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清 自融撰、性磊补辑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清自融撰性磊补辑
十五卷
南宋元明僧宝传序
有传教则必有传人。有传人尤必有传书。盖教者道之所由行也。人者教之所由兴也。书者前人之所由□□。□□□所由镜也。是以大道弥沦。□□□。□□得一二人焉。为之眼目。犹贫□□□。□客衣珠。亦终于迷惘而已。苟得其□□。然承当大事。而幻躯易尽。实行就湮。如优昙千年一现。后此何由踵□。所以儒者勒之。传志论赞。以垂来兹。其书传则其人传。其人传则其教始传也。大慈之入震旦也。虽云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然而列祖相承。诸宗嗣起。其入道之机缘。登坛之提唱。与涅槃之证据。至今犹若目睹此。觉范僧宝一编。与大川会元。同为梵林之龟鉴也。自是以降数百年来。音徽渐邈。幻津融大师者。为天童密云和尚之孙。弘觉禅师之嗣。志趋刚果。机用弘通。建光明无畏之幢。紫箨之屦常盈。瑞云之竿复竖。予时避乱缑城。特谒老人山中。昕夕咨益。备悉婆心。虽经臣之见智海犹多未解。而死心之于山谷。则真第一相为矣。因得披读所续南宋元明僧宝传。旨深义朗。词博论该。昔范蔚宗谓。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举而似之。洪公之后有融翁。殆即子长之后有孟坚。与末季乌藤白拂。滥觞已极。塔铭行实。称述过情。乃前传所编。仅八十一人。续传亦不逾九十七人。诚慎之也。使诸方有所征信不浮。则悬帝网之珠。光光互映。割师子之乳。滴滴皆真。绍往开来。祖焰重辉。岂独如迁固之以史才见长哉。闻丁未秋。紫箨一炬老人。寝室独存。传稿亦飞入竹林获兔。信乎。弘教苦心。为龙天八部护持。而其人其书之传。固当无尽时矣。谨盥手为之序。
康熙丁巳孟秋望日。佛弟子闽莆林友王和南题于瑞云之禅月峰。
南宋元明僧宝传序
人以文传。文以时贵。其时为人不可忽之时。其文为时不可少之书。广润幻津禅师。常续南宋元明僧宝一传。是矣。予因受政缑城间。尝私取而观之。其书时之法。以宋室南迁。禅林刹竿亦俱南指。初政和间。有国者崇道而抑佛。自称道君皇帝。以天下僧流。蓄发加冠。号为德士。居道之右。及道君蒙尘佛。教复遭北金兀术魔灭。凡在北丛林。无不秽辱焉。然幸禅宗知识。早图南隐者。若不闻也。斯传始自建炎丁未。历毕宋世。应元主运而再兴。又毕元顺逊代。明之高帝成祖。昌隆法域。而沿流不止。于顺治丁亥。共五百二十一年。非人之不可忽时乎。书人之法。始是佛灯珣。盖珣入寂于南宋之初。乃至虎丘大慧密庵无准中峰海舟密云悟雪峤信。为临济一宗。以弘智真歇自得晖全一温天童如净雪窦无印寿昌显圣博山来辈。为洞上一宗。其断桥云门两宗。无不错综其间。非时不可少之人乎。以人若此。以时若彼。其传志之于功。与获麟春秋铁函心史。今古同揆。皆感时愤事。不得已而作之。大有关于道法之替兴。宗绪之绝续。为不刊之书也。岂时节人文可同日语哉。予特序之。以征其志。且表其功云 古闽霍童崔秉镜。
南宋元明僧宝传序
