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十九问定所持。
  
  尔时智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如来正觉说优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五戒是名优婆塞。(但三归菩萨优婆塞也)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一分戒菩萨优婆塞)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少分戒菩萨优婆塞也。更有受三戒者名半分菩萨优婆塞。前标半分今不重出。但净身三故仅名半也)。若受三归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受一戒而破亦名无分。受三戒四戒五戒而破一戒亦名无分。此略不说可以例知。)若受三归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汝今欲作一分优婆塞作满分耶。若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意授。
  
  问。菩萨优婆塞戒云何得有一分乃至满分不同。既有一分乃至满分不同。云何授已复说六重二十八轻戒法。
  答。此义今当辨。佛之正法重在责实不重虚名。以其虽是在家能发无上大菩提心。满六月中净四威仪悦可僧意。故于二十僧中作白羯磨受三归依。尔时即名为菩萨优婆塞。纵令不受五戒。亦必于此六重二十八轻应学应持。但五种净戒似粗实细似易实难。故教令谛审思惟。宁可少受多持。不可多受少持。不受则已受则必持。持则必当充类至义之尽极其精细。方得名为一分优婆塞等。当知始从不受五戒优婆塞。一分优婆塞乃至满分优婆塞。总当学持六重二十八轻戒法。纵使六重二十八轻悉皆无犯。仅称满分乃至一分。以一分戒求其微细无缺。亦甚不易故也。故一一戒竝摄六重二十八轻。一一戒竝能克证初二三果乃至远阶无上菩提。惟佛方能圆满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功德。惟佛方名究竟一分。究竟二分乃至究竟满分戒耳。纵令此生未即证果。而但三归定生人道。一分戒定生四王天。二分戒定生忉利天。三分戒定生夜摩天。四分戒定生兜率天。满分戒定生化乐他化等天。若以此但三归及一分戒等回向净土定生极乐世界。随功力之浅深分莲华之九品。约因辨果分毫不滥不啻如镜写形也。愿受持者图此实益勿挂虚名。
  
  二十正授六重。
  
  既授戒已复作是言。优婆塞者有六重法。
  
  谓从但三归优婆塞乃至满分皆有此六重法也。
  
  二十一分列重戒。第一不杀生。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虽为身命。举重以况轻也。为身命尚不应杀。况余事耶。乃至蚁子。举轻以况重也。蚁子至微尚不应为身命杀。况他物乎。若准五戒相经。则杀人犯不可悔即失优婆塞戒。杀非人犯中可悔。杀畜生犯下可悔不名失戒。悔则犯戒罪灭性罪不灭。不悔则虽犯小罪亦堕三涂。细玩今文似杀蚁子亦即失戒。应更分别。若但受三归或受盗等一分二分戒者。宜依五戒相经结判轻重。若正受此一分杀戒或兼余分或受满分者。则依此经结判也。暖法者。内凡四善根之初位。从四念处观发得相似智慧。得善有漏五阴伏见思惑。如钻火先觉暖相故名暖位。依于净戒而修念处。由四正勤修如意足。方得暖法。乃至世第一法。而阶无漏。若破净戒一切念处慧等悉不成就。如树无根不发芽茎。如屋无基不立堂构也。所受无作戒品清净道器今已毁坏故名破戒。譬如死尸无复香气故名为臭。堕在下贱种姓故名为旃陀罗。远清净道故名为垢。难得解脱故名为结。
  问。倘能无覆藏心。诚恳发露通忏悔否。若通忏悔法式云何。
  答。本经无忏悔法。设欲忏悔须依梵网或依方等及观虚空藏占察经等。诸大乘法随用一法毕志行持心极殷重事极恳到乃克有济。殊非可草率也。下五例知。
  
  第二不偷盗。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不受此一分戒者。五钱为不可悔。四钱以下为中可悔。一钱为下可悔。受此一分戒者一钱亦不可悔。余如上文例知。
  
  第三不虚说。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此戒受与不受其罪是均。或不受者为身命故万不得已而偶虚说。犹为中可悔也。
  
  第四不邪淫。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此戒受与不受罪亦是均。或不受者为身命故。恶女以死相逼而强从之。犹为中可悔也。
  
  第五不说四众过罪。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口宣人过如吐蛆虫。已是恶口两舌之业。况宣如来四众弟子过罪。岂非恶口之最重者。不论实与不实。但令陷没治罚心说必皆失戒。若奖劝心及僧差说过竝名非犯。若有嗔心。亦犯轻垢也。
  
  第六不酤酒。(上分重戒竟。)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问。酤酒一事。资生之业不贪不饮何故反重。若贪饮酒断智慧种为愚痴人。何故反轻。
  答。饮酒但自迷惑。酤酒迷惑一切。是故罪重。资生自有正业。所谓商贾如法求利。不应作此恶律仪也。无论但三归依一分满分。犯此皆失菩萨优婆塞戒。
  
