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解

  
  多食能障三昧。故以五观治之。一当如服药。是受用对治观。二勿生增减。是好恶平等观。三支身除饥渴。是究竟对治观。四如蜂采华等。先喻。后法。是不损自他观。五譬如智者筹量牛力等。是知量知时观也。药以疗病。食以疗饥。茍可疗饥则已。柰何于好便贪心增啖。于恶便嗔心减受耶。趣者。裁取。支者。支持。蜂喻比丘。华喻供养。味喻借此修道除恼。色香喻自他善心。贪食多求。既损自三昧善。亦损檀越善心也。牛能负重。然所负过分。其力则竭。喻比丘虽为人世福田。然贪受多供。则其道自败矣。
  
   三懈怠睡眠苦对治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并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心懒惰故懈怠。身闷重故睡眠。此二相须。共成一苦。障于定慧。令不得生。然此睡眠。从三事起。一从食起。二从时节起。三从心起。经中勤修善法无令失时。是对治从食所起睡眠。初夜后夜亦勿有废等。是对治从时所起睡眠。当念无常之火以下。皆对治从心所起睡眠。复有二意。初从当念无常至不自警寤。是观察对治。二从烦恼毒蛇至无相异也。是净戒对治。初观察对治中。无常有二。一者一期生灭。为粗。二者念念生灭。为细。世间亦二。一者三界依报。是器世间。二者六道正报。是众生世间。依正皆归磨灭。无可停留。故如火烧。且爱见二种烦恼。约三界九地。则见有八十八使。爱有八十一品。无不足以伤法身。戕慧命。故尤甚于怨家。如此观察警寤。名观察对治也。次净戒对治中。谓烦恼虽不现行时。亦未尝不眠伏在汝藏识心中。而此烦恼毒害可畏。犹如黑蚖。不起则已。起必杀人法身慧命。自非持戒之钩。何能并除。言戒钩者。木叉戒。能防身口。定共戒。能伏心惑。道共戒。能断心惑。具此三戒。永灭八识田中烦恼种子。名为睡蛇既出。从此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名为乃可安眠。是故阿罗汉断心眠已。不断食起时节起眠。以彼眠不为葢故。今若烦恼种子未断而辄安眠。则不知尊重己灵。名为无惭。不知羞己过恶。名为无愧。又不希圣贤。名为无惭。不耻卑下。名为无愧。惭愧二善心所。起必同时。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正在此耳。可弗勉乎。二对治止苦法要竟。
  
   三对治灭烦恼法要三。初嗔恚烦恼障对治。二贡高烦恼障对治。三谄曲烦恼障对治。今初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文有六节。初若有人来节节支解。是举所忍之境以重况轻。支解尚在所忍。余诸逆镜何足介怀。次当自摄心等。正示堪忍之相。无令嗔恨。则身意清净。勿出恶言。则口业清净也。三若纵恚心等。明不忍之失。自妨道者。不能自利。失功德利者。不能利他。恚心一起。二利俱丧。甚明其不可纵也。四忍之为德等。深叹胜力以劝修行。盖持戒者。未必能忍辱。忍辱者。决无不持戒。所以六度之中。戒居第二。忍居第三。以前不兼后。后必具前故也。以我心而持戒。则报仅在人天。以无我而行忍。便成出世大道。犯而不校。譬如海阔天空。一任鸢飞鱼跃。故名有力大人。五若其不能等。重明不忍之过以诫行人。甘露。是不死之药。因他恶骂。成我忍力。如猪揩金山。金则愈光。石磨良剑。剑则愈利。所以歌利调达。皆是释迦真善知识。设不于恶骂作甘露想。不能欢喜忍受。便是愚痴。未闻道故。况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破诸善法。何能自利。坏好名闻。何能利他。今世无二利之因。后世无二利之果。谁当喜见之者。所以欲护自利善法。当防嗔火。欲护利他功德。当防嗔贼也。六白衣受欲等。结况不应。从人至六欲天未入道者。皆名白衣。彼有二过。一者受欲。欲与嗔相为表里。二不行道。无善法以制心。故嗔犹可恕。所谓俗人造罪。是其分内。不足深责也。出家行道无欲。如清冷云。岂容怀嗔恚心。如起霹雳火耶。
  
   二贡高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文有二节。初汝等比丘下。正设对治。二增长憍慢下。较量不应。初中有五句对治。一当自摩头。则无冠冕以严首。二已舍饰好。则无佩剑以饰身。三著坏色衣。则无五彩以焕服。四执持应器。则无僮仆以供役。五以乞自活。则无帑藏以积财。故应用智慧常自观察。设起憍慢。便应疾疾灭除之也。坏色衣。即三种袈裟。及一切下裙坐具等。皆用青黑木兰三种坏色。应器。即鉢多罗。体色量三。皆悉应法。体惟瓦铁二物。色则熏如鸠鸽。量乃随腹大小也。次文举白衣较量。白衣尚不宜憍慢。况求解脱者耶。
  
