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小儿脏腑形证门
小儿脏腑形证门
肺
钱仲阳曰: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或饮水,虚则哽气出气短气。若肺盛复感风寒,则胸满气急喘嗽,用泻白散。肺热则手掐眉目鼻面,用甘桔汤。肺虚热则唇色深红,少用泻白散。肺怯则唇色白,用阿胶散。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病久唇白者,此脾肺子母皆虚也。若白如猪脂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如肺病春见,肺胜肝也,用地黄丸补肝肾,泻白散以治肺。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也。又张洁古云: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若心乘肺为贼邪,肝乘肺为微邪,肾乘肺为实邪,脾乘肺为虚邪。凡肺之得病,必先观心脾二脏之虚实。若心火烁金,当抑心滋肺。若脾气虚冷,不能相生,而肺气不足,则风邪易感,宜补脾肺。若脾实中痞,热气上蒸于肺,宜泻脾气。若心脾平和而肺自病,当察虚实治之。窃谓肺经郁热,用泻白散;肺气自虚,用四君子汤;外邪所乘,用参苏饮;心火炎烁,用人参平肺散;中焦实痞,用大承气;脾不能生肺,用异功散。夫肺气盛者,肺中之邪气盛也,其脉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泻白散以泻之。若肺虚而有热者,执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误矣,仍参某证治之。
肾
钱仲阳曰:肾主虚无实证,惟痘疮实则黑陷。当更分别证之虚实。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也。若目直视,大叫哭,项急烦闷者,难治。盖肺病虚冷,肝强实而胜肺也。视病新久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夫肾虚者,由胎气不盛,则神短顖开,目多白睛,面色晃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又云:肾气不足则下窜。盖肾虚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目无睛光畏明,皆用地黄丸。肾病见夏,水胜火也。轻者病自退,重者当惊发搐。又张洁古云: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肾无实,疮疹黑陷乃实,是水制火也。若心乘肾为微邪,肺乘肾为虚邪,肝乘肾为实邪,脾乘肾为贼邪。本脏虚弱,正令不行,鬼贼克害,当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嗽,见于初春当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救脾,见于冬补心泻本脏,乃名寒嗽。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到所克位不可更泻。然五行之中,惟肾水一脏,母盛而反受邪。何则?肺属金,射于皮毛,所主者气;肾属水,主于骨髓,所藏者精。气之轻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能。今肺气得热而上蒸,则不能下生于肾而受邪矣,急服凉药解之。此肾气必先求肺。或脾经之湿,刑克于肾,宜去脾湿。若脾肺平和而肾自病,则察其本脏而治之。窃谓下窜等证,足不喜覆者,盖腰以下皆肾所主,乃心气下行于肾部也,法用地黄丸壮肾水以制心火。若因脾肺虚而不能生肾水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其疮疹黑陷,乃肾虚而邪气实也,尤当用地黄丸。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五脏生成
夫一月之孕,有白露之称;二月之胚,有桃花之譬。及其三月,则先生右肾而为男,阴包阳也;先生左肾则为女,阳包阴也。其次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胜己者。肾属水,故五脏由是为阴。其次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己胜者。小肠属火,故六腑由是为阳。其次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经,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丝络,丝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孙络生三百六十五骨节,骨节生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万四千毛窍,则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备矣。
观面部五脏形色歌
心经有冷目无光,
太阴黑,目无光彩,此心经冷也。
面赤须言热病当。
面颊赤色,此为心有热也。
赤在山根惊四足,
山根赤色,心经生风,下至准头恶也。 积看虚肿起阴阳。
