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掌


  症匪轻渺。速宜重加鲜生地、麦冬、元参之类。以滋少阴之水。而少阳之火自解矣。大忌风药。

  内伏之温邪。自少阴而从少阳发出。以救阴泄热为要。又风温瘟疫等症。如见舌苔鲜红者。当从手少阴治。

  邵评:从手厥阴心包络施治。即是治心。

  黑苔脾经。辨太阴湿土之寒热也。(太阴湿土从湿化易云水就湿故黑苔应脾)

  太阴湿土所主。而水就湿。故脾家见症。每每舌现黑色。如舌苔灰黑而滑者。

  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症也。外症腹痛吐利手足指冷。六脉沉细。宜理中汤主之。

  邵评:寒中之太阴脾。自宜温中为定法。

  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

  邵评:寒湿水饮伤脾。自宜温中逐饮。

  如白苔而兼带灰黑色。更兼粘腻浮滑者。此太阴在经之湿邪。是从雨雾中得之。宜解肌渗湿。

  如五苓散加羌、防之类。

  邵评:湿入。太阴之表。故可解肌利湿。

  如白带黑点。或兼黑纹而粘腻者。亦属太阴气分之湿。宜行湿和脾。如黄中带黑。而浮滑粘腻者。

  是太阴湿热内结。宜利湿清热。

  若黑而燥刺。是阳经注入太阴之热邪。宜清火解毒。兼阳明治。如屡清不解。腹无痞满硬痛之症者。不可妄投承气。是胃中津液干涸。少阴肾水不支。宜大小甘露饮主之。

  邵评前半条。阳经热邪注入太阴。而阳明胃热。宜兼阳明治而用清解。后半条。是胃中阴液枯涸。宜滋养而不可下。

  如舌苔黑刺。大便秘结。脐腹硬满攻痛。此燥矢为患也。承气汤下之。仍从阳明治。若黑而坚敛。焦刺如荔枝形者。

  乃阳亢阴竭。胃汁肾液俱涸也。不治。若诸书但以黑苔为肾气凌心水来克火。百无一治。庸有未验。

  邵评:此系肾阴胃液俱竭。热阳亢极。阴涸而死。故曰不治。不得已用大剂滋阴清热之法。药勿间断。希救万一。

  又有以舌之五色分五脏。乃五行之。死法。不足以测伤寒之变。

  紫色肾经。察少阴本脏之虚邪也。(少阴君火从火化故紫色应肾)

  六经惟肾无实症。故仲景于少阴症中。揭出脉微细。但欲寐。为主病。示正气之虚也。如见舌形紫而干涩。口渴唇燥。外见少阴症者。此肾阴不足。坎中水亏。宜壮水为主。六味饮一阴煎之类。如兼谵语神昏。又当从手少阴治。微清痰火。如生地、丹参、茯苓、川贝、菖蒲、钩藤、天竺黄之类。如舌形胖嫩。而色淡红者。外症必见躁扰不宁。六脉迟微。或动气内发。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阳躁狂。六脉洪数无根。

  此肾气大亏。坎中火衰。宜益火之原。人参八味主之。

  邵评:肾阳衰而虚火上逆。治以补火壮水。与上条水亏不同。

  如舌形紫燥。唇焦齿黑。二便俱秘。此为阴中兼阳。可兼阳明以治。犀角、地黄、甘露饮之类。

  邵评:肾水亏而阳明热。治以滋水清热。

  凡舌形圆大胖嫩。皆属少阴虚症。

  不拘伤寒杂证。如见舌色紫如猪肝。枯晦绝无津液者。此肾液已涸。不治。痢疾见此苔。胃阴已竭。必死。

  伤寒更衣后。舌苔顿去。而见紫色如猪肝者。此元气下泄。胃阴已绝。不治。如舌苔去。而见淡红有神者佳。

  邵评:此肾胃阴液涸绝舌苔。

  焦紫肝经。辨厥阴阳毒之危候也。(厥阴风木从火化故焦紫应肝)

