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夫治病者。主脉不及。治之宜缓。客邪居之。治之宜急。药性分两不可惑也。

  夫三阳之表。有邪当汗。其汗宜急。三阳之里。有邪当下。其下宜缓。三阴之表。有邪当汗其汗。阳之里乃表之里有形经络受邪。故宜利小便下大便。阴之表乃里之表也。亦为经络受病。故宜清形以为汗。阴之里乃里之里也。实为有形经络受邪。故宜大便下之。何也。盖表乃阳之分也。阳性本浮之客。蹇滞阴邪。故宜发散以顺其阳之性。里乃阴分也。阴性本沉。

  降之客。洪数阳邪。故宜利下。以顺遂阴之性也。升降浮沉。治法须异。不过顺阴阳之性。而利导之耳。外是失之。皆为穿凿。所以智者恶其凿也。

  夫治肿毒初得。宜发汗。亦以其所得未深。在无形经络。久则宜下。以其渐进入里也。

  在有形经络中矣。其所谓脓成而补者。以其邪热已定。正气已被所伤。故补其气血之不足。非补邪也。观此杂病皆与伤寒治法同。今人以为不同。是不知阴阳之理也。夫十二经在三阳。外无不主。内有所受者。受小谷传糟粕也。在三阴。内无所受。外有所主者。皮毛血脉肌肉筋骨耳。用药主治者。在所当知。夫胞络者。本三焦之配也。今人惟以命门为三焦之配。不知十命门为液之祖。较之于吾。则有形质矣。故次三焦之下。胞络为血之母全属阴矣。故此于命门定其上中下之位次可也。若经所谓审清浊而知部分欤。

  夫结滞积聚。多属阴脉何也。盖阴性收敛。向实归之意。若阳性则主发散冲开。何积聚之有。所以经云。阴搏阳别。是名有妊。亦以阴脉成聚。完结之意也是以有妊之妇得阳脉来。便主落胎。阳化气。阴成形。天地生成之功用也。又云。血旺气衰应有体。正此意也。

  夫小儿痘疹。惟其右尺相火。熬煎左尺肾水。以致肾水逆克心火。乃一定之病机也。若水胜则阴胜。其痘必主气虚不能发起。故以助阳发表之药为主。若火胜则阳胜。其痘必主血虚。

  其气之发。无所盖覆。必难成浆。渐至干枯。又以敛表之药为主。愚按风热相兼。惟治热为主。佐以收药。

  风寒热相兼。惟治风为主。佐以温药之论。大概在人消息之耳。

  一论人身有十二经络。统之五运六气而已。运气又不可执一也。总之者。唯一阳一阴。

  人能自运矣。学人不肯溯流穷源。而惟限于局方之习。终于局方而已。其不枉人之天年者得乎。

  一论人身之胃气。乃先天之气煎以言之矣。但此气在人身少而壮。由此气以渐而成也。

  人之而不使丧耳。亦不能外有所增益也。又云能延年者。如烛在风中则不耐久。移在密室之中则所差远矣。是以常人惟损之志人固守之。

  一论胃气在人之脉固滑而和。本是或有邪淫之来。此脉浑然在中。邪淫日久。此气残伤。残伤至尽。生气殄矣。所以人须病。而脉犹有胃气者可医。无则不能治也。故胗之时。既是邪脉。犹当表里之中。寻取胃气也。此脉但可被邪脉伤。终不与邪脉混。故当审察分看。不可茫茫然无杂别也。人能知此医理。斯过半矣。

  一论大肠脉。自外而下降。三焦脉自内而上升。小肠脉。自内而下降。膀胱脉。自外而上升。故内经云。天阴自上而降。地阳自下而升。是此意也。

  详论一论前载六淫之气来应指下。必有太过不及之形也。倘六脉不实不坚。且散且聚。而症却在中。此无形而有病也。殊不知人身有六气。有五运。既无六气有余之邪。则必属五运不足之邪使毕已之谓欤。邪已遏。正未复。此意也。兼前论看。

  一论寒热交争者何也。盖阴外乘阳。阳与阴争(此言寸也)或阳乘阴。阴与阳争。(此言尺也)。司治者在表阴邪当升发。以复其阳之性。在里阳邪当降敛。以复其阴之性。阴阳得位。于寒热何争之有。若夫阳分洪数。或阴分蹇涩。此乃偏胜之脉。惟寒惟热而已。不至于寒热争也。又有阳去乘阴。阴不能与阳争。是阳独胜也。惟主热而已。或阴去乘阳。阳不能与阴争。是阴独胜也。亦惟主寒而已。三等理论。在所当知。

