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春秋
- 春秋属辞
春秋属辞
二即位不在正月故不书正月
定公元年夏六月戊辰公即位
以上书六月即位者一凡公不行即位礼亦书正月以犹朝正也是年昭公丧未至嗣子未定鲁国无君故自以王三月系事史虽追书元年以系前半年之月日实与他公元年不同定公受国于季氏待昭公丧至既殡而后即位故即位在六月亦与他公继世者异此策书之大体不待笔削而义已明者也夫子以季氏出其君薨又絶其冢嗣丧不得以时反于是鲁国无君者半年定公安于得国而不知为之变故凡公即位在正月者皆不日而定之即位独日以异之盖不日以为恒则日以为变也公羊氏乃以定无正月为春秋微辞凡二传不知笔削本末而以意说经失皆类此
三岁首必书王月无系月之事不书王月
隐三年王二月 四年王二月 七年王三月 十年王二月
桓二年王正月 三年□正月 四年□正月 五年□正月 六年□正月 七年□二月 八年□正月十年王正月 十一年□正月 十二年□正月
十三年□二月 十四年□正月 十五年□二月十六年□正月 十七年□正月 十八年王正月庄二年王二月 三年王正月 四年王二月 五年王正月 六年王正月 八年王正月 十年王正月十一年王正月 十二年王三月 十六年王正月十八年王三月 十九年王正月 二十年王二月二十一年王正月 二十二年王正月 二十四年
王三月 二十八年王三月 三十年王正月
闵二年王正月
僖二年王正月 三年王正月 四年王正月 六年王正月 八年王正月 九年王三月 十年王正月十二年王三月 十五年王正月 十六年王正月十八年王正月 十九年王三月 二十四年王正月二十五年王正月 二十六年王正月 三十年王
正月 三十二年王正月 三十三年王二月
文二年王二月 三年王正月 五年王正月 八年王正月 十年王三月 十二年王正月 十三年王正月 十四年王正月 十八年王二月
宣二年王二月 三年王正月 四年王正月 九年王正月 十一年王正月 十六年王正月 十七年王正月
成三年王正月 五年王正月 六年王正月 七年王正月 九年王正月 十一年王三月 十四年王正月 十五年王二月 十六年王正月 十八年王正月
襄二年王正月 四年王三月 六年王三月 八年王正月 十一年王正月 十二年王三月 十四年王正月 十六年王正月 十七年王二月 十九年王正月 二十年王正月 二十一年王正月 二十二年王正月 二十三年王二月 二十六年王二月二十九年王正月 三十年王正月 三十一年王
正月
昭三年王正月 四年王正月 五年王正月 六年王正月 七年王正月 十年王正月 十一年王二月 十五年王正月 十八年王三月 二十年王正月 二十一年王三月 二十三年王正月 二十四年王二月 二十六年王正月 二十八年王三月三十年王正月 三十一年王正月 三十二年王正月
定元年王三月 二年王正月 三年王正月 四年王二月 五年王三月 六年王正月 七年王正月八年王正月 九年王正月 十年王三月 十五
年王正月
哀二年王二月 四年王二月 八年王正月 九年王二月 十年王二月
以上书王正月九十一王二月二十四王三月十九岁首必书王月明奉王朔也事系正月书王正月正月无事而事系二月则书王二月正月二月俱无事而事系三月则书王三月月为系事书也孔氏曰二月殷之正也三月夏之正也故皆书王以别之呉先生曰此侯国之史故于月上加王若王朝之史则月上不必加王也二说皆得之其十一公元年所书王正月为朝正即位书非常年系事之比兼他义故不入此例唯定公元年书王三月系事与常年同即位在六月故也此皆鲁史成法也近代或有以书王为夫子特笔者案殷人钟铭有唯正月王春吉日之文可见时月称王乃三代恒辞其加王于春又可为改时之证由时月皆王者所改故得上下言之以便文必正史然后王不先春本王者钦奉天时之义也隐公自元年而后无正月谷梁传曰隐十年无正隐不自正也说者曰隐谦不朝正也案隐元年后书二月系事三书三月系事一其他如二年春会戎于濳五年春矢鱼于棠九年春宋公卫侯遇垂之类或笔削之法不书月或史本不月谷梁知日月有义而不能辩也若桓公十八年中书正月不书王者十书二月不书王者三则夫子所削也而杜氏以为由王室不颁厯故刘规之曰昭公二十三年以后王室有子朝之乱诸侯不知所奉复有何人颁厯何故经皆书王盖杜氏不知有笔削之义故也如歳首无系月之事则但书春王为月书既不书月不嫌无王也凡史文皆有其义总说在辞从主人篇
四一时无事书首月
隐六年秋七月 九年秋七月
桓元年冬十月 九年夏四月 秋七月 十二年春正月 十三年秋七月 冬十月 十八年秋七月庄四年秋七月 五年春王正月 十一年春王正月十二年夏四月 十三年秋七月 十五年冬十月十六年春王正月 十八年冬十月 十九年春王
正月 夏四月 二十年秋七月 二十一年春王正月 二十二年夏五月 三十年春王正月
僖六年春王正月 十年秋七月 十二年秋七月二十四年春王正月 秋七月 三十年春王正月三十一年秋七月 三十二年春王正月
文八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十三年春王正月宣六年夏四月 冬十月 十一年春王正月 十二年秋七月 十八年夏四月
成元年冬十月 十年冬十月 十一年冬十月 十二年冬十月
襄二十二年夏四月 三十一年春王正月
昭十年春王正月 十二年秋七月 十四年夏四月二十年春王正月 二十九年秋七月 三十二年
