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佛说斋经科注
佛说斋经科注
佛说斋经科注
吴优婆塞支谦译经
明求寂男智旭科注
将释此经。两番玄义。一附文。二跨节。
一附文者。略如菩萨戒义疏。先出三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料简。释名者。此据在家二众弟子。年三月六所受。名为八关戒斋。或开为九。今合为八。以不杀等名戒。不非时食名斋。而题独称斋者。举别以该总。举体以称支也。复次斋亦名戒。佛所制故。戒亦名斋。齐三业故。身齐则无秽恶。口齐则无诸过。心齐则无烦恼诸漏。夫一日一夜秉志虔诚。内以五念净其志意。外以八支朿其身口。三业道净。出世正轨。此则因缘所生义也。内不见有受斋之我。外不见有授法之人。中亦不得所受之法。而一心修习。不懈不退。无有犹豫。此则即空义也。依此斋法。遂有十界因果不同。所谓或信不信。或受不受。或持或毁。或著相受持。或离相受持。或但自为。或为众生。或不究竟。或令究竟。此则即假义也。一日一夜。性非分剂。八支五念。体是法界。能持所持。若事若理。当体绝待。举一全收。故曰斋之为言齐也。海印炳现。横徧竖穷。更无一法而不周备。乃名为齐。此则即中义也。欲令易解。作此次第分别。得意为语因缘。即中空假亦然。佛说及经。具如常释。第二出体者。正以不非时食而为斋体。余支助成。盖生死正因。无如淫欲。生死增上胜缘。无如饮食。是故经云。一切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而在家五戒。未能永舍家业眷属缘累。故令于六斋日。受此八关戒斋一日一夜。种未来世永出因缘。以斋为体。则简下非终身五戒。上非沙弥十戒。据此所受一日一夜戒之与斋亦发一日一夜无作善色。以从清旦秉受之后。法至止恶行善。法尔出生无漏功德故也。第三料简者。有六种人得受此斋。谓菩萨近事男女。若年三月六不受此斋。得失意罪。半满诸戒及世三归近事男女。于年三月六应受此斋。作出世因。八部鬼神及畜生解语者。亦得秉此斋法。冀脱苦轮。有九种人受不成斋。谓受菩萨戒而根本破者。及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已破根本戒者。及受此一日一夜斋法而破根本四重戒者。皆不堪受。或依大乘忏悔。得见好相。仍任更受也。受此斋法。须一出家人为作证明。不问大小两乘五众。但令毕世不非时食者。便可为师。设数里内决无其人。或可对经像前自誓秉受耳。
二跨节者。复为五重。谓单法为名。实相为体。出世正因为宗。生天泥洹为用。置毒酪中为教相。初法为名者。所谓斋也。斋是齐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名为齐。迷此一心上齐诸佛。故杀盗淫妄饮酒嗜食。耽染五尘。不知惭愧。迷此一心下齐含识。故于平等法中。生自他想。起爱起见著我损人。迷此一心全体中道。故或犯事杀。或犯理杀。或犯事盗。或犯理盗。淫妄饮食华香乐座。无不皆然。致成十界因果差别。今了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随顺修行尸波罗蜜。八支五念。若事若理。具足清净。遂令身口意业。契会中道。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名之为斋。文云。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乃至如清净戒。以一心习。此之谓也。次实相为体者。原此一经。出自阿含。应同三印。若无三印。便成牧牛及尼犍斋。由有三印。成佛法斋。而今既秉法华开显至教。须知三印实惟一印。以生死涅槃。无二体故。若历法广明者。不杀戒。护念一切。体是无缘大慈。不盗戒。无所损恼。体是无缘大悲。不淫戒。清净无染。体是离垢梵行。不妄语戒。正直诚信。体即真如。不饮酒戒。心无放逸。体即灵智。不著香华戒。离诸伪饰。体是清净庄严。不歌舞戒。寂诸喧掉。体是禅那。不好牀戒。离憍慢意。体是诸法空座。不非时食戒。中道之外。更无所须。体是究竟种智。念佛者。体即般若。念法者。体即法身。念众者。体即解脱。念戒者。体是三聚。亦即三德。念天者。体是第一义谛。一日一夜。体亘古今。如此皆是实相异名。故直以实相为正体也。次出世正因为宗者。世有三种。一同居世间。二方便世间。三实报世间。持即空斋。是出同居正因。持即假斋。是出方便正因。持即中斋。是出实报正因也。次生天泥洹为用者。生天是近果。泥洹是远果。复次有果报天。净天。第一义天。持此斋者。悉得生之。有圆净泥洹。方便净泥洹。性净泥洹。持此斋者。终皆得之。次置毒酪中为教相者。如初为提谓说五戒法。已多密悟无生法忍。此胡不然。况今行者秉法华意而受此斋。安得不于斋中具佛性。住秘藏耶。是事可知。无俟广说也。
入文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初证信。二发起。今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
