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简义



  医方简义 清 王清源

  序

  昔程子有言。一命之士。苟存心于济物。可随地而见功。陆宣公晚年家居。尤留心于医。

  闻减实畏后虚理智牟潜心探讨。成医方简义六卷。铢准两较。捐除成见。而尤心折于仲景。夫仲景无他。见理透。持论平。随所学而责之效。无不各得其意以去。方之圣经论语不虚也。又惜自来女科绝少专家。近虽奉张氏医通为金科玉律。然其书洵美矣。犹恐不善学之。易滋流弊。故于此尤兢兢焉搜遗补阙。详其所略。略其所详。实足发前人所未及。要之大旨。取袁了凡可以养亲。

  可以立身二语。而归本于毋自欺。是其学必不涉于泛滥。其识必不囿于拘墟。其临证必不轻于尝试。以视世之汹汹于名利者。相去奚止迳庭耶。爰识数语。弁诸简端。异日为不龟手。

  为 。是在用之者。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季和徐致祥题。时光绪九年岁次癸未之仲冬也。

  自序

  尝读鲁论而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故医之为道。原非易易。医学之有内经。犹儒学之多验。

  其书而而志愿难乎治术矣。医者死生所寄。性命所关。苟无仁爱之心。不可以为医。无明达之才。不可以为医。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知其偏而不知其全。俱未可以为医。爰发灵素内经。仲景伤寒论。

  金匮玉函三者。晦明诵读。风雨摩挲。继则博采方书于王叔和之脉经。汪 庵之本草。李士材之医宗。叶天士之指南。张路玉之伤寒大成诸书。玩索黾皇不数年而心领神会矣。惟女科一书。尤难精蕴。何则。其有内伤而未能明悉。有隐疾而不可详言。故于调经胎前产后诸症。

  更加详审。其万有不齐之数。尽在一心之妙用。上体天地好生之德。下尽人情物理之常。必审病。立法。拟方。三者兼备。而运以精心。行以恕道。于是心术端而治术昭焉。自古及今。

  名医代出。方书条治。日益繁矣。游移者鲜据。懵然者罔得。一知半解。贻误良多。爰推以简驭烦之理。集得心应手之方。编为成书。名之曰医方简义。简者不烦之谓。义者得时之宜(原)业医数十年。恒以大学毋自欺一语寤寐思之。故不辞鄙陋。授之剞劂。以公同志临证一助云。

  光绪九年岁次癸未仲冬之初古越山阴馥原王清源书于梅溪小隐山房。

  卷一

  四诊总论

  尝思古人治病。原非一致。望色闻声问症切脉四诊全备。可称神奇。故望而知之者为上医。

  切之轻重而数。知脉而遽谓脉最取此以之第一气。以矣。故脉之曰此心手太阴所出之门户。故之说为确。其余关为脾。生右寸为受命之根。万心。又华谷储泳途。男生而覆。

  命在乳。形气既是矣。凡分发脏非临诊之权衡

  卷一

  望色篇

  古有明堂图。内部十四。外部十一。未易考辨。惟有额属心。鼻属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肾色木克淡黑之生以观中央金来左颊形色反者绝。

  赤者日。

  已。

  其期死。

  乃心舌黑有黄燥泄以舌白软者火内

  卷一

  闻声篇

  难经云。闻其五音以知其病。五脏发声以合五音。谓肝主呼。应乎角。心主笑。应乎征。

  脾病脾哀哭言者仰瘀此

  卷一

  问症篇

  昔喻嘉言治病。先问后诊。合望闻切三法。而洞悉病情。凡见病者。须问年纪之大小。

  疾病晕眩知其虚不内闭询其标之补剂获审问年外邪顾着

  卷一

  切脉篇

  (此系彭钟龄脉法金针)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人与天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而四时之中。均以胃气为本。

  曰肝者。

  共成其脉平脉气曰大可热热不也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蒂未坏。则生意不息。是以诊脉法。必求其根以为断。而总其要领。实不出胃神根三者而已。如或胃神根三者稍有差忒。则病脉斯见。其偏于阳。则浮芤滑实洪数长大紧革弦牢动疾促以应之。其偏于阴。则沉迟虚细微涩短小濡伏弱缓结代散以应之。若但见缓脉。必一息四至。号曰和平。不得断为病脉耳。其余二十九脉皆为病脉。必细察其形象。而知其所主病。其曰浮。不沉也。主病在表。沉。不浮也。主病在里。迟。一息三至也。为寒。数。一息六至也。为热。滑。往来流利也。为痰为饮。涩。往来涩滞也。为血少气钝。虚。不实也。为劳倦内伤。实。不虚也。为外感邪实。洪大而有力也。为积热。

