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宗己任编
医宗己任编
然脉尽有有力而无神者。亦有无力而有神者。盖有神无神。非即以有力无力论也。如以有力即为有神。无力即为无神。则凡脉之弦劲而勒指者。可为有神而许以生乎。脉之和缓而软弱者。可为无神而断以死乎。恐未必应其口也。则何如有余之症。脉须有力。而有力之中。又贵有神。不足之症。
脉宜无力。而无力之中。全在有神数语。为扼诊家之要也哉。
按五图合为一图。则五图一五行也。所谓合之则一五行也。一图分作五图。则五图各具一五行也。所谓分之则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也。谓之主病者。乃各脏腑所主之病。如诸风眩掉。
悉属于木。诸逆冲上。悉属于火之类是也。变见五症者。乃各脏腑自具之五邪。如木之火病。则为木中无火。木之水病。则为木中无水之类是也。自病自字。与主病主字不同。主病是统正实微贼虚五邪而言。自病则单是正邪。与实微贼虚四邪。平列为五。而统于主病之中者也。之心病之脾病等之字。非由此及彼之谓。盖曰木中的火病。木中的土病也。上之字与下木中之木等之字。
同作的字解。不作往字解。若错解之字。则都无理会。一齐差却矣。试于上边之字上加肝胆中心小肠等三字。下边木火土金水等五字。换作正邪实邪等十字读之。云肝胆中之心病为实邪。用七味饮泻木中之实邪。心小肠之脾病为实邪。用远志饮子泻火中之实邪。则图中之义自明。原解于四明二十五方图中,五症变见之义未谛。岂因误解上下两之字。抹却中间一中字耶。理则无二。
言讵一端。按图索解。必求其当。用随所见。附解于兹。无而先克循环。同原太极。则合五图为一图可也。即分一图为五图可也。阖得拢亦未始分不开。分得开又未始阖不拢也。而开阖从方便者谁乎。其惟会太极动静之理于一原者乎。
卷一
二十五方主症
逍遥散
治肝胆两经郁火。以致胁痛头眩。或胃脘当心而痛。或肩胛绊痛。或时眼赤痛。连及太阳。
无论六经伤寒。但见阳症。悉用此方。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闭。沙淋崩浊等症。俱宜此方加减治之。易曰。
风以散之。此方是也。
柴胡 白芍 归身 白术 茯苓 甘草 姜枣引。
上方加熟地名黑逍遥散。加丹皮山栀名加味逍遥散。加人参名柴芍参苓散。加大力子川芎丹皮山栀名栀子清肝散。加蔓荆子川芎丹皮山栀名当归川芎散。加熟地川芎丹皮钩藤秦艽名秦艽地黄汤加木瓜米仁熟地川芎山栀胆草名清肝养荣汤。
七味饮
治肝经气虚。筋无所养。变为寒症。以致筋骨疼痛。脚软懒行及伤寒服凉药过多。木中无火。手足牵引。
肝经血虚。以致火燥筋挛。变为结核瘰 等症。经曰。辛以润之。此方是也。
熟地 山药 萸肉 丹皮 茯苓 泽泻 肉桂上方加五味名加减八味饮。
小柴胡汤
治少阳经伤寒症。凡耳聋胁痛。口苦眼赤。及夏秋六经疟疾。随症加减。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姜枣引。
上方加丹皮山栀名加味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山栀连翘川芎桔梗名柴胡清肝散。
左金丸
治肝胆郁火。胸胁痛不可忍。酒湿发黄。每食吞酸吐酸。如醋浸心。酸水嗳退场门中齿不可合者。
黄连 茱萸上方一名四金丸。为末粥丸。白术陈皮汤下。
滋肾生肝饮
治肝火郁于胃中。以致倦怠嗜卧。饮食不思。口渴咽燥。及妇人小便自遗。频数无度。凡伤寒后热已退而见口渴者用之。
熟地 山药 萸肉 丹皮 茯苓 泽泻 柴胡当归 五味 白术 甘草上方去柴胡白术甘草加生地名益阴地黄汤。去柴胡泽泻加人参黄 麦冬广皮名人参补肺汤。
上五方治木之五症。
归脾汤
治心火衰甚。不能生土。以致土困金败。外兼咳嗽吐痰。寒热往来。盗汗。急以此方去木香加白芍以治之。凡见脾胃衰弱。饮食不思。大便泄泻。总属君火不旺所致。此补本法也。凡各种虚症。补中益气汤所不效者。投以此方。若加酒炒白芍北五味子以敛其心气。奏效更神也。
归身 远志 枣仁(炒研) 茯神 木香 人参 黄 (蜜炙)
白术(土炒) 甘草 圆眼(去核) 姜枣引。
上方加丹皮山栀名加味归脾汤。
远志饮子
治风入大肠。传为风痢。脓血并见。但里急后重而腹不痛者。此方主之。或加桔梗。
远志 当归 防风 黄 白术 甘草
龙骨丸
治肾气不足。不能上交心火。
