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卷之一

  右手太过脉

  右尺部主命门。其脉上至关部。下不及尺。是阳有余。乃太过也。主遗精多梦。思交过度。经水白浊。脱肛战栗。缘命门主藏精。不合。精液如水流。

  右关部主脾。其脉上至寸口。下不守关。阳有余。乃为太过。主面黄。眼泡浮肿。贪睡懒动。四肢倦怠。缘脾主中央。尺当安宁。不宜动。

  右寸脉主肺。上至鱼际。下不及关。是阳有余乃太过主气短身瘦。咳吐稠浓。时如疟状属金四季多浮如毛。

  卷之一

  左手不及脉诀

  左寸脉主心。其脉下至关上。上不守寸。是阴不及也。主谵语乱言。目内生花。常不识人。缘心属火。火当炎上。不当消灭。

  左关脉主肝。下至尺上。上不守关。是为阴。乃不及也。主怒多口舌。眼赤。目内生翳障。泪多流滴。

  左尺脉至肾。其脉上不及关。下不应指。是为阴乃不及也。主小便频数。腰如带石不可动侧。呻吟。缘肾属水。当溢满。不合枯少。

  卷之一

  右手不及脉诀

  右寸脉主肺。其脉流下至关。上不及气口。是为阴。乃不及也。主气短。胸胁哽闷。咳嗽吐痰。身体瘦削。缘肺属金。四季多浮。

  右关脉主脾。其脉流下至尺。上不守关。是为阴。乃不及也。主腹痛肠鸣。口舌饮食不纳。思甜口臭。缘脾主中央。只当安守。

  右尺脉主命门。其脉上不应指。下至命门是不及也主小腹阵痛。膀胱偏坠。小便赤少足膝腿疼女子则血脉不通。五心烦热。黄瘦。缘命门主藏精。合当溢少不可枯少。

  凡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阳相绝。人何所根据。盖脉太过不及。皆有疾患而作焉。(脉镜终)

