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毗尼心
毗尼心
毗尼心
毗尼心一卷
律中名教有八种。
学戒法第一 师徒法第二 众僧法第三 行道忏悔法第四 行道修善法第五 发道资缘法第六 信施檀越法第七 护持法藏第八
学戒法第一
如来成道十二年中。为诸利根略制戒律。十二年后终至涅盘。为诸钝根多行毁犯。随缺补过广制戒律。譬如纳衣有孔方补。佛临涅槃时以此律藏付嘱优婆离。佛灭度后摩诃迦叶匡究三宝。简取五百大阿罗汉 于王舍城结集法藏。尔时优婆离一夏之中八十度升高坐。具足诵出大毗尼藏。如佛所说。是真净教有八十诵。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此迦叶将入灭度。以此律藏付嘱阿难。而阿难将欲灭度付二大士。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地。依付法藏经说。尊者末田地向罽宾行化。不在经中。更不见记也。商那和修在王舍城行化。而商那和修临灭度时。以此法藏付嘱优波鞠多。已上有五大师。皆总持八万法藏。智辩超群。神通莫测。而鞠多有五弟子。一名萨婆多。二名昙无德。三名弥沙塞。四名婆粗富那。五名迦叶惟。此五人者于大藏中神解不周阙于圆通。又皆是圣智。观末代凡夫根钝不能具受大毗尼藏。各自简略取舍不同。随众生所乐分为五部(周幽王时佛出世。汉明帝时经像来至。一百年许始有比丘支竺。微解汉语。翻经本。至秦主姚兴深信佛法。以弘始八年于长安草堂寺。诸天竺沙门罗什法师。更译胡本。什法师善解方音。明晓佛法。于是广流布矣)。
五部律 一者十诵律 律主名萨婆多诵出此律。以秦弘始八年。有罽宾国三藏法师名佛若多罗。诵出十诵律本来到长安。共罗什法师翻出此律。译一分未竟。而弗若多罗身亡。有卢山远法师。与昙摩留支续翻出未译者。后复有三藏律法师。名毗摩罗叉。亦是罗什先所求寻师自来到寿春在石涧寺。重校律本复出三卷。律序置之。于后此土有律。十诵为初也。
二者四分律 律主名昙无德此方名法正。此人有菩萨根性。传持此律。此间有晋国沙门支法师。令往向西土。从于填国赍四分律本。还到秦国。国主姚兴以弘始十二年秦古将军司隶校尉。姚兴于长安寺中集令德沙门三百余人。诸罽宾国三藏大乘律师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并长阿含经。凉州比丘竺佛念译胡音。秦国道云道含等笔受。此土律兴 四分第二。
三者五分律 律主名弥沙塞。有罽宾国三藏律师。名弗大什。谨赍执五分胡本来到杨州。以晋景平元年十月中晋侍中玡琅王司马陈。共比丘竺道生惠岩等请令出之。弗大什谨执胡本文无差错。律教东流 五分第三。
四者僧祇律 律主名婆粗富那。此土有法显比丘。轻身重法。自往胡国求觅经书。到摩竭国。于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写得胡本。将还此国。以晋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到杨州。于斗场寺共三藏禅师佛大跋陀翻出之。并六卷涅槃。比丘宝云译胡为汉。十四年都讫。律教流布 僧祇第四。
五者迦叶惟律(亦名迦叶毗律。此土未感。未来汉地)。
律藏有四名。
一名为戒(若就教译。防非之法。字之为戒。此法能禁制身口也。若就行解。止恶之心。名为戒。此心能制身口。不为不令诸过得。起。名为戒也)二名为律(若就教译。诠量轻重。以之为律。若就行译。调伏刚矿。以之为律)三名波罗提木叉(此是胡音。汉名彼彼解脱。若就教译。此是解缚之法。依而出家若也。羁碍在在处处身心无为 故云彼彼解脱也。若就行译。绝缚之心。念念之中能分分离烦恼。故云彼彼解脱也)四名毗尼(亦是西音。此方云灭。若就教译。此法能弥息诤论。故名为灭。若就行译。断除生死。苦尽无为。寂泊为灭)此四之中前二就因为名。外防为戒。内顺为律。后二就果为名。解脱者烦恼尽处。是有余涅槃果也灭者身智俱尽。是无余涅槃果也。又大乘之中戒之与律是因通果。是有为出要行。解脱与灭是果通因。是无为出离行。此四皆名藏者。若就教释。文旨苞富名之为藏。若就行释。出生众善利益无穷故名为藏。次明受戒法。
