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儒藏
- 尚书
- 书传辑录纂注
书传辑录纂注
董氏【梦程】理纂大尔雅通释
董氏【琮】尚书无义
陈氏【大猷】尚书集传
真氏【徳秀】读书记
叶氏【绍翁】四朝闻见录
名儒传道精语
辑录所载朱子门人姓氏
李氏【方子 果斋正叔 昭武】
陈氏【淳 北溪安卿 临漳】
廖氏【徳明 槎溪子晦 延平】
董氏【铢 槃涧叔重 番昜】
王氏【过 拙斋幼观 番昜】
范氏【念徳伯崇】
杨氏【道夫仲思】
童氏【伯羽蜚卿】
呉氏【雉和仲】
刘氏【砥用之 并建安】
李氏【闳祖守约】
何氏【镐叔京 并昭武】
林氏【学正卿】
林氏【夔孙子武 并三山】
黄氏【士毅子洪】
郑氏【可学子上】
方氏【士繇伯谟 并莆田】
杨氏【至至之 温陵】
郑氏【南升文振 潮阳】
叶氏【贺孙味道】
沈氏【涧庄仲】
周氏【僴伯庄】
徐氏【防居父 并永嘉】
潘氏【时举子善 天台】
潘氏【履孙坦翁 金华】
辅氏【广汉卿 嘉兴】
窦氏【从周文卿】
林氏【砺用之】
汤氏【泳敬叔 并镇江】
郭氏【友仁徳元 淮安】
余氏【大雅公晦】
陈氏【文蔚才卿 并广信】
滕氏【璘徳粹 新安】
孙氏【自修敬夫 宣城】
包氏【显道 盱江】
黄氏【义刚毅然】
甘氏【节吉父】
呉氏【琮仲方 并临川】
黄氏【子耕 豫章】
张氏【洽元徳】
呉氏【必大伯丰 并临江】
杨氏【长孺伯子 庐陵】
胡氏【泳伯量】
吕氏【焘徳昭】
周氏【谟舜弼 并南康】
万氏【人杰正淳 兴国】
李氏【儒用仲秉 岳阳】
龚氏【盖卿梦锡 衡阳】
蔡氏【防行父】
林氏【赐闻一】
黄氏【卓先之】
符氏【叙舜功】
曾氏【祖道】
李氏【处谦】
陈氏【仲蔚】
胡氏【叔器】
李氏【庚】
朱氏【任道】
纂注引用诸书
尔雅
周礼
家语
老子
春秋左氏传
国语
公羊传
谷梁传
诗疏
礼记
史记
汉书
南史
地志
说文
释文
玉篇
广韵
纂注引用诸家姓氏
孔氏【安国子国】 古注
孔氏【颖逹仲逹】 注疏
伏生【胜】 五行传
贾氏【】
刘氏【向子政】
夏侯氏【胜长公】
孔氏【光子夏】
氏【雄 子云】 法言
马氏【融 季长】 训解
郑氏【 康成】 训解
髙堂氏【隆升平】
贾氏【逵梁道】
王氏【弼 辅嗣】 易解
王氏【肃 元雍】 训解
皇甫氏【谧士安】
顾氏
顔氏【师古籀】 史注
李氏【白 太白】 文集
柳氏【宗元子厚】 文集
刘氏【禹锡梦得】 文集
胡氏【旦】 解说
顾氏【临子敦】
欧阳氏【脩 永叔】 泰誓论
刘氏【敞 原父】 经说
陆氏【佃农师】
范氏【纯仁尧夫】 杂著
王氏【安石介甫】 全解
苏氏【洵 老泉明允】 洪范论
苏氏【轼 子瞻】 全解
苏氏【辙 子由】 经论
沈氏【括 存中】 文集笔谈
孙氏【觉 莘老】 全解
家氏【复礼】 经说
叶氏【少蕴 石林】 全解
陈氏【鹏飞少南】 全解
王氏【日休 龙舒】 全解
蔡氏【元度】 全解
张氏【九成 横浦子韶】 全解
张氏【纲 彦政】 全解
宋氏【远孙 静吉仲山】 语録
王氏【十朋 梅溪龟龄】 全解
林氏【之竒少頴】 全解
陈氏【良 止斋君举】 书抄
夏氏【僎 柯山元肃】 全解
薛氏【肇明】 全解
张氏【庭坚才叔】 经义
胡氏【伸】 解义
上官氏【公裕】 解说
张氏【沂】 经说
张氏【景 晦叔】 书说
李氏
李氏【樗 迂仲】 诗解
潘氏【衡】 书说
髙氏【闶】 经说
彭氏【汝砺器资】
刘氏【一止 苕溪行简】 经说
冯氏【时可当可】 易说
唐氏【圣任】 全解
张氏【震 真父】 小传
姜氏【如晦 月溪弥明】 小传
程氏【大昌】 禹贡论
史氏【仲午正父】 书説
刘氏【 横舟子有】 讲业
史氏【渐 鸿渐】 书说
邹氏【补之】 书说
李氏【子材 谦斋子 眉山】 全解
陈氏【经 三山】 全解
陈氏【梅叟 永嘉】 书说
郑氏【景望永嘉】
郑氏 【永嘉】
陈氏【宾】 经说
张氏【文蔚】 经说
袁氏【黙 思正】 全解
侯氏【甫】 经说
葛氏【兴仁】
成氏【申之 眉山】 集四百家解
呉氏【棫 才老 新安】 禆传
马氏【子严 古洲建安】
陈氏【大猷 更斋】 集传
