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伤寒九十论
伤寒九十论
皆可服之。宜也。中一证。称表不解不可服者。以其宜汗发热。此全是伤寒麻黄与葛根汤证。安可行白虎。林但见所称表里不同。便谓之差。是亦不思不精之过也。
发热恶寒证(三十七)
人患发热恶寒自汗。脉浮而微弱。予以三服桂枝投之。遂愈。仲景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宜桂枝汤。
论曰。仲景云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使阴气弱。此为医所病而然也。大抵阴不足阳从之。故阳内陷发热。阳不足阴往乘之。故阴上入阳中。则恶寒。阴阳不归其分。是以发热恶寒也。故孙真人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
结胸可下证(三十八)
维扬李寅始病。头疼。发热。恶风。医者下之。忽尔心下坚硬。项强。短气。宛然结胸中证也。予曰幸尔脉不浮。心不烦躁。非陷胸汤不可。投之。一宿乃下。
论曰。仲景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胸。因作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盖恶寒尚有表证未罢。而下之。故阳气内陷。阳内拒痛。脉浮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烦躁者必死。此是恶证。辩者仔细。
结胸可灸证(三十九)
城东李氏子。年十八。病伤寒结胸。状如 。自心至脐。手不可近。短气心烦。真结胸也。
医者便欲下之。予适过其门。见其怆惶面无色。予曰公有忧色何也。曰以长子病伤寒作结胸证。
医者将下之。而犹豫。予就为诊之。自关以上浮大。表证未罢。不可下也。曰事急矣。予以黄连饼子。灸脐中数十壮。得气下。心腹软。继以和气解肌药。数日瘥。当时若下。定是医杀。
汗后吃逆证(四十)
张保义得汗后吃逆。或者以胃虚则哕。故吃逆也。投以干姜橘皮等汤。不下。命予治之。予曰。此证不可全作胃虚治。六脉尚躁。是余毒未解耳。投以小柴胡汤。两啜而俞。
漏风证(四十一)
癸卯秋九月。牒试淮南僧台。同试有建阳彭子静。得疾。身热头痛。呕逆。自汗如洗。已数日矣。召予诊视。谓予曰。去试不数日。而疾势如此。为之奈何。予曰。误服药多矣。此证当先止汗。幸无忧也。予作术附汤与之。三投而汗止。次日微汗 。身凉。五日而得愈。
小便出血证(四十二)
里人有病中脘吐。心下烦闷。多昏睡。倦卧。手足冷。盖少阴证也。十余日不瘥。忽尔通身大热。小便出血。予曰。阴虚者阳必凑之。今脉细弱。而脐下不痛。未可下。桃仁承气。且以芍药地黄汤。三投而愈。
妊娠伤寒脚肿证(四十三)
里巷一妇人妊娠。得伤寒。自腰以下肿满。医者或谓之阻。或谓之香港脚。或谓之水分。予曰。
此证受胎脉也。病名曰心实。当利小便。医者曰利小便。是作水分治。莫用木通葶苈桑皮否。曰当刺劳宫关元穴。医大骇曰。此出何家书。予曰。仲景玉函经曰。妇人伤寒。妊娠。及七月。腹满。
腰以下如水溢之状。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劳宫及关元。以利小便。则愈。予教令刺穴遂瘥。
风温证(四十四)
己酉虏骑破淮俱疫疠大作。时有王朝奉寓天庆。得疾。身热自汗。体重难以转侧。多眠。鼾睡。
医作三阳合病。或作漏风证。治之不愈。予曰。此风温病。投以葳蕤汤。独活汤。数日瘥。
论曰。仲景云见太阳病脉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
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又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大抵温气大行。更遇风邪。则有是证。令当春夏。病此者多。医作伤寒漏风治。非也。不是火不可下。不可大发汗。而仲景无药方。古法谓可取手少阴火。足厥阴木。随经所在而取之。故用葳蕤汤。独活汤辈为宜。若发热无下证者。当用知母石膏汤。误汗之。则防己黄汤救之。
狐惑证(四十五)
句容县东豪子李姓者。得伤寒数日。村落无医。易师巫者五六日矣。或汗下。杂治百出。遂成坏病。予时自江北避寇。遁伏江左。求宿于其家。夜半闻呻吟声。询之。云患伤寒逾旬矣。予为诊视。其脉见于上下唇皆已 蚀。声嘶而咽干。舌上白苔。齿无色。予曰病名狐惑。杀人甚急。
秉烛为作雄黄丸泻心汤。投之。数日瘥。
发黄证(四十六)