  凡舌苔焦紫起刺如杨梅状者。此阳邪热毒已及肝脏。险症也。大便秘者。急以更衣散下之。金汁、人中黄之类大清大解之。

  邵评:热毒入于厥阴。阴伤阳陷。故危险。

  凡舌苔肝胆部位。有红紫点者。肝脏伏毒也。大凶之症。急用犀角尖、人中黄透之解之。此阳毒。谓阳邪热盛不解。其毒及于厥阴肝脏。非金匮所称阴阳毒也。乃热毒陷入至阴。

  青滑肝经。辨厥阴阴毒之危症也。(肝属木故青色应肝)

  凡舌苔青滑乃阴寒之象。急宜四逆吴萸辈温之。外症若见面青唇紫囊缩厥逆筋急直视等症者。厥阴败症也。不治。凡舌苔焦紫如刺。厥阴热毒。难治。青滑厥阴寒邪。吴萸温之即愈。

  邵评:阴寒直中厥阴。阳气虚弱欲脱。故为败症。

  卷一

  察舌辨症歌

  六淫感症有真传。临症先将舌法看。察色分经兼手足。营卫表里辨何难。

  邵评:白苔主表。黄苔主里。足经之邪。分表里治之。白苔主卫。绛苔主营。手经之邪。分心营肺卫治之。

  凡诊伤寒。当先察舌之形色。分别足经手经。卫分营分。在表在里。再参脉症施治。无不获效。若拘定足六经治病。非但无效。且病亦鲜有合六经者。伤寒兼六气言。故曰六淫感症。

  邵评:伤寒邪在足经。故从足六经分表里而施治。温热暑疫。邪入手经。当辨明心营肺卫。从上中下三焦施治。不可拘定足六经认症也。

  白肺绛心黄属胃。红为胆火黑脾经。少阴紫色兼圆浓。焦紫肝阳阴又青。

  邵评:此条统论手经足经。以舌之形色辨之。

  此以形色分六经。兼心肺两手经。足六经不言太阳者。以太阳初感。舌未生苔也。故凡临症。见舌无苔而润。

  或微白而薄。即是太阳。黄苔阳明。红色少阳。黑苔太阴。紫色少阴。焦紫厥阴阳邪。青滑厥阴阴邪。俱见前。

  邵评:上二条总论舌苔。太阳与肺。同主表。邪尚在表。故舌无苔而或薄白。

  表白里黄分汗下。绛营白卫治天渊。次将津液探消息。泽润无伤涩已亏。

  此以下辨营卫表里治法。白苔属表。当汗。黄苔属里当下。绛苔营分之热。宜清忌表。白苔卫分之邪。

  宜汗忌清。治法天渊。再以舌之燥润。验其津液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润泽为津液未伤。燥涩为津液已耗。

  热病以存津液为主。故宜深察。

  邵评:伤寒邪从肌表而入。以舌之黄白。分表里而汗下。温暑从口鼻吸入。以舌之绛白。分营卫而用清解。以舌之润燥。辨其津液之存亡。分际极清。

  白为肺卫仍兼气。绛主心营血后看。白内兼黄仍气热。边红中白肺津干。

  邵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卫气营血。逐层递进。须认明此四层施治。邪之入先到卫分。

  不解。然后入气分。营分不解。然后入血分。白内兼黄。仍属气分之热不可用营分药。白苔边红。此温邪入肺。灼干肺津。不可辛温过表。清轻凉散为当。

  邵评:此经辨邪入之路。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之不同。临症时最宜细审。

  卫邪可汗宜开肺。气分宜清猛汗难。入营透热羚犀妙。到血惟清地与丹。

  邵评:此条辨邪之在卫。在气。在营。在血。分层治法。

  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可汗。开肺即是开太阳。如麻黄、羌活之类。如舌苔白而浓。或兼干。

