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门

    医学纲目 【 明□楼英】

     论虚烦

  烦热怔忡,知热在心肺也,故用竹叶、石膏、辰砂镇坠其热,使下行也。烦而下利,知热在上也,故用栀豉汤吐之。烦而汗出不解,知表里有邪也,故用表里饮汤。脉沉口渴手心热,知热不在表也,故用妙香丸下之。温胆、酸枣,治不得眠。  凡心虚则烦心,肝肾脾虚亦烦心。经云:夏脉者心也,其不及者,令人烦心。又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寃者,是知烦多生于虚也。  《活人》云:虚烦似伤寒,非伤寒也。成无己云:伤寒有虚烦,有心中烦,有胸中烦。二说不同。考之于书,成无己之言实出仲景,《活人》无据。然往往有非因伤寒而虚烦者,今故两存之。  虚烦身不觉热,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虚烦也。  起卧不安,睡不稳,谓之烦,宜栀豉汤、竹叶石膏汤。
    伤寒六书 【 明□陶华】

     论伤寒证

  邪热传里,不经发汗吐下,则为烦热,与发热似同而异。经曰:病人发热,汗出则解。如未作膈热,但当和解微热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异,宜别其证之虚实而为剂之轻重也。先烦而悸者为实,先悸而烦者为虚。虚烦而心中欲呕吐郁闷之状。  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头不疼,身不痛为异耳。表既虚不可汗,里不实不可下。叔和云:虚烦有热不可攻。  肾伤寒,表里无热,但烦,惯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其脉沉细,四逆汤。  烦为扰乱,而躁为愤怒,躁为先烦而渐至躁也。伤寒烦躁,则有阴阳虚实之别。心热则烦,阳实阴虚;肾热则躁,阴实阳虚。烦则热之轻,躁则热之甚也。有邪在里而烦躁者,有不烦便作躁闷者,此为阳盛隔阴,欲于泥水中卧,饮水不得入口也。  其或结胸证具而烦躁吐利,四逆汤。烦躁下利,发热厥逆,烦躁不得眠,恶寒躁挛,脉不出而躁者,皆为不可治矣。  阴极发躁,或阴毒火邪,投热药反剧者,不可用凉药。躁甚,仍与热剂,用四逆汤辈。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辨证

  先贤治烦躁,俱作有属热者,有属寒者。治独烦不躁者,多属热,唯悸而烦者为虚寒;治独躁不烦者,多属寒,唯火邪者为热。盖烦者,心中烦,胸中烦,为内热也;躁者,身体手足躁扰,或裸体不欲近衣,或欲在并中,为外热也。内热者,有本之热,故多属热;外热者,多是无根之火,故属寒也。  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体不得安静者,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干黑者,死。
    医门法律 【 清□喻昌】

     论伤寒证

  凡伤寒家服药后,身热烦躁发渴,冒瞀,脉两手忽伏而不见,恶寒战栗,此皆阴阳氤氲正邪相争作汗之征也。姑宜静以待之,不可因而仓皇,反至错误。  少阴病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有曰通加猪胆汁一法,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盖少阴不利,其人肾脏虚寒邪盛也。脉微者,与白通汤驱寒助阳,斯利止脉健矣。服之利不止,转至无脉,呕烦有加,此因以热药治寒,寒甚而格药不入,徒增其逆乱之势也。加猪胆汁为向导,斯药入而寒不为拒,阳可回,脉可出矣。然脉必微续乃生,暴出反死。甚哉,虚阳之易出难回也!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盖脉不至,阳已先绝;不烦而躁,孤阴顷刻自尽矣。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用茯苓四逆汤为救法。误汗则亡阳而表虚,误下则亡阴而里虚。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故生烦躁,用此汤以救之。此一证表里两虚,制方之妙,又非表里一言可尽。盖烦为心烦,躁为肾躁,故用干姜、附子入肾以解躁,茯苓、人参入心以解烦也。  下之后,复发汗,脉沉微,身无大热者,用干姜附子汤为救法。盖以其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此证前一条云,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误汗亡阳,误下亡阴,故云内外俱虚。然不出方,以用附子回阳、人参益阴,已有成法,不必赘也。此复教人以深微之蕴,见亡阳一证,较亡阴倍多,然阳用事于昼者也,热烦躁扰不得眠,见于昼者若此;阴用事于夜者也,安静不吐不渴,见于夜者若彼。岂附子、人参阴阳两平之可施乎?必干姜、附子偏于辛热,乃足回其阳以协于偏胜之阴也。
    石室秘箓 【 清□陈士铎】

     伤寒证治法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此仲景原文也。夫伤寒阴证发厥,灸其厥阴之经,亦不得已之法,原不及汤药之神也。灸厥阴不还,听其死者,亦仅对贫寒之子而说,以其不能备参药也。傥以参附汤救之,未有不生者。今传一方名还厥汤,用白朮四两,附子、干姜各三钱,水煎服一剂而生。凡见有厥逆等证,即以此方投之,无不神效如向。盖白朮最利腰脐,阴寒之初入,原从脐始,吾利其腰脐,则肾宫已有生气,况佐之附子、干姜,则无微不达,而邪又安留乎?况白朮健脾开胃,中州安奠,四肢边旁,有不回阳顷刻者乎?  伤寒发热下利,又加厥逆,中心烦躁而不得卧者,死证也。身热未退,邪又在中,今既发厥,身虽热而邪将散矣,宜下利之自止,乃不止而心中转添烦躁,不得卧,此血干而心无以养,阳气将外散也,不死何待?又将何法以生之?亦惟有补元阳之气而已矣。方用参朮汤,人参、白朮各三两,炒枣仁一两,麦冬三钱,水煎服。此方参朮补气,气足而血自生,血生而烦躁可定;况又佐之枣仁以安魂,麦冬以益肺,有不奏功如神者乎?纵不能尽人可救,亦必救十之七八矣!
    方