  一论寒热之客于人身也。寒邪多自皮毛而入筋骨热邪自筋骨而出皮毛。故曰寒自外入。

  热自内出如是观之。天阴自上而降地。地阳自下而上升。其理盖可见矣。

  一论表脉乃尖之尖者。若稍平来。则似里脉之体。风寒风湿是也。里脉若尖。则反似表脉。

  而不见平润之体。此阳极也。当下之。或微有平润在上。而不见尖数之体。此阴胜也。当升之。此篇当前论看。

  一论人身之筋。过热则纵。过寒则缩。纵则痿缓。缩则疼痛。或有痿疼痛悉备者。因受湿热。而大筋施长。小筋 短之谓也。

  一论人之病出于六淫之邪。实不外乎四时寒热温凉之气。此脉须辨升降浮沉。而以六淫参之。斯得病情矣。因以用药。无不动也。

  一师云。风淫之邪。无晴不有。若风湿风燥、风热、风火、风寒之类。若三者兼来。如风寒湿风湿热类也。故前云百病不离乎风。一日问师云。水风在脉何以认。答曰。须与湿相似。

  而略有不同。如野马、氤氲之意。以师言度乃浑浑不清之体。

  一论凡知病处法。亦有一大理也。心肾二部。上至顶巅。下至足心。若子午上下之中正也。

  肝若天三生木。属左也。肺若地四生金。属右也。脾土虽属于右而实在中多。三焦相火虽属于左。而亦寄膻中也。一论用药之法。譬若心脏大热。肾脏大寒此乃阴阳各盛本位也。当凉阳分之热。温阴分之寒。上呼下HT 者方是。予意以黄连之类凉心桂附之类温肾师云。不可也。黄连固是而桂附不宜用。恐反助阳火矣。惟以泽泻泻肾之寒。则脉自转平和。

  一论药味之甘者上行而发。苦味直行下泄。二味更相平也。辛味横行而散。酸味收而来敛。

  二味更相平也。又若苦能坚软咸能软坚。二味少相反也。须然二味相兼。则以重者论。则轻者又杂为主矣。

  一论脉中有输。有经。有络。有孙。四端纵横错综。方成人形。输者、乃气助行。无有定体。若人生之初。可善可恶也。是以偏胜之气而居处于饮食之间。稍得调之。则无有矣。

  经脉者。乃此气行来已有着实定体。如人之生。习学已成。善则善。恶则恶。至此病端。定已可施。医药调养之力也。生死在此分。安危在此判。

  络脉者。得之各经受来。若经中元气谷气充盛。不为所因。间有发于络脉。为病之小者。无关人之生死矣。

  孙脉者。则又受之络。为有小节之刺可以治。可以无治。可以外用敷贴而愈矣。其脉之在人手也。其行直经也。其行横络也。其行亦横孙也。一横一直。无少差也。譬若天地逆行之序焉。

  输脉者。若一输者。输气至于经也。经者。总而经理者也。如寸关尺三部。表里分之两手。

  共十二经也。络者。络分四旁也。孙者。又络之分布出也。予曾得大肠风燥。病痔下血。须不常见。其根常在。自察其脉。右手得浮弦小涩。挨在输脉之分。久治未愈。师云。此乃热被寒郁在输而不得达于经也。据脉言。乃寒火之类。故以荆芥苦温之药主之。加以薄荷苏叶又以贝母行滞气。其荆芥能传送五脏。乃使输脉发行至经。其味苦能降火。湿能散寒。以之主治。恰是至当。学人宜以此知彼。扩而充之可也。

  一凡有人求治于予者。不可因贫富而异其心。当潜心察脉。辨色验症。惟图愈疾为主。

  不可轻易求其了事而已。常闻古人云。得失之中增见识。亦为吾之一小试可也。苟以谩心乘之。

  非惟无益。于彼抑且有失已之初心矣。又云。才放肆则就放荡。五谷不熟。不如美草。日流污下。何能登轩岐之堂。而为当世之司命也。

  卷之一

  诊脉捷要歌

  浮紧弦迟属风寒。升之散之气自完。

  弦数浮洪风热认。药用收降病自安。

  浮弦小涩如丝线。风燥药宜降润施。

  浮而平渗来归指。风湿升散加参主。

  小涩无力寒燥伤。温润之药端可与。

  洪盛而涩乃燥热。降药润药当急取。

  平润革迟为寒湿。升燥之药为第一。

  渗润洪数为湿热。苦寒药饵宜用急。

  枯涩小涩乃火燥。滋润之药用之可。

  数而无力寒火观。甘补温药俱勿少。

  数而有力热火功。苦寒之药正相同。

  亦有湿盛火俱下。寒火之脉认宜真。

  有见表滞里表实。此脉莫把热认之。

  分明寒郁热难发。发散寒邪热自驱。

  又有表数里无力。阴盛格阳正此期。

  温内更加敛表药。阴阳和时脉自如。

  积滞之脉自沉伏。流注如珠或结芤。

  血积有形按不散。气积按有寻却无。

  按滑如苔名痰积。食积惟在右关系。

  气口紧盛食积新。关若伏兮食多日。

  食不下兮气口滑。食不化兮气口滞。

  大凡痛脉多属阴。阳脉即散痛难成。

  亦有火热来作痛。外由阴郁故来侵。

  卷之一

  照脉玄窍诀

  夫人身之有五脏六腑。俱静而不能自动。惟脾一脏。时时能动。磨掣水谷。以司变化。

  故五脏六腑之系于脾者。由万物禀育于土也。若脾有病。则不能以养百脉。凡各脏有病。或各腑有病。亦不能不干累于脾。凡各脏腑有病。内则病气干于脾之脏。外有脉气见于脾之部。故有诸中。必形诸外。形诸外。则有所据。是以看脾为之关钥。凡诊脉稍有疑难。随将脾部下指。看是甚体。真切一照。即知病脉见。于某部遂将这部移指去寻。又当体认。十八脉状响应如神。世莫如此。实玄窍也照法参究。抄录于后。

