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释

  
  【唐以前古注】皇侃《义疏》(下简称《皇疏》):曰者,发语之端也。许氏《说文》云:“开口吐舌谓之为曰。”(按今《说文》无此文。)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十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一就身中者,凡受学之道,择时为先,长则扞格,幼迷昏。故《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既必须时,故《内则》云“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计,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并是就身中为时也。二就年中为时者,夫学随时气则受业易入。故《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也。春夏是阳,阳体轻清,诗乐是声,声亦轻清。轻清时学轻清之业则为易入也。秋冬是阴,阴体重浊。书礼是事,事亦重浊。重浊时学重浊之业亦易入也。三就日中为时者,前身中、年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修习不暂废也。故《学记》云“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也。今云“学而时习之”者,时是日中之时也。
  
  【集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余论】《朱子文集》(《答张敬夫》):学而,说此篇名也。取其篇首两字为别,初无意义。但学之为义,则读此书者不可以不先讲也。夫学也者,以字义言之,则己之未知未能而效夫知之能之之谓也。以事理言之,则凡未至而求至者,皆谓之学。虽稼圃射御之微,亦曰学,配其事而名之也。而此独专之,则所谓学者,果何学也?盖始乎为士者,所以学而至乎圣人之事。伊川先生所谓“儒者之学”是也。盖伊川先生之言曰:“今之学者有三:辞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尹侍讲所谓‘学者,所以学为人’也。学而至于圣人,亦不过尽为人之道而已。”此皆切要之言也。夫子之所志,颜子之所学,子思、孟子之所传,皆是学也。其精纯尽在此书,而此篇所明又学之本,故学者不可以不尽心焉。毛奇龄《四书改错》:学有虚字,有实字。如学《礼》、学《诗》、学射、御,此虚字也。若志于学、可与共学、念终始典于学,则实字矣。此开卷一学字,自实有所指而言。乃注作“效”字,则训实作虚,既失既诂字之法,且效是何物,可以时习?又且从来字学并无此训,卽有时通“效”作“效”,亦是虚字。善可效,恶亦可效。《左传》“尤人而效之”,万一效人尤,而亦习之乎?错矣!学者,道术之总名。贾谊《新书》引逸《礼》云:“小学业小道,大学业大道。”以学道言,则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也。以学述言,则学正崇四术,凡春秋《礼》、《乐》,冬夏《诗》、《书》皆是也。此则学也。黄式三《论语后案》(下简称《黄氏后案》):学谓读书,王氏及程子说同。朱子注学训效者,统解字于第一学字之中,如“孰为好学”、“弟子不能学”、“愿学”、“学道”,必训为效而始通。其引程子说学为读书,时习为既读而时思绎,则此章之正解。黄直卿《语录》甚明。此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虽曰未学,必谓之学”,下篇学、思对言,学、问对言,好学、忠信对言,博学、约礼对言,文学德行对言,学《易》、学《诗》,学《礼》皆谓读书,而又斥“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之佞。盖学者所以学圣人之道,而圣人往矣,道在方策也。刘逢录《论语述何》:学谓删定《六经》也。当春秋时,异端萌芽已见,夫子乃述尧舜三王之法,垂教万世。非是则子思所谓“有弗学”也。焦循《论语补疏》:当其可之谓时。说,解悦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时也。“求也退,故进;由也兼人,故退”,时也。学者以时而说,此大学之教所以时也。
  
  按:“学”字系名辞,《集注》解作作动辞,毛氏议之是也。惟其以后觉者必效先觉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观于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门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孔子独称颜渊,且以不迁怒、不贰过为好学,其证一也。孔子剟又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其答子张学干禄,则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是可知孔子以言行寡尤悔为学,其证二也。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证三也。
  
  【发明】《焦氏笔乘》:李修平曰:“宣和庚子,某人辟雍。同舍赵孝孙仲修,伊川先生高弟赵彦子之子也,于某有十年之长。辛丑春同试南宫,仲修中选,而某被黜。仲修勉之曰:‘公盛年一跌何伤,姑归读书可也。’某意不怿。赵曰:‘公颇读《论语》否?’卽应之曰:‘三尺之童皆读此,何必某。’仲修笑曰:‘公卽知读此,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者为学?’某茫然不知所对。仲修徐曰:‘所谓学者,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絺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既欲学圣人,自无作辍。出入起居之时,学也。饮食游观之时,学也。疾病死生之时,亦学也。人须是识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方可以学圣人。’某闻其言,顿若有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考异】陆德明《论语释文》:“有”,或作“友”,非。《白虎通辟雍篇》引《论语》曰:“朋友自远方来。”阮元《论语校勘记》:郑氏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是旧本皆作友字。臧庸《拜经日记》:《白虎通辟雍篇》:“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曰‘朋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易蹇》正义、《周礼司谏》疏并引郑康成此注云:“同门曰月,同志曰友。”考班孟坚引用多为《鲁论》,包郑所注亦《鲁论》,然则《鲁论》旧本作“朋友自远方来”,陆氏所见本“有”作“友”,正与班郑等合。特“友”字当在“朋”下,何晏作“有朋”未知所据。所采《包注》原本当亦有“同志曰友”一句,因经作“有”,故节之。洪颐煊《读书丛录》据《文选》陆机《挽歌》“友朋自远方”李善注引《论语》为证,谓“有”当作“友”。武亿《群经义证》:《释名》:“友,有也,相保有也。”友、有同用,或作“友”,与古传本合,未可云非。卢文弨《释文考证》:《吕氏春秋贵直篇》“有人自南方来”,句法极相似。陆氏谓“作‘友’非”是也。
  
