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点睛补注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即是吾不欲观之意。非是观其得失。
  
  【补注】哭泣尽情。哀之浅者也。念佛送终。求佛接引。出轮回。生净土。哀之深者也。孔子易传。言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可知死者精气。不死者灵魂。变则善恶殊途。升沉远隔。若堕畜生饿鬼地狱。苦不可言。故临命终时。家人亲属。当朗诵佛号。助生净土。不宜哭泣扰其心神。陷亲苦趣。罪莫大焉。待体温已冷。神识已离。然后收敛。尽情哭泣无妨矣。愿仁人孝子。广播斯言。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以宅身。尚知以仁为美。道以宅心。反不择仁而处。何其重躯壳。而轻性灵也。
  
  【补注】西方极乐邦。众圣之仁里。得托莲花生。万倍阎浮美。楼阁七宝成。黄金为大地。思衣而得衣。思食而得食。光明照十方。寿命无量劫。不历阿僧祇。一生补佛位。不闻恶道名。何况有其实。一句阿弥陀。得此不思议。如此妙法。不肯修行。如此净土。不求往生。见佛闻法。精进不退。直至成佛。而甘居五浊恶世。甘受生死轮回。可谓智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见有心外之约乐。便不可久处长处。可见不仁之人。无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则约乐皆安。利仁。则约乐皆利。何等快活受用。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无好无恶。故能好能恶。无好无恶。性量也。能好能恶。性具也。仁。性体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千年暗室。一灯能破。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此章皆诫训之辞。若处非道之富贵。去非道之贫贱。便是去仁。便不名为君子。若要真正成个君子。名实相称。须是终食之间不违。造次颠沛不违。
  
  【补注】读不以其道为句。不以其道。而处富贵。是不处仁也。不以其道。而去贫贱。是去仁也。去仁何以为君子。欲无终食之间违仁。方便法门。无如念佛。念佛者。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译云归依。阿弥陀佛。译云无量光无量寿正觉也。本性光明寿命无量。故念佛即是念仁。闲忙无废。钝慧均能。白居易诗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念仁全凭自力。念佛兼仗佛力。故消业障。长善根。出轮回。生净土。利益尤不可思议也。净土念佛法门。若在孔子时。早入中国。必当普教修持矣。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恶不仁者。用个其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卓吾云。无以尚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正是用力力足处。盖有之矣。谓世界尔许大。岂无一日用力者。奈我未之见耳。望之之辞。好仁者。就是惭。恶不仁者。就是愧。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此法眼也。亦慈心也。世人但于仁中求过耳。孰肯于过中求仁哉。然惟过。可以观仁。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故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闻道者。如何死得。 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闻道。若知朝闻可以夕死。便知道是竖穷横徧。不是死了便断灭的。
  
  【补注】愚夫断见。谓一死百了。不知死者躯壳。不死者性灵也。有死而得苦十百千万于生者。有死而得乐十百千万于生者。不知六道轮回之苦。净土无生之乐。不知孔子此言之痛切而弘深也。朝闻道而夕死可者。闻出轮回而生净土之大道也。六道轮回者。天人神为三善道。畜鬼地狱为三恶道。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便知轮回六道之无常。地狱种种惨苦之难受。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便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大愿。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庄严。佛法难闻。人身难得。生死事大。瞬息无常。当以如恐不及之心求之。若迟疑不决。以待来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可不哀哉。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当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参看。便见圣贤学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义之与比。正所谓时措之宜。却须从格物慎独来。若欲比义。便成适莫。义来比我。方见无适莫处。比义。则为义所用。义比。则能用义。比义。则同告子之义外。便成袭取。义比。则同孟子之集义。便是性善。当与赵州使得十二时。坛经悟时转法华并参。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见德者。不见有土。见土者。不见有德。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惠者。不见有法。此皆独喻于怀。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卓吾云。何利之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能以礼让。不但用得礼。亦为得国。不能以礼让为国。不但治不得国。亦用不得礼。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此对治悉檀。亦阿伽良药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证。正是指点初心。须向一门深入耳。忠恕真实贯得去。亦是有个省处。乃能如此答话。然不可便作传道看。颜子既没。孔子之道的无正传。否。则两叹今也则亡。岂是诳语。
  