龙骨( ) 骨脂(炒研) 蚕蛾 五味 苁蓉(酒洗去鳞膜)蜜丸。
导赤散
治心火亢甚。小肠郁结。不能通利。此方治之。白浊沙淋等症。合逍遥散。
生地 木通 黄芩(或用黄连或用甘草)
养荣汤
凡属大虚症。勿论其脉与病。但服此方。诸症悉退。此十全大补汤对子也。十全大补。但分气血。此则五脏皆补。无乎不到。虚寒甚者。当加附子以治之。三阴疟更妙。(一作阴虚更妙。)
白芍 当归 远志 熟地 五味 肉桂 人参黄 茯苓 白术 陈皮 甘草 姜枣为引。
上方去远志五味陈皮加川芎名十全大补汤。
上五方。治火之五症。
六君子汤
治脾胃气虚。饮食不进。致成痰癖。不时咳唾。或胃气虚寒。动成呕恶。凡虚疟及诸病后痢后。俱当以此方调之。
人参 白术 广皮 半夏 茯苓 甘草上方去人参白术名二陈汤。去半夏茯苓加白芍名益黄散。去茯苓白术加山药熟地名金水六君煎。
四君子汤
治脾胃不和。饮食不进。泄痢虚饱。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上方加川芎当归名加味四君子汤。加川芎当归黄 柴胡丹皮名益脾清肝散。
理中汤
治虚寒胃痛。呕吐不绝。泄泻完谷不化。此太阴阳明两经药也。
人参 白术(炒) 干姜 甘草上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建中汤
治肝虚不能生火。以致火不能生土。用白芍之酸。甘草之甘。此甲己化土也。再加肉桂补肝之子。益土之母。以培其生化之原。凡脾胃不和。饮食不进。其外见症。两胁寒痛。泄痢小腹痛。用此治之。
白芍 肉桂 甘草 (谦按。此方当加饴糖。庶合仲圣之旨。)
上方加黄 名黄 建中汤。
香连丸
治脾胃两经中湿火。传变大肠。泄痢无度。里急后重。
黄连 木香(不宜见火)水丸。
晚村批医贯云。近日香连丸。绝非旧法。杂用消克泻下之药。人自为政。亦名香连。杀人如麻。真可痛恨。
上五方。治土之五症。
泻白散
凡属肺热咳嗽。皆当加减用之。咳加桔梗百合。痰加贝母。渴加知母。有食加枳实。
桑皮(蜜炙) 骨皮 甘草上方加人参茯苓青皮陈皮五味知母天冬名人参平肺散。
生脉散
治暑伤元气。汗出过度。倦怠嗜卧。如有虚热口渴。不思饮食。轻者合四君子汤。重者合补中益气汤。
人参 麦冬 五味上方如无人参。以枸杞代之。
生金滋水饮
凡伤寒热退后。有易补之阴。有难动之阳。皆当以此养之。其见症或汗后烦躁未除。口渴微热大便艰涩。小便短赤即是。又有一种少阳阳明症。手足肿痛。皆火燥生风。风淫末疾。不必俟其汗后。当即以此方。加柴芩与之。无不效也。
生地 丹皮 当归 白芍 人参 麦冬 白术(生用)
甘草 枣姜引。
上方去丹皮麦冬加川芎茯苓名八珍汤。
黄 汤
治肺气大虚。腠理不固。寒症至矣。或小腹隐痛。大便不实。小便频数无度。经夜不寐。盗汗不止。命门火衰。精滑梦遗。此方通治之。其盗汗自汗。尤为紧要。
黄 (蜜炙) 白术 当归 远志(蜜炙) 枣仁(炒研) 骨脂 姜枣引。
上方去黄 骨脂加人参熟地甘草名七福饮。
补中益气汤
凡六经内伤外感。及暑月劳倦发热。或汗出不止。但用本方。加白芍一钱。痢疾腹痛已除。
泻犹未止。是脾气下陷也。加酒炒白芍三钱。疟疾发久。形体 羸。无论六经。皆当加半夏一钱。(合六君意也) 即有外感。不过加黄芩一钱。(则又合小柴胡矣)凡妇女胎前气虚。以致胎动不安。小产崩漏。或产后血虚发热。但加酒炒白芍二钱。此方凡属中宫虚损。病后失调。无不相宜。倪氏曰。七情内伤。脾胃先病。治先补土。此方是也。
人参 黄 (蜜炙) 白术(土炒) 当归 陈皮 柴胡 升麻甘草 姜枣引。 (谦按。此方当以参 为君。归术为臣。陈草为佐。升柴为使。而分两君臣但以钱计。佐使以分计。庶与东垣立方之旨合。盖上中之宣剂也。
上方加白芍五味名调中益气汤。去当归白术陈皮加白芍五味名人参益气汤去柴胡加茯苓五味名参 补脾汤。
上五方。治金之五症。
六味饮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升。消烁真阴。变为潮热咳嗽消渴虚劳等症。易曰。雨以润之。此方是也。
熟地 山药 萸肉 丹皮 茯苓 泽泻上方加五味名都气饮。加五味生地柴胡名抑阴地黄丸。加五味生地柴胡归尾去萸肉名滋阴肾气丸。去茯苓泽泻加川芎当归川楝子使君子赤茯苓名九味地黄丸。
疏肝益肾汤
凡胃脘痛大便燥结者。肝血虚也。此方主之。逍遥散所不能愈者。此方妙。
