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婴撮要

保婴撮要 明 薛铠
  序
  余一日过薛立斋先生,见先生蓬头执卷, 绎寻思,恍然如经生下帷之状。先生以余至,乃入户理衣冠。余缔观几案中,皆残编断简,皮壳脱落,及取一卷阅之,其点窜注释,较之经生下帷者倍之矣。余曰:先生苦心哉!先生曰:医之道不明,世之患夭扎者,将何所控诉为也?而婴儿为甚,夫婴儿不能言也。传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夫中其欲非难也,尤须心诚求之,而况于疾痛痒 ,变幻百出者邪!今之医者,率执数方以求试,及其不效,则曰命也。夫按方以求病,非因病以处方,此与刻舟、胶柱者何异焉?顾卒委之命,悲夫!先生又曰:真精合而人生焉。是人之一身固五行之躯壳也,五行之中,土能生物,是人之身亦借脾土以生,兹盖主本之论云。今婴儿虽未能言,然声音之所悲号,形气之所宣扬,意欲之所指向,机未尝不可见也。虚之、实之、扶之、抑之,古人之成法俱在,或晦而难辨,或杂而不分,宜乎学医者之望洋矣。余曰:愿先生纂而约之,余将刻以传焉。先生唯唯。余又曰:频年以来,倭夷弗靖,丘墟村落之民,耕织之所根据者,十亡二三也。先生幸用心校之,倘是书的然可传,则今日之所生全者,即不必皆俊秀,固亦云汉之遗黎,桑榆之耕织也。先生有余仁矣。书成于丙辰年正月。余不佞,为之识其篇端。立斋先生名己,官太医院院使,盖三吴世家云。
  
  嘉靖丙辰岁春正月吉日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知苏州府事前工科给事中闽林懋举书
  
  卷一
  初诞法
  小儿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百骸,借胎液以滋养,受气既足,自然生育。分娩之时,口含血块,啼声一出,随即咽下,而毒伏于命门,遇天行时气久热,或饮食停滞,或外感风寒,惊风发热等因发为疮疹。须急于未啼时,用软帛裹指,挖去其血,用黄连、豆豉、朱、蜜、甘草解之,后虽出痘亦轻矣。有咽入实时腹胀、呕吐、短气、不乳者,用茯苓丸治之。但黄连性寒,若禀母气膏粱积热者,宜服;若滋味淡薄,胎气元弱者,又不宜用。其朱砂固能解毒,恐金石镇坠,不若只以牛黄分许,蜜调与吮为佳。世多用犀角解毒丸,其胎气虚寒虚弱者,反伤脾胃生气,甚致不育。又有婴儿因其难产,或冒风寒而垂危者,切不可便断脐带,急烘绵絮包抱怀中,急以胎衣置火中煨烧,更用大纸捻于脐带上,往来燎之,使暖气入腹,须臾气复自苏。尤戒沐浴,恐腠理不密,元气发泄,而外邪乘之也。
  
  黄连法
  临月用黄连细切为末,绵裹百沸,汤拭口。
  
  甘草法
  预以甘草细切少许,临产时,以绵裹沸汤泡盏内覆温,收生之际,以软棉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口。次用黄连法、朱蜜法。
  
  朱蜜法
  用黄连细切,沸汤泡良久,滤净拭儿口中,吐去恶汁;更与朱砂一大豆许,细研以蜜一蚬壳抹于儿口。服之非独镇心定魄安神解毒,更能益肝胆除烦热辟邪气也。
  又牛黄法与朱蜜同,少加牛黄,能益肝胆,除热定精神,止惊邪,辟邪气,除小儿百病。
  
  茯苓丸
  赤茯苓 黄连(胎冷用芍药) 枳壳(炒。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乳汁化下。
  
