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本义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
  春秋本义目録     春秋类
  卷首
  名氏   纲领   通论   问答
  卷一
  隠公
  卷二
  隠公
  卷三
  隠公
  卷四
  桓公
  卷五
  桓公
  卷六
  庄公
  卷七
  庄公
  卷八
  庄公
  卷九
  闵公
  卷十
  僖公
  卷十一
  僖公
  卷十二
  僖公
  卷十三
  僖公
  卷十四
  文公
  卷十五
  文公
  卷十六
  宣公
  卷十七
  宣公
  卷十八
  成公
  卷十九
  成公
  卷二十
  襄公
  卷二十一
  襄公
  卷二十二
  襄公
  卷二十三
  襄公
  卷二十四
  昭公
  卷二十五
  昭公
  卷二十六
  昭公
  卷二十七
  定公
  卷二十八
  定公
  卷二十九
  哀公
  卷三十
  哀公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
  春秋本义           春秋类提要
  【臣】等谨按春秋本义三十卷元程端学撰端学字时叔号积斋庆元人至治元年举进士第二官国子
  助教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事迹附载元史儒学传韩性传中是书乃其在国学时所作所采自三传而下凡一百七十六家卷首具列其
  目宁波府志及千顷堂书目均称所采一百三十家未喻其故也首为通论一篇问答一篇纲领一篇其下依经附説类次羣言间亦缀以案语左事迹即参错于众説之中体例颇为糅杂其大防仍主常事不书有贬无褒之义故所征引大抵孙复以后之説往往缴绕支离横加推衍事事求其所以贬如经书纪履緰来逆女伯姬归于纪此自直书其事旧无褒贬端学必谓履緰非命卿纪不当使求迎鲁亦不当聴其迎夫履緰为命卿固无明文其非命卿又有何据乎纪叔姬之归酅旧皆美其不以盛衰易志归于夫族端学必以为当归鲁而不当归酅斯已刻矣乃复诬以失节于纪季此又何所据乎至于宋儒之驳左不过摘其与经相戾如经曰楚子防卒而曰遇弑之类耳端学乃事事皆云未知信否则天下无可据之古书矣以其尚颇能纠正胡又所采一百七十六家其书佚者十之九此书犹畧见其梗槩故録之以备参考焉乾隆四十二年二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陆 费 墀


  春秋本义原序
  孔子何为修春秋明礼义正名分辨王伯定中外防微慎始断疑诛意其书皆天下国家之事其要使人克已复礼而已三代盛时礼义明名分正上明下顺内修外附民志既安奸伪不作孔子生乎此时春秋无作也周纲堕诸侯縦大夫专陪臣窃命呉楚内侵人道悖扵下天运错扵上灾异荐臻民生不遂孔子既不得出而正之则定诗书正礼乐賛周易而常道着矣复修春秋即事以立教而其所书皆非常之事人知其事之非常则常道有在夫知非常则知己之所当克知常道有在则知礼之所可复故春秋不书常事属辞比事使人自见其义而已孟子曰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此之谓也若邵子谓录实事而善恶形扵其中朱子谓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者盖有以识夫笔削之意若董子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者又此经之大防也三者之作固不可谓无补扵经也然而攻其细而捐其大泥一字而遗一事之义以日月爵氏名字为褒贬以抑扬予夺诛赏为大用执彼以例此持此以方彼少不合则辗转生意穿凿附防何范杜氏又従而附益之圣人经世之志冺矣后此诸儒虽多训释大凡不出三家之绪积习生常同然一辞使圣人明白正大之经反若晦昧谲怪之说可叹也已幸而啖叔佐赵伯循陆伯冲孙大山刘原父叶石林陈岳氏者出而有以辨三之非至其所自为说又不免褒贬凡例之敝复得吕居仁郑夹漈吕朴乡李秀岩戴岷隐赵木讷黄东赵浚南诸儒杰然欲埽陋习而未暇致详也端学之愚病此久矣窃尝采辑诸之合扵经者曰本义而间附已意扵其末复作辨疑以订三之疑似作或问以校诸儒之异同廿年始就犹未敢取正扵人盖以此经之大积敝之久非浅见末学所能究也尝谓读春秋者但取经文平易其心硏穷其归则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之义小大相维首尾相应支离破碎刻巧变诈之説自不能惑圣人恻怛之诚克己复礼之防粲然具见而鍳戒昭矣则是编也虽扵经济心法不敢窥测然知本君子或有取焉尔泰定丁夘四月既望四明程端学序













  春秋传名氏
  左氏    传 外传【二或谓楚左史倚相后者近是谓左丘明者】
  【非】公羊氏【也齐髙汉】
  【初】谷梁氏【人鲁赤秦孝公】传
  【时人】杜氏【杜陵预】传 集解 释例
  【元凯】何氏【任城休】膏肓
  【邵公】范氏【顺阳甯】集解
