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礼经
- 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礼记义疏
曲礼上第一之一
卷二
曲礼上第一之二
卷三
曲礼上第一之三
卷四
曲礼上第一之四
卷五
曲礼上第一之五
卷六
曲礼下第二之一
卷七
曲礼下第二之二
卷八
曲礼下第二之三
卷九
檀弓上第三之一
卷十
檀弓上第三之二
卷十一
檀弓上第三之三
卷十二
檀弓下第四之一
卷十三
檀弓下第四之二
卷十四
檀弓下第四之三
卷十五
王制第五之一
卷十六
王制第五之二
卷十七
王制第五之三
卷十八
王制第五之四
卷十九
王制第五之五
卷二十
月令第六之一
卷二十一
月令第六之二
卷二十二
月令第六之三
卷二十三
月令第六之四
卷二十四
月令第六之五
卷二十五
月令第六之六
卷二十六
曾子问第七之一
卷二十七
曾子问第七之二
卷二十八
文王世子第八之一
卷二十九
文王世子第八之二
卷三十
礼运第九之一
卷三十一
礼运第九之二
卷三十二
礼运第九之三
卷三十三
礼运第九之四
卷三十四
礼器第十之一
卷三十五
礼器第十之二
卷三十六
郊特牲第十一之一
卷三十七
郊特牲第十一之二
卷三十八
郊特牲第十一之三
卷三十九
内则第十二之一
卷四十
内则第十二之二
卷四十一
玉藻第十三之一
卷四十二
玉藻第十三之二
卷四十三
玉藻第十三之三
卷四十四
明堂位第十四
卷四十五
丧服小记第十五之一
卷四十六
丧服小记第十五之二
卷四十七
大传第十六
卷四十八
少仪第十七
卷四十九
学记第十八
卷五十
乐记第十九之一
卷五十一
乐记第十九之二
卷五十二
乐记第十九之三
卷五十三
杂记上第二十之一
卷五十四
杂记上第二十之二
卷五十五
杂记下第二十一之一
卷五十六
杂记下第二十一之二
卷五十七
丧大记第二十二之一
卷五十八
丧大记第二十二之二
卷五十九
祭法第二十三
卷六十
祭义第二十四之一
卷六十一
祭义第二十四之二
卷六十二
祭统第二十五
卷六十三
经解第二十六 哀公问第二十七
卷六十四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卷六十五
坊记第三十
卷六十六
中庸第三十一之一
卷六十七
中庸第三十一之二
卷六十八
表记第三十二
卷六十九
缁衣第三十三
卷七十
奔丧第三十四 问丧第三十五 服问第三十六
卷七十一
闲第三十七 三年问第三十八
卷七十二
深衣第三十九 投壶第四十 儒行第四十一
卷七十三
大学第四十二
卷七十四
冠义第四十三 昏义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射义第四十六
卷七十六
燕义第四十七 聘义第四十八
卷七十七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卷七十八
礼记图一
卷七十九
礼记图二
卷八十
礼记图三
卷八十一
礼记图四
卷八十二
礼记图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礼记义疏卷首
圣制
天以隂阳五行化生万物四时宣其气百昌欣其荣而于穆不巳之理主宰其中者本至易而无难也地有山川河岳涵万类飞走动息之各安其居生长养之各顺其序而安贞顺应之徳根柢其内者本至简而无繁也乐由天作其极也如干之易礼以地制其极也如坤之简是故行缀兆兴羽籥作钟鼔非所谓易也而易在其中几筵升降酌献酬酢非所谓简也而简寓其内本之于中者和而爱则闻其乐者皆知亲其亲本之于中者和而敬则见其礼者皆知尊其尊尊尊而亲亲易简之本也故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争则由于不简也怨则由于不易也岂所语于圣人之揖让而治天下者耶夫不能极礼乐之至则不能易简不能易简则不能化成天下彼淫乐慝礼之日兴无论矣即规规于器数仪文之末而不得其本原辄曰我能兴礼乐也岂有当哉
轩辕氏命伶伦取嶰谷之竹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鳯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准隔八之法以相生六律之义所由昉也六律定而度量衡莫不定焉六律所以为万事根本而黄钟又六律之根本也盖古之圣王其为民之计至深逺矣为之食以救其饥为之衣以御其寒处之宫室以去其昏垫董之学校以化其浇漓犹恐其相欺也为之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衞之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敎以兴民徳大司乐以成均之义敎王胄子与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及凡民之俊秀所以作君作师既富方谷者也然其法天时兴地利导人和以兴作劳息莫不以六律为之根本授时以厯而厯本于律齐民以政而政本于律是故分至寒暑之各应其时而岁月日时无差也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各自其十以登于引则度之长短皆得也黄钟之管容子谷秬黍中者一千二百为一龠十龠则合积而至于斛则量之多寡不忒也一龠之重十有二铢倍之则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则衡之重轻不爽也黄钟正则六律正六律正则万事成夫天下至大也万事至纷也以一人齐万事执此以往莫之或差也此古昔圣王所以能一道徳同风俗也与