  是邪已到气分。只宜解肌清热。如葛根、防风、连翘、薄荷之类。不可用辛温猛汗也。若寒邪化热。过卫入营。或温邪吸入。竟入营分。则舌苔红绛而燥。惟羚、犀为妙品。以能透热于营中也。邪在营分不解。渐入血分。则发热不已。宜清血分之热。

  鲜生地、牡丹皮之类。

  邵评:此条以舌苔之黄白红绛。辨卫分营分之表里。界限极清。

  白黄气分流连久。尚冀战汗透重关。舌绛仍兼黄白色。透营泄卫两和间。

  邵评:邪在气分。日数虽多。可从战汗而解。若邪入营。则不作战。如初入于营。尚在营卫之间。

  犹可透营以达至卫耳。

  凡舌苔白中带黄。日数虽多。其邪尚在气分流连。可冀战汗而解。若舌红绛中仍带黄白等色。是邪在营卫之间。当用犀、羚以透营分之热。荆、防以散卫分之邪。两解以和之可也。

  邵评:此条是透营泄卫之要法。惟荆、防不如薄荷、连翘为稳。

  白而薄润风寒重。温散何妨液不干。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凉解肺家安。

  邵评:风寒在表。舌薄白而润。可从足经用温散药。如燥白尖红。此风热入肺而津亏。当从手经用轻清凉解。

  此辨风寒与风热治法不同。凡风寒初入太阳。则舌无苔。或生苔白润而薄。此寒邪重。津液不亏。辛温汗之可也。如白苔虽薄而燥。或舌边舌尖带红。此风热之邪。伤于气分。病在太阴手经。津液已少。不可过汗。只宜清轻凉解肺分。如前胡、苏子、杏仁、连翘、黄芩、薄荷、桔梗、淡竹叶之类。

  苔若纯黄无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更验老黄中断裂。腹中满痛下之安。

  邵评:舌苔纯黄无白。邪入胃经。热而未实。宜白虎等汤。清热凉润。若焦黄断裂。热入胃腑而燥实。症必腹满坚痛。故可下之。

  凡治病。先要辨清营卫表里。上文辨营卫。此论表里。然表证即属卫分。故此专论里症。伤寒由表达里。故舌苔先白后黄。至纯黄无白。邪已离表入里。即仲景所云胃家实也。然舌苔虽黄。而未至焦老裂纹起刺。大便虽秘。而未至痞满硬痛。尚属胃家热而未实。宜清不宜攻。必再验其舌形黄浓焦老。

