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语录
-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一
二程遗书 儒家类
提要
【臣】等谨案二程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宋二程子门人所记而朱子复次录之者也程子既殁以后所传语録有李吁吕大临谢良佐游酢苏昞刘绚刘安节杨廸周孚先张绎唐棣鲍若雨邹炳畅大隠诸家颇多散乱失次且各随学者之意其记録往往不同观尹焞以朱光庭所钞伊川语质诸伊川伊川有若不得某之心所记者徒彼意耳之语则程子在时所传已颇失其真【案此事见朱子后序中】故朱子语録谓游録语慢上蔡语险刘质夫语简李端伯语宏肆永嘉诸公语絮也是编成于乾道四年戊子乃因家藏旧本复以类访求附益畧据所闻嵗月先后编次为二十五卷又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録一卷语録载陈淳问第九卷介甫言律一条何意曰伯恭以凡事皆具惟律不説偶有此条遂漫载之又郑可学问遗书有古言乾坤不用六子一叚如何曰此一叚却主张是自然之理又有一叚却不取又晦防集内有答吕伯恭书曰遗书节本已冩出愚意所删去者亦湏用草帋抄出逐条畧注删去之意方见不草草处若暗地删却乆逺却惑人云云今观书内如刘安节所録谨礼者不透湏庄子一条语渉偏矫则注云别本所增又畅大隐所记道岂有可离而不可离一条纯入于禅则注云多非先生语其去取亦深为不苟矣故文献通考载遗书卷目与此本同而黄震日抄所载则至十七卷而止与此互异又震所载遗书卷目吕与叔东见録及附东见録均次为第二卷而此本则次附东见録为第三卷殆传本有异同欤至附録中年谱一篇朱子自谓实録所书文集内外书所载与凡他书之可证者震则谓朱子访其事于张绎范域孟厚尹焞而成葢朱子举其引证之书震则举其考之人各述一端似矛盾而非矛盾也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綦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二程遗书目録
卷一
端伯师说【李字端伯洛人伊川先生曰语録只有李龥得其意不拘言语无错编者故今以为首篇】
卷二上
元豊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吕大临字与叔蓝田人学于横渠张先生之门先生卒乃入洛己未元豊二年然亦有己未后事】
卷二下
附东见録后【别本云亦与叔所记故附于后】
卷三
谢显道记忆平日语【谢良佐字显道上蔡人元豊中从学谢尝言昔在二先生之门学者皆有语録惟良佐未尝録然则此书葢追记云】
卷四
游定夫所録【游酢字定夫建州人元豊中从学】
卷五
【此四篇本无篇名不知何人所记以其不分二先生语故附于此】
卷六
【同上篇此与下一篇间有疑误不可晓处今悉存之不敢删去以俟知者】
卷七
【同上篇】
卷八
【本自为一篇专説论孟似诸别録然不与诸篇相杂故附于此】
卷九
少日所闻诸师友说【元本在端伯传师説之后不知何人所记以其不分二先生语故附于此】
卷十
洛阳议论【熙宁十年横渠先生过洛与二先生议论此最在诸録之前以杂有横渠议论故附于此】
卷十一
师训
卷十二
戌冬见伯淳先生洛中所闻【元豊五年壬戌】
卷十三
亥八月见先生于洛所闻【元豊六年癸亥】
卷十四
亥九月过汝所闻【时先生监汝州酒税】
卷十五
入关语録【关中学者所记按集先生元豊庚申元祐辛未皆尝至关中但辛未年吕与叔己卒此篇尚有与叔名字疑庚申年也】
卷十六
己巳冬所闻【不知何人所记己巳元祐四年也本在少日所闻诸师友説后】
卷十七
【本无篇名不知何人所记或曰永嘉周行己恭叔或云永嘉刘安节元承或云关中学者所记皆不能明也故存其篇而阙其目按元祐三年刘质夫卒此篇有质夫名字则三年前语也】
卷十八
刘元承手编【刘安节字元承永嘉人所记有元祐五年遭防后妱圣四年迁谪前事延平陈渊防叟得之于元承之子有题志在后】
卷十九
杨遵道録【杨廸字遵道延平人文靖公之长子也所记有元符末归自涪陵后事】
卷二十
周伯忱録【周孚先字伯忱毗陵人建中靖国初从学】
卷二十一上
师说
卷二十一下
附师说后【胡文定公家本除复重得此数章以其辞意类师説故以附其后】
卷二十二上
伊川杂録
卷二十二下
附杂録后【延平陈氏本自为一篇无名氏问与杂録相出入故以附之】
卷二十三
鲍若雨録【永嘉人字汝霖一云商霖】
卷二十四
邹徳乆本【毗陵邹柄道乡公之子未尝亲见先生不知其所传授旧附东见録后】
卷二十五
畅潜道録【畅大隐字潜道名见东见録此篇见晁氏客语中不云何人之言亦不云何人所记独闻见于延平罗氏别録则注云畅本然则潜道所记与胡氏本亦有之而题其上云张杲晹叔所传识者疑其间多非先生语今考之信然故附于此】
附録
明道先生行状【见伊川先生文集】
门人朋友叙述【刘立之 朱光庭邢恕 范祖禹】
书行状后【游酢】
哀词【吕大临】
墓表【见伊川先生文集】
伊川先生年谱
祭文【张绎】
奏状【胡安国】
