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集成

医学集成

  目录

  医学集成卷一

  阴阳诸论

  天地阴阳

  人身阴阳

  病有阴阳

  药有阴阳

  阴虚证论

  阳虚证论

  先天解说

  后天解说

  丹田解说

  五行生克

  五脏六腑

  脏腑表里

  脏腑所属

  足六经辨

  手六经辨

  十二经络

  寸关尺解

  六部脉解

  脉定至数

  脉定权衡

  浮沉统属(崔氏)

  迟数统属

  滑涩统属

  诸脉主病

  预卜生机

  表里解说

  脉分阴阳

  五运所化

  六气分司

  司天在泉

  手掌图示

  值年用药

  五行本体

  望闻问切杨氏

  望色知顺逆

  闻声知虚实

  问证知标本

  切脉要法

  脉义总论

  六脉真辨

  浮脉体状

  沉脉体状

  迟脉体状

  数脉体状

  虚脉体状

  实脉体状

  群方备载

  余批景岳

  入门看病

  治病要诀

  伤寒伤风辨

  舌辨阴阳水枯三证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阴阳表里辨

  内伤外感辨

  看病歌诀

  有病先从气色看

  再看舌胎分表里

  看妇女歌

  看小儿歌

  分类用药歌

  五脏补泻凉散

  六经引药

  用药如用兵

  医学集成卷一跋

  发端统论

  医学集成卷二

  伤寒

  灸伤寒穴道

  瘟疫

  附应下诸证

  补遗瘟疫杂证

  斑疹

  感冒

  疟疾

  疟疾三方

  截疟

  灸疟疾穴道

  痢疾

  灸痢疾穴道

  中风

  补遗

  灸中风穴道

  中痰

  中寒

  补遗

  灸中寒穴道

  中暑

  附杨西山法

  中湿

  耳证

  补遗

  灸耳证穴道

  目证

  附外治方

  附咒眼方

  灸目证穴道

  口证

  补遗

  灸口证穴道

  舌证

  补遗

  灸舌证穴道

  鼻证

  补遗

  灸鼻证穴道

  齿证

  补遗

  炙齿证穴道

  喉证

  补遗

  附绿袍散

  灸喉证穴道

  脾胃

  补遗

  附消食外治方

  痞满

  补遗

  灸痞满穴道

  积聚

  补遗

  灸积聚穴道

  反胃

  补遗

  灸反胃穴道

  呃逆

  灸呃逆穴道

  噎膈

  补遗

  灸噎嗝穴道

  关格

  补遗

  灸关格穴道

  咳嗽

  补遗

  灸咳嗽穴道

  齁证

  灸齁证穴道

  喘胀

  补遗

  灸喘证穴道

  痰证(附饮证)

  附五饮证

  吐血

  补遗

  杨西山失血大法

  灸吐血穴道

  鼻衄

  止鼻衄歌

  鼻衄单方

  灸鼻衄穴道

  便血

  炙便血穴道

  溺血

  灸溺血穴道

  附各血证

  医学集成卷三

  头痛

  灸头痛穴道

  眩晕

  灸眩晕穴道

  肩背痛

  灸肩背痛穴道

  臂痛

  灸臂痛穴道

  胃痛

  补遗

  灸胃痛穴道

  胁痛

  补遗

  灸胁痛穴道

  腰痛

  灸腰痛穴道

  腹痛

  补遗

  灸腹痛穴道

  筋骨痛

  补遗

  炙筋骨痛穴道

  霍乱

  补遗

  炙霍乱穴道

  泄泻

  灸泄泻穴道

  虚损

  补遗

  水肿

  刘欧泉秘方

  附诸肿

  灸水肿穴道

  黄疸

  补遗

  灸黄疸穴道

  发热

  厥证

  灸厥证穴道

  汗证

  补遗

  灸汗证穴道

  心跳

  惊悸

  健忘

  灸健忘穴道

  不寐

  痉证

  灸痉证穴道

  痹证

  灸痹证穴道

  痿证

  灸痿证穴道

  脚气

  淋证

  灸淋证穴道

  浊证

  灸浊证穴道

  疝气

  灸疝气穴道

  遗精

  补遗

  灸遗精穴道

  小便闭

  灸小便闭穴道

  大便闭

  附二便闭

  灸大便闭穴道

  痔漏

  灸痔漏穴道

  脱肛

  灸脱肛穴道

  调经

  灸调经穴道

  经闭

  补遗

  灸经闭穴道

  崩漏

  补遗

  灸崩漏穴道

  带证

  灸带证穴道

  求嗣

  画卦定生男生女歌

  妊娠

  补遗

  临产

  催生神咒

  灸临产穴道

  产后

  补遗

  灸产后穴道

  乳证

  补遗

  吹乳咒法

  灸乳证穴道

  妇人隐疾

  灸隐疾穴道

  小儿

  灸急惊风穴道

  灸慢惊风穴道

  痘证

  麻疹

  疮证

  六经见证加药

  杂治

  补遗各方

  医家备用

  医学集成卷四

  病论六则

  恭论

  予论

  恭论

  予论

  愚本庸医,妄论贵疾

  恭论

  医案九条

  任脉经穴分寸歌

  督脉分寸经穴歌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分寸歌

  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

  足少阳胆经经分寸歌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分寸歌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寸歌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分寸歌