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积也。
肝经有冷面微青,
面青为肝受冷,主发惊也。
有热眉泡赤又临。
眉上有红赤,为肝有热也。
发际白言惊气入,
发际至印堂略白者,为肝惊也。
食仓黄是积热深。
眉上有红赤,为肝有热也。
脾冷应知面色黄,
面黄印堂反白者,为脾冷也。
三阳有白热为殃。
三阳上白者,为脾热也。
青居发际生惊候,
发际及印堂色青者,脾惊也。
唇口皆黄是积伤。
上下唇黄,为脾受积也。
肺受面白冷为由,
白色在面皮,及人中或青者,皆肺冷也。 热赤人中及嘴头。
人中及嘴头有赤者,肺有热也。
青在山根惊四足,
山根青色,是肺受惊也。
赤居发际积为仇。
发际赤色,乃有积也。
面黑当知肾脏寒。
面带黑者,肾有冷也。
食仓红是热须看。
食仓红者,肾有热也。
风门黄可言惊入,
风门黄者,肾有惊也。
两目微沉积所干。
两目微沉,是积在肾也。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五脏
五脏相胜,病随时令,乃钱氏扩充《内经》藏气法时论之旨,实发前人所未发者也。假如肝病见于春及早晨,乃肝自病于本位也。今反见于秋及日晡肺之位,如肺虚极,肝往胜之,故当补脾肺泻肝也。余仿此。 洁古曰:热则从心,寒则从肾,嗽而气上从肺,风从肝,泻从脾。假令泻兼嗽,又气上,乃脾肺病也,宜泻白、益黄散合而服之。脾苦湿,肺苦燥。气上逆也,其证见泻,又兼面色黄,肠鸣呦呦者,宜服理中汤。泻而呕者,宜服茯苓半夏汤。如泻而渴热多者,宜服黄芩厚朴汤。不渴而热少者,宜服白朮厚朴汤。其他五脏若有兼证,皆如此类推之。更详后论四时推详用药。 心主热,自病或大热,泻心汤主之。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主之。虚则惊悸,生犀散主之。 肺乘心,微邪,喘而壮热,泻白散主之。肝乘心,虚邪,风热,煎大羌活汤下大青丸主之。脾乘心,实邪,泄泻身热,泻黄散主之。肾乘心,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主之。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主之。 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后阿胶散主之。 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中导赤散,后阿胶散主之。肝乘肺,微邪,恶风眩冒昏愦嗽,羌活膏主之。肾乘肺,实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脾乘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嗽,人参白朮散主之。 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实则风搐力大,泻青丸主之。虚则风搐力小,地黄丸主之。 心乘肝,实邪,壮热而搐,利惊丸凉惊丸主之。肺乘肝,贼邪,气盛则前伸呵欠微搐,法当泻肺,先补本脏。补肝,地黄丸主之;泻肺,泻白散主之。脾乘肝,微邪,多睡体重而搐,先当定搐,泻青丸主之;搐止再见后证,则别立法治之。肾乘肝,虚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昏倦。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实则泄泻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主之。虚则泄泻色白,睡露睛,白朮散主之。 肝乘脾,贼邪,风泻而呕,茯苓半夏汤主之。心乘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朮甘草汤主之。肺乘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吐嗽,煎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肾乘脾,微邪,恶寒泄泻,理中丸之类主之。 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人之五脏惟肾无实,小儿疮疹变黑陷,则是肾实水克退心火。 心乘肾,微邪,内热不恶寒,桂枝汤主之。肺乘肾,虚邪,喘嗽皮濇寒,百部丸主之。肝乘肾,实邪,拘急气搐身寒,理中丸主之。脾乘肾,贼邪,体重泄泻身寒,理中丸主之。 凡五脏虚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鬼贼之所克害,当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嗽时,于初春见之,法当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泻肺,见于冬补心泻本脏,又名寒泻。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到所克位不可更泻。 洁古曰:肝病面白,肺病面赤,脾病面青,肾病面黄,心病面黑。若肝病惊搐,而又加面白痰涎喘急之类,此皆难治。余仿此推之。假令春分前,风寒也,宜用地黄、羌活、防风或地黄丸及泻青相间服之。春分后,风热也,宜用羌活、防风、黄芩或泻青丸、导赤散下之。立夏后,热也,宜用三黄丸、导赤散。夏至后,湿热也,宜用导赤散、泻黄散合而服之;或黄芩、人参、木香之类。