五种受戒法。
上法受戒(位在无学以上。若人得阿罗汉。即名受具足戒。如来成道正觉证理究竟不从师悟故名自然得戒。若弟子皆自誓受。诸佛为证。得法最胜故名上法受戒。此中含于二。自然及自誓)二善来受戒(位在须陀洹果以上。此人乘宿善而来值佛出世间。说四谛道成初果。求哀出家。圣命善来比丘即发具足故名善来受戒)三师法受戒(此是女人亦得须防恒果。求哀出家。如来为说八敬之法。遣阿难传授于彼。令其遵奉大僧以为师范。承旨项受即发具足故名善来受戒)四三语受戒(位在内凡以上。此人值佛出世。但闻而不见。有一罗汉授与三归。便发具足故名三语受戒)五羯摩受戒(位通外凡已下。此人善根微薄。道心难发。要假十僧作法成就。方得具足故名羯摩受戒。要须具六因缘。乃得具足受戒。一受戒人身无十三难。二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师僧众满如法清净。五在结界内不别众势分相。及六一白三羯摩前后方便文辞具足)摩夷经中有十种受戒。比丘有五种。一上法。二善来。三三语。四敕听。五羯摩。尼亦有五种。一正法。二善来。三师法。四遣使。五羯摩。合为十种。十诵律明十种受戒法。一自然得戒。谓佛无师自悟。二自誓得戒。谓大迦叶。三见谛得戒。谓拘邻等五比丘闻说四谛寻发具足。四善来得戒。谓耶舍等及如来一代善来所度者是。何以故佛是法王自与受戒。此等最后身比终不学地无常故。五者三语得戒。谓未制羯摩已前诸罗汉所度。乃为受三归即得具足戒。六问答得戒。亦名论义。谓须陀耶沙弥年始七岁。佛问其义。一一答。佛称可圣心敕诸比丘与受具戒。从问答为名。故称问答得戒。因敕比丘故亦名敕听得戒。七者八敬得戒。亦名八种。亦云八尊师法。亦云八不可过法。谓大爱道及五百释女求佛出家。佛遣阿难授其八敬听之出家。从八敬为名。故称八敬得戒。五分律云。爱道从阿难受八法已。欢喜顶受。又语阿难为我白佛。于八法中更乞愿愿听。比丘尼随次大小礼比丘云。何百岁尼礼新受戒比丘。佛告阿难。若我听比丘尼随次大小礼比丘者。无有是处。阿难闻已还报爱道。爱道又言。顶受尊敬欢喜奉行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复白阿难。是五百释女今当云何更为我白佛。佛言。即听大爱道为作和上。在比丘十众中。白四羯摩受戒听一时羯磨三人不得至四即得。此则爱道一人得名八敬受戒。五百释女即羯磨受戒。十诵亦如是。若依如四分五百释女亦皆八敬得戒。八遣使得戒。谓半迦尸尼颜容端政。若出伽蓝即有坏行留难。圣者开听差。一比丘尼为使注大僧中代其乞戒。故名遣使受戒。九羯磨受戒。谓十僧作法。十边地持律。五人受大戒。以边地佛法创行。僧徒希鲜集之至难。故大圣开听五人受戒。又四分云。得阿罗汉者即名出家受具足戒。此人得最胜法名为上法受戒。故摩夷论云。时有年不满二十。而受戒生疑问佛。佛言。听教数胎中月及闰月犹不满。佛言。此人得阿罗汉不。答言。得。佛言。此人名为上受具戒 又尼众中女人曾出适年十二听受大戒。通此合有十二种受戒。此十二种中自然得戒唯佛一人。自誓得戒唯大迦叶一人。见帝得戒局在拘邻五人。善来得戒通及僧尼。佛在时有佛灭度后更无善来受法。三语得戒局在大僧未立羯磨已前听。立羯磨已后不听。问答得戒局在须陀耶沙弥。若今末法中有须陀耶沙弥比类亦听受戒。八敬得戒唯局尼众爱道一人。不通余者。遣使得戒唯在尼众半迦尸尼。若今末代有如是比丘尼亦听。小小颜容不得也。所以边地五人得戒。今边方有佛法。初行处皆悉开听。曾嫁十二局在尼众。上法受戒通僧尼二众。今若有得阿罗汉者亦即得名上法受戒。唯有羯磨一法教通凡圣被及僧尼。该罗现未须知作法成以不成故依诸部广明 问。羯磨受戒具足几缘得名如法 答。依僧祇律具六因缘。得成如法。何者为六。一者受戒人要须年满二十三衣钵具。二者受戒人身无十三遮难。三者要须结界成就。四者界内僧尽集无其别众。五者羯磨称无有增减。六者十僧满足如法清净。备此六缘得名如法。