  大。虚而无力也。为体弱。微。细而隐也。小。细而显也。俱为气少。弦。端直之象也。为水饮。长。过乎本位也。短。不及本位也。长为气旺。短为气怯。紧。如引绳转索也。为寒为痛。弱。微细之甚也。为虚为亏。濡。沉而细也。为真火不足。动。厥然动摇也。为气血不续。伏。脉不出也。为寒气凝结。或因痛极而致。或由跌仆使然。促数而时一止也。为热极。结。缓而时一止也。为寒盛。芤。边有中空也。为失血。代。动而中止。有至数也。亦因血气不续。或由跌打闷乱。以及妊娠三月之兆。革。浮而坚急也。为精血衰少。牢。沉而坚硬也。为胃气不足。疾。一息七至也。为热极。散。涣而不聚也。为气散。惟缓者和之至也。为无病。但尺中见缓为解 。主发痿痹之疾也。凡所主病。大都如是。如有数脉互见。则合而断之。以知其病。至于脉有真假。有隐伏。有反关。有怪脉。均宜一一推求。不可混淆。何谓真假。如热病脉涩细。寒症反鼓指之类。何谓隐伏。如中寒腹痛。脉不出。或外感风寒将有正汗。脉亦不出。脉经有一手无脉曰单伏。两手无脉曰双伏。何谓反关。正取无脉。反在关骨之上。或见于左。或见于右。诊法不造次。何谓怪脉。两手之脉。如出两人。

  或乍大乍小。乍数乍迟。此谓祟症。又有老幼之脉不同。土地方宜不同。人之长短肥瘦不同。诊法随时而斟酌。然而脉症相应者常也。其不相应者变也。知其常而通其变。诊家之要。

  庶不相远矣。盖其要领总不出胃神根三字而已。三字无亏。则为平人。若一字乖违。则病见矣。若一字全失。则危殆矣。必须胃神根三字俱得。乃为指下祯祥之兆。此乃诊家之大法。

  偶为笔之于书以备参考。

  卷一

  十二经考正

  内左寸手少阴心 外左寸手太阳小肠内左关足厥阴肝经 外左关足少阳胆经内左尺足少阴肾 外左尺足太阳膀胱内右寸手太阴肺 外右寸手阳明大肠内右关足太阴脾 外右关足阳明胃经内右尺足少阴肾命门相火 外右尺手少阳三焦

  卷一 分发脏腑辨正

  王叔和分发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小肠) 左关(内肝外胆) 左尺(内肾外膀胱)

  右寸(内肺外大肠)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命门外三焦)

  卷一 分发脏腑辨正

  张景岳分发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膻中) 左关(内肝外胆) 左尺(内肾外膀胱大肠)

  右寸(内肺外胸中)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外小肠)

  卷一 分发脏腑辨正

  李频湖分发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膻中) 左关(内肝外胆) 左尺(内肾外膀胱小肠)

  右寸(内肺外胸中)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外大肠)

  卷一 分发脏腑辨正

  内经分发脏腑法

  左寸(内心外膻中) 左关(内肝外膈) 左尺(内肾外腹中)

  右寸(内肺胸中以侯外) 右关(内脾外胃) 右尺(内肾外腹中)

  以上王氏张氏李氏以及内经分发脏腑图式。各有辨论。余以王氏为是。备录参考以广其义。

  九宫八风图式坤 离 巽兑 中 震干 坎 艮凡冬至之日。太一星居坎叶蛰宫。四十六日。交立春居艮天留宫。四十六日。交春分居震苍居坤坎宫门。

  凡太一居何宫。风向后面来为实风向面前来为虚风。如太一在坎。虽大刚风为实风。不能害脉)正婴儿风。

  东南风为弱风从午方来为虚风。余仿此。

  又太一星。冬至日居坎叶蛰宫。第二日居艮天留宫。三日在震。四日在巽。五日在离。

  六日来为又三盛者乘年之盛。(十二月大为年盛)逢月之满(月大为月满)得时之和(当温而温为时之和)

  而寒为失和之司天在泉手图 (如寅申之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是一阴与一阳合德。天数一。地数一也。余例此。

  司兮注曰。子午之年。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寒反胜之。治以甘以淡佐以苦佐以酸平以辛风淫所○子午丑未治以治以酸收佐以火淫于

  卷一

  又十二经气旺时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 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 亥焦子胆丑肝通(大大肠也小小肠也关冲掌中针刺图 (少商穴属肺。在大指内侧。去甲角一分。少冲穴属小肠。在小指内侧。去甲角一分。