  卷一
  护养法
  巢氏云:小儿初生,肌肤未实,宜用旧絮护其背,不可太暖。更宜数见风日,则血气刚强,肌肉致密。若藏于重帏密室,或浓衣过暖,则筋骨软脆,不任风寒,多易致病。衣服当随寒热加减,但令背暖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虚风邪易伤;乳哺亦不宜过饱,若宿滞不化,用消乳丸治之。陈氏所谓: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要肚暖头凉心胸凉。皆至论也。须令乳母预慎七情六淫,浓味炙 ,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否则阴阳偏胜,血气沸腾,乳汁败坏,必生诸症。若屡用药饵,则脏腑阴损,多致败症,可不慎欤!大抵保婴之法,未病则调治乳母,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
  
  消乳丸
  缩砂仁 陈皮 京三棱(煨) 蓬术(煨) 神曲 麦芽(各半两) 香附子(炒,一两)以上为末,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白汤下。
  
  卷一
  噤风撮口脐风
  小儿初生噤风者,因胎中受热,毒流心脾,生下复为风邪所搏,致眼闭口噤,啼声不出,舌上如粟,口吐白沫。在百日内见撮口者,因胎热兼风,自脐入于心脾,致面目黄赤,气息喘急,啼声不出,舌强唇青,聚口撮面,腹胀青筋,吊肠牵痛,吐白沫者不救,法当疏利。脐风者,因断脐之后,为水湿风邪入于心脾,致腹胀脐肿,四肢柔直,啼不吮乳,甚者发搐,先用龙胆汤、天麻丸之类,以去痰涎;后用益脾散之类,补脾胃。若脐边青黑,手拳口噤,是为内搐,不治。受病之源,皆因乳母,七情气郁浓味积热所致。若爪甲黑,伸引努力脐突者,用大连翘饮子之类。又断脐不盈尺多患此者,以旧绵烧灰掺之,齿龈有泡如粟,以帛裹指蘸温水擦破,口即开。不用药,七日内患者,百无一生。古人治法,大率如此。又田氏治噤风,用天南星末一钱,片脑少许,以指蘸姜汁擦龈立开。丹溪用赤足蜈蚣去足炙为末,以猪乳调五分,徐徐灌之;或用牛黄以竹沥调服一字,随以猪乳滴于口中。《圣惠方》用郁金、藜芦、瓜蒂为末,水调搐鼻中。钱氏云:撮口因浴后拭脐,风邪所入而作,用益黄散补之。
  无择云:视其齿龈有泡,擦破口即开,用真白僵蚕为末,蜜调涂口内。《保婴集》云:小儿百日脐风马牙,当作胎毒,泻足阳明火,用针挑破,以桑树白汁涂之。又云:初生小儿,时时宜敷桑汁,不然,多有舌硬撮口之症。窃谓:脐风果因浴拭外伤皮肤者,用绵灰或枯矾抹擦之即愈。若因乳母肝脾郁怒,致儿为患,当治其母。若因剪脐短少,或因束缚不紧,或因牵动,风入脐中,或因铁器断脐,冷气传于脾络,以致前症者,口内有水泡急掐破,去其毒水,以艾炙脐中亦有生者。
  
  千金龙胆汤
  治月内脐风撮口,四肢惊掣发热吐乳,及变蒸客忤鬼气惊痫,加人参、当归。
  龙胆草(炒黑) 钩藤钩 柴胡 黄芩(炒) 桔梗 芍药(炒) 茯苓 甘草(各二钱五分) 蜣螂(二枚,去翅足) 大黄(煨,二钱五分)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量儿加减。
  
  天麻丸
  治钩肠锁肚撮口。
  天南星(炮,二钱) 白附子 牙硝 天麻 五灵脂 全蝎(焙。各一钱) 轻粉(五分) 巴豆霜(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薄荷汤调下。
  
  定命丹
  治天钓撮口,通利痰热。
  全蝎(七枚) 天麻 南星(炮) 白附子(各二钱五分) 朱砂 青黛(各一钱五分) 轻粉 麝香(各五分)上为末,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丸,荆芥薄荷汤下,先研半丸,吹入鼻中。
  
