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本经笺要

  第九住邪命戒
  若菩萨。身口谄曲。若现相。若毁呰。若因(自己向所得)利(养复向人说以动人心而)求(再得其)利。(养若如是)住邪命法。无惭愧心。不能舍离。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断彼故。起欲方便。烦恼增上更数数起。
  身口谄曲者。总明邪命之相。若现相者。或现奇特相。或现寒热等相。皆是身谄曲也。若毁呰者。或卜相吉凶为人说法。或高声现威。令人敬畏。皆是口谄曲也。若因利求利者。或自说功德。或说所得供食以动人心。则亦是口谄曲。或以物赠遗白衣。或贩卖出纳求利。则亦是身谄曲。故总结云。住邪命法也。不知尊重己灵。故无惭。不知仰希贤哲。故无愧。然仅云染污犯。不云失菩萨戒者。犹有菩提智愿不忘故耳。倘不悔革必招秽果。
  第十掉戏戒
  若菩萨。掉动心不乐静。高声嬉戏。令他喜乐。作是因缘。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若他愁忧。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戏。为摄彼故。欲断彼故。为将护故。若他疑菩萨嫌恨违背。和颜戏笑。现心净故。
  第十一倒说菩萨法戒
  若菩萨。作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乐涅槃。应背涅槃。不应怖畏烦恼。不应一向厌离。何以故。菩萨应于三阿僧只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如是说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声闻深乐涅槃。畏厌烦恼。百千万倍。不及菩萨深乐涅槃。畏厌烦恼。谓诸声闻但为自利。菩萨不尔。普为众生所留不染污心。胜阿罗汉成就有漏离诸烦恼。
  谓声闻阿罗汉所留不染污心。乃是成就无漏。离诸烦恼。譬如水中莲花。是不为难。今菩萨所习不染污心。以普为众生故。须要成就有漏而仍离诸烦恼。譬如火中莲花。是最为难也。设非百千万倍深乐涅槃。畏厌烦恼。何能涉有漏而不起烦恼过患耶。倘不畏厌烦恼。则是以染污心受生死果。不久必当迷失大菩提道。其为倒说甚矣。然不名为波罗夷者。亦约下中品言之耳。若决起此增上执见。便是说相似法谤菩萨藏。
  第十二不护讥嫌戒
  若菩萨。不护不信之言。不护讥毁。亦不除灭者。若实有过恶亦不除灭(护其讥毁)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实无过恶而亦不除灭(嫌疑者)。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诽谤及余恶人(横生诽谤)。若出家乞食修善因缘生他讥毁。若前人若嗔若狂而生讥毁。(不除灭者是名不犯。)
  实有过恶。固宜改过。除讥毁。设无过恶。亦宜速嫌避疑也。惟除外道恶人。嗔狂谤毁不可强除灭耳。
  第十三不折伏众生戒
  若菩萨。观众生应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忧恼而不为(利益彼)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观彼(众生)现在少所得利益。多起忧恼。
  第十四嗔打报复戒
  若菩萨。骂者报骂。嗔者报嗔。打者报打。毁者报毁。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第十五不如法忏谢戒
  若菩萨侵犯他人。或虽不故犯。令他起疑(似故触犯)者。(我则)应忏谢。(若以)嫌恨轻慢心不如法忏谢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知彼欲令作不净业。然后受者。不谢无罪。若知彼人性好斗讼。若悔谢者增其嗔怒。若知彼和忍无嫌恨心。(谢而)恐彼(反生)惭耻不谢无罪。
  第十六不受忏谢戒
  若菩萨。他人来犯。(彼则)如法悔谢。若以嫌恨心欲恼彼故。不受其忏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不以嫌恨心。性不受忏。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忏无罪。
  我嗔仇。而不受他悔。故前文结重。他犯我。而不受其悔。故今文结轻也。
  第十七嫌恨他戒
  若菩萨。于他起嫌恨心。执持不舍。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第十八贪心畜眷属戒
  若菩萨。为贪奉事。畜眷属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无贪心畜。
  若无贪心。则必审己德行堪为师否。既畜眷属能以财法二事善将护否。虽能将护。知彼依我果能增长出世业否。虽稍益彼。果于自己修行无妨损否。倘不能自他两利。仍是为贪奉事耳。可不慎乎。
