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前阴门
前阴门
刺节真邪篇
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注 茎垂者,乃宗筋之会。肾者,胃之机关,主受藏津液。夫肾脏所藏之津液,从宗脉而上濡于空窍。故曰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本神篇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注 悲哀,肺之情也。如肝因悲哀动中则伤肝脏所藏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盖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志伤则不能处事精详矣。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脏气伤则腑志亦不正,而无决断矣。肝主筋而脉络阴器,阴缩筋挛胁骨不举,情志伤而及于形也。】
本脏篇
耳后陷者肾下,肾下则为狐疝。
【注 狐疝者,偏有大小,时上时下,如狐之出入无时,此肾脏之疝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阴肿湿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阴吹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食忌
鱼无肠胆者不可食。食之,三年阴不起,女子绝生。
疝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阴蚀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中藏经 【汉 华佗】
卵缩
脾中寒足热,则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病其舌强语濇,转卵缩,牵阴股中引痛。
验病生死
凡病舌卷卵缩者死。
掌肿无纹,脐肿出,囊茎俱肿者,死。
疝脉
左手寸口阳绝,则无小肠也。六日死。病则脐脾小腹中有疝瘕也。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阴(疒颓)
(疒颓)有四种:有肠(疒颓)、卵胀、气(疒颓)、水(疒颓)。肠(疒颓)、卵胀,难瘥。气(疒颓)、水(疒颓),针灸易治。
妬精疮
有人自少至长,阴下常有干癣者,宜依癣方主之。有五劳七伤而得阴下痒湿,搔之黄汁出者,宜用补丸散主之,仍须敷药治之。亦有患妒精疮者,以妒精方治之。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妇人在玉门内,并似疳疮。作臼齐食之大痛,疳即不痛也。 跌阳脉滑而数,法当下重。少阴脉滑而数,妇人阴中生疮。
活人书 【宋 朱肱】
囊缩
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此足厥阴肝经受病也。 脉浮缓,必囊不缩,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尺寸脉俱沉短者,必是囊缩,毒气入脏,宜承气汤下之。 大抵伤寒病,脏腑传变,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阴经。以阳主生,故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也。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至六七日,当传厥阴肝木,必移气克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五脏六腑皆困而危殆。营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气汤下之,可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又云:土败木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为脾胃脉,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客,邪无所容,否极泰来,营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七疝
巢氏云:疝者痛也,皆由荣卫虚弱,饮食寒温不调,致风冷邪气,乘虚入于腹中,遂成诸疝。发则小腹疼痛,痛或绕脐,或逆上抢心,引心背痛。甚则手足厥冷,自汗呕逆,或大小便秘难。大抵诸疝之脉当弦紧。盖弦者寒也,紧者痛也。疝有七证,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附疝、狼疝是也。何以言之?厥疝则心痛足冷,食已则吐;症疝腹中气乍满,气积如臂;寒疝因寒饮食,卒然胁下腹中痛;气疝腹中乍满乍减而痛;盘疝腹中痛引脐旁;附疝腹痛连脐下有积聚;狼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诸疝不愈,邪气留滞,乃成积聚。其为病也,或左或右,胁下有如覆杯,或脐上下如臂,或腹大如盘,令人羸瘦少气,洒淅寒热,嗜卧,饮食不为肌肤,或腹满呕泄,或遇寒则痛。其脉厥而紧,浮而牢,皆积聚之脉也。但牢强急者生,虚弱急者不可治。
阴(疒颓)
夫阴(疒颓)之证有四种:一曰肠(疒颓),二曰气(疒颓),三曰卵胀,四曰水(疒颓)是也。《圣惠》云:肾气虚,风冷所侵,流入于肾,不能宣散而然也。《三因》云:阴(疒颓)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考之众论,俱为至当。多由不自卫生,房室过度,久蓄忧思恐怒之气,或坐卧冷湿处,或劳役无节,皆能致之。病则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多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大抵卵胀、肠(疒颓)皆不易治,气(疒颓)、水(疒颓)灸之易愈也。又有小儿有生以来便如此者,乃宿疾也。四(疒颓)治法,橘核丸用之屡验。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肾痈