  神门等症二阴南政考 甲己之年曰南政。以司天为主。如甲子甲午年。少阴司天。则两寸不应。

  知己泉。

  三阴北政考 乙丙丁壬癸辛戌庚之年曰北政。以在泉为主。如乙卯乙酉年。少阴在泉。

  两寸(如北政三阴司天。少阴主两尺不应。厥阴主左尺不应。太阴主右尺不应也。三阴明而三阳在其中矣。)

  太一者。贵人之名也。司天与运气同形。又合地支所属同形。即太乙天符也。曰中者。

  言得酉支中天符曰中执法。司天与运气同符曰天符。如戊寅之日。戊化为火。少阳相火司天。司天之火与化气之火同符曰天符。经云。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余仿此。

  中岁会曰中行令。又曰中岁直。运气所属与地支所属同类。谓之岁会。如乙酉日。乙化为金以上三条。可决病之轻重缓急。宜照逐日干支排算。其化气司天之法。与排年分气运同法。

  司天在泉客气图太阴 少阳 少阴 阳明 厥阴 太阳 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假如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在泉。以在泉为主气。二阳生三阳。三阳为地之客气。

  三阳六气图注 (六气注云。初之气自大寒至春分。二之气自春分至小满。三之气自小满至大暑。四之气自复始内经六气论云。君火之右。(君火者少阴也)退行一步。相火治之。(相火者少阳也退行一步(土一步。

  六气循

  卷一 又十二经气旺时歌

  五运引药法

  甲己合而化土。乙庚合而化金。丙辛合而化水。丁壬合而化木。戊癸合而化火。

  土运之岁。(引以人中黄)金运之岁。(引以知母桔梗)水运之岁。(引以桂枝木通)木运之岁。

  卷二

  中风

  中风之证。古人皆谓外来有余之邪。及刘河间出。以中风瘫痪者。非肝木之风实。亦非外中炽怫俗云或然贼风乘虚而中滞九窍。故性命中风邪。惟河间作然有地气之不同虚。风愈盛也。

  足不仁。气虚则又自王安道出。

  然皆曰中风非风挟暑即为暑风。

  因内风以召外风即三家中风非风之意尔。故治风之法。必由血气之偏胜求之。如气虚者。以补气为主。

  祛风气血兼调。

  由。加以豁类中。而概吸不相接续亦无如之重而治。

  虽未能活

  卷二 中风

  星附六君子汤

  治肥人气虚挟痰。右手足麻木。神迷欲厥之症。

  党参(三钱)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陈胆星(八分) 竹节白附子(酒炒八分) 姜半夏(一钱五分) 橘红(八分) 加姜三片。不渴。加广木香(五分)

  治卒中痰迷尤佳。

  卷二 中风

  二陈汤

  治气盛痰多。中焦痞满。

  姜制半夏(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蜜炙一钱)加竹茹(一团) 枳实(一钱) 名温胆汤。治同。

  卷二 中风

  小续命汤

  治太阳中风刚柔二痉。口眼 僻。脉浮紧者宜之。并治六经中风等症。

  桂枝(一钱) 麻黄(去根节八分) 防风(一钱五分) 党参(三钱) 白芍(酒炒一钱) 杏仁(分) 蜜炙甘

  卷二 中风

  大秦艽汤

  治血虚中风。脉浮而洪。唇燥头疼。口渴身痛之症。

  秦艽(三钱) 羌活(一钱) 独活(一钱) 防风(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酒炒黄芩归(一钱酒洗)

  卷二 中风

  通关散

  治卒中风邪。不省人事。昏迷欲绝。牙关紧闭。汤水不下等症。

  细辛(洗去土) 猪牙皂(去子各一钱)共为细末。吹入鼻孔。得嚏可治。无嚏不治。

  一方加生半夏一钱共末吹之。

  卷二 中风

  乌梅擦牙方

  治中风口噤不开。

  乌梅四枚。焙干为末。擦于牙龈。涎出即开。

  卷二 中风

  转舌膏

  治中风螈 。舌强不语。

  连翘(一钱) 山栀 薄荷 淡竹叶 黄芩 桔梗(各五分) 甘草 石菖蒲 远志肉(各四分)

  气血舌可

  卷二 中风

  天麻丸

  治风由湿热而生。热胜则痛。湿胜则重。此系养血清热。渗湿治风之法。(一方加六两)

  煨天麻 怀牛膝(酒焙) 川萆 元参(各六两) 杜仲(酒炒七两) 附子(泡一两) 羌活(十两) 当归(十两) 生地黄(十六两)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温酒送下。

  卷二 中风

  丸

  治风寒湿合而成痹。足不能行者。

  用 草一味。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采叶。九蒸九晒。用酒蜜蒸晒。晒干为末蜜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