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疟门
疟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八
疟门
黄帝素问
疟论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注 夜病者,谓之痎;昼病者,谓之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注 卫气同邪将入于阴,表气虚,故起于毫毛伸欠。】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注 邪正阴阳之气,上下出入,交争于上下,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颈项痛。 【注 三阳之气同并于阴,则阴实于内而阳虚于外。阳明之气主肌肉,而经脉交于颔下,是以寒栗鼓颔。太阳之气主表,而上升于头,下循背膂,故腰背头项俱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注 阳虚于外则阴胜于里,是以骨寒而痛而寒生于内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并于阳则阴虚而阳盛。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是以喘渴而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注 舍即经隧所历之界分。】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注 留舍之暑,能令汗空疏,腠理开,风遂乘之以入。或得之沐浴,水气舍于皮肤之间,与卫气并居,得阳随卫而外出,得阴随卫而内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注 邪气舍深,内薄于里阴之分,阳气独发于外,里阴之邪,留着于内,阴邪与阳气交争而不得皆出于外,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 【注 此邪先客于脊背,而与卫气相遇故也。】 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骶骨。 【注 卫气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客于脊背之邪,还入风府,与卫气相遇则病作。卫气出于风府,日下一节,则上会于风府稍晏,故病作稍晏。二十一日下至骶骨,则上会于风府益晏,故病作益晏也。】 二十二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注 卫气外循督脉而下,内循冲脉而上行,九日出缺盆,其气日高,则会于风府日早,故作日益早。】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注 不得与卫气皆出,故间日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注 邪有不从风府而入,其病亦以日作者,何也?】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注 客于头项者,客于风府也。邪入于风府,循膂而下,留其处者,有虚实之不同。若邪中异所,则无有早晏矣。卫气虚而日下,则其发日晏;卫气实而日上,则其发日早,此邪从风府而留于脊膂之间者也。若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矣。如邪中于头项、腰背、手足之间,卫气亦行至头项、腰背、手足,与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 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注 卫气之所在,谓卫气行至邪气所在之处,相合而病作,非定客于风府也。卫气之行,至所在之处而发,必开其腠理,然后邪正相合之处,即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注 痎疟生于风,然病风者常在其处,病疟者休作有时,故帝有此问。】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注 风则伤卫,故病风者留于肌腠筋骨间而不移。疟则舍于荣,故随经络以内薄,与卫气相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注 夏时暑热溽蒸,腠理开发,或汗湿从风,或得之于沐浴,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至秋时复伤于风,风寒两感,是以寒热之病成矣。】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注 先受之寒,先从阴而病寒;后受之风,复从阳而病热。病以时作者,应时而作,无早晏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注 天之阴阳,病人之阴阳,阴阳两感,故寒热交作。】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注 但热不寒者,邪藏于髓,而肾阴之气,先与骨气相绝,是外邪不及于里阴,而独发于阳也。热伤气,故少气。心恶热,故烦冤。手足为诸阳之本,故手足热。瘅,单也,谓单发于阳而病热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其为病逆,未可刺也 【注 言当此之时,病邪甚而正气逆,故未可刺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注 寒热始盛之时,乃阴阳之气交并,正气错乱未分,故未可刺。】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注 阴阳未和而邪气方盛,故未可刺。】 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 【注 如病风而为热极,则阴邪之寒气复至;病寒而为寒极,则风邪之阳热复至。】 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注 此承上文言邪气方盛,不可刺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注 邪气未发,则正气未乱,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去,所谓治未病也。若待其已发,虽良工弗能为,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注 早谓病之未发,晏谓病之已衰。】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注 疟之将发,阴阳之将移,必从四末始。盖三阴三阳之气,从手足之并荣而更移也。如病在阳而阳已伤,则阴经将从而受之。故当先其未发之时,坚束其四末,令邪在此经者不得入于彼经,彼经之气不得出而并于此经。审其证而候其脉,见其经络盛坚而血者,皆取而去之,此阴阳真气往来和平而未得交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注 疟病未发之时,其脉候证候何如而应?】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 【注 疟有阴阳更并之盛虚,皆当气之所在,如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欲知脉与病之相应,但审证之寒热,脉之静躁,则知病在阴在阳。】 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注 卫气者,行阴而行阳者也,是以卫气相离,其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注 相失者,不与卫气相遇也。盖六腑之募原,其道更远,气有所不到,故有时相失,不能相得。其邪故或间二日或数日乃作也。】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注 阳热甚则渴,不甚则不渴矣。】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注 言有不必夏伤于暑而为病疟者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注 应四时者,随四时阴阳之气升降出入而为病也。反四时者,非留畜之邪,乃感四时之气而为病也。秋时阳气下降,天气新凉,故感秋凉之气而为病者,寒甚。冬时阳气伏藏于内,即受时行之寒,得阳气以化热,故寒不甚。春时阳气始出,天气尚寒,故恶风。夏时阳气外泄,腠理空疏,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而入,入入:原缺,据《素问》疟论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注 至春阳气大发,而邪不能自出者,邪藏于骨髓之中,而气行骨外故也。脑为精髓之海,脑髓烁者,暑气盛而精髓烁热也。肌肉消者,腠理开而肌肉消疏也。汗乃肾脏精髓之所化,或有所用力,则伤动其肾气,是以所藏之邪得与汗共并而出矣。夫骨气与肾气相合,故病气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外也。从内出外,则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气从内出之外,故病复反入之阴。】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反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注 肺主周身之气,肺素有热,故气盛于身。其气厥逆上冲,故不泄于外,而但实于中,此外内皆实矣。气止实于外,则邪不能外侵,故因有所用力,腠理开而后邪舍于皮肤之内。中气实则邪不能内入,故其气单发于阳也。气内藏于心者,谓邪藏于血脉之中,而气内通于心也。内藏于血脉之里,外舍于分肉之间,阳气盛而无阴气以和之,是以阳热不衰而令人消烁脱肉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是阴气绝而阳气独发者,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亦名瘅疟,是瘅疟之有二证也。】
四时调神大论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注 夏气浮长,故欲其疏泄,气泄则肤腠宣通,时气疏畅,有若好乐之在外也。春生于上,夏长于外,秋收于内,冬藏于下。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已损,至冬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险也。】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注 魄汗未尽,表邪未去也。形弱,肌腠虚也。腠理空疏,则表阳邪气同陷于其间,寒邪在表,则随阳而化热,故气烁也。邪虽陷于肌腠,而表气不入于经,是以穴俞以闭。风疟,但热不寒之疟也。】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注 夏伤于暑,暑汗不泄,炎气伏藏,秋时阴气外出,与热相遇,发为痎疟。】
金匮真言论
秋善病风疟。……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 【注 夏时阳气在外,里气虚寒。长夏湿土主气,风入于经俞,即内薄而为洞泄,风木乘虚而胜土也。脾为阴中之至阴,不能化热而为寒中也。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者,甚言其阳气之不可伤也。】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 【注 火胜则克金,故肺受邪。疟,暑热病也。】
五常政大论
火太过曰赫曦。赫曦之纪,其病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