五月。避地维扬东面里沙中。一豪子病伤寒八九日。身体洞黄。鼻目皆痛。两膊及项头腰皆强急。大便涩。小便如金。予诊曰。脉紧且数。其病脾先受湿。暑热蕴蓄于足太阴之经。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泄。故使头面有汗。项以下无之。若鼻中气冷。寸口近掌无脉。则死。今脉与证相应。以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数日瘥。
湿家发黄证(四十七)
人病身体疼痛。面黄。喘。满。头痛。自能饮食。大小便如常。或者多以茵陈五苓散与之。
予诊其脉曰。大而虚。鼻塞且烦。其证如前。则非湿热与宿谷相搏。乃头中寒湿。仲景云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而仲景无药方。其方见外台删繁证云。治天行热毒。通贯脏腑。沉鼓骨髓之间。或为黄胆。须瓜蒂散。瓜蒂二七枚。赤小豆秫米各二七枚。为末。如大豆许。内鼻中。缩鼻当出黄水。慎不可吹入鼻中深处。
黄入清道证(四十八)
夏有高师病黄证。鼻内 疼。身与目如金色。小便赤涩。大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腑。今眼睛疼。鼻额痛。则知病在清道中矣。清道者华盖。肺之经也。若服大黄。则必腹胀为逆。当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令鼻中黄水尽则愈。如其言。数日而病除。
先汗后下证(四十九)
己酉夏。一时官病伤寒。身热头疼无汗。大便不通。已五日矣。予适自外邑归城。访之。见医者治大黄芒硝辈。将下之矣。予曰子姑少待。予适为诊视。视之脉缓而浮。卧密室中。自称恶风。予曰。病患表证如此。虽大便闭。腹且不满。别无所苦。何遽便下。于仲景法。须表证罢。
方可下。不尔。邪毒乘虚而入内。不为结胸。必为协热利也。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之以小柴胡汤。 然汗出。大便通。数日愈。
论曰。仲景云。伤寒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解表。
方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方可议下。若不宜下而遽攻之。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必笃。重者必死。
太阳瘀血证(五十)
仇景莫子仪病伤寒七八日。脉微而沉。身黄发狂。小腹胀满。脐下如冰。小便反利。医见发狂。以为热毒蓄伏心经。以铁粉牛黄等药。欲止其狂躁。予诊之曰非其治也。此瘀血证尔。仲景云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也。可用抵当汤。
再投。而下血几数升。狂止。得汗而解。经云血在下则狂。在上则忘。太阳膀胱经也。随经而蓄于膀胱。故脐下胀。自阑门会渗入大肠。若大便黑者。此其验也。
阴病阳脉证(五十一)
刘中道初得病。四肢逆冷。脐中筑痛。身疼如被杖。盖阴证也。急投金液来复之类。其脉得沉而滑。盖沉者阴证也。滑者阳脉也。病虽阴而是阳脉。仲景所谓阴证见阳脉生也。于是再灸脐下丹田百壮。谓手足温。阳回。体热。而汗解。
或问滑脉之状如何。曰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古人论滑脉。虽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曾未若仲景三语而足也。翕合也。言张而复合也。故云翕为正阳。沉言脉降而下也。
故曰沉为纯阴。方翕而合。俄降而下。奄谓奄忽之间复降也。仲景论滑脉。方为谛当也。
辩少阴脉紧证(五十二)
玄华得伤寒六七日。烦。昏。睡多吐呕。小便白色。自汗出。予诊其脉。寸口尺中俱紧。谓曰寒中少阴经中。是以脉紧。当作少阴治也。仲景云病患脉紧反汗出。亡阳也。属少阴证。当咽痛而复吐利。盖谓此也。
有难者曰。脉诀以紧为七表。仲景以紧为少阴。紧脉为阴耶。予曰寸口脉俱紧者。口中气出。
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白苔。勿妄治也。又云紧则为寒。又云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又曰寸口脉微。尺中紧。其人虚损多汗。由是观之。则是寒邪入经络所致。皆虚寒之脉也。其在阳经则浮而紧。在阴经则沉而紧。故仲景云浮紧者名为伤寒。又云阳明脉浮而紧者。必潮湿。此在阳则脉浮而紧者。仲景又云病患脉阴阳俱紧者。属少阴。又云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则阴常在绝不见阳。又云少阴。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