呉氏【泳 鹤林】
萧氏【滋】
任氏【渊】
朱氏【方大】
施氏
徐氏
杨氏
孙氏
曾氏
周子【惇頣 濂溪茂成】 通书
程子【颐 伊川正叔】 经说遗书
张子【载 横渠子厚】 正蒙理窟
邵氏【雍 康节尧夫】 经世书语録
司马氏【光 冻水君实】文集
杨氏【时 龟山中立】
朱氏【震 汉上子发】 易解
范氏【祖禹 太史淳父】 讲义解说
吕氏【大临 芸阁与叔】 经解语録
张氏【行成 观物文饶】 经说
刘氏【安世 元城器之 大名】 语录
胡氏【安国 文定公康侯 建 安】 春秋传
胡氏【宏 五峯仁仲】 皇王大纪
张氏【栻 南轩敬夫 广汉】 文集语孟解
吕氏【祖谦 东莱伯恭 金华】 书说
杨氏【万里 诚斋廷秀 庐陵】 易传
王氏【炎 双溪晦叔 新安】 全解
李氏【舜臣 隆山子思 四川】 小传
蔡氏【元定 西山季通 建安】 洪范解
黄氏【榦 勉斋直卿 三山】 书说
董氏【梦程 介轩九万 番昜】 杂著
董氏【琮 复斋玉振 番昜】 集义
邹氏【近仁 归轩鲁卿 番昜】 禹贡集说
真氏【徳秀 西山景元 浦城】 读书记
魏氏【了翁 鹤山华父 临卭】 师友雅言
沈氏【贵瑶 毅斋诚叔 番昜】 杂著
余氏【九成 三峯鳯仪 建安】 书说
程氏【实之 士华 番昜】 荅柴中行问
程氏【若庸 徽庵达原 新安】 讲义
滕氏 【和叔 新安】 尚书大意
许氏【月卿 山屋太空 新安】 杂说
马氏【廷鸾 碧梧翔仲 番昜】 蔡传会编
李氏【谨思 养吾明通 番昜】 经论
方氏【囘 虚谷万里 紫阳】 文集
齐氏【梦龙 节初觉翁 番昜】 杂著
李氏【次僧 鳯林】 洪范精义
章氏 【约斋】 禹贡告成书
郑氏【元珤 彦珍 合沙】 禹治水谱
金氏【履祥 仁山吉父 金华】 尚书表注
吴氏【 草庐伯清 临川】 尚书纂言
熊氏【禾 退斋去非 武夷】 书说
胡氏【一桂 双湖庭芳 新安】 书说
王氏【希旦 葵初愈明 番昜】 书说
许氏【谦 白云益之 东阳】 尚书丛说
陈氏【栎 定宇夀翁 新安】 书解折衷
余氏【芑舒 息斋徳新 番昜】 读蔡传疑
程氏【直方 前村道大 新安】 蔡传辨正
程氏【葆舒 虚縁 番昜】 蔡传订误
陈氏【师凯 庐山】 蔡传旁通
陈氏【普 惧斋尚徳 三山】 闰讲
呉氏【亨夀 新安】 闰讲
金氏【燧 番场】 闰讲星说
余氏【钥 实翁脩水】 歴象管窥
牟氏【应龙 成父 陵阳】 九经音考
王氏【道 溵水】 书传音释
邹氏【季友 普昭 番昜】 书传音释
钦定四库全书
书传辑録纂注卷首上
元 董鼎 撰
汉孔安国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陆氏曰伏犠风姓以木徳王即太皥也书契刻木而书其侧以约事也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文文字也籍书籍也】纂注【杨氏易传曰古之天地字也曷由知之由坎离知之偃之为立之为水火若雷风山泽之字亦然故汉书坤字作巛八字立而声画不可胜穷矣岂待乌迹哉后世草书天字作□即也 新安胡氏曰黄帝时始有字则黄帝以前皆无字也今则有之者文籍既生之后而作也】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髙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歴代宝之以为大训【陆氏曰神农炎帝也姜姓以火徳王黄帝轩辕也姬姓以土徳王一号有熊氏坟大也少昊金天氏名挚己姓黄帝之子以金徳王颛顼髙阳氏姬姓黄帝之孙以水徳王髙辛帝喾也黄帝之曽孙姬姓以木德王唐帝尧也姓伊耆氏帝喾之子初为唐侯后为天子都陶故号陶唐氏以火徳王虞帝舜也姓姚氏国号有虞颛顼六世孙以土徳王夏禹有天下之号也以金徳王商汤有天下之号也亦号殷以水徳王周文王武王有天下之号也以木徳王揆度也】辑録【仲蔚问三皇所説甚多当以何者为是先生曰无处理防当且依孔安国之説五峯以为天皇地皇人皇而伏牺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却无颛顼髙辛之数要之也不可便如此説 