证信有五句。一闻。二法体。三时。四主。五处所。略无同闻。凡受斋法。或至僧伽蓝中。或请一师至自家中。今即家中受也。
△二发起
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著彩衣。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
在家二众。俱应受斋。今丞相母为发起者。女人役役家业。秉受尤难。举难以显易也。又优婆塞受斋。就寺为便。优婆夷受斋。就家为便。维耶未见翻译。彩衣者。在家常服。既无妨于八支。故不特制坏色。若已受菩萨近事戒。畜无缝三衣者。于斋日应得著之。
△二正宗分二。初扣机。二正示。初中二。初佛反扣。二当机请。今初。
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
辈者。类也。斋法是同。秖由秉受心异。遂成三别。不可不审择其所乐。盖志乐爱见。正法亦邪。志乐大明。福乃无极。
△二当机请。
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
△二正示二。初列名。二各释。今初。
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
依爱同于牧牛。依见同于尼犍。断除爱见而修八支五念。名为佛法也。尼犍。此云离系。外道之名。
△二各释二。初略释二非。二广释一是。初中二。初释牧牛斋。二释尼犍斋。初中三。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牧牛斋者。
△二释又二。初喻。二合。今初。
如牧牛人。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
喻此日虽从佛法受斋。而不持心八支。不习学五念。乃悬想次日五欲。犹如牧牛者。悬想明日水草也。例而推之。今生奉持佛戒。喜愿未来人天受乐。皆如牧牛。
△二合。
若族种男女已受斋戒。意在居家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
虽受斋戒。不思出世八支五念法门。由堕爱网。故如牧牛。
△三结。
不得大福。非大明。
夫一日一夜斋戒之法。本是出世正因。而心期五欲。爱网自缠。譬如以摩尼宝。仅贸一衣一食。故不得出世大福。由无出世大智光明。乃使心期陋劣如此。故结判云非大明也。
△二释尼犍斋三。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尼犍斋者。
△二释又二。初正释。二出过。今初。
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非其主。
为者。向也。由延。亦云由旬。四十里也。向诸神拜。不知归向三宝故也。然不敢为恶等。虽不徧列八支。大意亦与佛戒相似。故下方正出其过。
△二出过
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
夫既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则与佛法何异。而仅称尼犍斋者。非但为其不知归凭三宝。良以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故也。贵文者。致饰于外。以图悦人耳目。贱质者。不知真修实诣。反本还源也。直念真如。名为正心。不脱见网。名无正心。见惑既纡。爱习仍在。故至明日。仍如故事也。然外道所以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者。良由不知三宝出世法门。今虽归凭三宝。而不图出要。仍复贵文贱质。当知同彼外道尼犍。若细分之。应作四句。一者不归三宝。贵文贱质。即真尼犍。二者不归三宝。质直好义。即此土儒宗。秖因未逢三宝法门。故不归凭。未有质直正心之士。遇三宝而不归者也。三者归向三宝。质直正心。即是真佛弟子。四者虽归三宝。贵文贱质。即是附佛法之外道。以例推之。受戒者贵彰持律之名。而性遮诸业。未必微细清净。演教者贵彰弘法之名。而修证要途。未必精彻明了。参禅者贵彰机用之名。而己躬下事。未必穷源极底。修忏者贵彰音声仪式之名。而事戒理观。未必深谙力行。皆尼犍流类耳。若约教论文论质。及论正心。则九界皆名尼犍。
△三结。
斋如彼者。不得大福。非大明。
谓虽受佛斋。而如彼之贵文贱质。无有正心。则似置醍醐于毒器。何能养人。非出世福慧也。
△次广释一是三。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佛法斋者。
△二释中二。初八戒。次五念。初又二。初示日期。二释戒相。今初。
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何谓八。