此毒年高者,因宿有疝气疾,及感冒寒湿气,辛勤;少壮为因房事所得。初起阴囊赤肿,身发寒热,攻水道、归来二穴,痛不可忍,用手按之,皮宽不急,可用败毒散加入当归须、川楝子发散。用手按之急胀似火之热,急用阴囊毒之药治之,更服黄矾丸。 倘或开刀,须待其熟,以油头绳扎住肾子,以小刀开海底穴,其脓血即流尽矣。外贴金丝等膏。少劳戒色,并避汤火风气及诸毒物。
阴囊毒 【即外肾痈】
此证因肝经湿热不利,遂流毒于膀胱肾经,感冒寒暑邪气,偏盛于阴之经络,以致血气凝聚,寒湿不散,阴囊上肿而痛,或溃烂皮脱,肾子悬挂,宜用泻肝清热汤服之,外用铁箍散围之。 此证腐坏,急用乌金散敷之。或溃烂,饮食少思,日晡发热,急服加味小柴胡汤。痛甚加黄连,小便不利加木通、车前子,口渴加天花粉、麦门冬、五味子。
阴蚀疮
阴蚀疮之生,皆由脏中虚怯,肾气衰少,风邪入腑,毒恶损伤荣卫,或与有毒妇人交接,不曾洗净。故时痛时痒,以渐成窍作疳,脓水涌流。若不早治,命亦难保。先用蛇床子、地骨皮、桑槐枝煎汤温洗,内服清热消疳解毒汤,外用掺药。先用金丝膏,后用紫金膏,拔出毒水,易能长肉。 夫阴蚀疮者,即下疳也。阴汗臊臭,故茎根生疳疮。乃肝经所属之分野。 内外蛀疳,身热,小便濇滞,宜服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黄连、车前子。
左右便毒 【又名血疝】
夫便毒者,生于小腹两腿合缝之间。或行路远涉辛苦,或上或下低闪肭气,或房事所伤,或男女大欲,不得直遂其志,故败精滞血,留聚中途;或梦寐之间而不泄,或妄想不能忘情息念,故结成毒。然肾者作强之官,伎巧所出,一有所感,精血凝滞,此证遂生。初起之时,寒热交作,两腿牵绊,肿起不能屈伸,乃证之渐也。急服龙胆汤。
小肠流注
此证受在心经伏热,结聚成毒也。当用败毒流气饮,再服清心流气饮治之,时服腊矾丸。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疒颓)疝
(疒颓)疝,少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寒极而土化治之,故肿满。经言丈夫(疒颓)疝,谓阴器连少腹急痛。其妇人少腹肿,皆肝足厥阴脉之为病。经注曰:寒气聚而为疝也。又按《难经》言五脏皆有疝,但脉急也。注言脉急者,寒之象。然寒则脉当短小而迟,今言急者,非急数而洪也。由紧脉主痛,急为痛甚。病寒虽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脉紧急者,脉为心之所养也。凡六气而痛则心神不宁,而紧急不得舒缓,故脉亦从之而见。欲知何气为其痛,当适其紧急相兼之脉而可知。如紧急洪数,则为热痛之类。又经言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烦冤而痛,出白液,一名曰蛊。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热内结,销烁脂肉如虫之食,故名曰蛊也。然经之复言热为疝瘕,则亦不可止言为寒,当以脉证别之。
小肠气
《甲乙经》云:小肠病结于腰,上而不下,痛冲心肺邪所系,茴香楝实丸主之。
阴疝
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肿或痛,肾虚寒水涸,宜泻邪补脉为治,蒺藜汤主之。 蛊疝
脾风传肾,一名疝气,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蛊。《左传》云,以丧志名为蛊病,乃真精不守也。大建中汤主之。
心疝
心脉急,小腹有形,心不受邪,必传于腑,故小腹有形,心气逆不顺则痛不已,当兼心气治。不止,为有寒邪所中。木香散主之。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茎中痛
茎中痛者,先宜清剂、寒剂夺之,后以淡剂、甘剂分之。
疝本肝经宜通勿塞论
疝有七,前人论者甚多,非《灵枢》、《素问》、《铜人》之论,余皆不取。非余好异也,但要穷其源耳。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疒颓)疝,是谓七疝。俗工不识,因立谬名。或曰膀胱,或曰肾冷,或曰小肠气,小儿曰偏气,立名既谬,并丧其实。何哉?盖医者既断为膀胱肾冷小肠气,又曰虚寒所致。其药之用也,不鹿茸、巴戟,则杜仲、苁蓉;不附子、乌头,则干姜、官桂;不楝实、蘹香,则金铃、补骨脂。朝吐暮饵,曾无殊效。三二十年,牢不可去。间因微病,稍似开通。执此微芒,浸成大错。标既不除,本必归甚。处处相传,曾无觉者。岂知诸疝皆归肝经,其奈通流归之小肠脬囊。夫膀胱水腑,专司渗泄;小肠水道,专主通流;肾为少阴,总统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肠,渗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气化则水出茎端,此常道也。及其为疝,乃属足厥阴肝经。盖环阴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阴肝经也。夫肝肾皆属于下,与冲、任、督相附。然《灵枢经》言:足厥阴肝经病,则有遗溺、癃闭、狐疝。专主肾与膀胱、小肠三经,则不言疝,是受疝之处,乃肝之部分也。且《内经》言:男子宗筋为束骨之会。而肝专主筋。睾者,囊中之丸。虽主外肾,非厥阴环而引之,则玉茎无由伸缩。在女子则为篡户,其内外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足厥阴与冲、任、督之所会也。《灵枢》言:足厥阴之经筋,聚于阴器。其病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故阳明与太阴、厥阴之筋,皆会于阴器。惟厥阴主筋,故为疝者,必本之厥阴。《灵枢》又言: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岂非厥阴为受病之处耶?《灵枢》又言:邪在小肠,连睾系,属于肾,贯肝络肺。