祖道东来。不立文字。正法眼藏。以心印心。如一灯传灯灯续焰。世俗未免有起而疑之。仲灵嵩禅师。不获已。乃撰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上之有国者。辄颁信于天下。由此综集传灯之书。亹亹间出。其文不一且繁。譬犹西竺分律部之为五。合而元之本乎一。禅师大川撮诸纲领。灯会其元。会元之出。灯史定矣。灯史既定。则所有言句。莫不起疴拯溺。更何疑滞而不冰泮乎哉。又觉范洪禅师。尝述僧宝传。以为载之空言。莫如见其始终行事。而深切著明也。自嘉祐至政和。据师座者垂千辈。仅八十一人入其章次。其文[打-丁+亥]而精。圆而劲。合撒语之。则诸纲目无有弗备。所备者。祖师大统不易之道也。逮洪公之后。建炎以来。惟济洞二宗法化于世。适明季英灵一时杰出。复有继续统灯之刻出焉。之刻出。其近古之参差疑滞。似又莫能释而定之。何也。其未有得于川之融览洪之博综乎。否则犹有所待而后定之乎。如近刻以海舟慈。先参万峰。暮龄方谒东明旵。盖万峰谢世于洪武辛酉。慈于洪武甲戌年。始生蜀之成都余氏。投大隋山出家。名永慈。年二十八。东谒旵。得法后陆沉牛首。晦迹全焦。四十四岁。开法东山。阅三载。旵公没。旵以衣偈差东明。住持明白庵。送至东山近刻以海舟名普慈。出常熟钱姓。脱白破山。年七十余。方见旵讹哉。明矣。或字经三写。乌焉成焉与。或别有所出。同其名号者耶。余以此质之大方。俱以近刻为然。复请天童吾师弘觉忞老人。吾师出智瑄智玺所立海舟永慈禅师道行碑示予。予疑始决。第不敏因采考宋建炎。以至明末五百岁尊宿。不可唐捐之实录。将成帙。付弟子性磊。令拾遗补辑。共九十七人。目之南宋元明僧宝传。俟命世贤明削而定之。余何敢专焉。紫箨沙门自融自序。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目录
(此刻不论宗系惟书法化时代。始自建炎丁未。至顺治丁亥。凡五百二十一年)。
卷一
佛灯珣禅师 圆通真际止禅师
智通深禅师 龙牙才禅师
(补辑)性空普庵主 (补辑)龙翔竹庵圭禅师
卷二
(补辑)祖奇二首座 护国此庵元禅师
或庵体禅师 (补辑)文殊道禅师
(补辑)宏智觉禅师 真歇了禅师
卷三
虎丘隆禅师 应庵华禅师
(补辑)大慧杲禅师 径山大禅明禅师
(补辑)育王裕禅师 (补辑)道场全禅师
(补辑)华藏权禅师
卷四
(补辑)道场辨禅师 (补辑)乌巨雪堂行禅师
慈化普庵肃禅师 天竺[仁-二+幻]堂仁禅师
(补辑)瞎堂远禅师 湖隐汉颠书记
卷五
密庵杰禅师 育王堪禅师
(补辑)华藏民禅师 (补辑)径山印禅师
道林渊禅师 白杨顺禅师
径山涂毒策禅师
卷六
松源岳禅师 净慈云禅师
灵隐善禅师 龙济鍪禅师
净慈自得晖禅师 北涧简禅师
卷七
径山无准范禅师 别山智禅师
净慈断桥伦禅师 径山冲禅师
天目礼禅师 天童如净禅师
(补辑)上都华严全一温禅师
卷八
北平庆寿简禅师 径山高禅师
灵云铁牛定禅师 说堂闇禅师
匡庐一山万禅师 高峰妙禅师
卷九
中峰普应本国师 仰山佛智熙禅师
笑隐欣禅师 雪窦无印证禅师
断崖义禅师
卷十
元叟端禅师 石屋珙禅师
径山虚舟度禅师 孚中信禅师
楚石愚庵梦堂三禅师 古梅友禅师
卷十一
伏龙千岩长禅师 (补辑)龙池宁禅师
(补辑)金璧峰禅师 (补辑)乌石愚禅师
(补辑)古鼎铭禅师 天界金禅师
性原明禅师
卷十二
(补辑)雪峰逆川顺禅师 万峰禅师
虚白旵禅师 东山海舟慈禅师
(补辑)福林度禅师 瑞岩恕中愠禅师
(补辑)松隐茂禅师
卷十三
(补辑)斗峰璋禅师 季潭泐禅师
天界慧昙禅师 (补辑)海门则禅师
云居呆庵庄禅师 楚山琦禅师
卷十四
