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印光法师文钞
印光法师文钞
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代撰)
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随自意三昧校正重刻序
石印普陀山志序
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
募设千僧斋序(代在家善人作)
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代王弘愿作)
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总序
重刻安士全书序一
重刻安士全书序二
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
四书蕅益解重刻序
法华入疏序
普贤行愿品疏钞撷序
金刚经次诂序
金刚经线说铸板流通序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重刻序
拣魔辨异录重刻序
拣魔辨异录石印序(代企觉居士赵希伊作)
三十二祖传赞序
净业良导序
佛学初阶序
释教三字经序(代明天启时,蜀东忠州聚云寺,吹万老人释广真作。)
刘圆照居士摸象诗序(以彼作(照)图章故开端画一圆相)
佛学述要铸板流通序
格言联璧重刻序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普济禅寺打交盘万年簿序(代了余和尚作,但打交盘未改十方)
别庵统祖新公堂序(代茂量师作)
眠云公堂序(代法雨书记僧作)
通智法师公堂序(代悟开大师作)
立山老人派下子孙公堂序(代开如和尚作)
募建药王篷序(代撰)
法雨寺万年簿序(代开如和尚作)
化闻老人公堂序(代开如和尚作)
白华庵法谱序(此系悬叙下叙事不录)
香积会斋僧规约序
圆通庵万年簿序(代永悟和尚作)
永悟和尚公堂序(代本人作)
初机净业指南序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重刻序
修正管理寺庙条例并护教文稿序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序
厦门流通佛经缘起序
法如庵万年簿序(节录悬叙)
傅大士传录序
观河集重刻序
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
佛光月报序
募修云谷禅师塔院序
西方公据重刻序
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阿弥陀经直解序
十三经读本序
以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诫神勿享肉食序(代安徽黟县卢智睿居士作)
扬州普照寺同戒录序
重刻水陆仪轨序
金山江天禅寺传戒序
鄞县至邱隘镇修诸桥梁征信录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净土释疑序
京师第一监狱于甲子元旦普说三归五戒序
金刚经石刻序
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
心经浅解序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缘起序
教观纲宗释义纪重刻序
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学研究丛书序
金刚经功德颂序
儒释一贯序
近代往生传序
慈悲道场忏法随闻录序(俗称梁皇忏)
因果录序
生西金鉴序(后改作净土清钟)
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归宗精舍同修净业序
台湾佛教会缘起序
吴淞佛教居士林发隐序
佛化随刊序
佛川敦本学校缘起序
千佛图颂并序
佛法要论序
普陀体仁施棺会缘起序
三圣堂万年簿序
蔡伯伦居士嘤鸣集序
教诲浅说序
横超莲社缘起序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重刻木板序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寿康宝鉴序
归心堂跋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石印异僧守松草书心经跋(以字迹相连不能割裂故未印)
清世宗御制普陀法雨寺碑文跋(乙卯年代赵希伊作)
六度室跋(代唐烋子作)
心归净处跋(与刘智空居士作)
项伯吹先生定海县监狱讲经参观记跋
往生论注跋
大总统教令管理寺庙条例跋
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
闻经室跋
信愿念佛决定往生浅说跋
莲荣堂跋
邓璞君义庄跋
释迦如来真身舍利来仪记(代撰)
释迦如来玉像来仪峨嵋山万年寺毗卢殿记(代撰)
陕西南五台山大觉岩西林茅篷专修净业缘起记
书华严经讼过记(代宽慧师作)
重修普陀太子塔兼造荷华池栏杆碑记(代了余师作)
普陀海岸道头创建水泥牌坊重修回澜亭碑记(代了余师作)
无著老人创建常明庵缘起碑记(代化宏师作)
砌普陀山仙人井功德碑记(代戒如作)
江苏兴化刘庄场贞节净土院碑记
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乌程周梦坡居士夫人诞期放生碑记
循陔小筑发隐记
佛顶山路旁造铁栏杆碑记(代文质和尚作)
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常明庵万年念佛会碑记
普陀普济寺化身塔记
普陀法雨寺化身塔记
镇海李太夫人燃灯照海记
重修百丈大智怀海禅师塔院记
重造小白岭五佛镇蟒塔功德碑记(代撰)
金陵妙悟律院垂裕记
甲寿径缘起碑记
九江居士念佛林莲社缘起碑记
五台山秘魔岩中庵石窟接引佛装金记
岳运生居士往生记
汪含章夫人往生记
徐母杨太夫人生西记
陆西林居士感应记(民国十五年孟秋)
乌尤山寺新建藏经阁记(山在四川嘉定乐山县)
乌尤山普同塔记
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
创建西方三圣殿功德碑记(代华德师撰)
螺头庙东照寺重修地母庙碑记
今彩大师往生记
赵尊仁居士往生记
沙健庵居士往生记
沈翊仙居士脱难记
永春重修东关桥观音灵感记
潮阳佛教分会演说一(代了清师作)
潮阳佛教分会演说二
潮阳佛教分会演说三
潮阳佛教分会演说四
味精能挽劫运说
岳步云为亲所设佛堂说
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
息灾卫生豫说
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
普劝戒杀吃素挽回劫运说
冯平斋宜人事实发隐
康母往生纪念册发隐(为康寄遥作)
