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邦文类

乐邦文类
  宋 宗晓编




  乐邦文类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复于诸苦趣也。指乐邦令归依。列圣幽赞。宿耆受生者不一。载诸竺坟。灿如星陈。及后之宗焉者渐远。率以声色求。而不知求诸心。故大鉴示以惟心。俾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是善逝说观佛。而示是心是佛之旨也。是具三心十心。而往生之方也。是法藏发胜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之因行也。及后之宗焉者渐远。率弟视九品。恬嬉具缚。夫恬嬉具缚。则诸佛不必出世而度生。而群生之流浪无已也。不求诸心。则愈求愈远。三圣之观。皆外逐于相也。圣人因病以致药。众生因药而滋疾。可不哀耶。是故称乐邦。所以使理即者。缘般若而修证。拯流浪于苦轮也。言唯心。所以使观行者。本法身而解脱。见三圣于真常也。善逝指人以宝藏。大鉴启之以元钥。大鉴示人以因华。善逝接人以果地也。披其华而遗其果。犹夫无华矣。有其藏而不能启。犹夫无藏矣。事乐邦者。能外夫唯心耶。古今吾心之古今也。延极三世而不可际也。刹界吾心之刹界也。广被无边而不可穷也。净而四圣。染而六凡。吾心之四圣六凡也。不曰唯心。将安所而求乐邦也。诚知。唯心必不能无事于乐邦也。蠢尔含生。远自无始。于无生而妄生。于无我而执我。三缚十使。习染久矣。非藉济愿船栖灵圣域。则菩萨尚迷于隔阴。声闻有昧于出胎。乃下焉者。而可自期不退哉。文殊七佛导师也。无生忍非不证也。而受记往生。善财一生圆旷劫之果者也。第一义非不闻也。而发愿导归。不事乐邦。将何修而尽惟心之妙也。吾心中之阿弥陀佛。于因地所庄严。吾心之胜土为乐邦。原我之初。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我则迷而流浪。为佛心中之众生。佛则觉而修证。为众生心中之佛耳。我心即佛心。我不可得而我也。佛心即我心。佛不可得而他也。不可得而他之佛。念念度生。无间于我。而众生执不可得而我之幻我。背觉合尘。役役而颠冥于三界。悲夫。故尽修乎乐邦者。所以尽修乎吾心也。尽修乎吾心。所以远离颠倒。而证我所同于阿弥陀佛者也。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本性耳。凡阿弥陀佛所具足。我亦具足。不离我心故。乐邦非相。即我心故。非空无相。即相非相故。即相非相。则依正皆真。生佛同体矣。依正皆真。生佛同体。则乐邦之过去尊音王如来。未尝入灭。未来功德山王如来。久已成佛。现在阿弥陀如来。在十万亿佛刹外。而靡所隔也。八万四千随形好。随念随见。我心非往。彼佛不来。如镜中灯。如水中月。镜非揽灯。灯自现镜。月非入水。水常含月。在在尔。法法尔。毫相常观而非观。宝台无生而往生。若然者。谓之惟心乎。谓之乐邦乎。吾不得而知也。鹿亭上人。梓宋晓师所集乐邦文类。乞予言辨其卷。遂为稽首佛祖。抒臆见而卑之。
  赐进士出身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海虞严讷撰

  乐邦文类序

  周道既往。百家各以其说争衡于世。久之浸息。独儒老释三之教。几于并行。大率皆主于劝善戒恶。其言不同。而其归则一。然释宗比道家为尤盛。余未尝读佛书。初无心佞佛。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戒。不敢须臾去心。佛之本意似不出此。世有习西方净土之教者。其说曰。凡夫生于五浊恶世。业网萦覆。生死不能出。苦海不能停。大雄氏不得已。而偏指一方。使人系心专注。果由是而之则达无方所矣。虽然不得其门而入。亦徒为耳。曾不知此法本乎一心一心所主必见于善故。佛指示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若因是而论。则弥陀果觉即我性是极乐遐方即我心。是一念到处应用无亏。亦何高下远近之有哉。比丘宗晓。留心教典。类成此书。其大藏经论。古今儒释所著。无非西方净土教门。或阐扬奥义。以警未达。或明示显应。以诱方来。至于长行短偈片言只字。无一不备。其善用身心可尚矣。一日持以示余。且有请曰。某留心于此有年。将以刊板化一为多广示学者。傥得一言冠其首。使人起信起修。则某克苦编镂不为枉矣。余取其书读之。诸家所示。颇有深趣。真可以发明往生大旨。启迪人之善心。徐复究其理。盖人固有之性。本自明白。无始迷妄不贪则吝。缘此病根是生众苦。若令离苦恼而获安隐。当以是而对治之。譬如神医用药。病根既去则本体如初。又如明镜受尘。揩摩有力。则本明如旧。夫如是则此书真复性还元之策。岂可寝之哉。呜呼道在迩不必求诸远。事在易不必求诸难。昔无著师。礼五台见文殊说偈有曰。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佛法无量斯言蔽诸佛土既以心为本。其务西归者。惟当善净其心而已矣。断无它术焉。
  庆元庚申中元日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汪大猷序