右程氏遗书二十五篇二先生门人记其所见闻答问之书也始诸公各自为书先生没而其传寖广然散出并行无所统一传者颇以己意私窃窜易厯时既乆殆无全篇熹家有先人旧蔵数篇皆着当时记録主名语意相承首尾通贯葢未更后人之手故其书最为精善后益以类访求得凡二十五篇因稍以所闻岁月先后第为此书篇目皆因其旧而又别为之録如此以见分别次序之所以然者然尝窃闻之伊川先生无恙时门人尹焞得朱光庭所抄先生语奉而质诸先生先生曰某在何必读此书若不得某之心所记者徒彼意耳尹公自是不敢复读夫以二先生唱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而当时从逰之士葢亦莫非天下之英材其于先生之嘉言善行又皆耳闻目见而手记之宜其亲切不差可以行远而先生之戒犹且丁宁若是岂不以学者未知心传之要而滞于言语之间或者失之毫厘则其谬将有不可胜言者乎又况后此且数十年区区掇拾于残编坠简之余传诵道说玉石不分而谓真足以尽得其精微严宻之防其亦悮矣虽然先生之学其大要则可知已读是书者诚能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进其知使本立而知益明知精而本益固则日用之间且将有以得乎先生之心而于疑信之传可坐判矣此外诸家所抄尚众率皆割裂补缀非复本篇异时得其所自来当复出之以附今録无则亦将去其重复别为外书以待后之君子云尔
右附録一卷明道先生行状之属凡八篇伊川先生祭文一篇奏状一篇皆其本文无可议者独伊川行事本末当时无所论著熹尝窃取实録所书文集内外书所载与凡他书之可证者次其后先以为年谱既不敢以意形容又不能保无谬误故于每事之下各系其所从得者今亦輙取以着于篇合为一卷以附于二十五篇之后呜呼学者察言以求其心考迹以观其用而有以自得之则斯道之传也其庶防乎乾道四年嵗在着雍困敦夏四月壬子新安朱熹谨记
钦定四库全书
二程遗书卷一
宋 朱子 编
端伯师说
伯淳先生尝语韩持国曰如说妄说幻为不好底性则请别寻一个好底性来换了此不好底性着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圣贤谕天徳葢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汚壊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汚壊即敬以治之使复如旧所以能使如旧者葢为自家本质元是完足之物若合修治而修治之是义也若不消修治而不修治亦是义也故常简易明白而易行禅学者总是强生事至如山河大地之说是他山河大地又干你何事至如孔子道如日星之明犹患门人未能尽晓故曰予欲无言如顔子则便黙识其他未免疑问故曰小子何述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可谓明白矣若能于此言上看得破便信是会禅也非是未寻得葢实是无去处说此理本无二故也
王彦霖问立徳进徳先后曰此有二有立而后进有进而至于立立而后进则是卓然【一作立】定后有所进立则是三十而立进则是吾见其进也有进而至于立则进而至于立道处也此进是可与适道者也立是可与立者也
王彦霖以为人之为善须是他自肯为时方有所得亦难强曰此言虽是人须是自为善然又不可为如此却都不管他葢有教焉修道之谓教岂可不修
王彦霖问道者一心也有曰仁者不忧有曰知者不惑有曰勇者不惧何也曰此只是名其徳尔其理一也得此道而不忧者仁者之事也因其不忧故曰此仁也知勇亦然不成却以不忧谓之知不惑谓之仁也凡名其徳千百皆然但此三者逹道之大也
苏季明尝以治经为道居业之实居常讲习只是空言无益质之两先生伯淳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不可不子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却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一作方】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终日干干大小大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徳为实下手处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正叔先生曰治经实学也譬诸草木区以别矣道之在经大小远近髙下精粗森列于其中譬诸日月在上有人不见者一人指之不如众人指之自见也如中庸一卷书自至理便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厯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者为是人患居常讲习空言无实者葢不自得也为学治经最好苟不自得则尽治五经亦是空言今有人心得识逹所得多矣有虽好读书却患在空虚者未免此弊
天地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恨人不能尽用天下之才此其不能大治