义刚问同前先生曰只依孔安国之説然五峯以羲农黄唐虞作五帝云据易系辞当如此要之不必如此】纂注【愚谓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左氏亦谓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则三皇有书明矣而孔子则云包羲氏始画八卦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是包羲以前且未有字安得有书如此则三坟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安国之説近是自伏羲至尧舜八圣人者固皆主宰天下之帝也而以其道之大则羲农黄又谓之三皇其实一也少昊以下为君莫盛于尧舜故书惟取二典尧舜以前立法盖始于伏羲故易兼言五帝而黄帝亦曰帝皇之与帝初非本有定名而不可通称也王氏曰君天下之号有三皇言大帝言谛王言公不过以殊徽号而非有所优劣也惟邵子经世乃有皇帝王霸之分然亦以论其世耳朱子曰当且依孔安国斯言尽之】八卦之説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邱邱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陆氏曰索求也倚相楚灵王时史官也】纂注【唐孔氏曰邱索不知在何代故直緫言帝王】先君孔子生于周末覩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讃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邱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宏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程子曰所谓大道若性与天道之説圣人岂得而去之哉若言隂阳四时七政五行之道亦必至要之理非如后世之繁衍末术也固亦常道圣人所以不去也或者所谓羲农之书乃后人称述当时之事失其义理如许行为神农之言及隂阳权变医方称黄帝之説耳此圣人所以去之也五典既皆常道又去其三盖上古虽已有文字而制立法度为治有迹得以纪载有史官以识其事自尧始耳 今案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周公所録必非伪妄而春秋时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之书犹有存者若果全备孔子亦不应悉删去之或其简编脱落不可通晓或是孔子所见止自唐虞以下不可知耳今亦不必深究其説也】辑録【至之问书断自唐虞以下须是孔子意曰也不可知且如三皇之书言大道有何不可便删去五帝之书言常道少昊颛顼髙辛有何不可便删去此皆不可晓也道夫典谟之书恐是曽经史官润色来如周诰等篇恐只似如今榜文晓谕俗人者方言俚语随地随时各自不同林少頴尝曰如今人即日伏惟尊万福使古人闻之亦不知是何等説话儒用尚书诸命皆分晓盖如今制诰是朝廷做底文字诸诰皆难晓盖是与下民説话后来追録而成之方子书难晓者只是当时説话自是如此当时人晓得后人乃以为难晓尔若使古人见今人俗语却理防不得也以其间头绪多若去做文字时説不尽故只直记其言语而匕广书有两体有极分晓者有极难晓者某恐如盘庚周诰多方多士之类是当时召之来而面命之靣教告之自是当时一类説话至于旅獒毕命微子之命君陈君牙冏命之属则是当时修其辞命所以当时百姓都晓得者有今时老师宿儒所不晓也今人之所晓者未必当时之人识其辞义也道夫淳问周诰辞语艰澁如何看先生曰此等是不可晓林择之説艾轩以为方言曰只是古语如此窃意当时风俗恁地説话人便都晓得如这物事唤做甚物事今风俗不唤作这物事便晓他不得如蔡仲之命君牙等篇乃当时与卿大夫语似今翰林所作制诰之文故甚易晓如诰是与民语乃今官司行移晓谕文字有带时语在其中者今但晓其可晓者其不可晓者则阙之可也】纂注【唐孔氏曰安国是孔子十一世孙上尊先祖故曰先君孔子周灵王时生敬王时卒故云周末职方即周礼也 