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法华玄论
法华玄论
法华玄论
隋 吉藏撰
法华玄论卷第一
胡吉藏撰
玄义有六重。一弘经方法二大意三释名四立宗五决疑六随文释义。
第一明弘经方法有七意。初释法师义。
论曰。法师品云于我灭后欲说此经当安住三事。所谓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诸法空是。慈悲有荫覆之功喻之如来室。和忍有障蔽之用譬之如来衣。空理可以安心目之为座。然此三门则为次第。大悲拔苦大慈与乐。盖是种觉之洪基弘道之本意。欲说妙法宜先建此心。是故第一明入如来室。既于恶世欲弘善道要多留难宜应忍之。是故第二明著如来衣。虽慈悲外覆和忍内安。若无空观虚明二行不成何由悟物。是故第三明坐如来座。内具斯行外勤说法则道无不隆人无不利。故令住三事弘法华经。次束此三门以为二义。慈忍为福德空观为智慧。福慧兼习大道可弘。谓福慧法师。是以经云具二庄严能问能答。所言法师具问答者弘道之人必敷经说论。经论之中有问答。巧申菩萨之难为能问。妙显如来之通为能答。巧申外人之难为能问。妙显论主之通为能答。摧破九十六种外道为能问。妙显诸佛如来正法为能答。又能破三乘异执为能问。巧显一乘同归为能答。能问能答佛教宣流故名大法师也。又慈忍为行空慧为解。解行双备说必利人谓解行法师。自有行而无解。有解而无行无解无行。有解有行。前三始为弟子后一方是法师也。又经云兼除老病死菩萨之谓也。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具慈忍故则能利他。心修空观名为自行。俱济之德名为雄勇法师。又以慈忍故不滞涅槃由空观故不著生死。以无所染谓无著法师。又以慈忍故越二乘地。具空观故越凡夫境。非凡夫行非贤圣行名道行法师。又经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故说法。为著有者说空为滞空者说有。以慈忍故安住世谛。具空观故住第一义谛。依二谛说法所言不虚谓诚谛法师又如论云。了四悉檀善识佛意。于十二部经八万法藏不相违背。以慈忍故依三悉檀具空观故识第一义。入佛法中无所执著不相违背谓无诤法师。又即此经文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以慈忍故名为禅定具空观故秤为智慧。定慧圆备名具足法师。又如经言。安住二法魔不能坏。知诸法空及不舍众生谓难坏法师。
又如论云。以空观故名为菩萨。具大悲故名摩诃萨。谓菩萨摩诃萨法师以有如是种种利益。宜住三行弘法华经。次会此二门圆成一旨。虽行慈忍常毕竟空。虽毕竟空常行慈忍。慈忍不妨毕竟空毕竟空不妨慈忍。指慈忍为毕竟空指毕竟空为慈忍。故地经云悲慧合修行则其事也。得此观成空有无碍。空有无碍名无碍观。得无碍观有无碍通及无碍辩。以无碍观故心无碍。得无碍通故身无碍。得无碍辩故口无碍。以三业无碍故得六根清净。备六千功德谓根净法师。若但修十善何能。便有此用。故以三事修心六根无碍耳。
次泯于一句以归无句。慈忍为空有空观为有空。空有故不有有空故不空。不空不有名为中道。所以论云远离二边名为中道谓中道法师。又前明二句则二谛观。后明无句谓中道观。虽二谛而常中道虽中道而常二谛。二谛不碍中道中道不妨二谛。是故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则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则其事也。此之三观名诸三昧王。内具三观外说法者名说法中王。谓诸王法师也。又二谛为二中道为不二。经云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如此卷之则不留一豪。舒之则弥纶法界。虽舒而不有虽卷而不无。瞻之在前忽焉后。仰之弥高钻之弥固。若幻若化如忽如恍。欲见斯意可寻华严。华严云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无来无积聚而现诸劫事。一切施为皆此类也。谓无碍法师。
问。何故但举三喻以劝弘经。
答。夫说法人必具三事。一入讲堂二著法服三登高座。外形既尔内心亦然。若无慈悲不入讲堂不修和忍便无法服。心若滞有不登高座阙此三德安可弘经。
问。何故三事并秤如来。
答。入室但有覆己佛室普欲荫他。是故慈悲名如来室。既欲普化群生则遍忍污辱。以此自严无丑不覆。是故和忍称如来衣。空理虚通可导群有。踞此敷弘无缘不盖。是以空解为如来座。次就安乐行品明弘经方法。经云菩萨摩诃萨安住四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四行不同后当广说。一智慧行二离憍慢行。三无嫉妒行。四慈悲行。安住四行身心快乐故名安乐行。智慧行者具足二慧。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谓实慧也。而知诸法从因缘生谓方便慧也。此二慧是菩萨之妙悟利人天之明术。夫欲自行化他必须正解。故先明二慧。虽有智慧恐恃解凌物美己恶人。宜应离之。是故第二明无憍慢行。虽不举我凌他犹恐忌他胜己则是弘经之巨患伤大士之本怀。是故第三明离嫉妒行。初具二慧为明解。次无两过为高行。行解内成故慈悲外被。是故第四辨慈悲行。备此四行则德无不立化无不隆。欲弘大道具应习之。
