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门

     热病篇

  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注 咳者,内热上逆于肺也。衄者,表热外迫于经也。夫肺主皮毛而朝百脉,外内之热,咸从肺气以汗解。汗不出者,气绝于上也。出不至足者,气绝于下也。】
     胀论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注 吴氏曰:此卫气逆于城郭之中,而为肺胀也。】
     论疾诊尺篇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注 水随气而溢于皮肤之间,故目窠微肿。颈脉动而肤胀咳者,水留于皮毛而动其肺气也。风水者,因外受于风,风行而水涣也。】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四十三

咳嗽门

    扁鹊难经

     欬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濇。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杂证为咳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
  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之病。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艹舌)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一作转甚。】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卫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脏腑虚实生死

  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关膈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咳则气咳一齐出也。  肺脉来,毛而微曰不及,不及则令人喘呼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虚则寒生,咳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又肺病久咳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濇,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肺病喘咳,身但寒无热,脉迟微者,可治。虚则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气,肩背痛。又咳而遗溺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饮酒当风,中于肺则咳嗽喘闷,见血者不可治,无血者可治。又其人素声清而雄者,暴不响亮,而拖气用力言语难出,视不转睛,虽未为病,其人不久。又肺病,实则上气喘急咳嗽,身热脉大也;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语言气短者,是也。  肾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又喉中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寒,气欲绝也。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膀胱咳而不已,则传之三焦,腹满而不欲饮食。  中焦实热,则上下不通,腹胀而喘咳,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  暴咳嗽,脉数身瘦者,死。暴咳嗽,脉散者,死。暴咳形肥,脉急甚者,死。病嗽而呕,便滑不禁,脉弦微欲绝者,死。诸病嗽喘,脉沉而浮者,死。病咳嗽,脉沉坚者,死。
    脉经 【晋 王叔和】

     咳脉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大肠经实也。病苦腹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咽喉中如核状。  凡亡汗,若吐,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咳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
  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肌瘦下脱形,热不去者,死。
    脉诀 【晋 王叔和】

     咳脉

  肺脉歌曰:沉紧相兼滑,仍闻咳嗽声。  滑脉歌曰: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促脉歌曰: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咳论

  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咳也。邪客于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则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则咳剧。经久不已,传入胃,其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能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右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支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支咳。咳则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小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风咳者,不可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欬,刺足太白。肺欬,刺手太泉。肾咳,刺足太溪。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太陵。  夫久咳为(疒水),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作卒弦[一作卒弦 原缺,据《千金》卷十八咳嗽补。]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  夫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耳。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瘈瘲状。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咳,属饮家。欬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脉大而散,散者为气实而血虚,名曰有表无里。上气面附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  凡上气多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针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
    活人书 【宋 朱肱】

     欬嗽

  伤寒咳嗽有两证:有太阳证咳嗽,小青龙、小柴胡也;有少阴证咳嗽,真武汤、四逆散、猪苓汤也。大抵热在上焦,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而微喘。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往来寒热,胸胁满痛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干姜。若少阴证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汤主之;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大抵伤寒水气,皆因饮水过多。古人治水气而咳者,病在阳,则青龙汤主之;病在阴,真武汤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欬,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咳嗽论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是知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有痰寒少而热多。故咳嗽者,非专主于肺而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也。《内经》曰: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时,各传而与之也。所病不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更当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  一阳发病,少气嗽泄,三焦不利,上咳下泄,心火不宁,其动若掣,调中散主之。  夫嗽者五脏皆有,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皮毛属肺,风寒随元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先传肺而入,遂成咳嗽,乃肺热也。寒化热,热则生痰,故喘满也。经云: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嗽血也。胸满气喘,痰盛稠粘,皆肺气热也。
    活法机要 【元 张洁古】

     咳嗽证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枳壳、陈皮下其气。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汤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寒热者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蜜煎生姜汤、蜜煎橘皮汤、烧生姜胡桃,皆治无痰而嗽者。此乃大例,更当随时随证加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