  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论语类》谓包为《鲁论》,作“有朋”;《周易蹇》正义引郑玄《注》并解“朋友”。陆德明《释文》云:“郑校周之本,以《齐》、《古》读正凡五十事。”凡与《鲁》异而不言从《古》者,《齐》、《古》同也。然则作“有朋”者,《鲁论》也。作“朋友”者,《齐》、《古论》也。
  
  【考证】宋翔凤《朴学斋札记》:《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弟子至自远方,卽“有朋自远方来”也。“朋”卽指弟子。故《白虎通辟雍篇》云:“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曰‘朋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孟子》:“子濯孺子曰:‘其取友必端矣。’”亦指友为弟子。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同门曰朋。”此是古注,自《说文》及《诗注》、《左传注》、《公羊传注》皆然。《周礼大司徒》郑注“同师曰朋”,便不如同门之当。盖朋友是门户之名,凡曰朋党,曰朋比,比是乡比,党是党塾,皆里门闾户学僮居处名色。故朋为同门,此是尔,不可易也。大抵学中境次,从党庠肄习之后,既已分开,又复来合,致足娱乐。与《学记》所云“敬业乐羣”,《檀弓》所云“离羣索居”,正可比观。盖以离为苦,则必以合为乐也。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下简称潘氏《集笺》):“朋”,《说文》以为古文“凤”,云:“凤飞,羣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刘氏《正义》:“自远方来”者,《广雅释诂》:“自,从也。”《尔雅释诂》:“远,遐也。”《淮南兵略训》:“方者,地也。”《礼表记》注:“方,四方也。”《尔雅释诂》:“来,至也。”并常训。《学记》言学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然则朋来正是学成之验。“不亦乐乎”者,《苍颉篇》:“乐,喜也。”与“说”义同。《易彖传》:“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兑者,说也。《礼中庸》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此文“时习”是成己,“朋来”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验己之功修,又以得教学相长之益,人才造就之多,所以乐也。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亦此意。
  
  【集解】包咸曰:“同门曰朋。”
  
  按: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少为诸年,倡鲁《诗》、《论语》。举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拜谏议大夫,五年,迁大鸿胪。事迹详《后汉书儒林传》。《皇疏》作“苞咸”,“苞”、“包”二字古通,当依《汉书传》作“包”。何晏《论语集解》云:“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然则包氏所为章句,盖用禹说。惜全书久佚,隋、唐《志》皆不及着目,今惟《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二卷。(此注《文选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引作《郑注》,未知孰是。)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江熙云:君子以朋友讲习,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远人且至,况其近者乎?道可齐味,欢然适愿,所以乐也。
  
  按:《隋书经籍志》有《集解论语》,江熙撰。《唐书艺文志》作江熙《集解》,并云十卷。熙《晋书》无传。据《册府元龟》,知其字太和,为兖州别驾。他无可考。《皇疏序》称熙所集《论语》凡十三家,取从说以成书,故以《集解》为名。《邢昺疏》引二节,知此书宋初尚存,今佚。玉函山房有辑本十卷。观此则有晋一代之说《论语》,其同异得失略备于兹矣。
  
  【集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别解】俞樾《羣经来议》:《释文》曰:“‘有’或作‘友’。”阮氏《校勘记》据《白虎通辟雍篇》引此文作“朋友自远方来”,洪氏颐煊《读书丛录》又引《文选》陆机《挽歌》“友朋自远来”证旧本是“友”字。今按《说文方部》:“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故方卽有并义。《淮南泛论篇》曰“乃为窬方版”,高诱注曰:“方,并也。”《尚书微子篇》曰:“小民方兴。”《史记宋世家》作“并兴”,是“方”、“并”同义。友朋自远方来,犹云友朋自远并来。曰友曰朋,明非一人,故曰并来。然则“有”之当作“友”,寻绎本文卽可见矣。今学者误以“远方”二字连文,非是。凡经言“方来”者,如《周易》“不宁方来”,《尚书》作“兄弟方来”,义皆同。
  
  【余论】《论语述何》:《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才乎?”《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阮元《揅经室集》:此章乃孔子教人之语,卽生平学行始末也。故学必兼诵行,其义乃全。《注》以习为诵习,失之。朋自远来者,孔子道兼师儒。《周礼司徒》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各国学者皆来从学也。盖学而时习,未有不朋来。圣人之道不见用于世,所恃以传于天下后世者,朋也。潘氏《集笺》:《史记孔子世家》云:“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卽“有朋自远方来”也。
  
  按:阮氏、潘氏此章贴孔子自身说,虽系创论,但非别解,故入之《余论》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考证】《礼哀公问》:“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白虎通号篇》:“或称君子者,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集解】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凡不载何人说者,皆何晏之词。下仿此。)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有二释: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又引李充云:愠,怒也。君子忠恕,诲人不倦,何怒之有乎?明夫学者,始于时习,中于讲肄,终于教授者也。
  
  按:《晋书文苑传》:“充字宏度,江夏人。官著作郎。”《七录》载充《论语释》一卷,至隋已亡。《隋书经藉志》别有《论语》十卷,晋著作郎李充注。《唐书艺文志》并同。而《宋史艺文志》不载,今佚。玉函山房有辑本二卷,兹录之以备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