秋七月
定二年春王正月 三年夏四月 七年春王正月夏四月 冬十月 九年春王正月 十一年夏四月哀八年秋七月 九年冬十月
以上无事书四时首月六十歴一时无事则书首月具四时以成岁也公羊传曰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此盖三代正史遗法春以正月为首夏以四月为首秋以七月为首冬以十月为首或谓春秋书时为夫子所加者谬可知矣唯庄公二十二年书夏五月非首月盖夫子既削其事因留其时月以备一时见鲁史于此本非有阙然不改五月为四月者明其文则史有笔削而无增益也
五事之系日者遇晦朔则书晦朔
僖十五年九月己夘晦震夷伯之庙
成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僖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二十二年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
以上书晦者二书朔者二其日食书朔别见赵氏曰古史之法应合书日而遇晦朔必书之以为厯数之证
六丧以月断者遇闰则书闰
哀五年冬叔还如齐闰月葬齐景公
以上书闰者一葬节以月断合数闰故书闰月也襄二十八年十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甲寅距乙未四十二日此闰月明矣不书闰者丧事以年断则不数闰也
七凡天灾物异无不书外灾告则书庆祥唯年丰麟瑞则书
隐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庄十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二十六年冬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僖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十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
文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 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宣八年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十年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
成十六年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襄十四年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十五年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 二十年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二十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二十四年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二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昭七年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定五年春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以上日食三十六书日书朔者二十六书日不书朔者七书朔不书日者一不书日不书朔者二左氏传曰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则其意谓王朝日官失之非指鲁人明矣公羊传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盖以为司厯失之致日食不在正朔故春秋削其朔日之谬者杜氏释例以长厯推校经传明隐三年二月己巳是二月朔不书朔史失之又与左氏日官失之者相违然长厯所推春秋日食亦不尽得不可据以释经汉书律厯志叙西汉日食多在晦亦有先晦一日者公羊此义必有所受盖圣人以日食不在正朔苟书于经非治厯明时之意故或去朔或去日以示义详见日月篇今考自文以后无不书日者自襄以后无不书朔日者周厯交朔之法东迁以后失之至是月大小乃得其度尔又何疑乎又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公羊传曰记异也何氏又悉举其后事变以当之今考前汉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后汉百九十六年日食七十二魏晋一百五十年日食七十九唐二百八十九年日食九十三宋止嘉定十六年日食一百二十大抵世愈降而日食愈数此大运盛衰之候也自汉惠帝而后日有一岁再食晋世至三食亦春秋所未有与其他灾异不同必欲指某事为应恐非经防
