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净心戒观法
净心戒观法
净心戒观法
唐 道宣撰
净心诫观法序
余杭郡沙门释元照述
太近至易无如自心。入死出生了不知觉。其体明莹其量包容。故使一迷遽生诸法。其犹宝鉴因明而像生。又若长川缘澄而波动。谓心异物为物转心。吸揽尘缘积成劳结。沦历诸有沉屈己灵。余趣无知。人伦鲜学。纵令听习多堕邪痴。奔逐名闻封著知解。至有江南江北走觅菩提。曲见邪心未尝正直。野猿腾跃家犬迟回。劳我圣师提耳垂诲。曲留妙药的指病根。囊括两乘津通万行。托彼亲度用表弘慈。嘱使窃窥特彰秘胜。深诃讲论苦勉修治。然古德传通双弘教观。诸部则以教开解。斯文乃以观示修。既非无目而游。岂是数他之宝。须信。从真起妄举体现前。达妄即真不从他得。净心之要。览者宜知。
净心诫观法
终南山沙门释道宣撰
敬礼三宝藏 萨婆若法身 随力诫初学 惟圣哀愍听
时在随州兴唐伽蓝。夏安居撰令送泰山灵岩寺付慈忍受持。凡三十篇。如右。
释名篇第一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庆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诳佛篇第九 造过篇第十 解脱篇第十一 食缘篇第十二 流转篇第十三 不动篇第十四 过患篇第十五 心浊篇第十六 二报篇第十七 结使篇第十八 缘生篇第十九 安般篇第二十 相资篇二十一 因果篇二十二 止劫篇二十三 一谛篇二十四 心行篇二十五 菩提篇二十六 教化篇二十七 佛性篇二十八 福田篇二十九 受持篇三十
净心诫观法五字释名法篇第一
净心者。于汝现行烦恼诸部过患。教修对治。令汝即时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于大乘清净信心。趣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感当果。是故教汝察病对治。兴隆功业。修入信境。成决定根力。其三贤十圣无垢妙觉四十二地空宗真理。唯可知闻影像粗相。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今唯使汝净除业镜客尘[目*壹]等。见汝身中少分佛性。汝可饮服般若甘露洗荡盖缠渐显净心。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身源。有此义故名为净心。已下诸篇治过虽别同名净心。诫者。令汝识知对治初门。先除粗染根本恶业。知病知药守心慎口。励己修道离过患故名诫。观者。察义。观察此诫与佛法相应不相应及障道过患名字句偈。审谛思量。如实解心得诫本意。又能随顺止观二门。此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长一切禅支道品。故名观。法者。即此诫文首轴次第。殷勤晓示。欲使禁断烦恼止诸恶业。加行胜进住不退心。故名为法。下诸篇中皆有此净心诫观法五义。当须知之。
诫观序宗法第二
夫欲修道于三业中先断财色二种。若不贪财即无谄诤。若不贪色即无热恼。经云。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当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色成无漏善根。薰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入贤圣位。今见解法人等仍贪财色长养结使。与诸漏相应。恶业系缚坠三恶道。经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多求利故专习唇吻庄补华绮。戏论诤讼递相谤嫉。三毒转疆。烦恼增长沉沦苦海。知而故犯。无解脱时。千佛出世不见不闻。以是因缘地狱罪毕受恶龙身。为盗佛衣食破戒嗔垢所得恶果。如盲龙经说。即知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脱。不可口言而得清净。三毒五结。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轻即自差。披戒定铠摧心魔贼。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何故不禁余过先诫财色。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色以为根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为色相杀者数复过是。道俗二流为于财色。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入畜生饿鬼。缁素二人同为财色之所伤害。初持后犯。能免者稀。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财色二事相欲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脱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因色生憍。因财生吝。憍而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言逆行疾。故名净心。偈曰。