  卷之一

  调摄养生

  (计一十六款)夫治 犹治国。然国有政。所以调其元气。防其残害。抱 者。而不谋夫调之防之者。

  鲜不灭裂矣。故录调摄最要者。十有六。以为却病者司南云。

  卷之一 调摄养生

  却妄

  彼妄想者。名为客尘。而我真神。原不妄行。悠忽八极。神飞杳冥。真元几何。堪此淫骋。

  卷之一 调摄养生

  远色

  脂干灯尽。汲频水竭。物理固然。匪云妄说。皓齿蛾眉。是吾勾牒。伐性斧斤。永宜简

  卷之一 调摄养生

  贵达

  静坐观空。皆为幻景。死生大事。蝶梦泡影。达者视之。千古一瞬。何与天真。日用凛凛。

  卷之一 调摄养生

  调息

  身中坎离。即在土釜。不向天边。别寻子午。取彼铅龙。益我永虎。炼气归神。还吾真

  卷之一 调摄养生

  除烦

  无明为障。莫大烦恼。种种多碍。自性明了。肝木上炎。如焚如燎。矧此沉 。识之宜

  卷之一 调摄养生

  节食

  五经环列。土位中都病从口入。昔有良谟。过饱脾怯。食多胃浮。不节则嗟是则谁辜。

  卷之一 调摄养生

  慎劳

  干静故专。坤静故翕。人身二气。惟休乃逸。如彼劳薪燃之犹急。筋骨日瘁。安有余息

  卷之一 调摄养生

  酌饮

  曲台糟丘。滥肠狂药。无量不乱。至人斯乐溺则精挠。湎则神索知止弗殆。是在自酌。

  卷之一 调摄养生

  惩忿

  怒气属肝。过并伤肺。冲冠裂 。忽发难制。炎炎隆隆。天君狂吠。克之弗力。胡以息

  卷之一 调摄养生

  守口

  古人有训。守口如瓶。匪第蓄德。亦以尊生多言耗气。谩语摇心。渊然静嘿。抱寂凝真。

  卷之一 调摄养生

  防感

  邪气乘虚。风寒袭逆。荣卫稍疏。感辄易入。譬犹劲敌。有间则突。慎之慎之。宜固吾

  卷之一 调摄养生

  去疑

  弓影非蛇。蕉梦岂鹿。境因疑生。致此成郁。忽二忽三。茫无定局。涣然冰消。乃慊幽独。

  卷之一 调摄养生

  破拘

  神圆则融。脉胶则括。抱此沉忧。天机宜活。潇然散步。洒然独乐。解挛释拘。生意灼

  卷之一 调摄养生

  寡交

  伐木丁丁。友生是求。值此烦 。艰厥应酬。静处一室。可以优游。何用往还。频如马

  卷之一 调摄养生

  自贵

  吾性吾命。吾爱吾真。彼苍异我。肩荷匪轻百尔调摄卫生有经。HT 然桎梏。胡不自尊。

  卷之一 调摄养生

  能断

  我有慧剑。倚天耀雪。水可断蛟。陆可 革。况此情缘。何难斩截。一挥立碎。乃为后以上数款。不假药石。其用较药石犹精。无事饵术。其功视饵术更捷。所谓一帖清凉。

  二竖立瘥。抱 者。洵宜置之榻左。永为箴砭焉。

  尊生主人孙文胤谨识

  卷之一

  灵兰秘典篇

  (藏象论附脏腑图形并各经补泻。温凉引经)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

  其数入。其臭臊。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其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酸胜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西方白色入通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于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其声为笑。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

  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帝曰愿闻十二脏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

  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而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

  脏腑正面图 脏腑背面图 心脏形图 心形如未敷莲花重十二两。中看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附脊第五椎。

  补 枣仁 麦门冬 远志 山药 当归 天竺黄泻 贝母 玄胡索 黄连 木香温 藿香 石菖蒲凉 竹叶 牛黄 朱砂 连翘 犀角引经 独活 细辛肝藏形图 用重四斤四两。左三右四。凡七叶。附脊第九椎。

  补 木瓜 阿胶 薏苡仁 枣仁泻 青皮 芍药 柴胡 青黛温 木香 肉桂 吴茱萸凉 甘菊 车前子 胡黄连 龙胆草引经 柴胡(本经) 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脾脏形图 脾重二斤二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补 人参 白术 黄 莲子 芡实 陈皮 扁豆 甘草 山药 苍术泻 枳实 青皮 石膏温 丁香 藿香 胡椒 良姜 附子 官桂 吴茱萸凉 滑石 玄明粉引经 升麻 白芍药肺脏形图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入叶。附脊第三椎。

  补 人参 黄 五味子 山药 紫菀 百部 茯苓 麦门冬 阿胶泻 防风 葶苈 桑白皮 枳壳 泽泻 苏子温 干姜 生姜 款冬花 木香 白豆蔻凉 沙参 玄参 天门冬 贝母 桔梗 栝蒌仁 枯芩 马兜铃 山栀 人溺引经 葱白 升麻 白芷肾脏形图 肾有两枚。形如豇豆。重一斤一两。附脊第十四椎。当胃下两傍。前后与脐平直。

  补 芡实 地黄 龙骨 虎骨 牡蛎 桑螵蛸 龟板 山药 锁阳 五味子 牛膝 枸杞 杜仲山茱萸 泻泽泻 知母温 附子 肉桂 破故纸 鹿茸 沉香 腽肭脐凉 黄柏 知母 牡丹皮 地骨皮引经 独活 肉桂胆腑形图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藏精汁三合。状如瓶。

  补 龙胆草 木通泻 青皮 柴胡温 半夏 生姜 陈皮 川芎凉 黄连 竹茹引经 川芎(上行) 柴胡(本经) 青皮(下行)胃腑形图 食脘。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下口。即小肠上口。

  补 白术 莲子 芡实 陈皮 扁豆 黄 山药 半夏 百合 苍术泻 枳实 朴硝 大黄温 藿香 浓朴 益智 丁香 吴茱萸 草豆蔻 白豆蔻 肉豆蔻 良姜 干姜 生姜木香 香附 胡椒凉 滑石 石膏 石斛 玄明粉 黄连 黄芩 天花粉 山栀 升麻 连翘 葛根 竹茹知母引经 升麻 白芷 葛根(上行) 石膏 (行下)大肠腑形图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下接直肠。为肛门谷道即后阴是也。

  补 牡蛎 肉豆蔻 诃黎勒 五倍子 龙骨 莲子 粟壳泻 枳壳 桃仁 麻仁 芒硝 大黄 槟榔 石斛温 干姜 肉桂 吴茱萸凉 槐花 条芩引经 葛根 白芷 升麻(上升) 石膏(下行)小肠腑形图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

  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补 牡蛎 石斛泻 荔枝子 葱白 紫苏 木通温 小茴香 大茴香 乌药凉 天花粉 黄芩引经 本 羌活(行上) 黄柏(行下)膀胱腑形图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广二寸半。

  补 橘核 菖蒲 龙骨 续断 益智仁泻 芒硝 滑石 泽泻 车前子温 茴香 乌药凉 生地 甘草梢 黄柏引经 本 羌活(行上) 黄柏(行下)十二经络中。惟三焦独无图者。上焦如雾。中焦如沥。下焦如渎。有象无质。即上中下。三部脏腑空处是也。