柴胡 白芍 熟地 山药 萸肉 丹皮 茯苓泽泻上方加归身枣仁山栀名滋肾清肝饮。
八味丸
治命门三焦火衰。元阳虚惫。变为泄泻腹胀。阳痿精寒不育。两膝酸痛。腰软无力。两目昏花。悉以此方治之。易曰。日以 之。此方是也。
附子 肉桂 熟地 山药 萸肉 丹皮 茯苓泽泻 (谦按。方中加牛膝车前名济生肾气丸。肾寒肝热者最宜。)
上方加五味鹿茸名十补丸。去山药萸肉丹皮茯苓加牛膝甘草名镇阴煎。
右归饮
凡命门虚寒等症。八味丸治之不愈者。宜服此方。见症已详八味丸下。
附子 肉桂 熟地 枸杞 山药 萸肉 杜仲甘草上方去甘草加当归鹿胶菟丝即右归丸。
左归饮
治肾水干枯。虚火上蒸脾胃。阴土受亏。以致饮食不进。大使燥结。甚至三阳癃闭。变成噎鬲。治之于早。无不愈也。尝以此方加归芍。治伤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饮。此必服攻伐寒凉之药过多也。此方救之。治疟疾而兼燥症。热重寒轻者。此方更妙。
熟地 枸杞 山药 萸肉 茯苓 甘草上方去茯苓甘草加龟胶鹿胶菟丝牛膝即左归丸上五方。治水之五症。
卷二 四明心法(中)
方论
(即名高氏遗书。东庄已述之医贯批中。但此详于彼。故从谢达宸本抄附。)
归脾汤
治脾经失血。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或忧思伤脾。血虚发热。或肢体作痛。大便不调。或女子经候不准。晡热内热。或瘰 流注。不能消散溃敛。
归身(炙) 远志(炒研) 枣仁 茯神 人参(炙) 黄 (土炒)
白术 龙眼 煨甘草(炙) 木香(呕血归脾全在此味) 姜枣引。
此方乃严用和所造。其对症则二阳之病发心脾也。盖欲补脾。则先补心。欲补心。则先补肝。所谓隔二之治。赵氏论之详矣。然往往用之于吐血咳嗽寒热。木香多不合。以其香燥反能动肝火而燥津液。予每去之。而加白芍以追已散之真阴。颇称稳当。且肺受火刑。白术太燥。恐反助嗽。得芍药之阴以为佐。亦是妙于配合。如肺肾受伤。再加麦冬五味。肝肾受伤。则芍药更为有益。如从拂郁而起。
则加柴胡丹皮山栀。如非二阳之病至怔忡。则去木香。加枸杞麦冬五味之属。如梦遗。则加五味熟地白芍牡蛎之属。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痰者。则加黄连生地贝母之类以清之。梦遗而挟相火者。加黄柏知母麦冬以清之。惟脾虚久泻而不止者。方留木香以醒脾。脾虚而挟寒者。虽肉果桂附等类。皆可加也。阳虚盗汗。脉四至以内。奄奄不起。惺惺不寐。此方亦是对症要药。亦可变为养荣加减。
甘露饮
治大人小儿。胸中客热。牙宣口臭。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目赤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皆可服之。又治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目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黄芩 石斛 枳壳茵陈 枇杷叶 甘草
小甘露饮
治脾劳实热。身体面目悉黄。舌干咽喉肿痛。
山栀 黄芩 生地 升麻 桔梗 茵陈 石斛甘草此方创自洁古老人。丹溪以为此心肺胃三经药也。主治胸中客热。口臭齿烂。心烦咽疮等症。许学士又去门冬加犀角。主治与上略同。别如赤眼并一切疮疡。已散未散。皆可治之。然小甘露去熟地二冬者。以手阳明与肾无相关之势。故加桔梗。使与里合。治胃则以肾为关。故加熟地二冬也。按此方以固本丸为症。而加入他药。原因胃中湿热。下流归坎。则水源浊泛。故见症如此。而当日立方之意。实从救肾起见。清胃者自清胃。而救原者仍救原。丹溪止言心肺胃。犹未是全论。予每于肝经有郁火者。亦以此方加丹皮山栀。去石斛甘草枇杷叶。亦无不应验。则知水木同原之义。若原有胃火。而又挟肝木之势者。竟以原方不减。而但加丹皮山栀等味。亦无不效也。丹溪言肺最妙。然必须列症中云大便干燥。才合手足阳明两经之药耳。至一变而为小甘露。去枇杷叶熟地二冬枳壳。而加升麻桔梗栀子。则手阳明实症通治之义全见矣。火盛渴甚者。加知母。走马疳而急者。加石膏黄连。火蚀既久。元气虚者。加人参。真胃中燥火之神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