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内经博议
内经博议
内经博议 清 罗美
题辞
儒可无用乎。耳目心思等之木石。百年为可悼也。儒可有用乎。兵刑钱谷绍之职司。一时为可鄙也。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求所谓卓然自命。上不溷君王而下不委诸草莽者。其在岐黄之业乎。夫岐黄之业。谈何容易。不知阴阳消长之理者。不可与言医。不知死生变化之故者。不可与言医。不知草木虫鱼邱陵牝牡之性情者。不可与言医。不知古今异宜刚柔互用应变合于秒忽者。不可与言医。若是则五经四子之书。医之宗旨也。二十一史前后成败君臣兴废之所由。医之证据也。与夫诸子百家零星传记杂出于饮食药石之书医之杂俎也。宰相须用读书人。国医须用读书人。如是而儒之一生。
无用不等之木石。有用不缀之职司。休德令闻而擅其美。岂不重赖夫医也耶。医之不可易言。儒之不可易言也。余性鄙寡交。不乐轻与人。人不屑吾与。犹忆总角时。郡中得交罗君淡生。即今之东逸也。探所得细绎胸中经史衮衮可听。旁及古文本学。皆可法知其非常人。未几陵谷变迁。隐见于烟雨蓬茨之下。名可得闻。迹不可得见。如是者三十年。君之读书乐道。视壮年又何如。而内经博议诸书出矣。人谓与东逸先生同时朝夕讨论不倦。所重岂在区区。余曰。儒之无用者如彼。有用者又如此。百岁而后。其欲尚有东逸者。非博议诸书。又焉足千古哉。
友弟石年赵汝揆拜书。
卷之一 天道部
天地阴阳大论
或问于余曰。轩岐述天地之道。明阴阳之本。终以三合为治。帝臣若鬼臾区。犹曰上候而已。未能明其事也。今二千年来。学人如众盲摸象。纷纷以运气治病。卒无一验。而粗心守陋之传。谓此且置之高阁。略无省思。不知乾坤鼓铸万类。人在气交。如鱼在水。民知所生。而不知所以生。今子沉潜内经。发愤而欲明之。其于造物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本。不可不挈其要领。而为后学一明之乎。余曰唯唯。经曰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为九气。九气具。而天地人三才之体用备矣。夫所谓其生五者。合天地人万类。皆生于五行之气也。乃不曰其气五。而曰其气三。则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一阴一阳而营运之。鼓舞之。其间阴阳各一。而所以能营运鼓舞者。则又有一也。此一合二以成三。而始布五行于阴阳刚柔之间。人在气交而两受之。此所以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
三才既立。五常备行。而天地人之体用遂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则日月四时。营运不息。此其大运也。而又有其总持者。复列五运。首土以持岁功。本六元于司天,以正六次。于以主时主岁主次。各不同也。此天之分用也。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则山川水土。五方阴阳各奠。此其定体也。而又有其迁次者。三阴三阳。各以司年。奉六元司天在泉。各以上下正岁气。于以纪方纪步纪岁。各不同也。此地之分用也。由是而天地之气。必三合为用矣。然其间气化分行。其体则奠定而不移。其事则博济而不杂。其神则妙用而无方。其道则循环而补救。是故阴阳之气。有所为各止。而不相凌蹿者。如大气之举。风寒在下。燥热居上。湿气居中。火游行于其间。是以少阴厥阴在下。太阳阳明在上。太阴居中。少阳通乎上下。于人禀之为体。亦犹是也。此虽六气交互布 之相输。而上中下之定位不移也。又有夹辅而行。参伍为用者。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之类。原其然者。三阳悉起于三阴。阳之所起。
阴亦从之而见。少阳起于厥阴。乃中见厥阴。阳明起于太阴。乃中见太阴。以其根底所在。恒相比而不离。故参伍以为用也。又有亢害承制者。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六者皆有承制。阴为循环相救。以消弥其亢甚。
而不至于毁裂。是则三合之内。三合之外。又有妙用如此者。无非其气三之为用。而鼓舞营运于天地人之间。乃天地造物之根。而非人之所能为也。盖天地之气。无不有分。亦无不有合。此天地之本。阴阳之朕也。
卷之一 天道部
其气三论
