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仙论

金刚仙论
  世亲菩萨造 金刚仙论师释 元魏 菩提流支译




    金刚仙论卷第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者。总括八部之大宗。契众经之纲要。其所明也。唯论常果佛性及十地因。因满性显。则有感应应世。故说八部般若。以十种义。释对治十。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是)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是)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光赞是)第四部八千偈(道行是)第五部四十千偈(小品是)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是)第七部六百偈(文殊是)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刚般若是)。
  此是八部之名。前之七部遣相未尽但称般若。此第八部遣相最尽故别立金刚之名也。初第一部如来成道五年在王舍城说。次五部亦王舍城说。第七第八部舍婆提城说。此金刚般若。唯须菩提蒙加设问如来答也。十障者。一者无物相障。如般若中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乃至涅槃空。众生不解。起于断见。谓一切法无。此障对治。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第三分。经云。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等。此遣断见也。二者有物相障。众生闻如来说有菩萨行六波罗蜜。众生计著起于常见。便谓一切法有。此障对治。佛告须菩提。菩萨不见我为菩萨及诸波罗蜜。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修行分。经说。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则非菩萨。此遣常见也。三者非有似有障者。如来说色等诸法是有。若是有者不应复更说言诸法空也。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色等诸法体相空。如阳炎。非有似有。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但凡夫之人贫著其事等。遣实有见也。此第三何异第一。上第一总明有为无以一切法空。此第三偏明有为法空。但疑者云。若诸法空者。何故可见而有用以为异也。四者谤相障。上闻如来说色等诸法体相空如阳炎非有似有。众生不解便起谤意。谓佛性涅槃无为之法。亦同有为诸法性空无体之无。若尔则无修行得果之者。此彰对治。佛告舍利弗。非空空。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第六诸法空分中亦非无法相等。遣空见也。此第四障何异第一第二。第一明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空。第三偏明有为法空。此第四唯明无为之法妙有之体无万相故空。不同有为之法无性故空。以此为异也。五者一有相障。闻如来说色是空。而众生起心不异空更有色。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空者非色。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等。遣即见也。六者异有相障。如来上说空者非色。众生不解。谓异色别有空。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不离空更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等。遣异见也。七者实有相障。闻如来上说万法虚空体是空者。何故佛说色等诸法是有。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色等诸法但有名用。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世界即非世界等。遣报教见。此第七何异上第一第三第四。此中明空不异。于上但难言方法。若是空者。如来何故说有。以此为异也。八者异异相障。闻如来说色等诸法体相空但有名用。众生心色等诸法。若是空者。不应有生住灭。若实有生住灭。则非是空。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诸法不生不住不灭不净不染。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量分中第七分说。何以故离一切诸法即名诸佛如来等。此遣有相见。