  中心裂纹。或起刺。腹中硬满胀痛。方用承气。下之则安。

  邵评:邪入阳明。有在经在腑之分。有已实未实之别。治法有宜清宜下之异。临症切宜详察。

  舌中心属胃。凡肠中有燥矢。舌心必有黄燥黑燥等苔。然腹无硬满攻痛之状。

  亦只须养阴润燥。不可妄用承气攻之。

  邵评:二条论外邪。以舌之黄白分表里。惟舌燥有津亏邪实之不同。须分别施治。

  太阴腹满苔粘腻。苍朴、陈苓、湿结开。黄燥若还胸痞闷。泻心小陷二方裁。

  邵评:湿邪结于太阴。症必胸腹满闷。湿阻气机。宜以苦温开之。若痰热湿邪结于心下而痞痛者。

  邪滞中宫。宜泻心陷胸。以开痞涤痰。阳明实满。舌苔老黄燥裂。太阴湿满。舌苔白而粘腻。阳明实满。

  满及脐下少腹。太阴湿满。满在心下胃口。

  邵评:此数句辨症确切。当熟记之。

  湿邪结于太阴。则胸腹满闷。宜苦温以开之。苍朴、二陈、二苓之类。若黄苔而燥。

  胸中痞满。此阳邪结于心下。按之痛者。热痰固结也。(小结胸症)小陷胸法。呕恶溺涩者。湿热内结也。泻心法。

  微黄粘腻兼无渴。苦泄休投开泄安。热未伤津黄薄滑。犹堪清热透肌端。

  邵评:舌微黄薄滑。邪在肺卫。结于上焦气分。宜杏、蔻、桔、橘。轻苦微辛。开泄上焦气分以达邪。不可用陷胸、泻心苦泄之法。

  病有外邪未解。而里先结者。如舌苔粘腻微黄。口不渴饮。而胸中满闷是也。此湿邪结于气分。

  宜白蔻、橘红、杏仁、郁金、枳壳、桔梗之类。开泄气分。使邪仍从肺分而出。则解矣。不可用泻心苦泄之法。黄苔虽主里。如苔薄而滑者。是热邪尚在气分。津液未亡。不妨用柴、葛、苓、翘。或栀、豉、翘、薄之类。轻清泄热透表。邪亦可外达肌分而解也。此两条。舌色似里而实表。不可作里症治。

  湿留气分苔粘腻。小溺如淋便快联。湿结中焦因痞满。朴陈温苦泄之痊。

  邵评:舌苔粘腻。湿之证据。当以苔之黄白分寒湿湿热。寒湿用苦温以开泄之。

  湿热用苦寒以开泄之。

  此以粘腻舌苔。为湿邪之验。白而粘腻者寒湿。黄而粘腻者湿热。更验其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邪痞满。乃湿邪结于中焦。宜浓朴、苍术、二苓、二陈之类。苦温以开泄之。若舌黄粘腻。痞闷呕恶。

  大小便俱不利。此湿热结于中焦。宜泻心之类。苦寒以开泄之。

  上焦湿滞身潮热。气分宣通病自痊。湿自外来肌表者。秦艽、苏、桂解肌先。

  邵评:湿滞上焦。宣通气分则愈。以湿邪从外来。上焦气分先受也。非若内生之湿。恒结中焦而痞满也。

  凡看舌苔。或白或微黄而粘腻不渴者。总属湿邪。但湿自内出。恒结于中焦。而成痞满。若湿自外来。

  上焦气分受之。每见潮热自汗。医者表之不解。清之不应。不知热自湿中来。只要宣通气分。如淡豆豉、茯苓皮、滑石粉、半夏、猪苓、米仁、广皮、白蔻、黄芩之类。气分湿走。热自止矣。若冒雨雾湿邪。留于太阴肌分之表。发热自汗不解。口不渴饮。身虽热。不欲去衣被。舌苔灰白粘腻。宜桂枝、秦艽、紫苏、茯苓皮、二陈、姜皮之类。解肌和表。湿邪自去。

  湿热久蒸成内着。浓黄呕吐泻心权。若兼身目金黄色。五苓、栀、柏共茵煎。

  邵评:湿热结于中焦。呕吐痞满。舌苔黄浓。宜泻心开泄中焦。若误治迁延而成黄胆。宜茵陈、五苓、栀子柏皮等方。

  湿热内着。从饮食中得之。嗜酒人多此。苔必浓黄粘腻。痞满不饥。呕吐不纳。惟泻心最效。川连、干姜、赤苓、半夏、枳实、茵陈、通草之类。湿热内结。若错治必致成疸。宜五苓、加茵陈、栀、柏之类。

  邵评:以上论黄白舌苔。前二条论风寒。后四条论湿症。

  舌绛须知营分热。犀、翘、丹、地、解之安。若兼鲜泽纯红色。胞络邪干菖、郁、攒。素有火痰成内闭。西黄、竺、贝、可加餐。

  邵评:舌红绛。邪入营分也。宜犀、翘、等清透之。舌纯红鲜泽。邪入胞络也。轻用菖蒲、郁金、开之。

  重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芳香开秘。若痰热结秘。加西黄、川贝、天竺黄。清火化痰。

  邪入营中。宜泄营透热。故用犀角。以透营分之热邪。翘、丹、鲜地。以清营分之热邪。邪入心胞络。则神昏内闭。须加川郁金、石菖蒲、以开之。若兼有火痰。必致痰涎内闭。更当加西黄、川贝、天竺黄之类。清火豁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