随州龙泉聪禅师 笑岩宝禅师
(补辑)龙池幻有传禅师 (补辑)幻也慧禅师
法舟济禅师 (补辑)敬畏空禅师
寿昌经禅师
卷十五
博山来禅师 湛然澄禅师
天童密云悟禅师 磬山修禅师
雪峤信禅师
(拾遗)忠州聚云吹万真大师
南宋元明僧宝传目录(终)。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紫箨山沙门自融撰
门人性磊补辑
闽莆林友王较 订
佛灯珣禅师
禅师名守珣。号佛灯。出吉安州施姓巨族。早岁弃家。得道于太平佛鉴勤公。珣初参广鉴瑛不契。竟谒佛鉴。佛鉴孤硬难入。珣乃封其衾而矢曰。此生不悟。不展此也。于是昼坐宵立。逾七七日。惫甚。适佛鉴垂语曰。森罗万象一法所印。珣踊跃便出法堂。即投灵云。见桃花颂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佛鉴曰。如何是灵云不疑处。对曰。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曰玄沙道未彻在。那里是未彻处。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佛鉴喜之。会佛果至。鉴称珣见处稳实。且曰。此子自治。严刻密室。如对大宾。后当有造。佛果佯诺。乃私招珣游山。偶到一潭。佛果推珣落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对曰。潭深鱼聚。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佛果乃大笑。宣和改元。诏佛鉴住蒋山。佛果移书与鉴。必以珣首蒋山众。由是湖海知名。建炎间。住天圣。开堂时。内翰王公问。三圣逢人则出话。珣笑曰。公曾阅诗否。曰馆务之暇何所不览。珣曰。诗云。湖光潋滟晴遍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王公乃大称。珣于朝待制潘良贵。尝以南泉斩猫话。请益于珣。珣曰。如今士夫说禅说道。秖依著义理便快活。似将钱买油糍。吃了便不饥。其余便道。是瞒他亦可笑也。贵领旨后。以居士身。弘珣之道。珣迁何山。晚居天宁。每怜学者根器不妙。委曲援引。如瓶泻秋河。间有窃议。不遑恤也。尝举婆子烧庵话曰。大凡扶宗立教。须是其人。你看他婆子。虽是个女人。宛有丈夫作略。二十年蓰油费酱。固是可知。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直得用尽平生腕头气力。自非个俗汉。知几洎乎巧尽拙出。然虽如是。诸人要会么。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心。又举沩山一日见野火。乃问道吾。还见火么。曰见。沩曰。从何处起。曰除却经行坐卧。请师别致一问来。沩山休去。乃曰。连天野火了无涯。起处犹来辨作家。眼里瞳人双翳尽。面前遍界绝空花。道吾老也堪夸。且道毕竟从甚处起。汲水僧归林下寺。待船人立渡头沙。有僧问宾中宾。珣答。客路如天远。候门似海深。宾中主。珣答。长因送客处。忆得别家时。主中宾。答相逢不必问前程。主中主。答一朝权祖令。谁是出头人。僧曰。向上宗乘又如何。珣曰。大海若知足。百川应倒流。又尝谓众曰。兄弟若有省悟处。不拘时节。须来露个消息。会雪夜有僧。直扣丈室。珣起秉烛。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决疑情。因甚威仪不具。僧顾衣裓。珣便逐出。绍兴甲寅。从天宁归鄣南告寂。侍者请遗偶。珣曰。不曾做得。即逝火浴。舌根不坏。塔于宝应院。珣初在庐山日。有僧彦威。冬月用荻花絮纸衣。珣见大嗔曰。你少年辄求温暖如此。岂有心学道耶。威大惊。退问兄弟。时堂中有荻花衣者。才三四人。皆年七十余矣。