  九者如名义相障。如来说色等诸法可见可触。众生起心。如名义亦如是可见可触。此障对治。佛告舍利弗。诸法有名假施设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实无有法名为菩萨等。此遣依名报义见。
  十者如义名相障。如来。上说色等法寂静空但有名假设。设若如是。众生起心。如义名亦如是。有义故有名。若无义者云何有名。此障对治。佛告须菩提。菩萨不见一切名。以不见一切名故。不著一切义。如是等。此经中对治者。谓第十一分中一切有为法如星医灯幻等。此遣依义执名见。对此十障故。说八部般若。究竟一切智满足。此十何故名障。已一一或体皆能碍于实解故通名为障也。言金刚者。从譬喻为名。取其坚实之义。如世间金刚。有二义。一其体坚实能破万物。二则万物不能坏于金刚。明此果头无为法身金刚般若及十地智惠。亦有二义。一能摧魔怨敌坏诸烦恼。二者诸魔烦恼不能俎坏。故名金刚。又凡夫二乘。于此理教不能解入。故亦名金刚也。
  般若者。乃是西国正音。此魏播云慧明。此金刚无相极理。体是西实。智慧能照达理原。了诸法相。显明常住佛果。故曰般若也。
  波罗蜜者。魏云到彼岸。明此经所诠之理是常住法身彼岸之体能令众生度生死河到涅槃彼岸。故名波罗蜜也。
  经者。旧人相传训之曰常。依西国正本。云修多罗。若播其名者。外国云修多罗。此方播之为本。此明理教皆有本义。理为本者。明所诠证法无为之理能与十二部经言教为本。故名理为本也。教为本者。明寻此言教能得证法故。名言教与证法为本。故以教为本也。故今言经者。非播名也。但此中人。义以经字。显修多罗处。故言经也。
  论者。如来灭度后之中。有高行大士。号曰婆薮槃豆。魏云天亲。此人实是大权菩萨。现形通化。遍见如来一代所说大小乘教意。以此金刚般若经文句甚略义富远博。世人不能解此深远妙义。为众生故作义释之为论也。
  所以论初设此二偈者。然论主天亲。将欲作论释此金刚般若深远妙义。若不檦显法体置于论初远冯佛僧在于经首者。则何以作论解释此经深远之义。然如来灭后声闻菩萨诸大论师。凡欲有所制远解佛正经者。莫不皆先归敬三宝假灵威然后作论。二偈之兴大意在此也。
  就此二偈之中。分为二段。初有一偈半六句。明致敬三宝。后半偈二句。释成致敬之意。就初六句中。前一句。明此金刚般若理教深妙即是法宝之体。第二句。明上法门理教既深世间愚人不能解悟。即是出不解之人。第三句。明诸佛菩萨俱能通达。此显佛僧二宝。即是出能解之者第四句。以诸佛菩萨能通达此理故教导。我等宜修吏教此障吏敬之或第五第六二句。重释致敬之意也。下半偈两句。偏释菩萨有可敬之德也。
  法者。以轨则为能。又法名自体不失己相。何者是法家自体相而言不失。明此金刚般若甚深妙法能防生死非法。不令众生堕三恶道。能令众生得人天二乘果。乃能令众生十地行满终得佛果至极之乐。故名为法也。
  门者。明此金刚般若理之与教皆能津通行人远诣佛果。故名为门也。句者。即此金刚般若能诠之教也。义者。是所诠证理。明此般若理教深妙非诸凡夫二乘心心意识之所能解。乃是如来八部之终隐覆之说所以得知。如下经云。如来说众生即非众生等。此即是句义理教难解。故言句义也。及次第者。明此法门十二段分数次第。从此一段。至此一段。生起法用。或时次第。或时超越。所以难知。下经文云何住者。生下住分。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生下如实修行分。此即是次第之意难识。故言及次第也。世间不解离明慧者。上句虽明般若。理教难法体未知。不解者谁。是以第二句明世间愚人不能解。世间者。众生世间也。不能解者。此凡夫之人未得闻思修等法出世间胜解断除惑障永尽生死。故不能穷达理原悟此深法也。应问。世间愚人何故不解。即答云。以离明慧。离明慧者。前愚人未得初地已上真无漏解断除痴闇。故言离明慧。以离此出世间明慧故。不能解此般若深法也。大智通达教我等者。上句虽明不解之人。犹未影能解之者。