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口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三

唇口门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注 中央土位,脾土脏,其气相通。黄者土色,口者脾窍。】
     阴阳应象大论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生口,在窍为口。   【注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谷味,故脾主口。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故脾窍在口。】
     六节脏象论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其华在唇四白。   【注 脾受水谷为转输之官,肠胃受传水谷,三焦决渎水道,膀胱为水精之腑,故皆为仓廪之本。脾藏荣,故为荣之居。脾具升降出入之气,故名曰器。四白者,唇之四际白肉也。口为脾窍而主肌,故华在唇四白。】
     诊要经终论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注 手足阳明之脉,皆挟口系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也。】
     热论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注 六气相传,虽入于里阴而皆为热证,故口燥渴。邪气渐衰,则正气渐复,故渴止。】  其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注 此复论阴阳两感之为病也。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一日而阴阳俱受其邪,是以见太阳之头痛,少阴之烦满口干。】
     气厥论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注 小肠之脉,络心循咽下鬲,属小肠。小肠之下名曰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鬲肠不能下渗。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糜烂矣。】
     风论

  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注 心为火脏,风淫则火盛,故唇口焦而津液绝也。风化木,木火交炽,故善为怒吓。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可快,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故诊验在口。】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注 脾胃之气外主肌腠,内主腹中。风邪久在肌腠而入于中,则脾胃之气受伤而为肠风飧泄。盖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也。若久在外之腠理,则阳气外驰而为泄风。泄风者,腠理开而伤气,故多汗。汗泄衣上渐渍渗泄,元府不闭也。津液外泄,故口中干燥。上渍其风者,谓身半以上,风湿相搏,则阳气受伤,故不能烦劳其事。若妄作劳则身体尽痛而发寒矣。】
     痿论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注 胆者中精之腑,其应在筋。是周身之筋膜由胆藏之精汁以营养。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胆汁泄,则筋膜无以营养而干燥,筋膜干则挛急而发为筋痿也。】
     厥论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注 足少阴之脉属肾,络膀胱,贯肝膈,入肺中,出络心注胸中,循喉咙挟舌本。经脉厥逆,而阴液不能上资,是以口干心痛。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水火阴阳之气不交,故腹满也。】
     奇病论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注 五气者土气也,土位中央,在数为五,在味为甘,在臭为香,在脏为脾,在窍为口。多食甘美,则臭味留于脾中,脾气溢而证见于外窍也。厚味令人内热,甘者主于留中,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五味入口,津液各走其道,甘先人脾,数食甘美而多肥,则内热留中。津液不能输布于五脏而独存于脾。脾气上溢,发为口甘。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气交变大论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注 六乙之岁,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金弱火亢,水乃复之。水寒之气上乘,迫其心火外炎,故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五常政大论

  备化之纪其主口。
   【注 备化,土政也,土属脾,脾开窍于口。】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   【注 土平之纪其类土,其脏脾,其色黄。土且隆者,土体丰厚于下也。黄起者土用上从于天也。土从木化则受其胜制,故土变革而为体重食减之脾病也。】
     至真要大论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注 夫所谓火者,少阴之火也。火气内发于上焦,则为口糜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   【注 胆病则胆气不升,故太息以伸出之。口苦呕宿汁者,胆汁也。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者,胆气虚也。嗌中吤吤然数唾者,少阳之脉病也。】
     经脉篇

  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也。   【注 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诸证也。】  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   【注 胃为水谷之海,主生此荣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为狂、为温疟汗出者,胃气热而蒸发水液之汗也。鼽衄者,经气热也。口喎唇胗等者,皆阳明经脉之为病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肩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肉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注 足太阴之气生于脾。脾藏荣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阴气绝则脉不荣于肌肉矣。脾开窍于口,主为卫使之迎粮,故唇舌为肌肉之本。脉不荣,则舌萎唇反,太阴之生气绝于外也。甲笃乙死,脾脏之气死于内矣。】
     经水篇

  足阳明之正,上循咽出于口,上额颅。
     经筋篇

  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挟口,其病口僻。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皆僻。   【注 足阳明之筋上挟口为目下纲,手太阳之筋结于颔属月外眦。故二经之左筋急则僻于左,而当刺其左;右筋急则僻于右,而当刺其右。】
     寒热病篇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
   【注 脉外之血气,充肤热肉,生毫毛。故病在肌,则肌肉痛而毛发焦也。脾主肌肉,开窍于口,故唇口槁腊。】
     师传篇

