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二答中二。初正答生住灭。二申明邪正门。
初又二。初直答其相。二广辨其因。
今初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魏云。诸识各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魏云。非思量者之所能知。唐云。非臆度者之所能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二俱作相续)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魏云。识有三种。一者转相识。二者业相识。三者智相识)
疏曰。诸识者。总举八识心王。亦摄五十一心数法。及所变色。并不相应行而言之也。各有二种生住灭者。八识心心数法。各有现行生住灭相。名为相生住灭。各有种子生住灭相。名为流注生住灭也。此流注生住灭相。旣由种子而起现行。复由现行熏成种子。如炷与焰。展转生烧。互为因果。无暂时断。故二译皆名为相续也。第八识流注生者。由七转识熏习力故。令异熟种次第得生。流注住者。由陀那识执持力故。命异熟种长时不坏。流注灭者。由观察智内熏力故。令异熟种毕竟永舍也。第八识相生者。由引业力所招感故。创于三有受异熟果。相住者。由引业力功能差别。令于一期分剂决定。相灭者。由异熟因势力尽故。今所执持身命死亡也。前七识流注生者。由第八识能受熏故。令彼现行熏成种子。流注住者。由种子识能执持故。令彼种子不失不坏。流注灭者。由无漏道能违彼故。令彼种子永不续生也。前七识相生者。第七但藉三缘而生。故随第八识所生所系。恒依第八而转。还缘第八。第六须藉五缘而生。故生时多不生时少。前五须藉九八七缘乃生。故生时少。不生时多也。前七识相住者。第七与第八同一期住。前六则随缘长短。住无定限也。前七识相灭者。第七虽同第八生灭。而第八缘身界时。舍命暂灭。第七缘第八时。虽复舍命。相亦不灭。以我执不间断故。唯入生空观时。或入灭尽定时。则我执相暂灭。若入法空观时。则法执相暂灭耳。前六。所缘境灭即灭。易可知也。次云诸识有三种相者。宗镜录云。起心名转。八俱起故。皆有生灭。故名转相。动则是业。八识皆动。尽名业相八之真性。尽名真相。(文)当知八识相生住灭皆转相也。八识流注生住灭。皆业相也。二种生住灭无体无性。如波与流。唯一湿性。即真相也。魏云智相识者。唯有自觉圣智。乃能了妄即真故也。
二广辨其因三。初正明。二喻显。三简非。
今初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魏云。大慧。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唐云。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疏曰。此应依二译为是。葢此所谓现识。魏名了别识者。独指第八识言。谓能顿现根身器界及诸种子。任运能了别此三性境故。此所谓分别事识者。通指前七识言。谓第七识。虚妄分别我法假事。第六意识。分别一切假实诸事。前五根识。分别五尘现量实事故也。今译复加真识而云三种。恐非梵文本旨。设欲消释。应云。秪一如来藏心真识。举体而为现识及分别事识。如举湿性。而为海水及波浪也。若以真识对前真相。而以现识对前业相。分别事识对前转相。则如来有重言之过矣。
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魏云。彼二种识。无差别相。递共为因。唐云。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疏曰。此正明第八能现诸法。故名现识。兼明与前七互为因也。夫一切色像。皆是明镜所持。不在镜外则知一切根身器界种子。皆是藏识所持。亦不在藏识外矣。然明镜之外。犹有所对本质。而藏识之外。并无所对本质。以藏识本无形质。亦无方隅分剂。不同明镜之有形质方隅分剂。故知但是片喻。非全喻也。坏不坏相者。据魏唐译。止云无差别相。无异相。夫无异无差别者。所谓真故相无别。即是坏相。亦前文所谓真相也。今又云不坏相者。即下文所谓不坏相有八。亦前文所谓转相业相也。除却真相即无八识差别之相。如湿性之外无水波。除却八识亦无真相。如水波之外无湿性。故云坏不坏相展转因也。又就八识而论。苦无第八所持种子。则不能生前七现行。并第八现行。亦复不能独存。若无前七现行。则不能熏第八所持种子。并第八种子。亦复不能自有。故云此二互为因也。夫第八为所熏。前七为能熏。前七为所生。第八为能生。此约不坏相有八而言之也。能亦藏性。能即非能。所亦藏性。所即非所。此约真故相无别而言之也。真外无俗。俗外无真。能外无所。所外无能。而真俗能所。亦复宛然不乱故云展转因也。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魏云。了别识不可思议熏变因。唐云。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魏云。分别事识。分别取境界。因无始来戏论熏习。唐云。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疏曰。此正辨八识之生因也。夫如来藏第一义心。举体而为前七转识。乃前七转识。念念还熏如来藏心。令持一切诸法种子。名为阿赖耶识。故名不思议熏。夫如来藏第一义心。举体而为阿赖耶识。乃阿赖耶识。念念变现根身器界。及起诸心心数现行。名为三界万法。故名不思议变。除此熏变二法。更无现识可得。故云是现识因也。夫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外尘。妄执第八见分以为自内我法。名为内尘。而所以取此尘者。并由无始妄习所熏种子之力。设无妄想种子。纵有尘境。不生分别。设无尘境。纵有妄种。亦复不生分别。由自心所现妄尘。还与妄想为缘。由自心所具妄种。还与妄想为因。故有前七分别事识。此外更无他因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魏云。阿棃耶识虚妄分别种种熏灭。诸根亦灭。大慧。是名相灭。唐云。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疏曰。此先释八识相灭之因也。言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者。即指阿赖耶识。受虚妄熏。持虚妄种。虽即全体真识。而能覆彼真识。如全水起波。