  二十二结重起轻。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络。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徧。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此结叹受持功德也。璎络庄严对破戒而言之。破戒则无惭愧如裸露故。妙香徧熏对臭言之。遮不善法乃至上族种姓。对旃陀罗言之。旃陀罗名恶律仪。罪业之藏下贱种姓。今受戒则任运止恶行善。出生无上菩提妙宝。堪绍诸佛种姓也。大寂静处对垢言之。是甘露味对结言之。生善法地总叹戒为平地也。又璎络庄严是乐德。香遮不善是净德。上族寂静是我德。甘露不死是常德。初发菩提受戒之时。便得如是四德无作戒体。念念受持则念念具足四德利益。△(上说六重戒竟。下说二十八轻。)
  
  二十三分列轻戒。第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此下二十八种失意之罪。亦名违无作罪。亦名不净有作。倘一犯之即应忏悔。若不忏悔皆能堕落三涂。不论但三归菩萨优婆塞一分乃至满分无不尔也。世人虽不归依三宝为优婆塞。亦须供养父母师长。若不供养亦必有罪。况为菩萨优婆塞耶。言失意者。谓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闲善意念也。言不起者。改过自新名之为起。起则不致堕落。不起则当堕落也。言不净有作者。善恶皆论无作有作。今是有作恶。故名不净有作也。未受戒前未得无作戒体。则善名有作。已受戒后。已得无作戒体。虽犯失意之罪。仅名有作不净。以例未受恶戒未发无作恶律仪时则恶名有作。已受恶戒。已发无作。虽或有时遇生不杀。遇物不盗等。仅名有作善也。夫初受戒时。即发无作妙戒。所有功德念念无量。故于二十八种失意之罪。虽或偶犯但违无作名为有作。如人偶病。服药则痊。惟不服药则能致重。或复致死。倘不受戒。纵发菩提。如中阴未曾受身。依何行菩提道。绍佛种姓也哉。
  
  第二耽乐饮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满分菩萨一滴入口亦失意罪。四分以下耽乐方成失意罪也。以酒为药。以酒涂疮。竝名非犯。
  
  第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恶心故得罪。有慈心而力不逮者。非犯。
  
  第四有乞者不与。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匄(音盖。乞取也。行请也。)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所乞非宜。或自实缺乏此物。无以应之。非犯。
  
  第五见四众不能迎拜问讯。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或有重病。或在说法众中。或坐禅入定。非犯。
  
  第六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见他毁戒应生大悲。又应自省。何可生憍慢耶。
  
  第七月六斋不加受八戒供三宝。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不敬好时。则善法衰损。故有罪也。重病非犯。
  
  第八不往听法。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或自修胜业。或有重病。或彼颠倒说法。不往非犯。
  
  第九受僧用物。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此云四方僧物。亦翻别房施。)卧具牀坐。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未入僧数故不应受也。或于寺中暂用非犯。
  
  第十饮有虫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疑则应谛视。应用漉囊。或谛视无虫。方可饮用。
  
  第十一险难独行。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冒难游行非明哲保身之道也。或先无险难至中道时忽有险难非犯。或有伴同行。伴忽命过非犯。或为佛法或为父母师长。不避险阻非犯。
  
  第十二独宿尼寺。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防过远嫌也。设有不得已事。须得好伴同宿非犯。
  
  第十三为财打人。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奴婢僮仆以德化之。恩而有威。何须打骂。纵彼无道。亦应依法折伏。不宜辄自动身发口也。
  
  第十四残食施僧。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乞士资身。虽无简择。善信设供。理应精虔。若以残食施于四众。则轻慢良田。自招不如意报也。
  
  第十五畜猫狸。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伤害鼠类。违于慈悲。虽不失戒。性罪不轻。
  
  第十六畜牛羊等。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求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问。比丘乞食四方。故不可畜奴婢畜生。今优婆塞未离家业。如何不许畜象马等。又净施之法。当如何作。
  答。此菩萨优婆塞虽尚居家。已作人天标榜。故一切畜生皆须净施。净施之法经未申明。然以理揆之。应同比丘净施财宝。虽不畜持。仍得作法受用。(谓以象马等物皆作委寄亲友之心。代彼看养骑用)。
  
  第十七不储畜三衣鉢杖。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畜僧伽梨衣鉢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僧伽梨此翻重复衣。亦翻大衣。
  问。既许储畜。亦许著用否。若许著用与比丘何别。或衣制不同。当云何造。或著时有别。复在何时。
  答。三衣鉢杖。本是出家器具。此经但说储畜。不说著用。惟方等陀罗尼经制在家二众入坛行道应著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条不同割截。入坛时著则非一切时矣。
  
  第十八田须净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或求无虫净水。或求陆种不须用水。皆不损生也。
  
  第十九物价令平。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称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趣贵。斗称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