烦恼如河沙 先断恶二种
一财二是色 死时神不恐
吉罗须护持 况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净 布萨心喜踊
鄙夫爱财色 诫汝断贪著
由财三世苦 因色入火罐
色能障圣道 财能令行薄
审谛自看心 知贪是狂错
智避如火坑 顽愚不嫌恶
若犯当悔除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类 终归填沟壑
持戒禁情苦 后受大安乐
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
五妄想者。如除刺树先断其根。故修五停观息五过。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观。因修此观现恼不行。得小解脱所由之处。戒定调柔渐证神通名大解脱。十障灭尽名真解脱。莫不因今五停观法。如是修入名为净心。偈曰。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观不净
背舍得解脱 欲竭即得定
若当逐讲论 念欲转炽盛
是即非对治 下道入险径
自知嗔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凉 成就善律仪
若当逐讲论 非治徒劳疲
贪嗔更增长 重被烦恼羁
自知愚痴多 谛观十二因
始悟轮回苦 了知无我人
若当逐讲论 见诤终日喧
放本求枝叶 不能拔断根
自知我慢多 谛观十八界
方得无人解 吾我病即差
若当逐讲论 反益三涂债
计我常求胜 名利自杻械
自知乱想多 常数出入息
觉观渐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当逐讲论 喧尘未能息
递互相是非 何时灭事识
此是毗昙中七方便法。五停观成名第一方便。自余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观行成就得须陀洹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观。偈曰。
何因说五停 复不逐讲经
抱疾说药方 只欲取声名
凡夫贪利养 无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观 决定修道成
何故令修五停观法止逐讲论。有二要法。一者佛教次第入道对治鹿重烦恼。二者见解法义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仪。五篇净戒悉皆破尽。见他持戒复起憎谤。唯贪财色。嗔恼斗诤悭嫉憍慢。无渐无愧。身坏命终必堕地狱畜生饿鬼经历多劫。当观此事现前验知。故修五停止过。起道顺佛教。故名为净心。偈曰。
贪如豺狼性 嗔如恶龙心
坏法故毁禁 污戒犯奸淫
识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造业心无悔 命过就刀林
堕大无间狱 佛性历劫沈
如职除名罚 失势不堪任
云何破戒口 啖人食憍恣
云何破戒手 受人财物施
云何破戒身 坐卧好床褥
云何破戒业 受他礼己足
云何破戒行 默受称扬赞
若犯此五事 诸天共悲叹
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然后学经。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诵。四僧祇。五解脱。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广博卒难悉识。今欲知者财色为宗。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发生定慧成就圣道。知律纲要故名净心。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断财色
修禅观不净 对治自忍抑
林野叹死尸 内心怀悲恻
我身会当然 贪热即时息
三毒甚强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净意恒质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荆棘
圣教万差为根性不同。病药众多愚者致惑。虽用功力非正对治。妄贪名利更增尘垢。是以先修五停后学讲论。知道次第名为净心。偈曰。
世人习多闻 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 诤竞起纷纭
入道依次第 戒定自资薰
净命如迦叶 勿得同六群
