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记集

  
  三法藏集竟,诸天、人、鬼、神、诸龙王等,种种供养天花、天香、幡盖、衣服。供养法故,於是说偈:
  
  怜愍世界故,集结三法藏。十力一切智,说智光明灯。
  
  略说三藏竟。
  
  ○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第二
  
  又《十诵律》序云:“迦叶言:‘我先从波婆城向拘尸城,道中闻佛涅。有愚痴比丘言,我今得自在,所欲便作,不欲便止。又有比丘非法说法,法说非法。以此因缘,应集法藏。’即羯磨。五百罗汉,唯阿难在学地,共住王舍城安居。先令优波离出律藏。一一事竟,即问阿若╂陈如,次问长老均陀及十力迦叶等五百罗汉乃至最下阿难,言:‘如优波离所说不?’皆答:‘我亦如是闻是事是法。’尔时,迦叶僧中唱言:‘大德僧听,初事集竟。是法是佛教,无有比丘言,非法非佛教。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乃至集律藏一切竟,後方命阿难出修多罗藏及阿毗昙藏,阿难方云‘如是我闻,一时’,五百罗汉皆下地胡跪,涕零而言:‘我从佛所面闻见法,而已言我闻。’迦叶语阿难:‘从今三藏初,皆称如是我闻。’”故复两存。
  
  ○菩萨处胎经出八藏记第三
  
  菩萨处胎经云:“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著一处,声闻藏者亦集著一处,戒律藏者亦著一处。’尔时阿难最初出经,胎化藏为第一,中阴藏第二,摩诃衍方等藏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萨藏第五,杂藏第六,金刚藏第七,佛藏第八。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
  
  ○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第四
  
  夫神理无声,因言辞以写意;言辞无迹,缘文字以图音,故字为言蹄,言为理筌,音义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虽迹系翰墨,而理契乎神。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亻去楼,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梵及亻去楼居于天竺,黄史苍颉在於中夏。梵亻去取法於净天,苍颉因华於鸟迹。文画诚异,传理则同矣。
  
  仰寻先觉所说,有六十四书,鹿轮转眼,笔制区分,龙鬼八部,字体殊式。唯梵及亻去楼为世胜文,故天竺诸国谓之天书。西方写经,虽同祖梵文,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诸中土,犹篆籀之变体乎。案苍颉古文,沿世代变,古移为籀,籀迁至篆,篆改成隶,其转易多矣。至於傍生八体,则有仙龙云;二十四书,则有揩草针殳。名实虽繁,为用盖。然原本定议,则体备於六文,适时为敏,则莫要於隶法。东西之书源,亦可得而略究也。
  
  至於梵音为语,单复无恒,或一字以摄众理,或数言而成一义。寻《大涅经》列字五十,总释众义十有四音,名为字本。观其发语裁音,宛转相资,或舌根唇末,以长短为异。且胡字一音不得成语,必馀言足句,然後义成。译人传意,岂不艰哉。又梵书制文,有半字满字。所以名半字者,义未具足,故字体半偏,犹汉文“月”字,亏其傍也。所以名满字者,理既究竟,故字体圆满,犹汉文“日”字,盈其形也。故半字恶义,以譬烦恼;满字善义,以譬常住。又半字为体,如汉文“言”字;满字为体,如汉文“诸”字。以“者”配“言”,方成“诸”字。“诸”字两合,即满之例也;“言”字单立,即半之类也。半字虽单,为字根本,缘有半字,得成满字。譬凡夫始於无明,得成常住,故因字制义,以譬涅。梵文义奥,皆此类也。
  
  是以宣领梵文,寄在明译。译者释也,交释两国,言谬则理乖矣。自前汉之末,经法始通,译音胥讹,未能明练。故“浮屠”、“桑门”,遗谬汉史。音字犹然,况於义乎?案中夏彝典,诵《诗》执《礼》,师资相授,犹有讹乱。《诗》云:“有兔斯首”,“斯”当作“鲜”。齐语音讹,遂变《诗》文,此“桑门”之例也。《礼记》云“孔子蚤人”,“蚤”当作“早”。而字同蚤虱,此古字同文,即“浮屠”之例也。中国旧经,而有“斯”、“蚤”之异,华戎远译,何怪於“屠”、“桑”哉!若夫度字、传义,则置言由笔,所以新旧众经,大同小异。天竺语称“维摩诘”,旧译解云“无垢称”,关中译云“净名”。“净”即“无垢”,“名”即是“称”,此言殊而义均也。旧经称“众佑”,新经云“世尊”,此立义之异旨也。旧经云“乾沓和”,新经云“乾闼婆”,此国音之不同也。略举三条,馀可类推矣。
  
  是以义之得失由乎译人,辞之质文系於执笔。或善胡义而不了汉旨,或明汉文而不晓胡意,虽有偏解,终隔圆通。若胡汉两明,意义四畅,然後宣述经奥,於是乎正。前古译人,莫能曲练,所以旧经文意,致有阻碍,岂经碍哉,译之失耳!
  