  温胆汤 【 《千金方》,下同】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陈皮去白,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无生姜,有茯苓一两。
  千里流水汤 治虚烦不得眠。
  麦门冬 半夏各三两 茯苓四两 枣仁三升 甘草 桂心 黄芩 远志 萆薢 人参 生姜各二两 秫米一斗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扬万遍,澄清取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枣汤 治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  酸枣仁五升 人参 桂心 生姜各二两 石膏四两 茯苓 知母各三两 甘草一两半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枣仁,取七升,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栀子汤栀子汤:《伤寒论》作「栀子豉汤」。 治大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颠倒懊憹欲死。  大栀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气呕逆,加橘皮二两,亦可加生姜二两。  又方 治烦闷不得眠。
  枸杞根白皮 生地黄各五两 麦门冬 甘草 前胡各三两 茯苓 知母各四两 人参二两 粟米 豉各五合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
  茯神散 治心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知母一两 茯神 麦门冬各三十六铢 通草 升麻各三十铢 赤石脂四十二铢 紫菀 桂心各十八铢 大枣二十枚 竹茹鸡子大一枚  右十味,治下筛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华水二升半,煮取七合,时动裹子为一服,日再。
  人参竹叶汤 【 《三因方》,下同】  治汗下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人参 炙甘草各二两 制半夏二两半 石膏 麦门冬各五两 淡竹叶一握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粳米一撮,煎熟去滓,空心服。《济生方》除石膏加茯苓、小麦。
  陈皮汤 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之反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反呕逆,谷不得入。  橘皮去白一两半 人参二钱五分 甘草炙 竹茹各五钱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食后服。
  远志汤 治心虚烦热,夜卧不宁,及病后虚烦。  远志 黑豆 甘草同煎 黄芪 当归酒洗 麦冬 枣仁炒 石斛各一钱半 人参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  水二锺,煎八分,食远服。烦甚者,加竹叶、知母。
  小草汤 【 《济生方》】  治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  小草 黄芪 当归酒浸 麦门冬 酸枣仁炒 石斛 人参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銼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服,不拘时。
  地仙散 治大病后,烦热不安,一切虚烦热。  地骨皮二两 防风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剉散,煎同上。

  分气饮 治脾胃虚弱,血气不和,烦热躁扰,胸膈不利,或痰气喘嗽,饮食少思。  陈皮 茯苓 半夏姜汁炒黄色 桔梗炒 大腹皮 紫苏梗 枳壳麸炒 白朮土炒 山栀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右,姜枣水煎服。

  竹叶汤 治伤寒大病后,及霍乱吐泻后,心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叶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茯苓 小麦炒 半夏汤泡七次,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竹皮大丸 治证同上。
  生竹茹 石膏各五钱 甘草一两七钱半 白薇 桂枝各二钱半  右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如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二钱半。
  人参当归散 治证同上。
  生地黄 人参 当归 肉桂 麦门冬各一两 白芍药二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先以粳米一合,淡竹叶十片煎,去米叶入药并枣三枚煎,温服。血热甚者加生地黄。
  霹雳煎 治阴盛格阳,身冷脉沉,烦躁不饮水。  附子一枚,炮
  右取出用冷灰培之,以半两入真腊茶一大钱,同研匀,更分二服,每用水一盏,煎至六分,临熟入蜜半匙,候温冷服。须烦躁止,得睡汗出瘥。若为末,蜜水调服,名霹雳煎。
  小青龙加石膏汤 【 仲景,下同】  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石膏二两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四合。
  桂枝加黄芪汤 治黄汗,剧者不能食,身体重,烦躁,小便不利。  桂枝去皮 生姜 白芍药各三两 甘草 黄芪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酸枣汤 治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二升 知母 茯苓 芎藭各二两 甘草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按本方《深师》有生姜二两。
  乌梅丸 治病者静而复时烦,此属蛔厥。  乌梅三百个 细辛 附子炮 桂枝 人参 黄蘗各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 川椒去汗,各四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五斗:原作「五升」,据《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改。]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三物黄芩汤 治烦躁。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桂枝汤 治伤风烦躁,手足不冷者。  桂枝 芍药各三钱 甘草二两,炙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子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须臾歠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
  四逆汤 治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炮  右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强人加附子半个,干姜加一两半。
  人参散 【 河间,下同】  治身热黄瘦烦渴。  石膏 甘草各一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二两 人参半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汤水调下。早兼服栀子金花丸,一名既济解毒丸。
  白朮黄芪散 治五心烦躁,自汗,四肢痿劣,饮食减少,肌瘦昏昧。  白朮 黄芪 当归 黄芩去皮 芍药各半两 石膏 甘草各二两 茯苓 寒水石各一两 官桂一分 人参 川芎各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一日三服。
  新添三黄丸 治五劳七伤,流湿润燥,消渴烦热甚者。  大黄 黄芩 黄连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日三服妙。
  栀子厚朴汤 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坐卧不安者。  大栀子七个 枳实二钱 厚朴半两
  右銼如麻豆大,以水一盏半,煮,绞汁半盏,温服。
  天水散 治烦热不得眠。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加牛黄另为细末,每用五钱,冷水调服。
  火郁汤 治五心烦热,是火结于地中。四肢者,脾土也。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郁而不得伸,故经云:火郁则发之。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药各一两 防风 甘草各五钱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入连根葱白三寸,煎至一盏,去渣稍热,不拘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