月令所云来嵗之宜即象魏所布之政也先王治民原不期于朝令而暮改也宋室行新法举周官一岁五岁三十岁皆有变更之法以附会其说谬矣
天徳王道其本一也一者何曰心而已圣人言王道必本诸一心然心不可以名象形不可以言语饰不可以事功论不可以神惕盖敬神而逺之神亦吾心中之一物耳论事功则唐太宗致治之盛几于成康然于古圣王天徳王道一以贯之者槩乎其未有闻也至于言语名象更为枝蔓其不可以征心明矣故记言王道亦曰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记曰人情者圣王之田盖生民有欲无主乃乱上天眷命作之君师君师者所以裁成辅相而治其情者也得其道而理之则其情恊拂其道而驱之则其情乱恊则天下归心乱则兆民背叛其机甚微而宗社之安危系焉故圣王之治人情犹农夫之治田圣王小心畏惧日昃不遑所以事上帝而畏民碞者凡以治人情而无卤莽灭裂之患故大顺大化沦肌浃髓万世之业本于此焉夫惟施之也有次第是以其成功大而逺彼不以治理为心而耽晏安者是犹弃田而弗治而霸者假仁仗义以蕲速成者亦犹揠苖助长均为惑之甚矣
神明而阳干之属也暗而隂坤之属也一阳来复子月天开先王于是乎行郊祀之礼以迓微阳记云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盖阳气方倡生物伊始也然礼本于天而成于地干徳统天并坤而有之使其稍有不恊则于阳气或悖而不足以生物之机是故先王钦若昊天对越上帝则风雨节而寒暑时地且受职况百神哉礼者敬而已矣君子敬以内如松柏之有心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以应物如竹箭之有筠以竹箭之筠较松柏之心心内而筠外也心为质而筠为文要之外根于内文本乎质君子之居心即所以应物也诚敬之至通于神人以之事天飨帝彼徒以威仪玉帛饰诸外者无其心矣遑问筠哉
少仪云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盖敎人主敬之学也夫言主敬敬岂外来哉心与敬二则有时而敬有时而不敬又安能合盈虚有无而一之哉圣人教人常使人反身而诚诚在于身又焉用反此其义正与少仪相明学者果能与敬合一则能合盈虚有无而一之不见有敬之可主况有不敬之事乎
鼔无资于五声五声不能外鼓以成九奏之谐水无资于五色五色不能离水以成山龙之绘其在于人内而五常外而五伦其相接而为内外之枢以备具乎一身者莫若五官五官不能自治其治之者曰学学之道奈何亦惟推五常之性以接乎五伦之交俾无不得其宜而已夫五官质也杂乎气质之缘则理欲半之尽其学之之道而恭从明聪睿之徳虽圣贤不是过否则外物之交己私之锢有不可胜言者非如五声无鼔五色无水徒紊其声败其色而已也则夫五官之于学岂不较声之于鼓色之于水而更重哉
学记曰先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君子之学何以异是涤性命之原返昭旷之本湛湛然出之无穷之府引之不竭之渊所以疏其源也逰之乎诗书之圃行之乎仁义之涂沛然其内充而外达也浩然其日引而月长也优游渐进不舍昼夜而终必至乎大成所以竟其委也虽然疏其源而达其委者又岂有所作为也哉孟子曰如智者若禹之行水则无恶于智矣君子为学无躁进之志也无穿凿之巧也顺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至于一旦豁然贯通则达海之有莫能御者矣不然者无万川之归又安能不竭于尾闾之哉
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礼乐相资而成至道内以淑其身外以化其民皆犹二气之保合独阴不生独阳不成也知此则知礼乐不可斯须离矣