  手太阴肺经经穴分寸歌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分寸歌

  足少阴肾经经穴分寸歌

  足厥阴肝经经穴分寸歌

  手少阴心经经穴分寸歌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分寸歌

  医中百误歌

  名堂图

  脏腑明堂图

  正人明堂图

  伏人明堂图

  侧人明堂图

  程锺龄医门八法

  论汗法

  论和法

  论下法

  论消法

  论吐法

  论清法

  论温法

  论补法

  叙

  天地有好生之德,人生天地间,不能体天地之心为心,纵有千驷万锺,历数十春秋,只与草本同朽,乌足道哉,乌足道哉。吾邑清臣先生,隐君子也,聪明特出,倜傥不羁,文字皆工,而诗赋犹胜。昔从宿学宋西桥先生游,赏以大器期之,赴童军前茅辄列,因患足疾,遂不复向名场角逐,一室咏歌,着有《醉吟诗草》。西桥先生见而悦之,曰:汝臣此不死矣,诗才若此,可付枣黎,以公同好。诗板落成,复于闲居研究轩岐,书无不读,数十年来活人甚众,且先生以精明之质,抱潇洒之怀,儒学而为医学。一时缙绅先生,咸耳其名,如中丞严渭春、方伯吴廉生、明府陈芗墀辈,常与公游,谈医理,讲文理,外拈赋诗,唱和为尤多焉。盖由先生才思敏捷,学问宏通,故诸公不但以名医目之,兼以名士称之也。晚年善病,闭户著书,采取各家精华及生平素所应验,手录成篇,欲传后世,用心诚苦,而救世良殷矣。癸酉秋闱后,余锦里归来,先生出书见示。余捧读再三,窃见首卷提絜大纲,次、三胪陈杂证,四卷附载医案、穴道及百误八法,切而不泛、简而不繁,诚后学津梁,入门路径也。

  夫神农以后,著书立说,不下数十百人。然其中短长互见,先生弃其短、取其长,掇百家之长,纂成斯集,温凉攻补,不执一偏,按证选方,足供实用。古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先生此书,诚立言而树功德于无穷者也。余有心斯道,恨未窥一斑,恒亲炙光仪,更端请教先生口讲指画,层出不穷,知其底蕴深也。书成命序,爰缀俚言以为之首。

  时同治十三年 岁官甲戌 清和既望 香圃骆世馨撰

  自叙

  同治癸酉,廉年七秩,追思少壮,不堪回首。幼奉先君命,学诗文词赋,延师课读,负笈从游,多历年所。道光丙申,先君辞世,抱歉多端,于是博览搜奇,无不学习。道光壬寅,陡患脚疾,寸步难移,延医调治,浪费多金,足不能动,手不能举,项强筋痛,骨瘦如柴。病经五载,医过百余,九死一生,幸留残喘。因而采买药书,遍查脚疾,见古书所立之方,与医家所用之药,舒筋除湿,一一用尽,终属不效。予从字样之从足者搜寻,忽于痿躄门中,觅出五痿症来,遵法调理,始服丽参、银花以解前药,继服补中以益正气,手足头项俱能动摇。服十全大补,去芎、苓,加附片、枸杞、巴戟、鹿茸,数剂而安,改剂为丸,万病俱失,行走如常。

  呜呼!医道之废弛久矣。从此重开药肆,普集药书,细心考究,约计十年,始行问世。历遍朱门、茅屋,临症颇多,见病亦广,大小沉屙,随治即效,然终不免为他人作嫁衣裳尔。因退处田间,课子教孙,甫经两载,适有邑侯陈公芗墀来守双邑,幕友吴又香患失血,多医罔效,迭次来请,不得已而往焉。