愚案陆氏以六体分正摄盖以典谟训诰誓命名篇者为正不以名篇而在六体之类者为摄然古之为书者随时书事因事成言取辞之达意而已宣如后之作文者求必合体制也孔氏以六体言大槩已举虽不以六字名篇合其类则是亦正也何以摄为至若唐孔氏以征贡歌范足为十例亦不必从善乎林氏谓读书在求帝王之心以充修齐治平之道体例安足言哉】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秦国名始皇名政并六国为天子自号始皇帝焚诗书在三十四年坑儒在三十五年顔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而汉记尹敏传云孔鲋所藏二説不同未知孰是】纂注【唐孔氏曰秦纪始皇三十四年因置酒于咸阳宫丞相李斯奏请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制曰可三十五年以方士卢生求仙药不得以为诽谤诸生连相告引四百六十余人坑之咸阳又卫宏古文竒字序云秦改古文以为篆多诽谤者秦患天下不从而召诸生至者皆拜为郎凡七百人又密令冬月种骊山硎谷中温处瓜实乃使人上书曰冬有实诏天下博士诸生説之人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生方相论难因发机填以土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鲤伯鱼鲤生伋子思伋生白子上白生求子家求生箕子京箕生穿子髙穿生慎子顺为魏相慎生鲋为陈涉博士鲋弟腾子襄为惠帝博士长沙太守腾生中中生武武生延陵及安国安国为武帝博士临淮太守 新安陈氏曰案鲋腾兄弟尔藏书必同谋谓鲋藏可也谓腾藏亦可也】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汉艺文志云尚书经二十九卷注云伏生所授者儒林传云伏生名胜为秦博士以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云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顔师古曰卫宏定古文尚书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敎错齐人语多与頴川异错所不知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已陆氏曰二十余篇即马郑所注二十九篇是也孔頴逹曰泰誓本非伏生所传武帝之世始出而得行史因以入于伏生所传之内故云二十九篇也 今案此序言伏生失其本经口以传授汉书乃言初亦壁藏而后亡数十篇其説与此序不同盖传闻异辞尔至于篇数亦复不同者伏生本但有尧典臯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髙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方多士立政无逸君奭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凡二十八篇今加泰誓一篇故为二十九篇耳其泰誓真伪之説详见本篇此未暇论也】辑録【伯丰问尚书古文今文有优劣否曰孔壁之传汉时人却不传只是司马迁曽师授如伏生尚书汉世却多传者晁错以伏生不曽出其女口授有齐音不可晓者以意属成此载于史者及观经传及孟子引享多仪出自大诰却无差只疑伏生偏记得难底却不记得易底然有一説可论难易古人文字有一般如今人书简説话杂以方言一时记録者有一般是做出告戒之命者疑盘庚之类是一时告语百姓盘庚劝谕百姓迁都之类是出于记録至于蔡仲之命微子之命冏命之属或出当时做成底诏诰文字如后世朝廷词臣所为者又问尚书未有解曰便是有费力处其间用字亦有不可晓处当时为伏生是济南人晁错却颖川人止得于其女口授有不晓其言以意属读然而传记所引却与尚书所载又无不同只是孔壁所藏者皆易晓伏生所记者皆难晓如尧典舜典臯陶谟益稷出于伏生便有难晓处如载采采之类大禹谟便易晓如五子之歌征有甚难记却记不得至如泰誓武成皆易晓只牧誓中便难晓如五歩六歩之类如大诰康诰夹着微子之命穆王之时冏命君牙易晓到吕刑亦难晓因甚只记得难底却不记得易底便是未易理防】纂注【唐孔氏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此文继伏生之下则知尚字乃伏生之所加也尚训为上 