是以第三句明诸佛菩萨俱秉妙解能达斯理。此即并出佛僧二宝也。大智通达者。诸佛如来二障永尽。种智圆满。照穷此法门。理教斯尽。更无胜者。故言大智通达也。若据菩萨而论。亦渐除惑障。分有种智。片悟同佛。解此法门句义次第所以。亦得云大智通达也。第二意若此般若理教甚深难解者。论主何由得解作论解释。故答大智通达教我等也。教我等者。此明论主自云诸佛菩萨有大方便。于己所得无名相理。作名相说。训导于我并余论师及一切众生。故得解此般若深义。作论解释。功由大圣。非我自力能解。故言教我等也。归命无量功德身者。上虽辨所敬人法。未论致敬之意。是以第四显吏敬之。或此金刚般若甚深法门。乃是诸佛之母。能出生现果常住涅槃体偏无量功德。故所以归命。又诸佛菩萨各有十力四无所畏等无量大功德聚。能以前理教导。于我有莫大之恩。故亦言归命。此一句应遍在上第三句下皆言归命也。应当敬彼如是等者。此下两句重释第四句致敬之意。上虽云归命。犹未展敬仰之心。将欲更重以三业致敬故。以总举前所敬人法来。故应当敬我如是等也。头面礼足而顶戴者。上虽云致敬。未出致敬之所以。此句正辨恭敬之事也。头者一形之重。足者身之所轻。今以已所尊。礼彼佛僧之早。此乃方显处敬之至也。故言头面礼足而顶戴。亦应言意业尊重口业赞叹。但以偈使故略也此一句亦遍在上三宝之下。皆言顶礼也。以能荷佛难胜事者。此两句半偈。别释菩萨有可敬之德。论主此中假设疑意云。诸佛如来具三达明解。鉴尽万法超学地之表。无能过者。可名大智。理合致敬。菩萨既位居学地。处不足之境。理解未圆。断惑不尽。何得名为大智敬同佛也故偈释言以能荷佛难胜事何者。是佛家难胜事而云菩萨荷负也。今明佛家难胜事者。即此般若理教宗深致远。非是凡夫二乘图度之境。故不堪受持流通益物。然菩萨大士独秉妙解。负斯重任。于如来灭后像正法中。受持洪化。继轨先圣。此即是荷负佛难胜事。故功齐诸佛。故得名为大智通达致敬同佛也。此明菩萨有二种。一者初地已上菩萨。已积行僧祇。现见理原。断除烦恼。自证而说。故能荷负受持流通益物。二者地前信地菩萨。亦积行来久。一大僧祇欲满不满。虽未现见理原。以能仿佛见理相似解深伏烦恼。故亦能荷负受持流通益物也。摄受众生利益故者。今言菩萨在像正。流通般若胜法。为当自为悕于名利。为当为利于物。故偈下句言摄受众生利益故。明菩萨大士于佛灭后流通此经。乃为旷兼群生等润含识。故以法录物。令从已化。使获。出世无上菩提无尽之福。此明不为自利。故言摄受众生利益故也。此前二偈。是论主归敬三宝。申已造论之意也。如是已下讫于经末。正辨经体。序正流通义如常辨。于中随义曲分。凡有十二段。始从序分终讫流通。即其事也。十二段解名生起。如下次第广释。释可知也。然十二段中。所以初明序分者。然如来将欲说法故。以威神冥如。召集有缘。为兴发之由。故名为序。然诸经明序义次第发起。皆先放光动地召集有缘。广作由致。然后方说。此经所以异于众经者。以如来说法序义凡有多种。一放光动地召集有缘广现瑞相。然后说法。二不放光动地广现瑞相。如来知众生机感。自然说法不待请问。三众中有怯弱众生。内心怀疑。不放问佛。是故如来自唱我是一切智人。汝何故不问于我。汝若问我。我当为汝说法。四如来威神冥加。与其智力令其说法。五诸菩萨在余处说法。竟至如来所。印其所说。六有人生疑发问。如来为说。七如来直以己相貌。为说法之序。今此经序即是第四如来威神冥加故说此为序也。如十万偈般若。如来具足以三业加须菩提。如大品八千偈般若等。此六部中。但以口意二业加须菩提。此金刚般若。唯以意加不具身口也。若此经意加故说。何故经文不辨其事。以如来说八部般若。势分相续不断不绝故。更不别明也。经初五句众经通序。一如是。二我闻。三一时。四婆伽婆。五住处也。所以一切经初置斯五句者。有三种义。一为证成经理不虚未代生信。二为表异外道以阿忧为吉。三为息于诤论表已推宗有在也。等证生信所以先明如是者。欲使人识经达旨明金刚般若理教。正如是我之所说与佛昔说不异故。初明如是也。虽云今说般若理教与佛昔说不异。而未知闻者是谁。若无闻者未必可信是以第二次言我闻。此明闻之有人。非为传听所以可信也。须菩提虽云我闻。然说必有时。若说无时节。亦未必可信故第三次明一时也。虽出说经时节。然说必有人。未知说者是谁。若是天魔外道余人说者。未必可信。故第四次明能说之人是佛婆伽婆所说故所以可信也。虽云此般若理教是佛之所说。未知如来在何处说。若说无方所。亦未必可信。是故第五次明说经之处在舍婆提城给孤独园也。五句中何故初名如是者。若依世辨释名。如是之义乃有多途。略而言之凡有四种。一者发心如是。二者教他。三者譬喻。四者决定。发心如是者。自念我当如是发菩提心修诸善行等是名发心如是也。教他如是者。教前人言。汝当如是发菩提心修诸善行等也。