赞曰。佛灯于七七之际。顿了大事。圆悟尚剥啄之。何也。如海底珊瑚。不以铁纲举而出之。焉得珍灼于人间世哉。然佛灯以清简之风震一世。足征其源。亦不愧也矣。
圆通真际止禅师
德止禅师者。世居历阳金紫。徐闳中之季子也。法绍宝峰阐提照禅师。照为简州人。妙龄游方。谒芙蓉楷公于大洪。有得而去。及楷公辞大观之诏。而婴难。照自三吴急趋从之。于途中大悟。楷公遂以投子之谶而系照。是照与丹霞淳辈为伯仲。淳之视师。犹子也。是师与真歇了宏智觉。又雁行焉。师生十岁。不肯知书。多私夜坐。喜公昼寝。其父戏目师。为懵然子。然师双瞳绀碧。神光射人。出语间合圣诰。其父又钟爱之。异于诸子。尝称于门客曰。吾懵然不懵也。师弱冠梦异僧授偈四句。已而有以南安岩主像遗之者。其傍所载。即向梦所授之偈也。自是持念不忘。一切世典过眼即罢之。年二十。随父任漕西洛。每闭阁凝坐。或连朝不许进食。人俱怪其所为。一夜拟吹灯就寝。忽大悟。连吐数偈。其一曰。不因言句不因人。不因物色不因声。夜半吹灯方就枕。忽然者里已天明。于是啸歌自若。人益怪之。其父欲授师世职。师固让于从兄。乃告父曰。某方将脱世纲。不著三界。岂复刺头于名利场中。遂力求出家。其父知师志决。不可以章绶绾也。乃旌师祝发。具苾刍戒。游方数载。名振京师。政和间。机投阐提照公于楚南。宣和三年辛丑。徽宗皇帝以真际师号赐之。壬寅。适江州圆通席虚。朝旨以照补之。照辞圆通。而居泐潭。师遂应诏。代主圆通。圆通当匡庐之名刹。诸山耆德尚未足师名。领院日。俱往观之。升座拈提。众耳皆耸。其语曰。山僧二十年前。两目皆盲。了无所睹。唯是闻人说道。青天之上。有大日轮。照三千大千世界。无有不遍之处。筹策万端。终不能见。二十年后。眼光惭开。又值天色连阴。浓云乱涌。四方观察。上下推穷。见云行时。便于行处作计较。见云住时。便于住处立窠臼。正如是间。忽遇著个多知汉问道。莫是要见日轮么。何不向高山顶上去。山僧却征宅道那里。是高山顶上。他道。红尘不到处。是诸仁者好个端的消息。还会么。长连床上佛陀耶。又曰。昨夜黄面瞿昙。将三千大千世界来。一口吞尽。如人饮汤水。踪迹不留。应时消散。当尔时。诸大菩萨声闻罗汉。及与一切众生。尽皆不觉不知。唯有文殊普贤瞥然觑见。虽然得见。渺渺茫茫。恰似向大洋海里。头出头没。诸人且道。是甚么消息。若也简点得破。许你顶门。具一只眼。师住圆通。今古法门。所积之废。无不备举。而整顿之。然以身度人。使人易行。矫清卖高之条。师弗取也。选职任事。以德不以才。尝叹曰。宁缺人而废事。过在一时。若能事而败化。则遣臭万世矣。以故衲子游泳于圆通。如鱼相忘于江湖。南宋绍兴五年乙卯示寂。阇维烟焰所及。悉有设利。诸方称师身后佛事。与宝峰照公。皆乘大愿而来者也。照公先于建炎二年示寂。其阇维亦得设利无数。舌齿不坏。师之设利。塔于司空山。分窆叠石原。照公设利。则塔泐潭之西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