心系气盛,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取太阴以平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此其初虽言邪在小肠,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阴以下之,乃知诸疝关于厥阴,可以无疑。以脉考之,《素问》云,厥阴滑为狐风疝,少阳滑为肺风疝,太阴滑为脾风疝,阳明滑为心风疝,太阳滑为肾风疝,少阴滑为肝风疝。凡此六疝,虽见于他脉中,皆言风疝者,足厥阴肝经之气也。《灵枢》亦曰,心脉微滑为心疝,肝脉滑甚为(疒贵)疝,肾脉滑甚为癃(疒贵)。凡此三脏脉之疝,亦以滑为疝也。《素问》又云,脉大急皆为疝。心脉滑,传为心疝。肺脉沉,传为肺疝。三阴急为疝,三阳急为瘕。王太仆云,太阳受寒,血凝为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此言太阴受寒,传之肝经,可以温药逐之,而不可以温药补之。若补之者,是欲病去而强挽留之也。历考《素问》,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疒颓)疝。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处,必传于厥阴部分,然后为疝也。又言,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言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凡言少腹者,岂非厥阴之部分耶?又言:脾风传胃名曰疝瘕,此谓非肝木不能为风气。名曰厥疝,盖脾土虚而不能制水,又为肝木所凌也。又言督脉为冲疝,盖厥阴与冲、任、督俱会于前阴也。岂不明哉?至如运气中又言,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少腹控睾。盖寒客于小肠、膀胱,则肝木缩而不得伸,此母传之子也。阳明司天,燥淫所胜,丈夫(疒颓)疝,妇人少腹痛。此言肝气不得上行,为金所抑,鬼贼故也。又言,太阴在泉,土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此亦言寒客太阴湿土,土不胜水,水传之肝经也。又尝遍阅《铜人》俞穴,亦相表里。如背上十三椎俞,肝经言寒疝。腹部中行,惟阴交一穴寒疝言,任脉之所发也;关元一穴言暴疝,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也;中极一穴言疝瘕,膀胱之募,亦足三阴任脉之会也;曲骨一穴言(疒贵)疝,任脉、足厥阴之会也。其腹部第二行,肓腧二穴言寒疝,冲脉足少阴之会也;四满二穴言疝瘕,冲、任脉、足少阴肾之会也。其腹部第三行,大巨二穴言(疒贵)疝,足阳明脉气之所发也;气冲二穴言(疒颓)疝,茎中痛两丸寒痛,亦足阳明脉气之所发也。其腹部第四行,府舍二穴言疝痛,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也;冲门二穴言阴疝,足太阴、厥阴之会也。其在侧胁者,五枢二穴言寒疝,阴邪上入少腹,带脉下三寸也。其在足六经者,足厥阴穴十名,言疝者七,谓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曲泉。足少阳穴十四名,言疝者一,谓丘墟穴也。足太阴穴十一名,言疝者一,谓阴陵泉也。足阳明穴十五名,言疝者一,谓阴市穴也。足少阴穴十名,言疝者五,谓然谷、太溪、照海、交信、筑宾也。足太阳穴十八名,言疝者二,谓金门、合阳也。由是言之,惟厥阴言疝独多,为疝之主也。其他经穴,虽亦治疝,终非受疝之地,但与足厥阴相连耳。或在泉寒胜,木气挛缩禁于此经;或司天燥胜,木气抑郁于此经;或忿怒悲哀,忧抑顿挫,结于此经;或药淋外固,闭尾缩精,壅于此经。其病差别如此。不知世间之方多热补,信俗方则《素问》、《灵枢》、《铜人》非也,信《素问》、《灵枢》、《铜人》则俗方非也。呜呼!余立于医四十余岁,识练日久,因经识病,然后不惑。且夫遣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归之肾冷。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躄,嗌干,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曰瘕。若少年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故隐蔽委曲之事,了不干脬、肾、小肠之事,乃足厥阴肝经之职也。俗方止言脬、肾、小肠,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且肝经乙木也,木属东方,为心火之母也。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则肝木自甚也,不可便言虚而补之。《难经》所谓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言泻火,木自平,金自清,水自旺也。昔审言为蔡之参军也,因坐湿地,疝痛不可堪,诸药莫救。余急以导水丸、禹功散泻三十余行,肿立消,痛立减。又项关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于街衢,人莫能动,呼予救之。余引经证之邪气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余急泻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乃足厥阴之二穴也。殄寇镇一夫病(疒皆)疟发渴,痛饮蜜浆,剧伤冰水。医者莫知泻去其湿,反杂进姜附,湿为躁热所壅,三焦闭溢,水道不行,阴道不兴,阴囊肿坠,大于升斗。余先以导水百余丸,少顷,以猪肾散投之。是夜,泻青赤水一斗,遂失痛之所在。又一夫病卒疝,赤肿大痛,数日不止,诸药如水投石。余以导水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经散三钱,空腹淡酒调下。五更,下脏腑壅积之物数行,痛肿皆去,不三日平复如故。《内经》曰,木郁则达之,谓吐之令条达也。肝积本当吐,然观其病之上下,以顺为贵。仲景所谓上宜吐,下宜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