  昔安息世高,聪哲不群,所出众经,质文允正。安玄、严调,既以条理,支越、竺兰,亦彬彬而雅畅。凡斯数贤,并见美前代。及护公专精,兼习华戎,译文传经,不愆于旧。逮乎罗什法师,俊神金照,秦僧融、肇,慧机水镜。故能表发挥翰,克明经奥,大乘微言,於斯炳焕。至昙谶之传《涅》,跋陀之出《华严》,辞理辩畅,明逾日月,观其为,继轨什公矣。至於杂类细经,多出《四含》,或以汉来,或自晋出,译人无名,莫能详究。然文过则伤丰,质甚则患野,野艳为弊,同失经体。故知明允之匠,难可世遇矣。
  
  佑窃寻经言,异论咒术,言语文字,皆是佛说。然则言本是一,而胡汉分音;义本不二,则质文殊体。虽传译得失,运通随缘,而尊经妙理,湛然常照矣。既仰集始缘,故次述末译。始缘兴於西方,末译行於东国,故原始要终,寓之记末云尔。
  
  ○前後出经异记第五
  
  旧经众佑新经世尊
  
  旧经扶萨(亦云开士。)新经菩萨
  
  旧经各佛(亦独觉。)新经辟支佛(亦缘觉。)
  
  旧经萨芸若新经萨婆若
  
  旧经沟港道(亦道迹。)新经须陀洹
  
  旧经频来果(亦一往来。)新经斯陀含
  
  旧经不还果新经阿那含
  
  旧经无著果(亦应旨,亦应仪。)新经阿罗汉(亦言阿罗诃。)
  
  旧经摩纳
  
  新经长者
  
  旧经濡首新经文殊
  
  旧经光世音新经观世音
  
  旧经须扶提新经须菩提
  
  旧经舍梨子(亦鹭子。)新经舍利弗
  
  旧经为五众新经为五阴
  
  旧经十二处新经十二入
  
  旧经为持新经为性
  
  旧经背舍新经解脱
  
  旧经胜处新经除入
  
  旧经正断新经正勤
  
  旧经觉意新经菩提
  
  旧经直行新经正道
  
  旧经乾沓和新经乾闼婆
  
  旧经除馑男、除馑女新经比丘、比丘尼
  
  旧经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新经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旧经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新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卷二
  
  法宝所被远矣。夫神理想一寂,感而後通,缘应中夏,始自汉代。昔刘向校书,已见佛经。故知成帝之前,法典久至矣。逮孝明感梦,张骞远使,西於月支写经《四十二章》,韬藏兰台,帝王所印。於是妙像丽於城,金刹曜乎京洛,慧教发挥,震照区寓矣。窃寻两汉之季,世构乱离,西京荡覆,坟典皆散,东都播迁,载籍多亡。子政所睹,其文虽没,而显宗所写,厥篇犹存。东流初法,於斯有徵。佑检阅三藏,访核遗源,古经现在,莫先於《四十二章》;传译所始,靡逾于张骞之使。洎章、和以降,经出盖阙。良由梵文虽至,缘运或殊,有译乃传,无译则隐,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也。迩及桓、灵,经来稍广。安清、朔佛之俦,支谶、严调之属,翻译转梵,万里一契,离文合义,炳焕相接矣。
  
  法轮届心,莫或条叙。爰自安公,始述各录,铨品译才,标列负月。妙典可徵,实赖伊人。敢以末学,响附前规,率其管见,接为新录。兼广访别目,括正异同,追讨支、竺,时获异经。《安录》所记,则为未尽,今悉更苞举,以备录体。发源有汉,迄于大梁,运历六代,岁渐五百,梵文证经四百有十九部,华戎传译八十有五人,鱼贯名第,略为备矣。或同是一经,而先後异出,新旧舛驳,卷数参差,皆别立章条,使无疑乱。至於律藏初启,则详书本源,审核人代,列于上录。若经存译亡,则编于下卷。将使传法之缘有孚,闻道之心无惑。敬贻来世,庶在不坠焉。
  