  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注 脾乃转运之官,故主为卫。吉凶者,脏安则吉,脏病则凶也。】  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注 口乃脾之窍,小肠受盛脾胃之浊,而上属于胃,故唇与人中以候小肠。】
     逆顺肥瘦篇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皮厚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濇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注 此论形体之太过也。广肩腋者,广阔于四旁也。项乃太阳之所主,项肉薄而皮厚黑色者,太阳之水气盛也。唇乃脾土之外候,临临然者,土气厚大也。黑者水之色,血黑以浊者,精水之重浊也。气濇以迟者,肌肉厚而气道滞也。夫太过则能与,不及则贪取。贪于取与,皆不得中和之道者也。】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清,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注 此论形体之不及也。皮薄色少,秉天气之不足。廉廉,瘦洁貌。肉廉廉然,薄唇轻言,秉地气之不足。血清者,水清浅。气清者,肌肉薄而气道滑利也。】
     本脏篇

  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卫气失常篇

  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注 肌肉者,脾土之外合,土灌四脏,故观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知卫气之病在肌肉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足阳明之上,血气皆少,则两吻多画。   【注 血气少,不能充皮肤,肥腠理。故两吻多瘦文也。】
     忧恚无言篇

  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热病篇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注 此外热不解,内传少阴而为死证也。六经传遍,七日来复,八日不解,又作再经矣。微细,少阴之脉也。少阴之上,君火主之。病者溲血,病足少阴之水脏也。口中干,病手少阴之君火也。一日半死者,死于一二日之间,阴阳水火之气终也。夫脉始于肾而主于心,脉代者,已绝于下,故一日而死。】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注 热病不知所痛者,外因之热入于内也。耳聋不能自收,口干者,肾脏之热乘于上也。阳热甚而阴颇有寒者,在内之热交争于外也。热在髓者,外因之热交争于内也。此皆病深入于内,故死。】
     五阅五使篇

  口唇者,脾之官也。
   【注 脾开窍于口,故口为脾之官。】
     肠胃篇

  口广二寸半。

     口问篇

  阳明气至则嚙唇。
   【注 阳明之脉,侠口环唇,生气厥逆于上,则嚙唇。】
     胀论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中藏经 【汉 华佗】

     验病吉凶

  伤寒热病,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反者死。病人口张者,三日死。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口燥干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圆主之。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脉诀 【晋 王叔和】

     诊法

  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胆虚口苦,洪实则肝热口酸。右关沈实,脾热口甘,洪数则口疮。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茧唇

  茧唇者,此证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内经》云:脾气开于口,又云:脾之荣在唇。但燥则干,热则裂,风则瞤,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定名曰茧唇也。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心思太过忧虑过深,则心火焦炽,传授脾经;或食酽酒厚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须审其病证之因,惟补肾水,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矣。此亦异证,所生者少,人亦难晓。若久不愈者,急用金银烙铁在艾火内烧红荡之,内服归脾养荣汤,庶易愈矣。若外用追蚀恶毒线结之法,反为所伤,慎哉慎哉!若妇人患此,阴血衰少故也。宜用四物逍遥散治之。
    指迷论 【宋 钱乙】

     验病

  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曰怯。肺主唇,唇白而光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血气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又额黑唇青为寒。
    仁斋直指方 【宋 杨士瀛】

     唇肿唇疮

  唇肿,宜泻胃汤、薏苡仁汤、芍药汤。  唇舌焦燥,口破生疮,盖心脾受热所致也。水浸黄连,重汤顿而饮之。若大渴少饮,竹叶石膏汤。
     口臭

  口臭一证,乃热气蕴积胸膈之闸,挟热而冲发于口也。
    三因方 【宋 陈无择】

     失欠脱颔

  凡欠伸颊车蹉跌,但开不能合,以酒饮令大醉,睡中吹皂角末,(口畜)其鼻,令嚏,即自正。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口苦

  谋虑不决,胆虚气上冲,口中上溢则口苦。口是清净之府,浊扰之气上溢,益胆汤主之。
     口糜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心胃壅热,水谷不化,转下小肠。柴胡地骨皮汤主之。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口疮

  大人小儿口疮唇紧,用酸浆水洗去白痂,临困点绿袍散。如或不愈,贴赴筵散。又不愈,再贴铅白霜散则愈。
    东垣十书 【元 李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