   三谄曲烦恼障对治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逢迎希合之言。名谄。随境逶迤之念。名曲。谄则不质。曲则不直。只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决非入道者所有也。直心是道场。心言直故。永无诸委曲相。设非正念真如。岂得名端心哉。初明共世间法要竟。
  
   二明不共世间法要。谓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也。文分为八。初无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远离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毕竟功德。今初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文有五种所知觉相。一知觉障相。谓多欲是烦恼障。多求是业障。苦恼亦多。是报障也。二知觉治相。谓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也。三知觉因果集起相。谓少欲无患。已应修习。况能生诸功德。成就无量圣善法耶。四知觉无诸障毕竟相。谓无谄曲。是无惑障。无求人意。是无业障。不为诸根所牵。是无苦障。盖眼根牵人受色。乃至身根牵人受触。令人不得自在。是大苦故。五知觉果成就相。谓心则坦然。故法身成就。无所忧畏。是般若成就。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是解脱成就。三德具足。名大涅槃。是知少欲为因。涅槃为果也。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前无求功德。是远离他境界事。今知足功德。是于自事中远离也。文中欲脱苦恼。是对治苦因果。富乐安隐。是复说清净因果。次地上与天堂对辨。是约二处示现差别。又富与贫对辨。是约二事示现差别。又欲牵与怜愍对辨。是约二法无自利有自他利示现差别。一则常为五欲所牵。是无自利。一则五欲不牵。是有自利。又能怜愍不知足者。是有利他也。
  
   三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文有三门摄义。一自性远离门。体出故。示现四种对治。谓寂静无为安乐。对治我相执著障。寂静。即法无我空。无为。即无相空。安乐。即无取舍愿空也。当离愦闹。对治我所障。五阴乱起。无有次第。名愦闹也。独处闲居。对治彼二无相障。谓我及我所。本自无相。今修三三昧。显无相理。彼障随灭也。帝释诸天所共敬重。对治无为首功德障。静处是可重法。于诸善法最为首故也。二修习远离门。方便出故。己众。谓五阴心心所法。他众。谓师徒同学。空闲独处。如法而住。是方便慧成就。思灭苦本。远离起因。是善择智成就也。三受用诸见门。常缚故。谓乐众者。则受众恼。大树。喻第六识。众鸟。喻诸心所法。此约己众言之。大树。喻比丘。众鸟。喻同学弟子等。此约他众言之。从此诸见集生。喻招枯折之患。又因见成业。因业招苦。故喻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老。譬观智衰微。即是惑障。象身重大。譬缚著情厚。即是业障。溺泥。譬没于众苦。即是报障。一不远离。三障恒缚。奈何不深思出要乎。
  
   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勤则不惰。精则不杂。进则不退。所以三乘圣果。克获无难。不同外道无益苦行也。次以小流穿石。喻恒不休息之功。钻火数息。喻懈怠失念之过。如文可知。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此不忘念。是一切行上首。言一切行者。略说三种。一闻法行。即求善知识。二内善思惟行。即求善护。三如法修行。即求善助。此三行亦名三慧。慧以照了为义。行以进趣为义。照了进趣。悉繇不忘念也。无闻行。如覆器不能受水。无思行。如漏器虽受而失。无修行。如秽器虽不漏失。秽不可用。今有不忘念。则有三行。有三行者。能破无始烦恼怨贼。是故常当摄念在心。即著坚铠入阵。则不被贼害。而能杀贼矣。
  
   六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摄心。谓善巧方便。诃弃下地心行。便能次第证入诸禅。乃至出生种种三昧也。心既在定。则如杲日当空。明照万象。故即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言精勤者。对治三种懈怠。一精勤修习节量食卧。调出入息。对治不安隐懈怠。二精勤修习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能尽苦源。及能成就大希有事。对治无味懈怠。三精勤修习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苦我未能离。对治不知恐怖懈怠。繇修习此三对治已。心则不散。无所对治。便能发无漏慧。断惑证果也。举喻合法。在文易知。
  
   七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若有智慧则无贪著。是标实慧离障功德。谓远离真实义处障。及世间事处障故。繇断迷理无明。故六七二识。不贪著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法。是名远离真实义处障。繇断迷事无明。故前六识。不于六尘境界而生贪著。是名远离世间事处障也。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总勖增益闻思修慧。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谓繇三慧。得证实智慧也。增益三慧以证实慧。乃名道人。未曾出家。乃名白衣。今既出家。又无四慧。进退咸失。故无所名也。次以四喻。喻实智慧。见苦谛智。如坚牢船。断集谛智。如大明灯。证灭谛智。犹如良药。修道谛智。犹如利斧。然实智难证。故必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名字位中。闻慧增益。得入停心别总相念。观行位中。思慧增益。得入暖顶忍世第一法。相似位中。修慧增益。得见四圣谛理。发无漏实慧。证四道果。因中三慧。未具天眼。慧解脱人。亦无天眼。然皆四谛分明。不堕邪见。则是明见人矣。且约藏教义解如此。通教例知。以是三乘共方便故。
  
   八毕竟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