问。前明三德后辨四行。末世钝根云何能习。
答。从初发意必须渐学。若乖此行便非法师。
次明失义。
问。有所得说法有何过耶。
答。此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若有法可说乃说非法非说法也法不可闻。若有所闻乃闻非法非闻法也。
问。法不可说何故劝说法华。
答。法不可言而遂言。于无言者盖是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欲因假言令悟无言耳。故净名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当建此心然后说法也。正观论云离空欲问问不成问。离空欲答答不成答。有所问答悉须依空。况求离苦寂灭相者。论明依空即是斯经不可示法。斯乃经论明轨宜可依之。又佛藏经中广彰其失。今略示一文以为鉴针。彼云若以刀轮害阎浮提众生其失犹小。若以有所得说大乘者罪过于此矣。
问。有所得说法何故有是罪耶。
答。断阎浮提人命者即有二义。一者但杀肉身。二者所害犹少。若有所得说法者一害诸佛法身。二遍毁正教。所以然者。生死肉身以爱著为本。诸佛法身从无住而生。是故杀生过轻。而说有所得罪重也。
问。佛藏所说乃是一方之言何得遍用。
答。非一经意然而众教皆尔。如涅槃云有所得者是魔眷属。夫论魔者欲灭佛法有所得说佛法故名为魔。又像法决疑经云。我灭度后诸恶比丘如文存义。作决定执破灭我法。是人名为三世佛怨。又涅槃辨诤论云。若人于中生疑心者犹能摧坏无量烦恼。若决定解是名执著。如是执著能断善根故。弘法之人宜虚其心实其照矣。论弘经难义。
问。现见受持读诵讲说书写者遍满世间云何。现塔品云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游行未足为难。暂读此经是乃为难耶。
答。此经反三之始归一之初。外国多小乘学小执已成难可移改。故能信者难也。
问。何以知外国学小乘者多。
答。释论云。佛灭度后有五百部。闻大乘法说毕竟空。如刀伤心。故知皆小乘学。又龙树传云。读小乘已周寻大乘。不得遇沙门于岩下。方乃闻之。又论主呵言。是迦旃延诸弟子辈不读不诵摩诃衍经。闻大乘法心不信受。又如昙无谶三往外国寻涅槃经犹不得尽。又朱仕行欲将大品至汉地。诸小乘学人皆不许之。然后求烧经为誓始得来耳。又如睿法师喻疑论云。天竺三十六国皆小乘学不信方等。故知学小者多信大者寡。
问。天竺乃多学小乘震旦皆信方等。何难之有耶。
答。大品云是波若从南方转至北方。是中四众当行之。肇公云北天之运数其然也。震旦之望于天竺即是北方。但世界遐广一方之信未足秤多。又考而言之终日弘宣终日不信。何以知之。灵坟踊现分身普集盛开二身。而讲者但谓证法华人不知开迹显本。云何信耶。又分身明其不实寿量定其非数。逸多不见其始。补处莫侧其终。而犹谓无常。遂同灰尽。可谓穷子反走于宅中。独老掩目于道上。谁肯信哉。又法师品云。令升寂灭之床吐无言之教。虽复破三心不染一。而封言之徒随名存相。虽复舍三心复滞一。何由能信。
问。心无所得乃是偏空义耳。大经呵云汝等勿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故知空者空耳。盖是二乘所见。又大品三论可得明空。法华开权显实。涅槃明常住佛性何得明空。将非田夫哑盐旧医用乳。
答。法花盛开三轨以空为高座。广明四模以空为安乐。子不信之即事为验。又大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佛性是三世诸佛之根本也。又云迦毗罗城空大般涅槃空。大涅槃是诸佛之极果也。又花数云如来觉诸法如幻如虚空。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此明佛菩萨所悟皆空。又云游心法界如虚空。是人乃知佛行处。此明以了空故入佛境界。斯乃方等之格言至人之妙悟。子不受之。故知深信者寡。今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如是五句皆无所得。不知何以目之。强名空耳。大经所呵者呵二乘断见。释论所斥外道邪空耳。可谓乳色虽同甘毒为异。子未别之。不应相浑也。又今明无所得义。若有空可得是有所得。何名无得。乃至有无得可得犹是有得何名无得。又今以无所得故无所不得。不动等觉建立诸法。说斯为空耳。若以凡夫所解空之与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皆是戏论不应用此。以讲佛经一乘义后当广说也。又佛说教者令心同教不令教同心。心以存相为根教以无得为主。若心同教教既无得即心无所得乃名说教。若教同心心既存相即教成住著。但迷倒心终不弘教。故呵迦旃延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若以生灭心说实相实相成生灭。若实相心说生灭则生灭成实相。故闻说生灭皆入实相门。但弘经之人多以教同心。不能令心同教。故信者难。此岂虚哉。又弘经者必多留难。喜生退心故信者难得也。