譬喻如是者。又威德炽盛如日光明。智慧深广犹如大海。面貌端政喻如满月。勇健雄猛如师子王。是名譬喻如是也。决定如是者。我如是见闻等。是名决定如是也。今言如是者。但取第四决定如是。明须菩提自云我亲从如来。闻此金刚般若理之与教。我之所说如佛所说。不多不少不饰不谬。决定如是。无有传闻之失。故曰如是也。我闻者。如是之义闻必有人。故次云我闻。此中谁自称我而言我闻。解者多道。须菩提言我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同闻此经。故曰我闻。然理通而言亦得通。阿难云我闻别义则非也。三种阿难大小中乘传持三乘法藏。其义可知也。何以得知。须菩提云我闻非余人也。凡有二义验知也。一以经文下校量分中须菩提。问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以此文来验。故知今言我闻者。是须菩提。虽复当时须菩提有如是问。后时言我闻者。何必是须菩提也。复更以何文验知是须菩提云我闻也。昔如来灭后。凡有三时结集法藏。初在王舍城因陀罗窟中。五百比丘结集法藏。舍利弗等诸罗汉比丘各自称言。某甲经如是我闻佛在某处说。后时为恶国王坏灭佛法。自此以后复有七百比丘。重结集法藏。皆云某甲经我从某甲比丘边闻。不云我从佛闻。此之再集并是小乘之人结集法藏。又复如来在铁围山外不至余世界。二界中闻。无量诸佛共集于彼。说佛话经讫。欲结集大乘法藏。复召集徒众。罗汉有八十亿那由他。菩萨众有无量无边恒河沙不可思议。皆集于彼。当于尔时。菩萨声闻皆云。如是我闻如来在某处说某甲经。须菩提云金刚般若经如是我闻佛在舍婆提城说。故知今言我闻者。是须菩提也。一时者。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正是如来说此金刚般若经时。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如大华严世间净眼品。如来即成道日。在寂灭道场说十地品。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说。如十万偈般若。如来成道五年说。经有成文。余七部般若但云一时。皆不知何年说也。如来藏经佛成道十年说。如大集宝幢。品佛成道一年。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说陀罗尼自在王品。成道十六年在欲色二界中间说。经有明文者即便可知。经无明文者即不可知也。然说此经时虽不知几年。足知中后时说。何以得知。经云食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得食还园食讫。诸比丘方集说此经。故知中后说也。相传云。如来一代成道乃至涅槃。恒说摩诃般若华严大集。未曾断绝。此金刚般若。八部之中是最后说也。须菩提直道我闻一时。不云几年。是故但言一时也。上虽云如是般若理教我闻一时。未知从谁边闻。若余人边闻。则不可信。今言我从佛闻。明知是如来所说所以可信故。次言婆伽婆。然此名。乃是西国正音。魏无正名相播。故仍存胡本。义释云能破烦恼。或云具足功德智慧。亦言有大名称天人归敬。亦云能降伏天摩制诸外道。如是等义。乃众多非可具论。且云斯四耳。依西国正本。一切经首。皆言婆伽婆。此方经初多云佛在。时有安婆伽婆。亦有并存二名者。此第四明能说人也。前虽云从佛边闻。未知如来于何处说。若无方所。则不可信。故次云在舍婆提城也。然如来法身妙绝形相常在圣行梵行中住。故下经言。诸佛以不住道为处。如是身者。岂有顽域方处。而言在舍婆提者。明诸佛应现正欲赴众生感。众生既有方所。故圣亦同之。又欲令未来众生。知如来在此处说金刚般若。生敬重心。或时礼拜。或复赞叹。或时起塔香华供养尊重器世间生功德故。此舍婆提城者。昔劫初有仙兄弟二人。弟名舍婆。魏云幼小。兄阿婆提。魏云不可害。此二人住彼处求道。即因为名。弟略去婆。兄略去阿。二名双存。故曰舍婆提城。亦言舍卫城。如因拘尸那仙人名拘尸那城。因迦毗罗仙人名迦毗罗卫城。此皆因人为名也。唯阿逾阇城因事为名。魏云不可除伏城也。祇树给孤独园者。上虽云在舍婆提城。其处犹宽。是以第二指其别处也。只者外国音其国太子名祇陀鸠摩罗。祇陀者魏播云太子。鸠摩罗者魏播云童子。树者此方之名也。此园先属太子。须达长者后时以黄金布地。买得此园。广集贫穷孤老。于中养济。又复于中造立精舍。时人因名给孤独园。双举两主。并置胡汉之名。故曰祇树给孤独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