可救治而生,如干脏则死矣。故曰,半死半生也。】
     六节脏象论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注 爪者筋之余,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五脏生成篇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注 辛乃金味,太过伤肝,则筋缩急而爪枯矣。】  诸筋者皆属于节。
   【注 筋生于骨,连络于骨节之间。】
     脉要精微论

  帝曰: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注 此言四时风寒之邪,变为痈肿挛痛之热病。】
     平人气象论

  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注 脏真者真脏所藏之神也。神在脏为肝,在体为筋,言真脏之神散于肝,而主藏筋膜之气。】
     玉机真脏论

  风者,百病之长也。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   【注 心主血脉而属火,火热盛则筋脉燥缩而手足拘急也。常此危急之证,尚可灸可药,言不可以其危笃而弃之也。失而弗治,满十日,法当死。】
     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宣明五气篇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注 肝合筋,酸走肝,筋病而多食之,则反伤其肝气。】  肝主筋,久行伤筋。
   【注 筋生于骨,故行走罢极则伤筋。】
     血气形志篇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注 劳苦其形则伤筋,志逸而药则血脉未病,故治之以熨烙导引,使血脉荣养于筋则就安矣。】
     气厥论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注 肝主血,寒则血凝注。经曰:荣气不行,乃发为痈。肝主筋,故筋挛也。】
     痹论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以春遇此者为筋痹,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注 风寒湿中其俞,其脏气实则邪不动脏。若神气消亡,则痹聚在脏而死。其留连筋骨间而不内舍其合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随气而易散。】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注 如病形而不伤其气,则止见骨痹之身重,脉痹之血凝不行,筋痹之屈而不伸,肉痹之肌肉不仁,皮痹之皮毛寒冷,故具此五者之形证而不痛也。】
     痿论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注 胆者中精之腑,其应在筋,是周身之筋膜,由腑脏之精汁以荣养。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矣,胆汁泄则筋膜无以荣养而干燥矣,筋膜干则挛急而发为筋痿也。】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注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则肝气伤矣。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意淫于外,则欲火内动,入房太甚则宗筋纵弛,是以发为阴痿,及为白淫。】
     奇病论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注 冲脉者,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是以筋病而腹必急也。夫十二经之筋病,惟手太阴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足少阴筋病甚者,死不治。是以白色黑色见者,则病甚也。】
     大奇论

  心脉满大,癎瘈筋挛;肝脉小急,癎瘈筋挛。  【注 心为火脏,火热太过,是以脉大而癎瘈筋挛。肝主筋而主血,小则为虚,急则为寒,此肝脏虚寒而不能荣养于筋,故为挛瘈之病。】
     皮部论

  邪之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铄(月囷)破,毛直而败。   【注 邪留于筋骨之间,则为筋挛骨痛,铄肉破(月囷),毛直夭焦之败证。】
     气穴论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仲,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溪谷也。   【注 积寒留舍,致荣卫不能居其间,寒邪凝滞,又不得正气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缩也。肋肘乃筋骨之机关,故不得伸舒;邪闭于外,故内为骨痹;荣卫内逆,故外为不仁,命曰不足。盖热邪淫溢是属有余,寒性凝濇,故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溪谷之间,以致筋骨皆为病也。】
     四时刺逆从论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病。   【注 脉气散于皮毛,复从太阴所主之肉,少阳所主之筋,太阳所主之骨而内通于五脏,是以有余而在外,则为肉痹筋痹骨痹,不足而陷于内则为脾痹肝痹肾痹矣。至气有余于内而为热则为疝,血有余于内而为寒则为积矣。】
     气交变大论

  岁水复则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视(目巟)(目巟),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  【注 阳明主润宗筋诸筋皆属于骨,阳明之中土气伤,是以筋骨并辟也。瞤瘈动掣也。(目巟)(目巟)者,眼目不明,因风胜而伤血也。物裂曰璺,物因风而破裂也。】
     五常政大论