江母郭太夫人西归事略发隐
陈了常优婆夷往生事迹兼佛性发隐
大慈悲室发隐
马母姚夫人往生事实发隐
曹云荪了义居士捨宅为念佛林发隐
裘焯庭先生与其夫人双寿序发隐
孙母林夫人事实发隐
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慈悲镜发隐
唐氏先茔附青莲尼塔发隐
唐孝子祠校发隐
广东高州佛学研究会缘起(代何剑菁作)
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
常斋会题词并缘起
乐清柳市募建净土堂缘起
请净权法师讲法华经启(代法雨监院作)
请净权法师讲弥陀疏钞启(代法雨住持作)
宁波功德林蔬食处开办广告
启建水陆寿筵小参(代友人)
对灵小参(代撰)
启建水陆对灵小参(代友人)
定海张总戎荐亲对灵小参(代撰)
祭盛寅怀文(代了余师作)
祭韩山曦居士文(代法雨常住作 居士品行端方为商界中冠)
阿弥陀佛像赞
胡嘉科祭祖母文(代撰)
疯僧像赞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首像赞
净土问答并序
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示某比丘尼(系世家妇出家者 代友人作)
戒堂小食榜
幽冥戒牒
示陈生
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昭文古会杀生致祭辩讹(即安徽黟县祭昭明太子之会)
世界佛教居士林新林落成颂
募刻华严经普回向颂
题憨山大师六咏手卷(契真系李国松法名)
题心佛阁
题明心见性之斋
题仙佛合宗处
为梨园会首某上堂
大云月刊出版祝词
东瀛佛教会来山欢迎词
李母黄太夫人墓志铭
潘对凫居士望七大庆颂
王欣甫居士懿行颂
王母蒋太夫人西归颂
蕴空张夫人西归颂(本名蕴宣 法名蕴空)
王母杨太夫人懿行颂
龚圆常夫人写经瑞应颂
金刚经劝持发隐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发隐
嘉言录题词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集解题词
泥金绘像普门品颂
附录
念佛三昧摸象记
劝毁淫书说
戒烟神方(千万不可加一味药,加则不灵。)
原跋
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附)
印造经像之机会
印造经像之方法
发愿文之程式
写时画时之注意
阅览佛学经书翻动时减少罪过之注意(附)
唐义净三藏法师西域取经诗(附此以见闻法之幸)
附录安士全书印造经文发明
附录证通法师西资社同誓文
普为现在印送受持以及永远展转流布增广文钞者回向颂曰
卷一\书一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戊戌年稿。教行理三,唯约教论。今以教理约教,行果约机,谓依教理以起行,行满方克证果也。)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捨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捨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自兹厥后,佛法渐衰。加以国家多故,则法轮几乎停转。虽有知识,各攻其业。以力不暇及,置此道于不问。有谈及此事,闻者若将浼焉。幸有一二大心缁白,刊刻流布。令祖教不灭,使来哲得闻,实莫大之幸也。弟以阐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业洪深。故于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颇生信向。十余年来,悠悠虚度,毫未得益。但自西徂东,由北至南,往返万余里,阅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伏愿和尚发菩提心,宏扬此法。倘净土经论,尽皆通彻,则何幸如之。若或未尽钻研,或恐违背本宗,不敢称性发挥,当权将宗教两门工夫,暂时歇手。凡有阐扬净土者,平心和气读之。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毫芥蒂。必究佛祖偏赞之所以,四众遵违之利害。则不被门庭隔碍,而敢于一切禅教律人前,称性发挥,无复畏惮矣。然净土书多,最要唯十要。十要中断疑生信,尤推或问,直指,合论,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其外净土圣贤录,历载诸菩萨祖师居士妇女,及恶人畜生往生事迹。读之则知历代禅教律诸四众求生净土,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而龙舒净土文,言浅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书。若欲普利众生者,此书万不可忽也。弟昔遇善子平者言,寿不过三十八,今适满其数。恐无常倏至,所以专持佛号,预待临终。设无常果至,则后会无期。兼欲雪在家毁谤佛法之罪,故不避忌讳,略採野芹,献于饱餐王膳大富长者座下。祈悯而纳之,福我秦邦。提永明之正令,遵莲池之遗规。使自他同出生死,幽显共生西方。则净土兴而宗风不坠,众生福而国运常亨。所谓移花赚蝶至,买石得云饶。书此大旱望雨之诚,用卜同归莲邦之庆。祈垂海涵,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与友人论校经纲要书
与友人论校经纲要书
佛经义理无穷,随人所见,各自著述。只一经也,别圆终顿,所判不同。因缘观心,所释各异。况复后世禅道大行,人皆乐闻直指之说,谓其亲切痛快,易于得益。由是多有以祖意释经意,挽佛说徇己说。抹除事相,专谈本分。或以机锋为转折,或以表法为通关。但能不背心宗,皆堪辅弼佛说。纵不能普被三根,称佛本怀。亦可以各利一类之机,令其就路还家。又显经义幽远,佛理圆通。法法归真,头头合道。良以者个如太虚空,杳无疆界,不妨随人所住,以分南北西东。如摩尼珠,非青黄赤白等色,而复遇青现青,逢黄现黄。青黄虽非本色,本色不离青黄。倘欲离青黄以觅本色,非蕴空大士不可。如李长者之华严论。憨山之法华击节。曾凤仪之三宗通。及禅家以念佛作话头看,以净土依正作本分说等。不得律以教家常格,谓为错讹而稍加更改。以彼另属一宗,揽一切法指归向上。设一更改,于本注前后血脉隔断。又不能于教理始终意义吻合。一经稍改,两途俱失。剜肉作疮,有损无益。还他本来面目,流通后世。譬如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尽忠行孝,俱振纲常耳。以师在海山,言憨山所注法华,有不合经旨处,以憨山多约本分作直指之谈故也。又校经一事,甚不容易。恐师无暇及此,委任他人。须有出格见识,十分细心,再三详审,勤加考稽。方可一正讹谬,令其芜秽尽除,天真彻露。否则宁可依样画葫芦,庶不至大失其本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