庄七年夏四月辛夘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
哀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以上星变四凡日食星变皆为天下记异非一国之志梁山沙鹿崩亦非一国之志以待告而书故别见案左氏传曰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公羊传曰如雨者非雨也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脩之曰星霣如雨所谓不脩春秋谓鲁史旧文公羊仅于此一处及之亦口之语但左氏读如作而义遂相逺未知何据又案汉志永始中星陨如雨长二丈绎绎未至地灭不及地尺而复即未至地灭也古今星变固有如此者其所陨者星之光魄故虽多而不见在地之形说者谓积气消散所致比他异尤重盖王运至此而终矣又案昭十七年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公羊杜预郭璞俱以孛彗为一星今知不然者汉书注文頴曰彗孛长三星其占略同而形少异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然彗星光芒长参参如扫帚长星光芒有一直或竟天或十丈或三十丈史记彗出东井齐景公以为忧晏子曰君髙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孛星将出彗何惧乎然则孛甚彗也经书星变唯此四事以其时考之皆大异也桓庄之际诸侯无王伯者出而天下大权归于齐晋人情絶望于周此王室一大变也文宣之间晋失伯而楚兴中国敝于征伐自是王室愈卑又一大变也夫子于庄十二年十七年庄王僖王崩葬不书文公十四年顷王崩葬不书说见辩名实篇平丘而后晋不复能主夏盟春秋治在夷狄子朝之乱诸侯无勤王者五年而后反正此又一大变也经书王室乱则自入春秋以来史文所未有也哀公之时东方诸侯更制于呉越天下将变为六国春秋絶笔于获麟矣天象人事脗合如此而笔削之法亦相为终始春秋不徒记异也左氏传载叔服梓慎论星孛唯以大国灾咎当之当时流俗之论上不知有王室下不知有天下大势其所知者唯二三大国而已天文书言北斗为帝车大辰者天子之正位亦非二子所知也
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廪灾
僖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宫灾
成三年二月甲子新宫灾三日哭
定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
哀三年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 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灾
以上火灾六御廪者公亲耕以奉粢盛之仓西宫者别寝也何氏曰礼夫人居中宫少在前右媵居西宫左媵居东宫少在后新宫者宣公之宫主新入庙也雉门两观说见后桓宫僖宫亲尽而不毁亳社者殷社诸侯有之以戒亡国有屋故灾
桓元年秋大水 十三年夏大水
庄七年秋大水 二十四年秋大水 二十五年秋大水
宣十年秋大水
成五年秋大水
襄二十四年秋大水
以上大水八凡灾异在一国者以经所书本国人事考之则儆告之意可见董仲舒曰水者隂气也春秋纬曰隂盛臣逆民悲情发则水出盖桓公弑立而好乱三家之所自出庄公国母淫恣不能制宣公簒适成公幼弱而三家之势成至襄公之末季氏益专此皆隂盛臣逆之应也程子曰春秋所书灾异皆天人响应但人浅见以为无应其实皆应也由汉儒言灾异皆牵合不足信儒者因尽废之
隐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桓八年冬十月雨雪
僖十年冬大雨雪 十五年九月己夘晦震夷伯之庙二十九年秋大雨雹
昭三年冬大雨雹 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雹
以上大雨震电震庙各一雨雪雨雹各三胡侍讲曰雷未可出电未可见而大震电此阳失节也雷电则雪不当复降而大雨雪此隂气纵也隂阳运动有常凡失其度人为感之也雹者戾气也隂侵阳臣侵君之象何氏曰大雪者隂盛之气也
桓十四年春无冰
成元年春无冰
襄二十八年春无冰
以上无冰三何氏曰周之正月夏十一月周之二月夏十二月法当坚冰无冰者温也尚书曰豫恒燠若无冰时襄二十八年着例
成十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
以上雨木冰一髙氏曰雨着木而成冰上温而下寒也刘向谓木者少阳贵臣卿大夫之象后世雨木冰多应在大臣
僖三十三年十二月陨霜不杀草李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