  补 黄 甘草 益智仁泻 泽泻温 附子凉 石膏 地骨皮引经 柴胡 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八风宜避(风者发屋折木扬砂起石开发腠里体虚弱病后宜当避之)从正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夏至为实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弱。(立秋为实风立春为虚风)从正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内舍于肺。外在皮肤其主气为燥。(秋分为实风春分为虚风)。

  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立冬为实风立夏为虚风)从西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冬至为实风夏至为虚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立春为实风立秋为虚风)从正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主为身湿。(春分为实风秋分为虚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内舍于胃。外藏于肌肉。其气主体重。(夏至为实风冬至为虚风)。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所袭。乃能病患。故圣人云。风如避矢石焉。

  卷之二

  伤寒门

  大伤寒者。冬月天气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体弱之人。触犯之者。中则即病。名曰正伤寒。不即病者。乃寒邪藏于肌肤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温病。至夏因暑热而发者名曰热病。虽曰伤寒。实为热病。凡治伤寒。必先辨明六经。

  而后。而诊之则尺寸俱浮。浮紧有力为伤寒。浮缓无力为伤风。而太阳经症可辨矣。太阳病已。

  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胃。发于一三日之间。便觉目疼鼻干不得眠。日晡潮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乃太阳阳明胃经受病也。而诊之则尺寸俱长。长而微洪者脏病。长而沉数者腑病。而阳明症可辨矣。阳明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胆。发于三四日之间。便觉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为之苦。乃足少阳胆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弦。弦而滑数者病发厥。弦而和者病欲散。而少阳经病可辨矣。少阳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脾。发四五日间。便觉腹满或痛。而咽喉干燥。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温而渴者。为传经腑热。起无头疼发热。但恶寒自利不渴。手足冷者。为直中阴经。乃是太阴脾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

  沉实有力为里实热。沉迟无力为里虚寒。而太阴经症可辨矣。太阴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肾。发于五六日间。便觉口燥舌干而渴。手足乍温乍冷。便秘谵语者为热。或泄泻清谷不渴。手指甲而青者为寒。乃足少阴肾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沉实有力知其热。沉迟无力别其寒。而少阴经症可辨矣。少阴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肝。发于六七日间。便觉烦懑而囊缩。谵语而渴者为热。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身冷如冰者为寒。乃足厥阴肝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沉实有力是其热。沉迟无力定知寒浮缓者病自愈而厥阴经症可辨矣。

  又有两感伤寒者何也。假如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疼为太阳邪盛于表。口干烦满为少阴邪盛于里。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身热谵语为阳明邪盛于表。不欲食腹满为太阴邪盛于里。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耳聋为少阳邪盛于表。囊缩而厥。为厥阴邪盛于里。若水浆不入。又不知人者。六日死。以其一脏一腑同受其邪。此两感之所以不救也。然其间亦有轻重之不同。表重于里者。宜先救其表。而后及于里。里重于表者。宜先救其里。而后及于表。此又求于一生于万死之中。不得已而施治也。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者。至七八日间。其本经之邪渐遏。至十二日则精神清爽而自愈。然伤寒传经种种不同。未可执为一定之序。有始于太阳。以次而传入阴经。而不传少阴者。或太阳不传阳明少阳。而即传少阴者。或不由阳经而直入阴经者。或始终即在一经。而不传者。或二阳三阳同受而为合病者。或太阳阳明先后受而为并病者。种种不一详。审而治可也。又有中寒一症。或卒。中天地之寒气。或口得寒物直中阴经。六脉沉弱无力。身倦手足厥冷。口噤不语。非若伤寒之邪。循经渐深也。然真正伤寒。与感冒伤寒。及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何以辨之。盖寒者。冬月严凝。肃杀之气也。自霜降以后。春分以前。皆属冬。此时感冒而即发者。乃为真正伤寒也。若冬伤于寒不即病。至春分后而发者。名曰温病。其症发热咳嗽。身痛口渴不恶寒。其脉弦数不紧。右手反盛于左手。盖怫然在内故也。冬伤于寒春亦不病。到夏至后而发者。名曰热病其脉洪数。其症热渴。比春更甚。温热二症俱不恶寒而渴。不恶寒则病非外来。渴则热自内达于表间。有恶寒者。乃冒非时暴寒。非若冬月之甚也。其有不因冬伤于寒。而春自伤于风。夏自伤于暑者。则自有伤风伤暑之别。而又不可以温热并论矣。或有感于天行时气。而病相同者。谓之温疫。其症头疼身痛。发寒发热。一家一方长幼传染者是也。或足膝等处忽然红肿。或软弱发热头疼。谓之香港脚伤寒。或心腹饱闷。呕逆头疼。发热恶寒。右手关脉紧盛。左手三奇和平。而身不痛者。是伤食也若头痛而身亦痛左右手俱紧盛。谓之夹食伤寒。左手脉来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