夏氏曰此上代之书为后世所慕尚故曰尚书】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壊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隷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増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臯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陆氏曰共王汉景帝子名余传谓春秋也一云周易十翼非经谓之传科斗虫名虾蟇子书形似之为古定谓用书以易古文呉氏曰伏生传于既耄之时而安国为古又特定其所可知者而一篇之中一简之内其不可知者盖不无矣乃欲以是尽求作书之本意与夫本末先后之义其亦可谓难矣而安国所増多之书今篇目具在皆文从字顺非若伏生之书诘曲声牙至有不可读者夫四代之书作者不一乃至二人之手而遂定为二体乎其亦难言矣二十五篇者谓大禹谟五子之歌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三篇咸有一徳説命三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也复出者舜典益稷盘庚三篇康王之诰凡五篇又百篇之序自为一篇共五十九篇即今所行五十八篇而以序冠篇首者也为四十六卷者孔疏以为同序者同卷异序者异卷同序者太甲盘庚説命泰誓皆三篇共序凡十二篇只四卷又大禹臯陶谟益稷康诰酒诰梓材亦各三篇共序凡六篇只二卷外四十篇篇各有序凡四十卷通共序者六卷故为四十六卷也其余错乱摩防者汨作九共九篇槀饫帝告厘沃汤征汝鸠汝方夏社疑至臣扈典宝明居肆命徂后沃丁咸乂四篇伊渉原命仲丁河亶甲祖乙髙宗之训分器旅巢命归禾嘉禾成王政将蒲姑贿肃慎之命亳姑凡四十二篇今亡】辑録【因论伏生书多艰涩难晓孔安国壁中书却平易易晓或者以谓伏生口授女子故多错误此不然今古书传中所引书语已皆如此不可晓沈僴问如史记引周书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之类此必非圣贤语曰此出于老子疑当时自有一般书如此故老子五千言掇其言取其与已意合者则入之耳 问林少頴説盘诰之类皆伏生口授如何荅曰此亦可疑盖书有古文有今文今文乃伏生口传古文乃壁中之书大禹谟説命髙宗肜日西伯戡黎泰誓等篇凡易读者皆古文况又是科斗书以伏生书字文考之方读得岂有数百年壁中之物安得不讹损一字又却是伏生记得者难读此尤可疑今人作全书解必不是大雅】纂注【唐孔氏曰凡书非经则谓之传言及传论语孝经正谓孝经论语是传也汉武帝谓东方朔云传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又汉东平王云与其太师防书云传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又成帝赐翟方进防书云传曰髙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是汉世通谓孝经论语为传也闻金石丝竹之音惧其神异乃止不敢坏宅或曰孔子子孙虽遭壊宅而不废礼乐之常如汉兵欲屠鲁而犹闻诵声共王所以有感而不坏宅也马永卿问刘元城曰前汉儒林传云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窃恐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