道弟子。谓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从但三归至菩萨戒。在家二众。俱得此名。月六斋日者。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若月小者。取二十八日足之。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视世间之日。受斋修福。功倍余时。不言年三长斋月者。月斋稍难。容可随力。日斋最易。尤应秉承。年三月者。正月。五月。九月。毗沙门天王分镇南洲。亦应受斋修福也。八戒具如下列。或开香华歌舞为二。则第九不非时食。独得斋名。开合虽殊。义体无别。或者难曰。为善去恶。理应相续。若但制六日。则余日便可为恶。若余日为恶。待天神巡视而后修善。不几为小人之掩不善而著善乎。君子视之。巳见肺肝。谓天神而可欺乎。答曰。夫受六斋者。非谓平日便可为恶也。大戒五戒。秉之终身。八关戒斋。加于六日。譬如列国诸候。平日何尝不修政布德。士农工贾。平日何尝不勤职务业。迨夫巡狩省试之期。亦必倍加警饰。故梵网有不敬好时之戒。而善生经中。亦制不受六斋。得失意罪。良有以也。此为菩萨增上功德。亦为近事种出世因。下乃旁为一辈多罪众生。虽不能相续修善。亦使之暂离恶业。倘驯而致之。萌孽渐生。牛羊弗牧。安知不蔚为牛山美木耶。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又曰。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斋戒。亦如是矣。纵令上根者少。而日月至焉。亦犹愈于梏亡不反者也。故知如来立法。普利三根。或不远而休复。或频厉而无咎。或与进而不与其退。与洁而不保其往。顾受者自审何如耳。
△二释戒相八。第一杀戒。至第八非时食戒。第一杀戒。
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蠕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释此戒相。各为三意。一因缘。二约教。三观心。因缘释者。夫众生习性。各有所好。喜长时者。为说长时。或尽形寿。或尽未来。喜短时者。为说短时。或一刹那。一念。一日。七日。一年等。今言尽一日夜。即是随乐欲说。夫八支净戒。虽则甚易。亦复甚难。尽一日夜。则虽难而易。不得半日及半夜等。则虽易而难。故以一日一夜而为分剂。不减不增。人可信受。信受即皆欢喜。世界悉檀也。善法易成。则善心必生。为人悉檀也。制有定限。罔敢亏违。则恶意必灭。对治悉檀也。涅槃名日。生死名夜。涅槃即生死。名尽一日。生死即涅槃。名尽一夜。日夜俱尽。生死涅槃。两不可得。则坐断三世。豁然入理。第一义悉檀也。持心如真人者。阿罗汉翻无著。亦翻不生。亦翻应供。亦翻应真。今翻真人。此乃出世圣果。而持心如之。以凡如圣。人所乐闻。世界悉也。如圣成就善法。即为人益。如圣不作诸恶。即对治益。我如真人如。一如无二如。即入理益。无有杀意者。犹如真人永断杀习。此总标也。慈念众生。别明行善。不得贼害等。别明止善。念欲利安。申明行善。莫复为杀。申明止善。止行二善。名为诸佛清净之戒。今以一心而修习之。故得名为持心如真人也。次约教释者。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则有日月岁劫之殊。日出名昼。日没名夜。是中无我我所。藏教意也。日无出没。昼夜性空。通教意也。时既性空。故可延一日以为永劫。亦可促永劫以为一日。令诸众生。各别知见。别教意也。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一刹那性。即是亘古亘今之性。不见有法出于一日一夜之外。名尽一日一夜。圆教意也。断尽见思。名为真人。不杀生缘。成生缘慈。名清净戒。藏教意也。见思如虚空不可得。名为真人。不杀法缘。成法缘慈。名清净戒。通教意也。断尽三惑。名为真人。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著我缘。次第成就三慈。名清净戒。别教意也。三惑之性。即三般若体。惑成智名为真人。不动佛性。成无缘慈。名清净戒。圆教意也。三观心释者。先观心因缘。夫长时短时。悉惟是心。心谓是长。则短时亦长。如黄梁未熟。巳过名阙。心谓是短。则长时亦短。如斧柯已烂。未终一局。了知长短惟是自心。则能随意建立长短。是观心世界。悟长非长。故无量劫中习行诸度。不生懈倦。是观心为人。知短非短。故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不敢放逸。是观心对治。长短皆是法界。无复长短可论。尽一日一夜。即是尽生死涅槃之本际。是观心第一义也。观心本自可为真人。发意如之。是欢喜益。成就善种。三业似圣。是生善益。观心远离垢秽。不与圣违。是灭恶益。观心成就圣道。实无圣道可得。是入理益。次观心约教者。观心无我我所。时劫亦然。爱见则断。如于真人。藏教意也。观心犹如虚空。性不可得。时劫爱见。皆同虚空。如于真人。通教意也。观心假名无量。时劫差别。亦复无量。智断证得。亦复无量。如于真人。别教意也。观心绝待。体是法界。时劫惑智。无非法界。如于真人。圆教意也。观一念心。具足半满权实诸法。无欠无余。安得不约观解。申此八支五念之实义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