  乐邦文类卷第一(并序)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
  乾道中德寿宫亲洒宸毫。大书莲社二字。赐防御使浙西路总管张[揙-戶+(今-一)]。龙骧凤翥八法俱全。真希世河洛之瑞也。窃惟高宗皇帝。以唐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脱屣万乘。退藏之暇。游心内典。且欲追还庐阜念佛之风。故有斯举焉。历考自古帝王兴隆释教。或建立塔庙者有之。或翻译经论者有之。或广度僧尼者有之。而未尝闻操觚染翰发挥净邦。俾一切人升出五浊。如吾圣君者。至今薄海内外宗古立社。念佛之声洋洋乎盈耳。乃知至德如风。民应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请试论之。
  我佛能仁诞生迦维。不恋金轮宝位。直向雪山宴坐。既成道已。随机阐化故。使大小偏圆教法有殊。最后法华高会一道无偏。开彼权乘悉归真实。故出世本怀。至是始畅矣。又念将来之世人。根暗钝不能自求出离。唯弥陀本愿。取土极乐。可以横截爱河径超佛地故。于诸大乘经。殷勤劝往者不一。斯盖如来异妙方便。诊恤沉沦。父去留药之谓耳。然大教东流人或未知。而东晋远公法师。神机秀发。肇开化源。引水栽莲。缔结净社。尔时预者一百二十有三人。刘遗民等十八大贤而为上首。自是念佛三昧之道行焉。迨今八百余载。遗风遗烈。凛然尚在。故得张[揙-戶+(今-一)]所修。远踵其事矣。然则务学必求师。进业必托法。故兹社之兴。专以弥陀为宗主。诸经为司南。自晋唐以来。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赞美斯事。虽其间说义有浅深属辞有工拙。譬如万派东流同归沧海。使夫饮用者咸沾一味焉。(宗晓)侵寻晚景。悟世非坚深。仰高宗皇帝。道参天地。德迈羲轩。犹乃宣扬至教。启迪群蒙。况愚忝簉僧伦。敢怠思修之路乎。由是囊括诸经。网罗众制。伏而读之。意图良导。虽微辞奥旨未易窥测。然研味有年。粗亦识其梗概。重念。隋珠和璧为天下之至宝。苟韫椟而藏诸。则人孰得而共之。遂于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编之。始于经咒终乎诗词。凡十有四门。总二百二十余首。析为五卷。目曰乐邦文类。盖仿儒家柳宗直西汉文类之作也。其有集之不尽。当有与吾同志者续焉时。

  经(凡四十六处)

  大藏专谈净土经论目录
  法华经 弥陀迹中化缘之始
  悲华经 三圣因愿授记名号
  出生菩萨经 弥陀因行成就众生
  无量寿经 法藏发愿庄严妙土
  弥陀偈经 弥陀本愿取土之相
  首楞严经 大势至获念佛圆通
  鼓音王经 弥陀国城父母亲属
  阿弥陀经 极乐过十万亿佛土
  阿弥陀经 七日不乱感佛往生
  观无量寿经 行三种业得生西方
  观无量寿经 初修日观送想西方
  观无量寿经 第八像观约心观佛
  观无量寿经 具三种心即得往生
  观无量寿经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观无量寿经 韦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弥陀经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边
  无量寿经 不了佛智胎宫受生
  菩萨处胎经 生染著心堕懈慢国
  平等觉经 净土声闻修行证果
  无量寿经 拣五逆谤法不得往生
  无量寿经 三辈修因往生之相
  无量寿经 较量二土修善不同
  无量寿经 往生净土菩萨众多
  无量寿经 法灭留经百岁度人
  无量寿经 劝各精进努力求之
  无量寿经 无量寿佛光明普照
  无量寿经 宝钵饮食自然盈满
  华严经 较量二土昼夜长短
  文殊说般若经 修一行三昧专称佛名
  般舟经 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方等大集经 修佛立三昧中道观法
  华严经 解脱长者得唯心念佛门
  华严经 依普贤愿得生极乐
  法华经 闻经修行即得往生
  大宝积经 发十种心得生极乐
  随愿往生经 娑婆浊恶偏赞西方
  大集日藏经 念佛随心见大见小
  目连所问经 无量寿国易往易取
  十往生经 念佛之人菩萨守护
  观佛三昧经 佛记文殊当生极乐
  文殊发愿经 文殊发愿求生极乐
  入楞伽经 佛记龙树往生乐国
  善信摩亲经 善信厌女求生西方
  首楞严经 约情想多少论报高下
  守护国界主经 命终善恶感报优劣