天地阴阳一气而已。自太虚而有太乙之生气。由是动静焉而阴阳分。阴阳分而五行具。是五行之生者。不离阴阳之一气也。而经曰其气三。且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三气者。天地人之本始也。试明之。太极无形。静则为阴。动则为阳。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一阴一阳者。非各一之一。乃道之妙用。而合一之一也。唯其合一。乃能各一。则是其本一而已。有三气存乎其间矣。是故动与静各一也。而所以能动静者又一也。由此观之。太乙之所施生。造化之所鼓铸。必得三而成物。气不得三。则无以布行于五。而五非得三。又不能各合夫一也。三者一之用也。五者三之成也。故三而成天。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总阴阳。而又积阳以自刚也。三而成地。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地具刚柔。
而又积阴以自奠也。三而成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理以宰气。而气以载理。故人之成也。本乎气交。禀天之阳动为气。本地之阴静为精。而有神存乎其间。以立性命之基。是精气神三者。合而不离也。此所谓三而成人也。且太极用此三气以生五行。而五行之生。又莫不各用夫三气。试就人之五脏言之。心为太阳。而主血脉。是合阴阳而自为阳也。
肾为太阴。而涵命门真火。是合水火而本为阴也。肺主治节。而水出高源。是合金木水以行气也。肝为血海。而生一阳以升太冲。是合水木火而总于厥阴也。脾上承火。而下涵水。以奠乎中。火以腐熟。水以滋灌。而土以归藏。是合水火土而养四脏也。是知阴阳之功。相待为用。阴阳之根。互藏其宅。而五行之变化。皆非一气偏至之所成。盖一有偏至。
而合三则无偏。至一无鼓动。而合三则能鼓动。人徒知为三。而不知合三。而后致夫一也。徒知生于一。而不知用三。
而后全夫生也。自轩岐指出三气。而造化之妙用始彰。故三五与一。太上之玄阃。养生之奥关也。
卷之一 天道部
六节五制生五论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其生五。(天元纪大)
河图之教五十有五。而总其数为天五地六。分其数为天五地五。天五者、一三五七九。五奇也。地五者、二四六八十。五耦也。奇以五乘五。五五二十五。耦以六乘五。五六三十。此所以天五地六也。然而阴阳交互。气运相乘。则天气反以六。地气反以五。此六节五制之旨。轩岐所述也。盖两仪既奠。而后天以阳而化气。气本无形。凡六合无形化气之阴阳。皆本于天气。以阴而成质。质处有形。凡六合有形成质之阴阳。皆本于地气。所谓五者。生长化收藏。而成木火土金水是也。所谓六者。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以奉寒暑燥湿风火是也。所谓六为节者。天以一元布行于地。
即本地之六位以分化气。是天以六为节也。所谓五为制者。地以坤顺承之化。即本天之五行以作成物。是地以五为制也。
总之天以五而干生。地以六而支生。以五加六而甲子生。天以五用六。地以六承五。此天施地生之大致。而六节五制之妙义也。其生五者。原其初则五行实生于一气。由其后则万类皆生于五行。故五行有本生之理。有制用之道。其始也天一生水。天一者纯刚之气也。纯刚之气为全体。故生水。水之为物。一阳居二阴之间。由静而动。由阴而阳。动而之阳。
故地二生火。水火既济。则形成而物畅。故天三生木。阳既畅发。则阳后生阴。自舒而敛。故地四生金。土居中位。成乎四气。而成功位次反居其后者。土为万物之母。奉天而不居。故必于四气之既成。而后见之也。然土为中宫。为炉鼎。
能以水火为用。水火不得则相射。是以戊己之位。藏于水火。此坎纳六戊。离纳六己。所自来也。故戊己中宫为最尊。
布气育灵。为生物元始。所谓资生于坤也。故以是为南政。君临于上。而水木火金四脏之气环拱之。以其环拱。故谓之北政。如臣面君也。至其地支辰戌丑未。居四余之偏。兼为四库者。盖以奠定四气。所以始万物终万物而告成功于物后也。故天虽以五生土。而常以一先四。而首万物。一先四者。即五数之一。而首以土运之义也。此万物所以资始也。地虽以十成土。而恒以二居五而终阴阳。二居五者。戊癸化火。而适终于地二之数也。此万物所以资生也。生生之本。制用之道尽矣。
卷之一 天道部
正六气说
初气厥阴风木。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二气少阴君火。春厘清明谷雨立夏。三气少阳相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气太阴湿土。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五气阳明燥金。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六气太阳寒水。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各至六十日。