  第十九贪睡眠戒
  若菩萨。懒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远行疲极。若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第二十世论经时戒
  若菩萨。以染污心。论说世(间无益之)事。经常时(而不舍离)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经常时。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见他聚话护彼(恐有嫌恨)意故。须臾暂听。若暂答他问。未曾闻事。
  第二十一不受师教戒
  若菩萨。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师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知彼人作颠倒说。若自多闻(了明性修不二之旨)有力(进修。)若先已受法。
  夫欲求定心。必须咨承师教。然后可以依教修习。未有卤莽辄自进功者也。或疑师教繁细而不直捷。故嫌恨憍慢而不肯受。则其罪及重于懒惰懈怠。今之学人可不慎哉。
  第二十二随五盖心戒
  若菩萨。起五盖心不开觉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惑也。贪欲盖者。正修禅慧之时。其心猛利思念五尘不能暂止也。嗔恚盖者。正修禅慧。其心猛利思念怨家不能暂忘也。睡眠盖者。正修禅慧。身心沉重昏昧不能自持也。掉悔盖者。正修禅慧三业散荡飘流不能自安也。掉不名盖。由掉难摄而生于悔。悔如毒箭。能障禅慧。乃名为盖。疑惑盖者复有三种。一疑法。谓此法未必能得禅慧。二疑人。谓师虽教我修禅慧法。自既未证种种禅慧何必可依。三疑自。谓我根钝障深安能修证种种禅慧。此五盖心随起一种便为大障。急须方便而开觉之。贪欲盖起。应观不净无常苦空。嗔恚盖起。应念实无我人等相。睡眠盖起。应当策励警觉经行。掉悔盖起。应当系心一处渐令调伏勿事追悔。疑惑盖起。应念佛所说法决无虚诳。师虽凡夫。能说圣法。如食母乳勿嫌面丑。如采树果勿嫌枝曲。夙根难测不可自弃。障无实性不应自暴。
  第二十三取世禅戒
  若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外道凡夫。修六行观。所得四禅。四等。四空。名为味禅。以其闇证无闻慧。地地生爱染。境界不分明故。若佛弟子依六妙门。十六特胜等修之。不过借此对治欲散。令发出世正慧。非以此为真实功德也。倘乍得禅境而生味著。则与凡外何异。必当随禅受生。退失大菩提道。岂不险哉。
  第二十四毁声闻法戒
  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萨尚听外道异论。况复佛语。不犯者。专学菩萨藏未能周及。
  第二十五背大向小戒
  若菩萨于菩萨藏。不作方便。弃舍不学。一向修习声闻经法。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前戒毁声闻法。则大小俱失。故犯属染污。此戒弃大习小。则小为大阶。故犯非染污。观此二戒。则后世之自负大乘不甘小节者。深违慈尊之训明矣。
  第二十六不习学佛戒
  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等聪明能速受学(佛经)。若已久学(佛经)不复忘失。若已思惟(佛经深)知其义。若于佛法(已曾)具足观察。(深能彻明性际之根源。而)得不动之智。(决不为外学所动)。若于日日常以二分(胜时)受学佛经。一分(劣时旁涉)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萨(虽许一分劣时旁涉外典。若复)善于世典外道邪论。(随书生见)爱乐不舍。不作毒想(不知爱见二论过患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律云。为降伏外人故。日三时中。许一时读外书。然不得随书生见。夫欲伏彼。则不宜爱乐于彼。知其不能出离生死。则应作毒想矣。
  第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若菩萨。闻菩萨法藏甚深义。真实义。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诽谤不受。言非利益。亦非是如来所说。是亦不能安乐众生。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谤。或随顺他(语生邪解)故谤。(皆悉犯也。)是菩萨若闻第一甚深义。(虽或)不(能即)生解(悟之)心。是菩萨应(当依此甚深妙义。勉强)起其信心。不谄曲心。作如是(心而)学。(应自责言。)我本不是盲无慧目。如来(具足十力)慧眼。如是随顺(上根众生。而作此第一义)说。如来(亦复更)有余说。(以逗我等浅机之人。然则若深之法若浅。皆是佛说。皆是慧眼应机。我今)云何(妄自)起谤。是菩萨(若能如是)自(知退)处。于无知之处。(而于)如是如来现知现见之法。(吾当)正(念而)观。正(信趣)向。不犯。虽非(了明实义。而亦)不解。(而亦不)谤。(故不犯也)。
