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情志门
情志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一
情志门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 【注 心志喜,故发声为笑。心独无俞,故变动在志,心气并于肺则忧。在志为喜,此心中和乐也。过于喜则心志自伤。恐胜喜者,恐为肾志,水胜火也。】 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 【注 肝者将军之官,故在志为怒,而发声为叫呼也。怒伤肝者,用志太过,则反伤其体矣。悲胜怒者,悲为肺志,以情胜情也。】 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 【注 脾主运用,故其志在思,发声为歌也。思伤脾者,用志则伤气,气伤则脏伤也。怒为肝志,故能胜思。】 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 【注 肺志在悲,故发声为哭。脏气变动,则及于喉而为咳也。若精气并于肺则忧。忧伤肺者,过则损也。喜则气散,故能胜忧。】 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注 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呻出之。肾藏志而为作强之官,故虑事而时怀恐怖也。恐伤肾者,恐惧而不解则伤精也。思虑深则处事详,故胜恐。】
灵兰秘典论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注 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心主包络,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乐出焉。】
玉机真脏论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注 因而喜大则心气虚而肾气乘于心矣,怒则肝气伤而肺气乘于肝,思则脾气伤而肝气乘于脾,恐则肾气伤而脾气乘于肾,忧则肺气伤而心气乘于肺矣。如一脏虚而受乘,即传之五脏,五脏有五变,则五五二十五变矣。如喜大而肾气乘心,心即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是五脏传化,亦各乘其所胜。故曰,传者乘之名也。】
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注 怒为肝志,肝主藏血,怒则肝气上逆,故甚则呕血;木气乘脾,故为飧泄。脾位中州,肝脏居下,故呕血飧泄,皆为气上也。喜则志意和达,荣卫疏通,其气舒徐而和缓矣。心气并于肺则悲,心悲气并,则心系急,而上焦之气不通,荣卫不能行散矣。气郁于中则热,中气不运行,故潜消也。恐伤肾,是以精气退却而不能上升。膻中为气之海,上出于肺,以司呼吸,然其原出于下焦,故精气却则上焦闭,闭则生升之气还归于下而下焦胀矣。上下之气不相交通,故气不行矣。寒气客于腠理,则腠理闭而气不通,故气收于内矣。炅则腠理开,汗大泄,则阳气从而外泄矣。惊则心气散而无所倚,神志越而无所归,思虑惑而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肾气伤而喘息于内,阳气张而汗出于外,外内皆越,故气耗散矣。思则心神内存,正气留中而不行,故气结矣。】
调经论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注 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故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金气反胜而为悲。】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注 肝志怒,故血有余则肝气盛而主怒。肾志恐,故血不足则母气衰而并于脾,故恐。】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注 血并上则脉气实而心烦惋,气并于下则不舒气而多怒也。】
大奇论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注 脉至如华者,如华之轻微也。小肠为心之腑而属丙火,其脉当来盛,反如华者,气予不足也。腑气不足则脏气亦虚,神虚则恐惧自失,神志不宁,故坐卧不安也。小肠之脉入耳中,属听宫,常有所听者,如耳作蝉鸣,或如钟磬声,皆虚证也。遇金水生旺之时而死。】
脉解篇
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注 阳明气厥,则阳明之脉病,乃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也。】 少阳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注 少阳主气,秋时阳气下降,而不治于外,则少阳之气亦不得出,故少气也。厥阴肝气与少阳标本相合,少阳之气不得出,则肝气当治而亦未得矣。肝气内郁,故善怒。煎厥者,焦烦颠倒也。】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 【注 秋时阳气虽入,而阴气尚少,故万物虽衰而未尽去。阴气虽少,当正出之时,而与阳气之入相薄,则少阳厥阴之气皆伤,肝气虚则恐。胆病者心下淡淡,如人将捕之。】
四时刺逆从论
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
【注 夏气在孙络,而使之溢于肌中,则血气虚却于内矣。阳明脉虚则恐,如人将捕之。】 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注 夏气浮长于上,而反逆之使下,则气郁不疏而使人善怒也。】
经脉别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注 堕则伤筋,肝主筋,故喘出于肝。木胜土,故淫气害脾。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肺者心之盖,故淫气伤心。】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注 疲劳伤筋,故汗出于肝。】
宣明五气论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胆为怒。
【注 胃受肺之寒气所逆,而欲复出于胃,故为哕。胃之逆气,下并于肾则为恐。盖肾于胃戊癸相合也。胆为中正之官,性秉刚决,病则气郁而为怒。】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注 心为阳脏,阴精并之故喜。肺虚而肝气并于肺则悲,肝虚而脾气并于肝则忧,脾虚而肾气并于脾则畏。阴气少,阳气入阴,阴阳相薄故恐也。】 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注 阳分之邪入阴,则病者静,盖阴盛则静也。阴分之邪出阳,则病者多怒,盖阳盛则怒也。】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为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注 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五脏阴阳之正气也。反得所胜之脉者,邪贼盛而见于脉也。在内所伤之脏气,而外见于脉,故名之曰阴出之阳。邪出于脉则血有余,经曰血有余则怒,此正气为邪气所胜,故为不治。所谓不治者,谓五脉皆为邪胜也。如五脏之气为邪所胜,见四时相克之脉,皆为死不治矣。】