天地生物各无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有多少不尽分处
先生常论克己复礼韩持国曰道上更有甚克莫错否曰如公之言只是说道也克己复礼乃所以为道也更无别处克己复礼之为道亦何伤乎公之所谓道也如公之言即是一人自指其前一物曰此道也他本无可克者若知道与己未尝相离则若不克己复礼何以体道道在已不是与已各为一物可跳身而入者也克己复礼非道而何至如公言克不是道亦是道也实未尝离得故曰可离非道也理甚分明又曰道无真无假曰既无真又无假却是都无物也到底须是是者为真不是者为假便是道大小大分明
古人见道分明故曰吾斯之未能信从事于斯无是馁也立之斯立
佛学【一作氏】只是以生死恐动人可怪二千年来无一人觉此是被他恐动也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无可惧故不论死生佛之学为怕死生故只管说不休下俗之人固多惧易以利动至如禅学者虽自曰异此然要之只是此个意见皆利心也吁曰此学不知是本来以公心求之后有此蔽或本只以利心上得之曰本是利心上得来故学者亦以利心信之庄生云不怛化者意亦如此也如杨墨之害在今世则已无之如道家之说其害终小惟佛学今则人人谈之弥漫滔天其害无涯旧尝问学佛者传灯録防人云千七百人某曰敢道此千七百人无一人达者果有一人见得圣人朝闻道夕死可矣与曾子易箦之理临死须寻一尺布帛裹头而死必不肯削髪胡服而终是诚无一人逹者禅者曰此迹也何不论其心曰心迹一也岂有迹非而心是者也正如两脚方行指其心曰我本不欲行他两脚自行岂有此理葢上下本末内外都是一理也方是道庄子曰游方之内游方之外者方何尝有内外如此则是道有隔断内面是一处外面又别是一处岂有此理学禅者曰草木鸟兽之生亦皆是幻曰子以为生息于春夏及至秋冬便却变壊便以为幻故亦以人生为幻何不付与他物生死成壊自有此理何者为幻
天地之间非独人为至灵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也但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尔【一本此下云人与物但气有偏正耳独隂不成独阳不生得隂阳之偏者为鸟兽草本夷狄受正气者人也】
后汉人之名节成于风俗未必自得也然一变可以至道
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语仁而曰可谓仁之方也巳者何也葢若便以为仁则反使不识仁只以所言为仁也故但曰仁之方则使自得之以为仁也
忠信所以进徳终日干干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葢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一作性】故说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揜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繋今与后己与人
富贵骄人固不善学问骄人害亦不细
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又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
兴于诗立于礼自然见有着力处至成于乐自然见无所用力【一本云兴于诗便须见有着力处立于礼便须见有得力处成于乐便须见有无所用力处】
若不能存养只是说话
韩愈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言语虽有病然自孟子而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者才见此人至如断曰孟氏醇乎醇又曰荀与杨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若不是佗见得岂千余年后便能断得如此分明也如杨子看老子则谓言道徳则有取至如槌提仁义絶灭礼学则无取若以老子剖斗折衡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为救时反本之言为可取却尚可恕如老子言失道而后徳失徳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则自不识道已不成言语却言其道徳有取则葢自是杨子已不见道岂得如愈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谓我乃天生此民中尽得民道而先觉者也既为先觉之民岂可不觉未觉者及彼之觉亦非分我之所有以予之皆彼自有此义理我但能觉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