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

曾子 子思子全书
  
  原序三首
  著书所以明道。非尚淹该而鬬绮靡也。天何言哉。圣人之于言。盖有不得已焉者耳。世降叔季。著述漫羡。蹈袭一轨。去道益远矣。新安康范先生汪公晫嘉遯殁世。无求于时。问学操履。孜孜师古。非有为人之私也。见曾子子思言行散于诸书。于是会萃以成二编。将以阐斯道。行万世。先生与朱子同桑梓。且并生宋绍兴间。朱子不及见其书成而先即世。先生每以为恨焉。其孙梦斗以书送官。乃藏秘府。褒郎秩。贲泉壤矣。然不得以传于当时。迨其五世孙畴。一日携写本过余。披诵三复。采摭据乎经传。渊源本乎伊洛。发扬先哲。嘉惠来学。视彼窥窃陈编。衔媒希进者。相去万万也。今逢盛时。曾思二子之学大明于世。夫列馆阁。以斯文为任。尚采遗书。布诸区宇。则于治教岂小补哉。汪泽民序。
  
  孔子之道。曾子得之而为大学。曾子之旨。子思子述之而为中庸。道统之传。于焉攸系。而汉志所载子思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今皆不存。后世乃间取大小二戴礼文以相傅会。要非本书也。然二子之嘉言善行。杂出于传记诸书寥寥。千载未有能裒而集之。表而出之者。新安康范汪先生与晦庵朱子生同时。学同道。肥遯丘园。笃志师古。乃始搜罗彚萃。以成二编。藏于家塾。迨其孙梦斗始献诸朝。而未克颁行于天下。今其五世孙畴。盖将锓梓广传。以昭先世之潜德。使后学得以稽夫道统之传而不惑于世儒之陋。其用心公且溥矣。方今朝廷表章圣学。二子光被纶綍。载建上公。加谥宗述。是编之行。将与大学中庸相为表里。其于治道岂小补云。俞希鲁序。章章乎圣人之言。如日月之在天上。洋洋乎圣人之道。如江河之行地中。垂万年而不翅。亘万世以无穷。天下之人明其道者。成其德。遵其言者。成其行。况当时亲炙之者乎。曾子嫡圣人之传。述圣言以作大学。子思绍曾子之学。阐圣道而作中庸。此曾思言行之成书者也。千载而下。程子为之发挥。朱子为之集注。曾思之学于是乎天下大行。然曾思之言行又有见于他经者。学者漫漶而失稽。新安康范汪先生辑成二帙。而为之说。曾思之言之行于是散而得合。其向曾思之心亦厪矣。向曾思所以向道也。五世孙畴追思久而湮没。寿诸梓以行诸世。曾思之忠臣也。康范之孝孙也。翟思忠叙。
  
  
  
  提要
  
  臣等谨案。曽子全书一卷。宋汪晫编。晫字处微。绩溪人。其门人私谥康范先生。晫与朱子同时。是书成于庆元嘉泰间。咸淳十年。其孙梦斗与子思子同献于朝。得赠通直郎。考汉志载曽子十八篇。隋志有曽子二卷目一卷。唐志亦载曽子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着録二卷十篇。称即唐志所载。髙似孙子略称其与大戴礼四十九篇五十八篇及杂见小戴记者无异。疑后人掇拾以为之。陈振孙书录解题并称有慈湖杨简注。是宋时原有曽子行世。殆晫偶未。故辑为此书。凡十二篇。仲尼闲居第一。明明徳第二。养老第三。周礼第四。有子问第五。丧服第六。中阙第七第八。晋楚第九。守业第十。三省第十一。忠恕第十二。明明徳独标曰内篇。养老以下皆标外篇。而仲尼闲居篇不言内外。疑本有内篇字而传冩佚之也。
  
  其第一篇即孝经而削去经名。别为标目。未免自我作古。第二篇即大学。考自宋以前有子思作大学之传而无曽子作大学之说。归之曽子。已属疑似。又改其篇目。与前篇武断亦同。至外篇十篇。因分类名篇。遂往往割裂经文以就门目。如曽子问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至老聃云。孔疏曰。此一节论出师当取迁庙主及币帛皮圭以行庙无虚主之事。盖首问师行之以迁庙主。论其常也。师行无迁主。又筹其变也。二问相承。义实相济。故孔疏通为一节。今割古者师行无迁主至盖贵命也入周礼篇。割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至老聃云入丧服篇。文义殆为乖隔。若云以其文有涉丧服者。是以分属。则周礼篇内又明载三年之丧吊乎数节为例。尤属不纯。然汉本久逸。唐本今亦未见。先贤之佚文绪论。颇可借此以考见。则过而存之。犹愈于过而废之矣。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内篇仲尼闲居第一凡十四章
  
  仲尼闲居。曾子侍坐。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女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女。身体髪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爵禄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行。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其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此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愼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子曰。孝子之丧亲。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躃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内篇明明德第二
  凡十一章
  
  曾子曰。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曾子曰。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愼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愼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云尘子断此句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喩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愼。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愼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