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镜



  丹溪手镜 元 朱丹溪

  序

  居常每遇岐黄家抵掌医术,辄曰:丹溪朱先生《心法》曰,是会通《素》《难》之精,而折衷仲景、东垣、戴人诸家,以集其成者也。每拈一方,曰:是从先生旧方增减其间。盖人人饮食、寒温、灾祥、生死于是,而不识先生为何他人也。丙辰,令义乌,而乃知先生义乌人也。求其书,自《心法》诸刻以外,无闻焉。

  己未,兼摄吴宁,得其刻在吴宁暑中,曰《丹溪纂要》,即吴宁卢子从其所刻石钵《荟丛》、《钩玄》诸书,删正向,裁取之者也。急模数本以归,以为先生之真传真印尽是矣。

  辛酉之秋孟,一日课诸生于司,学博陈先生曰:闻丹溪有秘传,在其后裔而秘不传也。余曰,果有传矣,安得秘之,当为君急索之。俄而审编于庭,而先生之裔适至,诘之,则曰:先人手授有《手镜》、《樵隐》二帙,藏之久矣,未敢示人也。越日,而即以其二书至。夫先生之书传三百年矣,前之令兹土者,亦尝访而阅之矣。即余之窃禄亦已五年所矣,而任满将解之时,乃始闻于陈先生。以是日闻于陈先生,即以是日得于其裔。三百年而未行其书,一日而行之;五年而未得其书,一日而得之。岂先生之灵有以启余与陈先生之灵而衍其传乎?天下万世之灵有以启余与陈先生与先生之灵而延其几坠,广其未尽乎?先生生于元之末,以先生之才之识,岂不能擘画世务而一试于化,而仅以其医术试,而后乃显于我太宗文皇帝之朝,则后,日以医显,当日实以医隐也,托之医而浮沉身名之间者也。先生初游许文懿公门,潜心理学,得考亭之绪,故自叙其刻曰《格致余论》。夫医出之格致之余,则此物此知即修正诚之真脉所衍而流也。康节先生,以理衍数,虽数亦理;先生以理精医,虽医亦理,医而出于理,而安得不信,今而传后哉。

  邑历代故多豪杰君子,秦则颜乌,唐则骆中丞,宋则忠简公、文清公,元则文献公、昭代王、龚楼三公,或以孝着,或以忠显,或以节标,或以文学传,皆表表为一代人物,至今列俎豆而光史册,以先生之寄迹于医,阐医于道,方之诸君子,宁多让焉。董是刻者,医官丁承祖,承祖医得先生之精,而人物亦仿佛先生云。

  天启元年,冬孟之吉

  序

  丹溪先生之书,为世所诵习,如《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等集,以列于张刘诸大家,毋或敢复置喙矣。独《手镜》一帙,为先生所秘惜,左右行游,常挟与俱,不轻以示人。迄于今垂三百年,海内之急欲一见之,不啻如长桑阳庆所称禁方,而不可得,以为殆非人间有也。不佞尝为言,明府吴公,乃 得之于其后裔,神物之出,岂有其候耶。

  先生之后,兴废者数矣,然皆徒秘其书,相戎毋泄,而不能有所表章,故亦时有鱼豕之憾,公于是为一一考正,而命剞劂以广之。不佞阳获卒业焉,其文简质,而旨奥衍,其洞人之脏腑阴阳,而为之剂,往往于单辞短语,辄能奇中,然大要渊源于黄帝语,非《素问》弗道也。当胜国时方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相率为《局方》之学,先生独以。

  医家源流

  帝王世纪云,神农以赭鞭击草木,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正之,一日之间遇七十余毒,极含气也,人病四百,药二百六十有五,乃着《本草》,而医书之原启矣。

  黄帝深虑人生夭昏凶札,上穷下际,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亟咨于岐雷而《内经》作,自《内经》而下,藏于有司者,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而后出杂着者不与焉。夫《内经》谓为黄帝之书,虽先秦之士根据仿而托之,其言质奥,而义弘深,实医家之宗旨,犹吾儒之六经乎。

  秦越人《八十一难经》继作,盖举黄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亚于《内经》者也。汉张仲景本《内经》、《难经》之旨,着《金匮玉函经》及《伤寒》诸论,其论六气之所伤,最为详备。