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相火之右。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六微旨大论)
六气内经无正文。而于加临明明见之本文者。止有六节气位一章。发明司节之位。而于六节之阴阳上下未之详也。
故后学每以六气一气呼之。又不辨司天六元不同。一概改着。为说以详之。夫天气之行于地。既布之以五行。分之以四时。历以日月之行。而成岁功。此万古不易。所谓天地合气也。然为气行其间。每不得与日月朔望相齐。故古圣更以斗杓纪气于十二宫。而祀之以二十四以会周天。后分统以六气。凡六十日以分一气。周而复始。所谓四时之止也。然其为气上下不同。标本各异。初气为厥阴风木者。一阳也。于卦为复。复在九地之下。正当两阴交尽之时。是以上为厥阴。
下为风木。故风木本阳而标阴也。二气为少阴君火。君火见于卯。所谓显明之位。其时为春厘清明。正三阳出地之时。
乃不名之少阳。而号之为少阴。不名风木。而名以君火者。以此时三阳虽出地。而其上仍属三阴春寒犹属是气。尚为阴之少。故曰少阴。君火见于此者。易所谓帝出乎震也。帝主十二辰。于时无所不统。而于此分时者。前此一阳尚在九地之下。而人历于显明。则圣作物睹。是以首出之于此也。其火主照临。不主热物。亦不夺春令。故曰君火不用。君火之右。即为夏令。为三气之阳相火。相火当巳午为南离君位。非相火之所当。唯君火不用。故退行一步。使相火当之。俾为夏官。以供臣职。故名以相火。明其无犯上之嫌也。相火当六阳之盛。正为太阳。乃不曰太。而曰少者。以阳虽盛。
而尚在地上。未亢未高。故犹曰少阳也。四气为太阴湿土。湿土在未坤也。坤为太阴。位在未上。又当未月。坤正临事。
故以太阴名之。又其时自大寒一阳生。以及于六阳。为上半年干之行事。自夏至一阴生。至亥以尽于六阴。为下半年坤之行事。阳以顺行。阴以逆行。故一阴之生。不名一阴。以其生由太阴坤德。故即以太阴名之。时虽溽暑酷烈。六阳极盛。而总曰太阴者。以阳已退职也。且当此之时。使非土润溽暑。则南离火旺。燥金安生。唯坤居其间。以土合火。而腾其湿气。则大雨时行。而得以御火。使金气生。而气进与六阳代禅。非太阴之为而谁为耶。五气为阳明燥金。阳明者。
以其时去溽蒸而清明。退蒙昧而 敛。坚洁清肃。阳在上而方明。故曰阳明。金气坚而且洌。是以为燥。六气为太阳寒水。寒水于时为亥。水属三阴。乃其上为太阳者。此时阳退而在上。为亢为高。在五阴之上。于卦为剥。居停而不用事。
故以太阳名。而纳之寒水也。寒水本阴。而标阳者。以此总之。正六气进气居下。退气居上。春夏阳自下升。故厥阴少阴在上。秋冬阴亦自下而上。故阳明太阳在上。在下者为进气。在上者为成功。而进退之气。标本之说。于是可见矣。
此为主气司天。所加为客气。主客之分以此。
卷之一 天道部
为运为气五六说
自阴阳二气交易鼓舞。以化生五行为万物。而三才之成全奠其中。然所谓阴阳交易鼓舞者。二而已矣。二而有无息之用。万而仰致一之道。以譬明之。五行为铜。二气为炭。此生生之本。由于交易鼓舞之妙。从无而有。从有而生也。
乃五行者。不明所自。请得言之。天一生水。阳始交于阴也。地二生火。阴始交于阳也。得阳而生火。得阴而生水。此阴阳定交之始。故所生二子。仍肖父母。是以干道成男。坤道成女。道本斯矣。然以二气之鼓舞言之则水火生而万类之胚胎具也。故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自兹而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则阴阳既交。而互生互长。万类成形而坚定。成形为木。坚定为金。生矣成矣。故曰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然而能终之始之。必有为之先者。而使二气为之鼓之舞之。
则造化之藏用自成垆 。非中宫奠其元气。曷能不渝。此土之庞浓。为天五而居中。天五者。非以次而为五。乃摄四而为五也。地之十承焉者耳。由斯言之。天地之施生。定于五行。盈天地之物生。莫非五行。四时之更。莫非五行。五方之位。莫非五行。而五者之运。行于天地之间。为天为地。为人为物。为形为气。有一不在运中者乎。至于所以为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