  甚深义者。事理皆超情离见也。真实义者。全事即法界理。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如所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是也。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者。全理成稀有事。重重含摄不可穷尽。如所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是也。以要言之。大藏教中匪夷所思事理甚多。虽不即解。亦应仰信。不可辄生诽谤也。寄语来哲特宜慎此。
  第二十八叹己毁他戒
  若菩萨。以贪恚心。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
  自叹己德者。虽有实德。而贪心故叹也。毁呰他人者。虽有实过。而恚心故毁也。贪故叹。恚故毁。二事决不竝起。故各结轻。若以贪心。自他相形即犯重矣。惟以佛法与外道相形。则是摧邪显正。故不犯戒。又或方便调伏众生。令舍彼恶。学己之善。故亦不犯。又或因于赞毁能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则亦不犯戒也。此须真实知机。非可滥引为例。
  第二十九憍慢不听法戒
  若菩萨。闻说法处。若决定论处。以憍慢心。嗔恨心。不往听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无力。若彼颠倒说法。若护说者心。若数数闻。已受持。已知义。若多闻。若闻持。若如说行。若修禅定不欲暂废。若钝根难悟难受难持。不往者皆不犯。
  第三十轻毁法师戒
  若菩萨。轻说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毁呰。但著文字。不依实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说法之人。自有文义俱妙者。自有义妙而文粗者。自有文美而义浅者。故听法人但当依义不当依文。徜因文粗而生嗤笑毁呰其过深矣。
  第三十一不同事戒。
  菩萨有四摄法摄取众生。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今即同事摄也。
  若菩萨。住律仪戒。见众生所作以嗔恨心。不与同事。所谓思量诸事。若行路。若如法兴利。若田业。若牧牛。若和诤。若吉会。若福业。不与同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彼自能办。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义。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先许他。若彼有怨。若自修善业不欲暂废。若性闇钝。若护他人意。若护僧制。不与同者不犯。
  是中兴利田业牧牛等事。则惟是在家菩萨应同。若行路和诤吉会福业等事。则出家菩萨亦应同也。不犯有十二种。各一若字为句首可知。
  第三十二不看病戒
  若菩萨。见羸病人。以嗔恨心不往瞻视。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无力。若教有力心随顺病者。若知彼人自有眷属。若彼有力自能经理。若病数数发。若(彼人)长病。若(自己)修胜业不欲暂废。若(自己)钝根(于佛法中)难悟难受难持。难(于事)缘之中安住(一心而不散乱。恐妨己行。而不看。)若先看他病。如(看他人之)病(犯及不犯既尔。若既不往看他人之)穷苦者。(犯及不犯)亦尔。
  难缘中住唐译云。难于其中缘心而住。谓闇钝之人虽复系心一境。难得心住一缘也。余并可知。
  第三十三不谏恶人戒
  若菩萨。见众生造今世后世之恶业。以嫌恨心。若不为(彼心)正(法开)说(令改恶业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智。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识。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为以正法说。于我增恨。若为(正说必)出恶言。若(为正说必)颠倒作为。若(彼与我总)无爱敬(说必不受)。若复彼人性弊(忄*龙)戾。(与说非但不能调伏顺法而行。而且反得与我增恨)。
  能招现报。名为今世恶业。能招生报后报。名为后世恶业。又杀。盗。淫。妄等。名为今世恶业。愿求人中天上五欲长寿而修施戒禅等。名为后世恶业。前之恶业。由于异熟果愚。应为正说世间因果。后之恶业。由于真实义愚。应为正说出世因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