  晋王叔和纂岐伯华佗等书为《脉经》,叙阴阳内外,辨三部九候,条陈十二经,洎三焦五脏六腑之病尤为精密,二氏之书,诚千古不刊之典也。厥后,巢元方着《病源候论》,王 撰《天元玉策》,要皆有所祖述,然元方言风寒二湿,而不着湿热之说, 推五运六气之变而患在滞而不通,此其失也。至唐孙思邈出,以绝人之识笃,济物之仁,其列《千金方》《翼》,所以发前言启后学,有功于医道深矣。当时,王焘有《外台秘要》,所言方证符证灼炙甚详,然谓针能杀生人而不能起死人,则一偏之论也。及宋钱乙、庞安常、许叔微迭兴,庞则囿于准绳尺寸之中,许则务在出奇而应变,其术皆本于仲景,惟钱深造仲景之阃奥,建为五脏之方,各随所宜用,谓肝有相火则有泻而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而无泻,可谓启《内经》之秘,惜其遗书散亡,出于阎忠孝之所集者,非乙之本真也。若大观间,陈师文、裴元宗辈所制二百九十七方,则欲以一定之方,而应无穷之病,识者固知其昧于变通之道矣。金氏之有中原也,张洁古、刘守真、张子和、李明之四人者作,医道于是乎中兴,洁古治疾一切不以方,故其书不传。其学则明之深得之,明之推内外二伤,尤先于治脾土,其为法专于补,其所着《脾胃论》,诚根本之言也。子和以吐汗下三法,风寒暑湿燥火六门为医之关键,其剂多峻厉,其为法主于攻。守真论风火之病,以《内经》病机气宜十九条着为《原病式》,曲尽精微,其治法则与子和相出入者也。张氏一再传其后无闻,李氏弟子多在中州,独刘氏传之荆山浮图师,师至江南,传之宋中人、罗知悌,而南方之医皆宗之矣。及元时之言医者,非刘氏之学,弗道也。刘李之法虽攻补不同,若会而通之,神而明之者,丹溪人也;研而精之,化而裁之者,丹溪书也。上续天潢之正派,下衍济渎之远流者,兹人也,兹书也,吾不知其尽也。

  天启岁重光作噩壮月天医日宛泾谟觞 山人吴恺茂仁甫述

  卷之上

  评脉(一)

  凡男女当以左手尺脉常弱,右手尺脉常盛,为平。

  脉诸按之不鼓为虚寒。

  脉诸搏手,为寒凉或寒药致之。

  脉两手相似,而右为甚,或责胃虚。

  脉少有力,胜则似止,元气不及。

  脉诸短为虚,诸大为虚。

  脉涩而盛大,外怕寒,证名寒中。注云:寒留于血脉涩,故大也。

  脉涩与弦而大,按之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脉滑,关以上见为大热;关以下见为大寒。注云:水并于上,从火化;火并于下,从水化。

  脉沉迟,寸微滑者为实。

  寸微尺紧,其人虚损,为阴盛阳微故也。

  脉小而虚,不可损气;脉大而实,不可益气。

  两寸短小,谓阳不足,病在下。

  两尺不见或短小,乃食塞,当吐之。

  两寸不足,求之脾胃,当从阴引阳。

  两尺脉虚为寒,宜姜附。

  两关脉实,上不至发汗,下不至利小便。

  两关沉细,此虚也,宜温补之。

  右肾属火,补之巴戟、杜仲;左肾属水,补之地黄、山茱萸、黄柏。

  伤寒,寸脉浮滑者,有痰,宜吐。

  杂病,寸脉沉者,属痰,宜吐。

  凡脉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假令脉浮,则为阳盛阴虚;脉沉,则为阴盛阳虚。此有则彼无;彼有则此无。又如弦,木实、金亏、土虚也。

  凡脉来者,为阳为气;去者,为阴为血。假令来疾去迟,为阳有余而阴不足,故曰外实内虚,出候外,入候内。

  久新病脉长病脉 虚而涩。虚而滑。虚而缓。虚而弦。虚而结。浮而滑。实而滑。实而大。微而伏。细而软。如屋漏。如雀啄。如羹上肥。如蜘蛛丝。如霹雳。如贯珠。如水淹。皆死脉也。

  卒病与长病条下反者,死候。

  形脉相应肥人脉细欲绝者死。

  瘦人脉躁者死。

  身涩脉滑者死。

  身滑脉涩者死。

  身小脉大者死。

  身大脉小者死。

  身短脉长者死。

  身长脉短者死。

  卷之上

  察视(二)

  黑气起于耳目鼻上,渐入于口者死;白色亦然。

  赤色见于耳目额上,五日死。

  面青目黑,面青目黄,面青目白,面青唇黑,皆死。

  面白目黑,面白目白;面赤目黄,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黑唇青,面黑目青;面黄目白,面黄目黑,面黄目赤。皆死。