  初见陈公,礼贤下士,有儒者风,言谈起居,隆礼相待。又香病愈,往来甚密,呤咏唱和,前后八载,已足生平之幸。而芗翁不没人长,每于谒大府、会同僚,遍为延誉,由此渭春中丞、廉生方伯,及督藩臬道,各州府县,无不备至。随处所作病论,所立药方,所解药性甚多。陈芗墀劝刻于前,吴贯槎劝刻于后,皆各赠匾额,予终不敢刻。何也?予不安于小道,诚恐异日九泉难见双亲于地下,不以诗文词赋传,而以小道传,不独贻笑方家,其辜负亲心也实甚。迩年来门人欲梓,奈力瘁神疲,难为编辑。幸同邑尽先训导季君馥垣,熟于灵柩,精于法律,协同胞弟仕鹏,起而怜之。谓数十年功苦,岂忍一旦付之,于是力为较正。令三子永钟抄写一载始成,并将大小铜人、针灸,齐付梨枣,以公同好。知我有人,罪我有人,予亦不稍为计及也已,清臣自记。

  凡例

  是编之集,由博反约,由晦而显,使业医者开卷了然,斯无亥豕鲁鱼之误。

  是编普集名家精粹,去繁就简,易于翻阅,随时考究,洞若观火,以免搜索之难。

  业医务从伤寒入手,辩明十二经络。每一经中皆有阴阳,无论在经在腑,一寒一热,一表一里,辨之不明,临症必误。

  业医务从大家入手。先讲六经法律,后明药性寒热。若徒读断简残编,抄本小说,髫年学习,皓首模糊,以先入者为主也。

  法律订自前人,运用在乎自己。学者要有灵机,救人全凭活法。若胶柱鼓瑟,万难奏效。

  古人立方,原有君臣佐使,配合无多,效如桴鼓。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或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必再三审慎,切勿杂凑成方。

  本草所载药品三千,常用不过三百。当于二三百中,考究五味五色,辩明寒热温平,更必详究真伪,斯运用乃见如神。

  药品无论贵贱,总以有精汁,有气味者为佳。切莫好奇,喜开别名,至药肆不知,胡乱称拣,误人性命。

  药之灵应,不在贵贱;方之灵应,不在多寡。药求真实,方求对症,若用希奇难买之药,富者担延时日,贫者束手待毙矣。

  名家各有所长。有长于温补,长于攻下,长于清凉,长于和解,长于扶阳,长于养阴,长于补先天,长于培后天,长于女科,长于小儿,吾尽摘其长而录之。

  医理之说,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自长沙后,医书迭出,各执一见,欲求全手,几无其人。学力富者少临症,临症多者无学力。少临症者,仗恃学力,妄拨前人;多临症者,胸无实据,捕风捉影。可知纸上空谈,与糊乱瞎撞,二而一者也。

  是编每论一病,即载一方,或载数方,其美不胜收者,付之补遗,以便观览,随载针灸穴道,以为外治之一助,至穴道必看铜人图方知。

  每一病名,标出纲领,使人知其大概,虽未究本穷源,道其巅末,亦可为学者立标准,作指南耳。

  内经云:「得其要者,一言而备,不得其要,流散无穷。」一言可备者,阴阳两字也。病之千头万绪,不外五脏六腑,而脏腑诸症,不外阴阳。后世妄立名色,舌有三十六,喉症七十二,疽有二十四,诸如此类,难以枚举,况此三者亦只分阴阳而已。

  古人疗疾,以望闻问切为要,后世舍去三者,仅以切脉为重,浪费笔墨,从浮沉迟数外,画蛇添足,一病分几十脉,一脉分数十症,乱人心目,何不于望字添几十望,闻问添数十闻问耶?总之内经以平人脉为准则,察其有余不足,再从四大脉探讨,斯得之矣。

  五脏六腑平和无病,今人自寻疾病,壮年喜服参、茸、桂、附,及一切强筋壮阳之品,不知补一脏即损数脏,及至暮年,无药可服。

  精气神为人身至宝,得之则存,失之则危,根本一失,百病丛生,兼之嗜酒玩烟,恃情纵欲,何能益寿?比之于灯,油尽灯灭;方之于鱼,水涸鱼困。欲求长生者,须以饭食为大良方,独宿为延年妙品。

  富贵之病难治,一经染患,日更数医,一清二表,三攻四补,任意胡为,以至轻者重,而重者危矣。贫苦之病易愈,延医难,取药更难,说病抓药,不日愈也,虽不尽然,大半如此。

  医生疗疾,务要品正行端,不可在此说彼,孀妇闺阁,更宜谨慎,于诊脉后论脉论症,系属何病,主用何药,法本何人,症即险危,从容告之,切勿乘人危险,妄取人财,以致声名败坏。

  病家延医,务要实心恭敬,未看病时,说病原由,不可令其猜病。东坡云:「吾求愈病而已,岂以困医为哉。」不知医为尔所困,尔之身更为医所困矣,延医者其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