此欲解也。此在阴沉而紧也。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欲知表里脏腑。
先以浮沉迟数为定。然后兼余脉而定阳阴也。若于脉诀而言。则疏矣。故予尝谓伤寒脉者。当以仲景脉为准法。
青筋牵引证(五十三)
吴德甫戊申春病伤寒。先寒后热。项筋强急。脚蜷缩不得伸。医者欲以麻黄辈除其颈强。又欲桂枝加附除其足缩。予曰。皆非治也。此时行疫气。病。为青筋牵引。投以柴胡地黄汤。三服而病已。
论曰。庞安常论四时受乖气。而成脏腑阴阳湿毒者。春名青筋牵。夏曰赤脉攒。秋名白气狸。
冬名黑骨温毒。四季中十八日名黄肉。随毒瓦斯在头项。使人青筋牵急。故先寒后热。脚缩不得伸。
盖谓此。夫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小则方次一乡。亦有遍着一家者。悉由气运郁结。变成乖戾之气。人命遭之所成病者。能调护将理。庶可免耳。
下脓血证(五十四)
远族人患伤寒。他医以阴证治之。硫黄附子相继而进。旬日大胀下脓血。或如赤豆汁。医尚作少阴证治。复下桃花汤治之。予因诊视曰所误多矣。表里虚。热气乘虚入肠胃。而又投以燥药。
是以下脓血也。遂投梅煎散。数剂愈。
刺阳明证(五十五)
庚戌五月。李氏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浑身疼痛。脉浮大而紧。予投以麻黄汤。数服。终不得汗。又多用张苗烧蒸之法。而亦不得。予教令刺阳明。少间汗出 遍身。一时间。是夕身凉病退。
论曰。刺热论云。热病先手臂痛。刺阳明而汗出。又曰刺阳出血如大豆。病已。盖谓刺也。
阳明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手阳明脉之所出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大凡伤寒热病。有难取汗者。莫如针之为妙。仲景云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素问云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其详在注中。
阴阳交证(五十六)
里有张姓者。病伤寒。医汗之。汗虽出。身热如旧。予诊之曰。得汗。宜身凉脉静喜食。今脉躁。身热。不食。狂言。病名阴阳交。不可治也。素问黄帝问有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
病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名何疾。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
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能食而不复热矣。汗者精气。
今汗出而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其寿可立而倾也。果半日死。
阴阳易证(五十七)
己巳。邻人王友生以贩京为业。蓄一婢。患伤寒。热八九日。予为治之。得汗而愈。未数日生自病。身热头重不欲举。目中生花。召予视之。予曰。是必伤寒初愈。妇人交接得之。即令阴头上必肿。小腹绞痛。然是阴阳易也。生曰前患者婢子、意谓已安。遂与之交。翌日得此疾。良苦。予曰。失所治。必吐舌数寸而死。予作 鼠粪。烧 散等。以利其毒瓦斯。旬日安。
叉手冒心证(五十八)
乙巳六月。吉水谭商人寓城南。得伤寒。八九日。心下惕惕然。以两手扪心。身体振振动摇。
他医以心痛治之。不效。予曰。此汗过多之所致也。仲景云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所以然者以重获汗。虚。故如此。又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证。予投黄 建中真武。及甘草桂枝。渐得平复。
伤寒耳聋证(五十九)
戊申年。类试山阳。一时官病伤寒八九日。耳聋而无闻。楚医少阳治。意谓仲景称少阳受病。
则胁痛而耳聋也。予诊之曰。两手脉弱而无力。非少阳证也。若少阳则渴饮水。心烦。但寐。咽痛。今俱无此证。但多汗惊悸。必汗过多所致也。仲景云未持脉时。令病患咳。而不咳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因重发汗。虚。故如此。病家曰医者尝大发汗矣。遂投以真武白术附子汤辈。数日。耳有闻而愈。
扬手踯足证(六十)
己酉。王仲贤患伤寒。发热头痛。不恶风。身无汗。烦闷。脉浮而紧。八九日不退。予诊之曰。麻黄证也。所感多热。是以烦躁。遂投以麻黄汤三服。至暮。烦愈甚。手足躁乱。扬踯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