  张口如鱼,出气不反者死。

  循摸衣缝者死。

  无热妄语者死。

  遗尿不知觉者死。

  爪甲青者死。

  爪甲肉黑者死。

  舌卷卵缩者死。

  眉倾目直者死。

  唇反人中满者死。

  阴阳俱闭失音者死。

  神气不守声嘶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口臭不可近者死。

  目直视者死。

  肩息者死。

  齿 黑色者死。

  心绝,肩息回眄目直视者,一日死。

  肺绝,气去不反,口如鱼口者,三日死。

  骨绝,腰脊痛不可反侧者,五日死。

  脾绝,口冷足肿胀泄者,十二日死。

  肾绝,大便赤涩下血,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

  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九日死。

  肠绝,发直汗出不止,不得屈伸者,六日死。

  肝绝,恐惧伏卧,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一日死。

  肾绝,齿落目黄者,七日死。

  治法湿热病多,相火病多,土病多。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肥者,血多湿多;瘦者,气实热多。

  白者,肺气弱,血不足;黑者,肾气有余。

  下用补相间,劳病忌寒凉。

  辛苦饥饱劳役疼痛,皆伤血。

  肺痈非吐不可。

  药峻用酸收。

  治病先调气。

  久病要开郁。

  诸病寻痰火。

  痰火生异证。

  腑病责脏用。

  脏病责腑用。

  卷之上

  五脏(三)

  肝 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肝经也),鬲咽不通,饮食不下(土衰病也),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里急 戾,胁痛呕泄,令人善怒也。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心 胸中热,嗌干右 满,皮肤痛,寒热咳喘,惊惑狂妄,一切血症,胸中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

  脾 肿,骨节腰脊头顶痛,大便难,积饮痞鬲,霍乱吐下,飧泄肠鸣,脾热生虚。

  肺 骨节内变,左 胁肋痛,寒积于中,咳逆 溏,心胁满引小腹,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脱色,丈夫 疝,妇人小腹痛,实则咳逆肩背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肾 腿腰痛,大关节不利,屈身不便,腹满痞坚寐汗,实则股胫肿身重,虚则胸中痛,大小腹痛清厥。

  怒 为呕血飧泄,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肥气,目盲,耳闭,筋缓。怒伤肝,为气逆,悲治怒。

  喜 为笑不休,毛革焦,阳气不收,甚则狂,喜伤心,为气缓,恐治喜。

  悲 为阴缩筋挛,肌痹脉痿,男为数溲,女为血崩,酸鼻辛额,汗则臂麻,悲伤肺,为气消,喜治悲。

  惊 为潮涎,目HT 吐,痴痫不省人事,惊伤心,为气乱,习治惊。

  劳 为咽噎,喘促嗽血唾血,腰痛骨痿阴痿,男小精,女不月,劳伤筋,为气耗,逸治劳。

  思 为不眠好卧,昏瞀,三焦痞塞,咽喉不利,呕苦,筋痿目淫,不嗜饮食,思伤脾,为气结,怒治思。

  恐 为破 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渌水,为面热肤急,为阴痿,为惧而脱颐,恐伤肾,为气不行,思治恐。

  治血用行气;治气用行血。

  卷之上

  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四)

  可汗脉浮大可汗(问病者设利为虚,不可汗。)浮而紧可汗。

  太阳病,脉浮弱数者,可汗。

  阳明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可汗。

  日晡发热如疟,此属阳明,脉浮虚,可汗。

  下利后,身痛清便自调,可汗。

  不可汗脉沉细(为在里)不可汗。

  濡弱(为血气虚)不可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痛,当以汗解,假令尺脉迟者,不可汗。尺迟则血少故也。

  伤寒有风温、湿温二症,忌汗见后伤寒类。

  伤寒头疼,形象中风,常微汗出,又自呕者,心懊 ,发汗则痊。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热,此属少阳,不可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心下痞坚,不可汗。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此强汗之故也。

  气动一切左右上下,不可汗。

  咽中闭寒,不可汗,汗之则吐血。

  亡血家不可汗,汗则虚栗。

  厥不可汗,汗则声乱咽嘶。

  衄不可汗,汗则耳聋目直。

  口疮不可汗,汗则 。

  淋不可汗,汗则便血。

  冬时发汗,则吐利。汗家不可重汗,汗必恍惚,脉短者死。下利清谷,不可汗,汗必腹胀满。

  咳而小便利,不可汗,汗之则厥逆。

  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睛眩者死。

  可吐寸口脉微细,胸中痞坚,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可吐。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浊唾,下利日十余行,脉反迟,寸口微滑,可吐。

  病者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烦,饥不能食,可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