风论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注 心为火脏,风淫则火盛,故唇舌焦而津液绝。风化木,木火交炽,故善怒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可快。】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注 肝开窍于目而主泣,故善悲。风木合邪,则火热盛而嗌干,肝气病,故善怒。】
病能论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注 肝虽顺传于心,而不得相生之正气,反受肝之寒邪,寒凌心火,故为怒狂。】 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注 肝气上逆则阳气暴折而不得出,阳气难于流行则肝气亦未得而治,故善怒也。】
脏气法时论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注 虚者,精气夺也。少阳经脉入耳中,故无所闻。肝病者,心下淡淡,如人将捕之。】
痹论
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注 淫气忧思,则心气不藏,而痹聚在心矣。】
诊要经终论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注 病在肝而反伤其肺,是以筋挛。血气环逆,故咳嗽。魂魄不安,故哭也。】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注 夏月阳气外张,而反逆藏于冬分,故不惟病不愈,而更令人少气善怒也。】
气交变大论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意不乐。 【注 肾藏志,志不舒,故意不乐。】 岁木太过,甚则忽忽善怒。
【注 善怒,肝志之病也。】
岁土不及,民病善怒。
【注 风木之病。】
五常政大论
发生之纪,其病怒。
【注 怒,肝气盛也。】
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 【注 心神不足也。】
太阳司天,火气高明,喜悲。
【注 火热铄金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阳司天,民病善悲。
【注 阳热中盛之证。】
太阳之复,善悲,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注 木火之气衰也。】
解精微论
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注 悲哀则动其心志,故泣下,而水所由生。水宗者,宗脉之所聚,上液之道也。肾脏之精水,由宗脉而上通于心外,注于目,故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如志不悲,则精持于下,辅之裹之,水精不出于宗脉,故水不行于上也。】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注 心之所之谓之志,心志之合一也。心者五脏之专精,故水精与心精,共凑于目而为泣。】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不上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注 精不上传于志而志独悲于上,故泣出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阴:《太素》卷二十九水论作「阳」。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注 骨之精髓充于骨髓,从骨空而上通于脑,故脑渗之为涕也。夫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与志悲而肾精出于目之为泣者,相同类也。】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行:《素问》解精微论王冰注:「行恐当为流」。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注 涕泣俱出而相从者,缘肾脏所属之同类也。】 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注 阴阳相持,谓水火之神志,主持于内,则精不出也。冲阴,谓志上冲于脑也。夫目系上属于脑,故志上冲阴则志去走于目,志去则神不独守其精,精神并去,出于目而涕泣皆出也。】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阴所至为语笑。
【注 此冬病之常也。】
疏五过论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注 暴怒则血并于阴,故伤阴。暴喜则气并于阳,故伤阳矣。】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缓甚为狂笑。
【注 缓甚则心气有余,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
本神篇
是故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注 思虑志意,皆心之所生,是以伤心脏之神气。】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注 思虑,脾之情。如怵惕思虑则伤心脏之神,神伤则不能主持而恐惧自失。】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注 忧愁,肺之情。如忧愁不解则伤脾脏之意,意伤则悗乱而四肢不举。】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注 悲哀,肺之情。如悲哀动中则伤肝脏所藏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注 喜乐,心之情。如喜乐无极则伤肺脏之魄,魄伤则狂,狂则神亦惮散而意不存。】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注 怒者,肝之情。如盛怒不止则伤肾脏之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喜忘者,神志皆伤也。】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注 恐伤肾,故恐惧不解则伤肾脏之精。肾主骨,故骨酸痿厥。精时自下者,脏气伤而不能藏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注 肝者将军之官,故气虚则恐,气实则怒。】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注 心气虚则悲盛,实则笑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