  孔氏【武子】 正义
  徐氏【颖】   疏【达彦或云不】
  杨氏【知撰】  疏
  荀子【人】   公子姓谱【士勋卿或谓】
  【依托】董子【其人】  决事比 繁露【广川仲舒或谓非】
  刘氏【董子之】
  郑氏【书向子】 鍼
  贾氏【政元康】 大义
  郑氏【成】   长义
  【景城】刘氏【】   述议略
  【云阳】韦氏【昭宏嗣】 注外传
  【赵郡】啖氏【助叔佐】 集 例说
  【河东】赵氏【匡伯循】 阐微纂类 义统
  【呉】陆氏【淳改名质伯冲】集 纂例 辨疑 微旨
  【呉郡】陆氏【希声居阳遁叟】通例
  杨氏【蕴藏机】 公子谱
  卢氏【全玉川】 摘微
  黄氏【敬密】  春秋图
  李氏【瑾子玉】 指掌 碎王
  陈氏【岳】   折衷论 通例
  【蜀】 冯氏【继先】  名号归一图 名字同异录【海陵】胡氏【瑗翼之】 口义
  【徂徕】石氏【介守道】 说
  【平阳】孙氏【复明复】 尊王发微 总论 三辨失解【长洲】叶氏【清臣道卿】纂类
  江氏【休复邻防】世论
  【京兆】杜氏    谱
  【庐陵】欧阳氏【修永叔】论 或问
  【馆内】王氏【沿圣源】 集 笺义
  王氏【哲】   通义 异义 皇纲论
  李氏【尧俞】  集义略论
  朱氏【定】   索隐【授扵师道先生】
  【江阳】杜氏【谔献可】 防义
  杨氏   辨要
  齐氏【贤良】  旨要
  陈氏【洙】  索隐论
  【眉山】苏氏【辙子由颍滨】传
  【临江】刘氏【敞原父公是】意林 权衡 说例
  【临江】刘氏【攽赣父公非】
  【常山】刘氏【絇质夫】 说
  【髙鄄】孙氏【觉莘老】 经解 经社要义 学纂【河南】程子【颐正叔伊川】
  【大梁】张子【载子厚横渠】
  【济北】晁氏【以道説之景迂】
  【山隂】陆氏【佃农师】 后
  【河南】杨氏【彦龄衍之】年表 蒙求
  沈氏【括存中】 机括
  【长安】赵氏【瞻大观】 经解义例
  【荆南】唐氏【既潜亨】 邦典【与其子孜问答】
  【济南】晁氏【补之无咎】杂论
  【三山】孙氏【子平】  人谱【与练同撰】
  【闽山】练氏【鸣道】
  【呉郡】朱氏【长文伯原】通志
  【巴川】家氏【安国】  通义
  张氏【暄】   鉴图
  马氏【择言】  要类
  【四明】髙氏【闶抑崇息斋】集注
  【襄陵】许氏【翰】
  【呉与】张氏【大享嘉父】五礼例宗 通训
  杨氏【时中立】
  【浦城】章氏【拱之】  统微
  【括□】叶氏【梦得少蕴】谳 攷 传 旨要 统例【蜀】黎氏【錞希声】 经解
  王氏【斐】   义解
  丁氏【副】  演圣统例 三异同
  【涪陵】崔氏【子方彦直西畴】经解 本例 例要
  吕氏【奎】   要旨
  【定襄】刘氏【易】   经解
  【彭门】呉氏【元绪】  鼓吹
  【南城】范氏【柔中】  见微
  【防稽】呉氏【孜】   折衷义
  谢氏【子房】  备对
  【应天】朱氏【振】   正名赜隐旨要并叙论【不拘类例专取经意】
  指要
  沈氏【滋仁】  兴亡国鉴
  【四明】陈氏【禾秀实】 传 统论
  【长乐】郑氏【昻尚明】 臣传
  【延平】邓氏【骥徳称】 指踪
  【防稽】石氏【公孺】  类例
  【东莱】吕氏【本中居仁】解
  【建安】胡氏【安国康侯】传 通旨
  【庐陵】胡氏【铨邦衡】 集善
  【蜀】李氏【棠子思】  时论
  朱氏【震子发】  讲义
  【鄱阳】余氏【安行】  新传
  【颍川】韩氏【璜叔夏】 人表
  【成都】范氏【冲元长】 左氏讲义
  【鄱阳】洪氏【皓元弼】 纪咏
  【临川】邓氏【名世元亚】四谱 辩论谱説
  【长乐】刘氏【本】   中论
  【东平】毕氏【良史少董】正辞 通例
  【广估】周氏【彦熠】  明义
  【三衢】毛氏【邦彦】  正义
  【舒城】王氏【日休】  明例
  【丹阳】洪氏【与祖庆善】本旨
  【庐陵】董氏【自任】  总鉴
  夏氏【休】   素志 麟台独讲
  黄氏【叔敖】  讲义
  【淮阳】环氏【中应仲】 二十国年表 列国臣子表郑氏【樵渔仲夹漈】地名讲 传 考 六经圗辩
  【新安】朱子【熹元晦】 语录 文集
  【广汉】张子【栻敬夫】
  林氏【之竒少颖】通解
  【东莱】吕氏【祖谦伯恭】集説 类説 续説
  左氏国语类编【门人所编】
  【睢阳】程氏【迥可久沙随】显微例目
  【龙川】陈氏【亮文伯】 比事
  【九峰】蔡氏【沈仲黙】
  【永嘉】陈氏【傅良君举止斋】章旨 类説 后传
  【眉山】任氏【伯雨徳翁】绎圣新传
  【饶州】张氏【根知常吴园】指南
  【吴兴】章氏【冲茂深】 左氏事类始末
  【彭城】晁氏【公武子政】故训传
  延陵先生  讲义
  【江陵】项氏【安世平甫】家説
  【建安】真氏【徳秀景元】
  林氏【拱辰】  传
  【泉州】徐氏【定徳操】 解
  【临江】徐氏【得之思叔】国纪
  【河东】薛氏
  林氏【栗黄中】 经传集解
  王氏【镃】   门例通解
  呉氏【仁杰斗南】论
  【永嘉】薛氏【士龙季宣】旨要 经解