  阳明司天,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注 胁痛目赤,振掉筋痿,皆肝木之病。】  太阳司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疒帬)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   【注 水饮中满,皮(疒裙苛荷,皆水湿之为病也。身后痈者,痈发于背也。】
     至真要大论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筋骨内变。
   【注 阳明司天,卯酉岁也。燥金淫胜,则肝血伤而不能荣养筋骨,故筋骨内变。】  太阳之胜,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   【注 足太阳主筋,故筋肉拘苛也。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邪入于经也。】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   【注 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清气入肝则干脏,干脏者半生半死,盖邪虽薄脏,而脏真不伤者生。如太冲脉绝,真元伤矣。】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瘈瘲。   【注 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二之气,乃太阴湿土。丹胗即斑疹,因火热而发于外者也。丹熛即赤游,发于外而欲游于内者也。呕逆瘈瘲,湿土之气合于内也。疮疡嗌肿诸证,亦皆感湿热而生,盖亦自上而下,从外而内也。】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瘈,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注 大关节者,手足之十二节也。厥阴在泉,始之客气,乃阳明燥金,厥阴主筋,筋燥是以关节不利。次之客气,乃太阳寒水,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寒气淫于内,则太阳受之,故内为痉强拘瘈,即痓证也。】
     疏五过论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注 始富后贫,则伤其志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荣卫调志意和,则筋骨健强,腠理致密,故伤其志意,则精神不能内守,外为筋骨挛躄之病。】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今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肢转筋,死日有期。   【注 如尝富而一旦丧其资斧,则大伤其神魂,故心主之脉,肝主之筋,有若斩绝,此伤左之血脉也。然右关之脾脏未伤,故身体尚复能行,肺肾所主之精气未伤,而尚生长之不息也。然病虽先起于阴,久则将及于阳,故伤败心肝之血,而结于左,则留薄于气分而复归于阳,左右血气皆伤,而脓积寒炅也。此因伤阴而流薄归阳,是以脓积于阴阳寒热之间。夫阴阳血气俱伤,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止可饮以甘药,而不宜灸刺。粗工不知,亟刺阴阳,以致身体解散,则脾气伤矣,四肢转筋,则胃气绝矣。】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急甚者为瘈瘲。
   【注注 原脱,据本书体例补。 心为火脏,故寒甚则为瘈瘲。盖手足诸节,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寒伤神气,故瘈瘲也。】  肝脉微濇为瘈挛筋痹。
   【注 肝气虚而有寒,故为瘈挛筋痹,肝主筋也。】  脾脉急甚为瘈瘲。
   【注 瘈者急而收引,瘲者纵而懈弛,脾主四肢,故急甚为瘈瘲。】
     本神篇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注 悲哀,肺之情也。如肝因悲哀动中,则伤肝脏所藏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肝主筋而脉络阴器,阴缩筋挛,胁骨不举,情志伤而及于形也。】
     经脉篇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注 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矣。厥阴,肝脉也,肝者筋之合,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于筋也。聚于阴器者,筋气之会于宗筋也。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则筋急而舌卷卵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经筋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名曰仲春痹也。【网当作纲】   【注 劫刺者,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无迎随出入之法。知者,血气和而知其伸舒也。以痛为俞者,随其痛处而即为所取之俞穴也。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阴者名曰痹。痹者血气留闭而为痛也。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故为仲春之痹。盖手足阴阳之筋,应天之四时,岁之十二月,故其为病亦应时而生,非由外感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蹺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名曰孟春痹也。  【注 维筋,左右之交维也。左络于右,故伤左角者,病从左而右也。右足不用者,复从上而下也。盖维者为一身之纲维,从左之右,右之左,下而上,上而下,左右上下交维,故命曰维筋相交。此足少阳之筋,交于阳维之筋而为病也。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故为孟春之痹。】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膝 原缺。《灵枢》经筋亦缺,据《太素》经筋补;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溃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食,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季春痹也。   【注 太阳寒水主气而为开,故寒则筋急而目不合。阳明燥热主气而为阖,故热则筋纵而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而为僻,有热则筋纵缓不收而为僻,盖左筋急则口僻于左,右筋缓则口僻于右也。以马之脂膏熬膏,桑之钩曲者而钩架之,高下如座之相等,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令坐于上,如左颊筋急而口僻于左者,以白洒和桂以涂其右颊之缓者,以马膏熨左之急颊,左右之缓急更变,即以其法易之。且饮以美酒,啖以炙食,不饮酒者自强饮之,为之三拊而止,此治口颊喎僻之法也。其转筋溃疝诸证,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故为季春之痹。夫在足阳明饮以美酒,啖以美食者,诸筋皆由胃腑之津液以濡养,故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命曰孟秋痹也。【孟当作仲】  【注 酉者八月,主左足之太阴,故为仲秋之痹。】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仲当作孟】  【注 在外在内者,病阴阳之气也。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少阴为阴阳水火之主宰,故有外内阴阳之见证,阳外而阴内也。纽折者,癎瘈强痉也。如纽发频数而甚者,死不治。盖少阴主藏津液,所以濡筋骨而利关节。阳气者,柔则养筋,纽折数甚,精阳之气绝也。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左足之少阴,故为孟秋之痹。】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命曰季秋痹也。   【注 金气之下,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厥阴之木气本于水,故治在行水,以清厥阴之气,其病在有形之筋,而为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矣。】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病其病 《灵枢》经筋作「其痛」,《太素》经筋作「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仲夏痹也。  【注 本支者,本于直者而支行也。本筋与支筋,皆属于目外眦筋之分行而复连络也。午者五月,主手太阳,故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为季夏痹也。  【注 未者六月,乃少阳主气,故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为孟夏痹也。  【注 三月四月,乃两阳合明,故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仲冬痹也。  【注 十二经筋,合阴阳六气,气逆则为喘急息奔,血随气奔则为吐血。子者十一月,太阴主气,故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孟冬痹也。  【注 亥者十月,主两阴交尽,故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循臂 原作「循臀」,据《灵枢》经筋改。《太素》经筋作「循贲」,似义胜。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其成伏梁唾脓血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注 少阴本阴而标阳,故有寒热阴阳之证,少阴之从本从标也。丑者十二月,少阴主气,故为季冬痹。】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注 足阳明之筋,上挟口为目下纲;手太阳之筋,结于颔,属目外眦。故二经之左筋急则口僻于左而当刺其左,右筋急则口僻于右而当取之右。如左目不能卒视,其病在左;右目不能卒视,其病在右。如两目皆急,则左右皆病。故治法皆如右方,而其病则有左右之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