  咒(凡一十道)

  无量寿修观行供养仪轨(此仪轨中录出三咒如下)
  无量寿如来拳印真言
  无量寿如来根本印真言
  无量寿如来心真言
  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此经中录出一咒如下)
  无量寿如来总持法门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此经中录出三咒如下)
  一字真言 溥遍解脱心真言 不空大灌顶光真言
  弥陀不思议神力传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

  论(凡六处)

  无量寿论 往生偈及五门修法
  毗婆沙论 念佛为易行道
  大智度论 乐多集功德者求生净国
  大智度论 释迦弥陀各有净秽国土
  大乘起信论 娑婆不值佛专劝念
  思惟要略法 利钝二根观佛相好
  阿弥陀佛尊号

  大藏专谈净土经论目录

  余编类斯文。所以先示经论者。欲修净业人务本故也。其诸经论皆散在大藏。今载经题函号。以助捡阅之易耳。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即无量寿佛异号也。清净平等四字寿字意也。觉即佛之华言。
  佛说阿弥陀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吴月支三藏支谦译
  此经亦名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无量寿经一部二卷 乃字函
  曹魏三藏康僧铠译
  此经更有晋永嘉年中竺法护所译之本。藏中今缺。天台观经疏所指大本。即法护所译也。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卷第十七十八 师字函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译
  宝积总方等诸大乘经四十九会。第七即无量寿会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一部三卷 兵字函
  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贤奉诏译
  以上五经。其平等觉与阿弥陀。并译出法藏比丘二十四愿。无量寿与大宝积会。则译出四十八愿。世有单本。四十八愿经一卷。此乃于无量寿经录出。非别有本也。又无量寿庄严经。译出三十一愿。辅行曰。愿数不同部异见别不须和会。然细读五经。大概起尽皆同。似同梵本。但译师之异。广略随宜耳。而荆溪谓。部异见别者。则显佛说。是同随机不等。至于结集翻译皆不同也。然则同异之说。未敢定判览者详之。五译之中。文相颇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师诸文多引用之。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养字函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天台观经疏。指此经为小本。前无量寿经为大本。观无量寿佛经。处两经之间。义当中本。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养字函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以上二经同本异译。秦本列六方诸佛称赞。唐译具有十方诸佛称赞。此亦译师。适时广略不同。龙舒净土文谓。秦本脱去四方者不晓。翻译部别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养字函
  宋元嘉中疆良耶舍译
  此经单本藏中无重译之文。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一卷 养字函
  后汉失译
  此经唯五十六句偈颂。说法文体简古。古今不得而评。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一卷 羔字函
  失译
  以上二经谓之失译者。失去译师名也。有不晓者。谓不译名失译。不译则梵书矣。
  般舟三昧经一部三卷 罪字函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跋陂经。并与般舟同本异译。专说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九十日中观想称诵弥陀。摩诃止观常行三昧所准之经也。
  佛说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一卷 高字函
  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诏译
  此经无量寿佛。说神咒为众生延寿。命终即得往生极乐。
  无量寿如来修观行供养仪轨一卷 衡字函
  大兴善寺三藏不空奉诏译
  此仪轨。结坛诵咒。专期往生。
  无量寿优波提舍论一卷 堂字函
  婆薮娄豆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婆薮娄豆。此翻天亲。天台十疑论所指往生论即此也。此论通伸净土诸经。或能观之甚资净行。
  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 养字函
  此传失载造传人名。与小本弥陀经同卷。往生神咒在内。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 群字函
  上卷唐沙门智升集。上半卷通礼诸佛。下半卷别以偈颂礼赞西方。及忏悔发愿等文。下卷比丘善导拣示专修西方要义。及集记诸祖六时礼赞净土偈颂等。
  以上经论传集一十六种。并专谈净土。故十疑论云。藏中有数十余部经论。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是也。先贤谓净土但有七经者。其不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