  【公辅】任氏    集解
  王氏【汝猷】  外传【不用三传】
  师氏【协】   解
  何氏【涉济川】 本旨
  宋氏【宜春】  新义
  【蜀】程氏【公説伯刚】分记
  【竹隐】赵氏【鼎承之】
  【襄阳】谢氏
  【永嘉】吕氏【大圭朴乡】传 或问 五论
  虞氏【复之】  大义
  【清江】张氏【洽主一元徳】集注 集解
  【莆田】陈氏    説
  赵氏【鹏飞企明木讷】经筌
  戴氏【溪岷隐】 讲义
  江氏【熈】
  朱氏【由义】  解
  孔氏    书法
  张氏【应霖心】 纂説
  徐氏【东海】  经旨
  范氏    断例
  王氏    直解
  陈氏   解义
  【巴川】阳氏【恪 以斋】夏时攷正
  【莆田】方氏   集解
  李氏【焘秀岩】集注 攷
  李氏   要旨
  邹氏   笔记
  【三山】林氏   类攷
  【神童】江氏   说
  敬氏【铉】   备忘
  陈氏    世家
  张氏    列传
  方氏【九思】  或问
  家氏【铉翁则堂】集传详説
  【四明】王氏【贯道】  传
  【四明】赵氏【与权説道存耕】奏议
  【四明】黄氏【震东发】 日钞
  【四明】王氏【应麟厚斋】困学纪闻
  【四明】赵氏【孟何浚南】法度编
  【四明】戴氏【铨少胡】 微
  【四明】戴氏【培父】  志
  氏    纪传
  氏    四传
  氏    类
  氏    例
  氏    表记
  氏    王侯世家
  氏    地名谱












  春秋传名氏
  春秋纲领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厯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絶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寛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説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管仲之器小哉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记曰属辞比事春秋敎也【比必二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逺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巳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茍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説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浚南赵氏曰天子之事乃继天立极之事后世以襃贬赏罚为天子之事者失之】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项氏曰説者谓春秋书其罪扵防以示万世故乱臣贼子惧焉非也夫名之善恶足以惩劝中人非乱臣贼子之所畏也彼父与君且不顾又何名之顾哉且弑逆之罪夫人知之非必孔子书之而后明也莽卓操昭之罪不经孔子之笔而闾巷小人至今知其为乱臣贼子也子谓一书生操笔书之而能生其惧心者此真小儿童之见也然则孟子之言非欤曰孔子之意惟孟子知之尔春秋之法谨名分防防微重兵权恶世卿禁外交严闰阃是一统非二政凡所为杜贼乱扵未然者其理无不具也诛贼乱扵已然者其法无不举也此义一明乱臣贼子环六合而无所容其身为人君而知此义则未为者不得发为人臣而知此义则已为者不得免譬之居山林而备虎豹者髙垣墉谨门闼广道路去菑翳严导从简出入彼固无所伺吾隙矣而又厉戈防罗弓弩掘擭穽张笼槛以待之虽有异能之兽絶力之禽亦将惴栗而逺遁也此春秋之所以作而奸雄之所以惧也噫非孔子孰能修之非孟子孰能知之】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徳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徳服人者中心説而诚服也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廵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公孙丑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曽西曰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扵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