记曰报者天下之利夫君子不言利而天地圣人则以利为四徳之一且以占天下之报者岂不曰报以天下则天下之报即天下之利以天下之利报天下天地圣人何容心乎故物之来者报之因其自然而各当其理各适其性此利之在我者也物之去也报之亦因其自然而各遂其生各观其成此利之在物者也利在我而无我利在物而因物所谓以天下之报普天下之利也故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天地无心以万物为心圣人无情以万民为情报者天下之利盖如是而已矣表记云君子淡以成夫有人已内外之见者不能淡者也君子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与物无亲而无物不亲譬之于水无不淡也则无不以淡成也大而江河细而沟浍非水分也人自分也有分则人我立而水之淡终始无分也故曰君子如水水惟无已故以水为水可以水为醴亦可醴水之所成也小人者君子之所曲成也周之王业虽造于太王王季文武而开皇灵承天眷绵寳祚抚万实由后稷敎民稼穑肇祀上帝始之故惟后稷之祀易富亦惟后稷之祀难则也难则维何有后稷之徳与诚则明水之荐可告馨香无后稷之徳与诚则虽灿陈乎苍璧黄琮备列乎镛钟贲鼓吾知神之不享矣古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未有民不和而神降以福者后稷之详穑事以供粢盛成民者至即所以事神者诚岂犹有致憾于未备哉迨其后周公作礼乐渐至文盛而大羮不和牺尊疏布椫杓犹祖述先人之意即以后稷所以事天者事后稷记称武周为达孝盖武周之孝自后稷之祀有以啓之矣
君子求为己则不蕲人之誉求实得则不因有虚名而自止记曰贵玉而贱防此物此志也小人之异于君子者有二庸懦无成者犹瓦缶之自弃假名要誉者犹以防而乱玉君子依乎中庸温其如玉人不知而不愠遯世而无闷亦如良玉之在璞已耳孔子欲待价而沽盖求而不能待则玉已自失其美矣可不慎乎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礼记义疏卷首
纲领一【此篇论本经源流及本经精蕴】
汉书艺文志曰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朱子曰即今仪礼也】记百三十一篇【朱子曰七十子后学所记也】眀堂阴阳三十三篇【朱子曰古眀堂之遗事】王史氏二十一篇【朱子曰七十子后学者】曲台后苍九篇【如淳曰行礼射于曲台后苍为记故名曰曲台记】眀堂阴阳説五篇周官经六篇周官四篇【顔氏师古曰即今周官礼也亡冬官以考工记充之】
刘氏歆曰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北史儒林传曰郑康成为众经注解易诗书礼论语孝经大行于河北自魏末大儒徐遵明兼通之其后三礼并出遵明之门徐业于熊安生后生能通礼经者多是安生门人诸生尽通小戴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礼则同遵于郑氏
隋书经籍志曰髙堂生十七篇又有古经出于淹中【苏氏林曰淹中里名也】而河间献王好古爱学收集余烬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至宣帝时后苍最明其业乃为曲台记苍授梁人戴徳及徳从兄之子圣沛人庆普三家并立后汉惟曹充庆氏以授其子褒汉末郑康成小戴之学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于义长者作注为郑氏学 汉初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之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叙之而又得明堂阴阳説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氏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徳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小戴之学融又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而康成受业于融又为之注今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小戴记四十九篇凡三种惟郑注立于国学其余并多散亡又无师说
孔氏颖达曰礼记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礼残阙无复能明故范武子不识殽烝鲁君及赵鞅谓仪为礼至孔子殁后七十二子之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或录旧礼之义或录变礼所由或兼记体履或杂序得失故编而录之以为记也中庸是子思伋所作缁衣公孙尼子所撰郑康成云月令吕不韦所修卢植云王制为汉文博士所录其余众篇皆如此例但未能尽知所记之人也 六艺论云今礼行于世者戴徳戴圣之学也戴徳传礼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礼四十九篇则此礼记是也儒林传云大戴授琅琊徐氏小戴授梁人桥仁字季卿杨荣字子孙仁为大鸿胪家世传业
唐元行冲传曰开元中魏光乘请用类礼【魏徴传徴以小戴礼综彚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列于经命行冲与诸儒作疏将立之学张说言戴圣所传向已千载与经并立不可罢帝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