  右手表里图形 表三焦手少阳经 表胃脉足阳明经 表大肠手阳明经里命门(又半表半里心包络厥阴络具右尺)里脾脉(当作三层看诊足太阴脾经)里肺脉手太阴肺经右手经络诀寸表大肠手阳明经寸里肺脉手太阴经关表胃脉足阳明经关里脾脉足太阴经尺表三焦手少阳经尺半表半里心包络厥阴经尺里命门左手表里图形 表膀胱脉足太阳经 表胆脉足少阳经 表小肠脉手太阳经寸表小肠手太阳经寸里心脉手少阴心经关表胆脉足少阳胆经关里肝脉足厥阴肝经尺表膀胱足太阳膀胱经尺里肾脉足少阴肾经里心脉手少阴心经里肝脉足厥阴肝经里肾脉足少阴肾经详症脉照图 假如。经脉者。若十二月也。络脉者。若三百六十日也。

  孙脉者。若四千三百二十时也。人亦如一小天地。于此则可见矣。

  输经络孙图

  卷之一

  照脉口诀

  脾经见浮脉。其病受在肺。与大肠经(其肺与大肠相表里)见芤脉。其病受在五脏。与六腑无干。

  。见弦脉。其病受在肝。与胆二经。见紧脉。其病受在膀胱一经。见洪脉。其病受在心。

  与膀胱肾三经。见微脉。其病受在三焦命门。见沉脉。其病受在肾一经。见缓脉。其病受在本经之脉也。(若太缓太急其病在胃经)见涩脉其病受在肺与肾。见濡脉。其病受在膀胱一经。见弱脉。其病受在肾与命门。见迟脉。其病受在大肠一经。

  见伏脉。其病受在三道之内。(气道血道津液道女人受在命门)见虚脉。其病受在心胞络。(其数脉六部未尝缺也)若诸部俱无犯。成病脉。单在脾经见。又作脾经受病。

  卷之一

  三焦照六腑

  六脏受病处。脉形疑似不明。三焦照之相同。相似即是无差。

  卷之一

  脾照五脏

  五脏受病处。脉形疑似不明。以脾照之相同。相似无差。

  脾见浮脉。肺亦有浮脉。即断肺有风。

  三焦见浮脉。大肠亦有浮脉。即断大肠有风。

  脾见芤脉。五脏相应。与三焦无干。

  脾见滑。脯亦滑。

  三焦见滑脉。胃亦滑。

  脾见实脉。心亦实。

  三焦见实脉小肠亦实。

  脾见弦脉。肝亦弦。

  三焦见弦脉。胆亦弦。

  脾见紧脉。肾亦紧。

  脾见洪脉心亦洪。

  三焦见洪脉。小肠亦洪。

  卷之一

  十八脉形歌

  浮洪濡虚是扁脉。圆脉芤滑实沉迟。

  尖脉惟有细一样。长脉数紧并弦微。

  缓弱涩伏皆长类。十八脉形细认知。

  卷之一

  五运体性

  圆扁、尖长、乃金水火木之体。金之形圆。水之形扁。火之形尖。木之形长。四者本来自然之体。而岂无体耶。各旺四时。中和之体也。乃土之体也。圆形中和。乃圆形内有土体也。

  扁形中和。乃扁形之内有土也。而尖长皆然所谓土旺四时无不在也。四者之体固如此。而升降浮沉。人为四者之性。急为木之性。聚为金之性。渗为水之性。亦道易云本乎天。上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意同。

  其各部中。当认天阳地阴乃天地自然之本体。若地阴居上。而天阳在下。而阴郁阳当。

  以散其阴邪。而复其天阳矣。

  图

  卷之一

  六气合来为邪脉

  六气合来为邪脉图 以上六脉下部脐至腿足止中部胸至脐止上部首脑至背胸止论三部脉。先定阴阳与太过不及。

  卷之一

  左手太过脉

  左尺脉浮主肾。其脉上至关部。下不及尺。乃为阳是太过也。主肾虚冷定令人怯弱。腰脊强。恶寒。足跨疼痛。

  左关脉主肝。上至寸口。下不应指。乃为阳太过也。主目暗筋疼多怒。缘肝属木。岂无根而有枝叶。

  左寸脉主心。其脉上至鱼际。下不应指。是阳有余。为太过也。主心怔忡梦多旧事。多忘。缘心属火。合当离明。不当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