  【补注】一者不变之体。自二而十而百而千而万。乃至无量数。皆随缘之用。其体皆一也。全性起修。全修显性。故曰一以贯之。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尽其致。喻义。故利亦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释门中发菩提心者。世法亦成佛法。名利未忘者。佛法亦成世法。可为同喻。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方是惭愧二字实义。方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方可云尽大地无不是药。此圣贤佛祖总诀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始终只一几谏。几谏。只是敬父母。故期之以圣贤。不违不怨。只是到底敬父母。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法也。为法故游。不为余事也。不远游句。单约父母在说。游必有方。则通于存没矣。
  
  【补注】所事非主。所学非师。所交非友。所行非义。皆非方也。游必有方。所以慰亲心也。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惧处。正是知处。不喜不惧。便是不知。
  
  【补注】知父母恩深。生死事大。亲爱别离。无能免者。安得不惧。大慈菩萨偈云。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观心为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敏行。只是一事。观欲字而字。便知。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千里比肩。百世接踵。 卓吾云。有一善端。众善毕至。方外史曰。此约观心释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辱。则不能事其君。疏。则不能交其友。不数。正是纳忠尽谊之法。非为求荣求亲而已。亦非当去当止之谓。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曰非其罪。曰免于刑戮。只论立身。不论遇境。今人还知此意否。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卓吾云。把子贱来做一尊贤取友的榜样。非特赞子贱已也。
  
  【补注】为政在得人。自用则小。子贱尊贤取友故鸣琴而治。诚君国子民者之榜样也。鲁无君子者。谓在上位而不能尊贤取友。则皆窃位之小人也。斯焉取斯者。叹鲁不能用子贱相一国。而使之沉沦于下邑也。鲁之君臣。知孔子圣人而不能用。岂得谓有君子乎。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卓吾批问处云。也自负。方外史曰。只因子贡自负。所以但成一器。不能到君子不器地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不知其仁。谓佞者本具仁理。而全不自知。可见佞之为害甚也。
  
  【补注】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不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间伦下之。吾不可以不赏。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不仁可以亡国。何有于鼓。故孔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焉用佞乎。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唯其信有斯事。所以愈觉未能信也。今之硬作主宰。错下承当者。皆未具信根故耳。寡过未能。圣仁岂敢。既不生退屈。亦不增上慢。其深知六即者乎。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正为点醒子路而发。非是叹道不行。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此与下论言志章参看。便见夫子深知三人处。
  
  【补注】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贡与子路冉求公西华三子皆瑚琏也。非不器之君子。器者能有所偏。量有所限。无偏无限。斯仁矣。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之亿则屡中是病。颜子之不违如愚是药。故以药病对拈。非以胜负相形也。子贡一向落在闻见知解窠臼。却谓颜子闻一知十。虽极赞颜子。不知反是谤颜子矣。故夫子直以弗如二字贬之。盖凡知见愈多。则其去道愈远。幸而子贡只是知二。若使知三知四。乃至知十。则更不可救药。故彼自谓弗如之处。正是可与之处。如此点示。大有禅门杀活全机。惜当机之未悟。恨后儒之谬解也。
  
  【补注】二者数之对。告往而知来。见生而知灭。对待知见也。十者数之成。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往来。即无往来。即无往来。即一切往来。即生灭。即无生灭。即无生灭。即一切生灭。不二法门也。子贡于此盖已能信解。但行证不及颜渊耳。故孔子许其自知。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责宰我处。可谓雪上加霜。卓吾云。乃牵联春秋之笔。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只说枨是欲不是刚。不可以刚与欲对辨。以对欲说刚。非真刚故。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卓吾云。推他上路。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言性言天。便成文章。因指见月。便悟性天。子贡此言。只得一半。若知文字相。即解脱相。则闻即无闻。若知不可说法。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则无闻即闻。
  
  【补注】除却性道。安有文章。文章即性道之显者也。既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即非不言。不可得而闻者。闻而未信。信而未解。解而未行。行而未证之差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