波能覆彼澄清水体也。诸虚妄灭。谓第八因相灭。一切根识灭。谓前七果相灭。皆约现行言之。故名相灭。然已约还灭言之。不指寻常乍灭也。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魏云。相续灭者。相续因灭。则相续灭。因灭缘灭。则相续灭。唐云。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魏云。大慧所谓依法依缘。唐无。)依者。谓无始妄相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魏云。言依法者。谓无始戏论妄想熏习。言依缘者。谓自心识见境界分别。唐云。所因依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疏曰。此次释八识流注灭之因也。一切诸识流注相续。秖因习气种子。能生现行。现行习气。复熏种子。所熏种子。名为所从现行境界。名为所缘。所从所缘。皆名相续所因。以依此二。乃有种子相续故也。文中依者依字。别指所从。与是其所依依字不同。以所依依字。通指所从所缘二因故也。初正明竟。
32
二喻显又二。初立喻。二法合。
今初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疏曰。此以微尘譬藏识。以泥团譬分别事识。而以微尘泥团所依四微。譬八识之真相。又以金譬藏识。以庄严具譬分别事识。而以金庄严具所依四微。亦譬八识之真相也。大凡立譬。皆是曲顺世间情谓所知。以易例难。令其得解。而真法者。实非譬喻所及。且如微尘。泥团。金。庄严具。并彼所依色香味触四微。以理言之。并是自心所现相分。因心成体。心外无法。本无能依所依能成所成差别之相可得。而据世间情谓。则四微为所依。泥团微尘金庄严具皆为能依。可譬真识为所依。八识皆为能依也。又据世间情谓。则微尘与金为能成。泥团与庄严具为所成。可譬现识为能成。分别事识为所成也。夫旣是所依所成。则非定异。旣分能所。则非定一。是故真如与一切识。非异非不异。八识展转相望。亦非异非不异也。文中彼字。意指四微。
二法合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疏曰。转识。合前泥团及庄严具。藏识。合前微尘及金。真相二字。正合前彼字所指四微也。若约譬喻则应云。泥团微尘四微若异者。微尘非因。若不异者。泥团灭。微尘亦应灭。而微尘四微实不灭也。葢泥同微尘。虽同以四微为体。皆无自体。而泥团易坏。微尘不可更坏。可譬转识藏识。虽同以真识为体。皆无自体。而转识易灭。藏识不复更灭也。结云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者。意显前文所谓诸识有三种相唯转相业相可灭。而真相不可灭也。夫八识皆有相生住灭。皆名转相。八识皆有流注生住灭。皆名业相。灭此二种生住灭已。当处即是不生不灭乃名真相。是则不唯藏识真相不灭。即转识真相亦不灭也。以真故相无别故。所以如来位中。得有四智相应心品。四非定四。亦非定一。约真。则相所相无。尚不名一。云何名四名八。约俗。则不坏相有八。说八说四说一。皆无碍故。二喻显竟。
三简非
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疏曰。外道心昏智闇。妄计摄受境界现行若灭。则识流注种子亦灭。而不知诸法种子。从无始际展转传来。终不断也。唯其不知自心所具种子。为一切法亲因。但藉众缘得起。故遂别计胜妙士夫等异因也。言眼识色明集会而生者。且据眼识言之。虽有种子亲因。仍藉九缘集会乃生。眼。即根缘。识。即第八。第七。第六。并作意心数。前念眼识现行色。即境界并空明。即日月灯光也。眼为增上不共亲依。第八为根本依。第七为染净依。第六为分别依。作意能引种起现。又能引心趣境。已上五缘。并名为增上缘。前念、眼识、现行、为开导依。名为等无间缘。境界。即亲疎相分。名所缘缘。空明二种。亦属增上缘摄。若耳识。则不藉明缘。鼻、舌、身、识。则并不藉空缘。故云。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也。胜妙。亦云胜性。即是冥谛。士夫。即神我。或胜论大有句。自在。即大自在天。余可知。初正答生住灭竟。
二申明邪正门二。初破自性。二辨迷悟。
初中二。初叙所执。二约第一义破。
今初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魏云。外道有七种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疏曰。众缘和合。名之为集。法法自尔。名之为性。各有形状。名之为相。地水火风。名为大种。亲能生起。名之为因。疎能助起。名之为缘。因缘生果。名之为成。凡此皆是自心所现境界。心外无性。而外道妄计各有自性也。
二约第一义破二。初叙义。二正破。
今初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魏云。我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唐云。心所行。)慧境界。(二皆作智。)智境界。(魏作慧。唐无。)见境界。(二皆作二见。)超二见境界。(魏云。过二见。)超子地境界。(魏云。过佛子地。)如来自到境界。(魏云。入如来地内行境界。唐云。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
疏曰。七种第一义者。了知诸法无性。一一皆是第一义境。而此第一义境。从性起修。通因彻果。亦得约义说有七种。然此七种。一一皆破七种自性。非谓一种别破一种也。初心境界者。谓彼外道所计七种自性。皆无自性。皆是唯心所现境界。此则直显理性。不论悟与未悟。并无心外境界故也。二慧境界者。依闻思修三慧。乃知一切皆唯心也。三智境界者。发无漏智。乃证一切皆唯心也。智慧二字。并通权实。魏以智为权。慧为实。今以慧为权。智为实耳。四二见境界者。证唯心已。了知种种境界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名为如实空见。即一切法。名为如实不空见也。五超二见境界者。了知一切境界。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二而不二也。六超子地境界者。因位终穷也。七如来自到境界者。果位圆满也。自何所到。到此心境界之究竟而已。此六并约妙修因果。不出性源而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