秋分后用泻白散,立冬后用地黄丸主之,谓不受泻也。 海藏曰:补肝丸:四物汤内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丸是也。 镇肝丸:泻青丸,去栀子、大黄,治肝虚。 泻肾丸:治脉洪而实,即前地黄丸,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 此治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髓丹泻之。此地黄丸即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若加五味子,肾气丸也。此益肺之源,以生肾水焉。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五窍相通应证
心窍通于舌。心为脏,小肠为腑。心色赤,主夏三月。心味苦,心液汗,心主血,心声言,心气呵。有余笑,不足忧。《千金》云:心气实则笑不休,虚则悲不已。 肝窍通两目。肝为脏,胆为腑。其色青,旺春三月。肝味酸,肝液泪,肝主筋,肝声泣,肝气嘘。有余怒,不足悲。《千金》云:怒则实,悲则虚。 脾窍通唇口。脾为脏,胃为腑。其色黄,旺四季月。脾味甘,脾液涎,脾主肌肉,脾声歌,脾气呼。有余腹满,不足少气。 肺窍通鼻孔。肺为脏,大肠为腑。其色白,旺秋三月。肺味辛,肺液涕,内主气,外主皮毛,肺声哭,肺气呬。有余喘,不足叹息。 肾窍通两耳。肾为脏,膀胱为腑。其色黑,旺冬三月。肾味咸,肾液唾,肾主骨,肾声呻,肾气欠。有余泄泻,不足则厥逆。
五脏克绝
心病目黑,肾克心,壬癸日绝。肝病皮黑,肺克肝,庚辛日绝,脾病唇青,肝克脾,甲乙日绝。肺病颊肿目赤,心克肺,丙丁日绝。肾病面肿唇黄,脾克肾,戊己日绝。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五脏
张洁古曰:五脏子母虚实,鬼贼微正,若不达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在前者为实邪。子能今母实,拒贼伤于母,其子又引母所克者妻,来相助,故曰实邪也。在后者为虚邪。母引子之鬼贼至,由母能使子虚也。《内经》云: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此之谓也。妻来乘夫为微邪,夫来乘妻为贼邪,法当泻鬼补本脏。本脏自病为正邪,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经云: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逆其根,伐其本,则败其真矣。 肝胜肺则肝病,身热发搐,又见肺虚。喘而气短,病见于申酉戌时,是肝真强也。经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谓之真强。法当补脾肺而泻肝,导赤散、泻黄散主之。 刘宗厚云:此皆五脏相胜,病机不离五行生克制化之理者,盖小儿初生襁褓,未有七情六欲,只是形体脆弱,血气未定,脏腑精神未完,所以有脏气虚实胜乘之病。但世俗不审此理,往往遇是率指为外感内伤而用药,致枉死者多矣。悲夫!钱氏论时有脱略,幸而洁古补之。今特参附,诚无穷之惠也。
五脏补泻法
钱氏曰:凡病先虚,或已经下,有合下者,必实其母,后泻其子也。假令肺虚而痰实,此可下之证,先当益脾,后方泻肺也。 泻青丸又名泻肝丸。
钱氏谓肝无补法,故无补肝药。王海藏以四物汤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名补肝丸。 又以泻青丸去栀子、大黄,名镇肝丸,治肝虚。 导赤散泻丙小肠。
泻心汤泻丁心。
安神丸治心虚疳热,神思恍惚。
海藏八物定志丸,补心正药。
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海藏云:此剂补脾以燥湿。东垣云:治胃中寒湿,呕吐腹痛,泻利清白之圣药也。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海藏云泻脾热。 阿胶散,又名补肺散。海藏云杏仁本泻肺,非若人参、天门冬、麦门冬之类也。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海藏云治肺热骨蒸自汗,用此直泻之。栀子、黄芩亦泻肺,当以气血分之。 地黄丸即金匮八味丸去桂、附。海藏云:治肾虚解颅,即鬾病也,治脉毛而虚。 钱氏谓肾无泻法,故无泻肾药。海藏泻肾丸,治脉洪而实,即前地黄丸,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髓丹泻之。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五脏形证
肝风目直手循捻。
【注 气热为外伤风,气温为内生风,热则两眦俱紧不转。凡目直兼青者,必发惊;咬牙甚者,亦发惊。肝主谋,故循衣领,乱捻物。风甚身强反张力大,泻青。心乘,风火相搏则发搐,导赤散。渴喘,泻白散。】 虚则咬牙呵欠兼。
【注 心不受热,目连札不搐,或发搐力小,俱当补肾治肝,肾气丸。如心乘肝等兼证,详见《纲目》。所谓乘者,犹乘车之乘。五脏相乘莫测,如肝病必先治肺补肾,然后审肝脏虚实而调之。余脏仿此。】 心惊难言合面卧。
【注 心惊,搐也。烦热上窜,舌强欲言不能,叫哭。胸热,故欲合卧就凉。宜泻心汤、导赤散、小生犀散。】 虚则困卧惊悸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