  银朱丸
  治胎风壮热,痰盛翻眼口噤,或胎中蕴毒。
  水银(和枣肉研) 全蝎 南星 朱砂(各一钱) 白附子(一钱五分) 芦荟 牛黄(各三分) 铅霜(五分,和水银研) 片脑(一字) 麝香(五分) 真僵蚕(炒,七个)上为末,米糊丸,芥子大。每服三丸,薄荷汤下。
  
  紫霜丸
  治变蒸发热不解或食痫,先寒后热,或乳哺失节,宿滞不化,腹痞呕吐,或大便酸代赭石( 用醋淬七次) 赤石脂(各二两) 杏仁(五十个,面炒) 巴豆仁(三十枚,去膜油心)上先将杏仁、巴豆研成膏,入代赭、石脂末研匀,汤浸蒸饼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米饮
  消食丸
  (方见黄胆。)
  控痰散
  治风噤,先用此药吐风涎,次与益胃散和胃;又与辰砂膏。利惊握拳噤口者,不治蝎尾 铜青(各五分) 朱砂(一钱) 腻粉(一字) 麝香(少许)上为末,每服一字,茶清调下,轻者勿用,或以甘草汤吐之。
  
  甘草汤
  治撮口。
  甘草(生,一钱)上水煎,以绵球蘸吮令出痰涎,却以猪乳点入口中即瘥。
  
  益胃散
  白茯苓 人参 甘草 木香(湿纸裹煨) 草果(煨) 陈皮 浓朴(姜制) 紫苏子(炒。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水煎。
  
  辰砂膏
  治眼闭口噤,啼声不出,吮乳不得,口吐白沫。
  辰砂(三钱) 硼砂 马牙硝(各一钱五分) 玄明粉 全蝎 真珠(各一钱) 麝香(一分)上为末,每服一豆许,诸惊薄荷汤下;潮热甘草汤下;月内用乳汁调涂乳头令吮之。
  
  葱号散
  治初生小儿,七日不小便。
  葱白(三寸) 人乳共同捣如泥敷儿口内,即与吮乳。
  
  蚕号散
  治初生儿,七日不乳,名撮口。
  僵蚕(四个,去嘴略炒) 茯苓(少许)共为末,蜜调敷儿口内。
  
  僵蚕膏
  治撮口。用真僵蚕三枚,去嘴略炒为末,蜜调搽口中。
  
  撮风散
  治撮口。
  钩藤钩 朱砂 赤脚蜈蚣(半条) 真僵蚕(焙) 蝎稍(各一钱) 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瓜蒂散
  治脐风撮口。
  瓜蒂(七个) 赤小豆 秫米(各七粒)上为末,用一豆许,吹两鼻内令出黄水,更调服吐黄水即瘥。
  
  大连翘汤
  治胎热脐风,小便不通,及诸般疮毒。
  连翘 瞿麦 荆芥 木通 赤芍药 当归 防风 柴胡 滑石 蝉壳 甘草(炒。各一钱) 山栀子 黄芩(各五分)上为末,每服二钱,加紫草水煎,热甚加大黄,更详症加减。
  