  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第一
  
  新集条解异出经录第二
  
  新集表序四部律录第三(阙)
  
  ○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第一
  
  《四十二章经》一卷(《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所撰录阙此经。)
  
  右一部,凡一卷。汉孝明帝梦见金人,诏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到西域,始於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其经今传於世。
  
  《安般守意经》一卷(《安录》云,《小安般经》。)
  
  《阴持入经》一卷
  
  《百六十品经》一卷(《旧录》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
  
  《大十二门经》一卷
  
  《小十二门经》一卷
  
  《大道地经》二卷(安公云,《大道地经》者,《修行经》抄也。外国所抄。)
  
  《人本欲生经》一卷
  
  《道意发行经》二卷(今阙此经。)
  
  《阿毗昙五法经》一卷(《旧录》云,《阿毗昙五法行经》。)
  
  《七法经》一卷(《旧录》云,《阿毗昙七法行经》。或云《七法行》,今阙此经。)
  
  《五法经》一卷
  
  《十报经》二卷(《旧录》云,《长阿含十报法》。)
  
  《普法义经》一卷(一名《具法行》。《具法行》作“舍利弗”,《普法义》作“舍利曰”。馀并同。)
  
  《义决律》一卷(或云《义决律法行经》。安公云,此上二经出《长阿含》。今阙。)
  
  《漏分布经》一卷
  
  《四谛经》一卷(安公云,上二经出《长阿含》。)
  
  《七处三观经》二卷
  
  《九横经》一卷
  
  《八正道经》一卷(安公云,上三经出《杂阿含》中。)
  
  杂经四十四篇二卷(安公云,出《增一阿含》。既不标名,未详何经。今阙。)
  
  《五十校计经》二卷(或云《明度五十校计经》。)
  
  《大安般经》一卷
  
  《思惟经》一卷(或云《思惟略要法》。)
  
  《十二因缘经》一卷
  
  《五阴喻经》一卷(《旧录》云,《五阴譬喻经》。)
  
  《转法轮经》一卷(或云《法轮转经》。)
  
  《流摄经》一卷(《旧录》云,《一切流摄经》,或云《一切流摄守经》。)
  
  《是法非法经》一卷
  
  《法受尘经》一卷
  
  《十四意经》一卷(《旧录》云,《菩萨十四意经》。今阙此经。)
  
  《本相猗致经》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也。)
  
  《阿含中解》一卷(或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或云《断十二因缘经》。《旧录》云,《安侯口解》。凡有四名,同一本。)
  
  《阿毗昙九十八结经》一卷(今阙)。
  
  《禅行法想经》一卷
  
  《难提迦罗越经》一卷(今阙。)
  
  右三十四部,凡四十卷。汉桓帝时,安息国沙门安世高所译出。其《四谛》、《口解》、《十四意》、《九十八结》,安公云,似世高撰也。
  
  《道行经》一卷(安公云,《道行品经》者,《般若》抄也,外国高明者所撰。安公为之序注。)
  
  右一部,凡一卷。汉桓帝时,天竺沙门竺朔佛赍胡本至中夏。到灵帝时,於洛阳译出。
  
  《般若道行品经》十卷(或云《摩诃般若波较蜜经》。或八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
  
  《首楞严经》二卷(中平二年十二月八日出。今阙。)
  
  《般舟三昧经》一卷《旧录》云,《大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初八日出。)
  
  《亻屯真陀罗经》二卷(《旧录》云,《屯真陀罗王经》。《别录》所载,《安录》无。今阙。)
  
  方等部《古品曰遗日说般若经》一卷(今阙。)
  
  《光明三昧经》一卷(出《别录》,《安录》无。)
  
  《阿世王经》二卷(安公云,出《长阿含》。《旧录》,《阿贳经》。)
  
  《宝积经》一卷(安公云,一名《摩尼宝》,光和二年出。《旧录》云,《摩尼宝经》二卷。)
  
  《问署经》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或云《文殊问菩萨署经》。)
  
  《胡般泥洹经》一卷(今阙。)
  
  《兜沙经》一卷
  
  《阿佛国经》一卷(或云《阿佛刹诸菩萨学成品经》,或云《阿佛经》。)
  
  《孛本经》二卷(今阙。)
  
  《内藏百品经》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旧录》云,《内藏百宝经》。遍校群录,并云“内藏百宝”,无“内藏百品”,故知即此经也。)
  
  右十四部,凡二十七卷。汉醒帝灵帝时,月支国沙门支谶所译出。其《古品》已下至《内藏百品》,凡九经,安公云,似支谶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