诫观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凡夫解义皆因听学。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净财。食啖俗馔。无羞无耻。知而故犯。不畏后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净禁戒后方听经。汝用五诫得名净心。古者大德讲华严经唯一卷疏。于后法师作三卷疏。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词。文字浩博寄心无所。然文者当体即义。何须人语。今时愚人竟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著。何况著文字。法离文字。言语断故。大集经云。经文是一讲者异说。各恃己见坏乱正法。天神嗔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缘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无味。谛思讲论人情测佛。佛智境界岂人能测。如是审察名为净心。偈曰。
敷演说法师 二种升高座
一者福无量 二者离罪过
慈心成就人 法施胜财货
嗔垢是非他 棘刺上坐卧
有漏为基堵 无明作根本
解经不除毒 法师自伤损
贼心求名利 匆匆未思忖
婴孩欲登梯 先须戒足隐
学士聪明者 举动多轻躁
或有错解义 邪见复颠倒
是故定治动 七觉中法要
定慧平等修 种智得微妙
世尊在世时 唯教修出离
习善莫生足 少恶即远避
念念观无常 勤修真对治
寂虑学禅那 何须著文字
何因世尊在世时悉得圣道及生天中。依次而学不越毗尼入道有方。五年习戒。夜则修定摄心守境。安处林野不畜余食。少欲惭愧一心谛观无常不净。离诸调戏意不散乱。举动进止恒令净洁。无恶姿容。先意问讯。以是善缘悉得道迹。汝能一心依此学者名为净心。偈曰。
正法证道时 净法调众生
随事秉羯磨 除垢获三明
像法尽至末 羯磨废不行
虽复似和合 集则起斗诤
凡是诸经律 甘露亦毒药
解服百疹瘳 不消病发作
知法不向心 解经行转薄
弃舍戒定业 文字处起著
所以韵句撰 读时心欢乐
静坐好思量 观察自忖度
何缘重颂偈 文少义广博
依戒益汝身 信受勿疑恶
或见他毁骂 轻贱心漠漠
此约大乘教 与理不违错
诫观六难自庆修道法第五
一者万类之中人身难得。如提谓经说。今得人身难于龟木。二者虽得人身中国难生。此土即当边地之中具足大乘正法经律。三者虽有正法信乐复难。今随力信不敢疑谤。四者人身难具。今受男形根无残缺。相貌成就。五者虽具男形六根无缺。五欲缠染出家甚难。今得割爱出家修道披著佛衣受佛净戒。六者虽受禁戒随戒甚难。汝可于戒律中尊重爱乐惭愧慎护。于此六事若不观察即便放逸深障圣道。既超六难。常应喜庆。难得已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为净心。偈曰。
世有六种难 难得已得具
勤修戒定慧 善解名味句
是故学大乘 问即须知处
受他檀越食 饱腹无智虑
无智长贪嗔 不能如法住
犯禁毁戒足 命终生四趣
诫观世相如梦修出世善根法第六
云何方便能令众生离苦出世。但愚人贪爱我即不贪。何者是名世愚贪爱。所谓官荣封赏.车马.库藏.台观.园林.采女.音乐.上服.美馔.游戏.射猎.宴会倡伎嫁娶宾席恃怙族姓。追朋逐势。三军列阵。前锋精锐谋策将略。果毅伤杀。平殄除荡快意适情。攻城破栅收缚簿敛刀笔。豪侠意志建立俗艺医方工巧。居积摄敛奠祭。以要言之如此。众多世务无量。杀害.饮酒.啖肉.斗诤.胜负.怨仇.热恼.悲喜.安危.吉凶.祸福。能于此中悉舍离者名真修道出世人也。众生迷倒于此世事谓是真法。不知无数劫来生死大苦。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恒河沙劫受大烧煮。虽遭此苦仍于生死贪著无厌。迭相承习迷惑尘境。皆由未值善导未闻正法。汝今既闻。如闻修学名为净心。偈曰。
凡夫狂痴性 所见常不正
资养三毒身 贪嗔转增盛
未观尸秽形 持粪如行屏
常游违顺境 诈伪起谄佞
实无常我乐 妄见常我净
罪业颠倒故 恒游诸险径
智者如实解 慧命心决定
观世如梦幻 穷真道成圣
诫观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第七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林.华果.金银.粟白.屏风.毡被.好枕.细席箱匮盆瓫铜器盘碗.上好三衣.牙床坐褥房舍退屋.厨库碓磨脂面药酒杂鲑酱酢。异种口味王公贵重。多人顾识。生缘富贵数过亲旧。饷送吊问。申诉衙府。身为众首门徒强盛。讲说相难。好喜音乐。常居一寺评量僧事。迭相摈罚。借问旱潦丰俭盗贼水火毒兽之事。经过酒店市缠屠脍猎射之家。亲友妇女琴瑟诗赋围棋双陆。读外书典。高语大笑。嫌恨诤竟。饮酒食肉。绫罗衣服五色鲜明。勤剃须发。爪利如锋。畜八不净财宝富足。于此等事贪求爱著。积聚不离名真破戒。经云。此等比丘名秃居士。名披袈裟贼。名秃猎师。名三涂人。名无羞人。名一阐提。名谤三宝。名害一切檀越眼目。名生死种子。名障圣道。远离此等十种恶名即为净心。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