  安脐散
  羚羊角(一钱,略炒) 乱发(一团烧令存性) 蜈蚣(一条,赤足者炙)上为末,断脐后即敷之,以绢帕紧束,恐犯风也。
  
  卷一
  脉法
  钱仲阳云:小儿之脉,气不和则弦急,伤食则沉缓,虚惊则促,急风则浮,冷则沉细,脉乱者不治。《水镜诀》云:阴阳运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窍四肢,乃生五脏六腑,部分既别,逆顺难明。若凭寸口之浮沉,必乃横亡于孩子,须明虎口辨别三关消详,用药始无差误。未至三岁,看虎口食指,第一节名风关脉,初见易治;第二节名气关脉,见病深难治;第三节名命关脉,见死不治。三关青是四足惊,赤是水惊,黑是人惊,紫色泻利,黄色雷惊,三关通度是极惊之症,必死。或青或红,有纹如线一直者,是乳食伤脾,必发惊热。左右一样者,是惊与积齐发。有三条,或散,是肺生风痰,或似 声。有赤是伤寒及嗽。如红火是泻,红黑相兼主下痢,青多白痢,红多赤痢。紫色相兼加渴,虎口脉纹乱,主胃气不和。青是惊与积,青黑发慢惊,脉入掌乃内钓。指纹曲里风盛,弯外食积,此论三岁以上之法。若三岁以下,更用一指按高骨,乃分三关,定其息数呼吸,八至为平脉,九至不安,十至危困。
  浮主风。沉迟主虚冷。实主有热。紧主癫痫。洪主热盛。沉缓主虚泻。微迟有积有虫。迟涩主胃脘不和。沉主乳食难化。沉细主乳食停滞。紧弦主腹中热痛。牢实主大便秘。沉而数者骨中有热。弦长是肝膈有风。紧数乃惊风为患,四肢掣颤。浮洪乃胃口有热。沉紧主腹痛有寒。虚濡者有气,又主慢惊。芤主大便利血。四岁以下,用一指根据转寻三部以关为准。七八岁移指少许。九岁次第根据三关部位寻取。十一、十二岁亦同。十四、十五岁根据大方脉部位诊视。凡看脉先定浮沉迟数、阴阳冷热,沉迟为阴,浮数为阳。更兼看部位,青主惊风,白主虚泻,赤主痰热,黑色病甚,黄主脾疳。以此相按,察病治疗,庶无误矣。又《全幼心鉴》云:小儿半岁之际,有病当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曲按之。儿头在左举右手,在右举左手,食指为上,中指为中,名指为下。三指俱热,主感风邪,鼻塞气粗,发热咳嗽;若三指俱冷,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若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夹惊之疾;食指热,主胸满食滞,又当参辨脉形主之。
  流珠形: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烦躁啼哭,用助胃膏消饮食分阴阳。若食消而病仍作,用香砂助胃膏以补脾胃。
  环珠形:主脾虚停食,胸膈胀满,烦渴发热,用五味异功散加山楂、枳实,健脾消食,后用六君子汤调养中气。
  长珠形:主脾伤饮食积滞,肚腹作痛,寒热不食,先用大安丸消其积滞,次以异功散健其脾来蛇形: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此疳邪内作,先用四味肥儿丸治疳,后用四君去蛇形:主脾虚食积,吐泻烦渴,气短喘急,不食困睡,先用六君子汤加枳实,健脾消积,次以七味白术散调补胃气。
  弓反里形:主感冒寒邪,哽气出气,惊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咳嗽吐涎,先用惺惺散助胃气祛外邪,后以五味异功散加茯神、当归,养心血,助胃气。若外邪既解,而惊悸指冷,脾气受伤也,宜用七味白术散补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脾虚甚故也。
  弓反外形:主痰热,心神恍惚,夹惊夹食,风痫痰盛,先以天麻防风丸祛外邪,又用五味异枪形:主风热生痰发搐,先用抱龙丸,如未应,用牛黄清心丸。若传于脾肺,或过用风痰之药,而见一切诸症者,专调补脾胃。
  鱼骨形:主惊痰发热,先用抱龙丸治之,如未应,属肝火实热,少用抑青丸以清肝,随用六味丸以补肝。或发热少食,或痰盛发搐,乃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补脾土以制肝木水字形:主惊风,食积胸膈,烦躁顿闷,少食,或夜啼痰盛,口噤搐搦,此脾胃虚弱,饮食积滞,而木克土也。先用大安丸消导饮食,次以六君、钩藤钩补中清肝。若已服消食化痰等剂,而病不愈者,用四君、升麻、柴胡、钩藤钩,升补脾气,平制肝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