问。何故尔耶。
答。既弘正道必损非道。故非道政之如服良药必动诸病。故病来政身然后疾乃得消。盖是数之然也。
问。谁力故令留难退耶。
答。大品云佛力也。今明理而言之还是经力。以弘道力能攘非道。故是经力也。
问。子虽广引众经诚如所说。但法华正明会三归一显实开权。云何乃明空义。
答。十二门论云。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摩诃衍者名为大乘。大乘凡有六义。一出二乘之上故名为大。二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为大。三观世音弥勒等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四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五能灭众生大苦与大利益故名为大。六能尽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通达是空则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论明大乘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空复是法藏中之甚深。故知空者是深中之穷深。大中之极大。是以法华盛开三轨以空为高座。广明四行以空为安乐。岂非菩埵之明训道场之玄范耶。
难曰。夫会三归一者正会有中诸行。以归一佛乘。云何乃说空耶。将非指南为北以晓迷徒。论虽有诚言犹未鉴意。请为会通令无豪滞。
答。若领龙树玄文已解会三妙旨。子既未悟。今当重明。夫会三归一者本令二乘趣佛道。必由鉴乎实相。实相本亡言息虑。不知何以目之强名为空。以见空相故心无所依。心无所依故能动能出。乃名为乘。若不见空相则情有。情有所依所依则名有所得。若有所得不动不出。虽复终身举手历劫低头无得佛义。是故归一要悟空岂不勉哉。
次明翻译缘起。
此经凡有二本。一正法华经。晋长安竺昙摩罗刹此言法护之所译出。二妙法莲华经。晋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于伪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长安逍遥园译出大品。后于草堂寺译出此经二十七品。此二本有今古文质广略之异。而大意同矣。复有大悲莲华经。广明慈悲之德。异上二经。是昙无谶所出。其中复有华首华严诸华经不一也。然晋有前后昔在江右名为西晋得五十二年。此经犹在外国。自元王渡江左称为东晋。至晋安帝义熙中此经始度。然宋得六十年。齐得二十三年。梁得四十四年。合二百二十九年。从梁至今五十年将三百年矣。
次明讲经缘起。
法华既有新旧两本讲者亦应二人焉。名僧传云。讲经之始起竺法护。护公既亲译斯经理应敷阐。自护公之后释安竺汰之流唯讲旧本而已。及罗什至长安翻新法华竟道融讲之开为九辙。时人呼为九辙法师。九辙之文今所未见。讲新法花始乎融也。自融已后昙影道生之流染翰著述者非复一焉。次乎齐代有清信优婆塞刘虬。与十许名僧依傍安林壹远之例什肇融垣之流。撰录众师之长秤为注法华也。爰至梁始三大法师硕学当时名高一代。大集数论遍释众经。但开善以涅槃腾誉。庄严以十地胜鬘擅名。光宅法华当时独步。但光宅受经于中兴寺印法师。印本寿春人俗姓朱氏。少游彭城从昙度受论。次从匡山惠龙受学法华。而印讲斯经自少至老凡得二百五十遍。春秋六十六。永明元年卒。光宅云法师息慈之岁随印在钟山下定林寺听法华经。下讲竟住寺后石涧中累石为高座及以听众。于是自登石座霞述所闻。印未知之密听其所说。一言靡遗。年至三十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题。机辨纵横道俗叹伏。由是已来法华誉显。
余流遁禹川疏记零落。因于讲次略撰所闻目为评解。敢秤传训。盖是以备漏失正自坏之路耳。
序其评意略有五焉。一依大乘论以通方等。盖是释经之弘轨通教之本宗也。大乘论者凡有二种。一通解大乘。谓中百十二门地持摄大乘论等。二别释一部。谓大智度论地论金刚波若论法华论等。具解通别二论者始鉴大乘旨趣可讲大乘经也。小乘论者亦有二焉。一通释三藏。谓八干度婆娑成论等。二别释一教如胁比丘造四阿含论以别释四阿含教也。十八部婆娑别释十八部律如善见之流。舍利弗毗昙别释佛九分毗昙藏也。具解通别二论可讲小乘经矣。故马鸣龙树造大乘论以通大乘。法胜诃梨著小乘论以解三藏。斯则朱紫异贯泾渭分流。而宗习数论以通方等。进无弘经之功退有伤论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