六中少一受戒不成 问。云何名年满二十 答。僧祇云。要年满二十岁。满二十岁满二十两。若年满二十不满二十两不得戒。但使两满得受戒。若冬时生夏安居竟受戒。是名不满二十。若春时生安居竟受戒。是名满二十前。安居时生还前安居竟受戒。后安居时生后安居竟受戒。是名满二十。四分家十二月为一岁。满二十人取本生月皆名满二十得具足戒。僧祇家迳二十两满得具足戒。如腊月生者至满二十。始迳十八两故名不满。如是等要满二十夏。然后方得受戒。然受戒事重是出家根本。若本法不成即非比丘。与白衣无别。受人信施及以礼拜。皆名为盗得罪无量。若人定知年小受戒者。虽迳百年犹若沙弥。不应受大比丘礼敬及受信施。当更受戒 问。此人受戒已来备迳布萨羯磨。何故更得受戒 答。此人作受大戒意。听羯磨布萨。非盗心故。四分听更受戒。僧祇云若人不知年几。当问父母亲里。若复不知当看生年板。若无是者当观其颜状手足成就以不。若如是不知。当问何王何岁国土丰俭旱涝等非谓一切。如是时有难知者。如是一一寻究若实不知。满二十虽手足成就亦不得戒也 问。四分云。年不满二十听。数胎中月闰月等此复云何 答。有人初受戒时意。谓年满二十受戒竟。方知不满怀疑问佛。佛言听。数胎中月数闰月。若数一切十四日说戒。以满年数者无犯。此是大圣开合得戒。依此间国法五年再闰。十诵云。洴沙王六年一闰。五分五年一闰。未知依何者为定 问。无衣钵得受戒不。四分云。无衣钵不得受戒 又问。借衣钵得受戒不 五分云。借衣者应教衣主舍得受戒也 毗尼毗婆沙论云。无衣钵得戒不。答言得。若尔何须衣钵。答言。一为威仪故。二为生前人善故。三为标异相故须衣钵具也。第二身无遮难者。何故须问也 答。十三难为三障所牵。与圣道隔绝障不发戒。名之为难。是故须问 又问。十三难者名义云何 答。一边罪难。此人曾受大戒。犯波罗夷为僧灭殡。自后又复更求出家。蠲在众外名边障不发戒。故称难也 二污尼净行难。从出家已来不犯淫者名为净行。若白衣时污犯。此人不名为难 三贼心受戒难。此人无师自剃鬓发著袈裟。不受戒而共他布萨羯磨偷窃佛法故名贼心。若下三众盗听说戒羯磨。诈同僧事亦犯也 四破内外道难。此人先是外道来。出家受戒后不舍还入外道。邪见心重自然失戒。若更欲于佛法求出家受戒者名难也 五黄门难此人性多烦恼阙。于持戒烦。恼障重不发大戒。故名为难 六杀父难 七杀母难。白衣杀父或杀母违恩处深障不发戒 八杀阿罗汉。白衣时杀比丘。临终时颜色不变 九破僧难。忘说邪法或乱群情。同界之内别行法事断坏佛法。知而故为故名为难 十恶心出佛身血难。此人方便欲杀佛而不能断命。侵损圣体。违理处深得重逆罪。今时末世烧坏精舍形像舍利。若见瑞相亦得逆罪。不得受戒故名为难 十一非人难。若鬼若天变作人形。欲受大戒者名为非人难也 十二畜生难。若龙若狐化为人形。不得与受戒 十三二根难此人一身具有男女二根。于僧尼二众皆无置处。故名为难。此十三人中。初四及五逆业障摄。黄门一人烦恼障摄。后三人报障摄。三障所羁。一形之中不可改易。若未出家莫度。已出家当灭殡。广解如论中所说也 问曰。不问十三难为得戒不 答。四分云。自制已不得戒 又问。本为防难故。问今实无者何须问也 答。虽为难故问。若实有难问。以不问俱不得戒。若实无难问便得戒。不问不得戒 第三明结界成。以不成后结界法中当说 第四界内僧尽集。不来者与欲众僧和合无其别众也 第五羯摩称文者。若作白四羯磨。而白五白三白二白一皆不成也 第六僧数满者。要清净大比丘十人。若过十人名为众满。减则不成 问。犯重人及十三难人作和上。为得戒不 答。四分云。此不足僧数。不得戒也 自余证人犯重。但使证人多则得戒。少则不得戒。四分云。时有从不持戒。和上受戒后生疑问佛。佛问。汝知和上不持戒不。答言。知。汝知不应从。如是人受具不。答言。不知。佛言。此得名受具戒 又复有生疑问佛。佛言。汝知和上破戒不。答言。知。汝知不应从。破戒人边受戒不。答言。知。佛言。汝知从破戒人边受戒不得戒不。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戒 第四人三句俱知者。佛言。不名受具足戒 问。无和上得受具戒不。佛言。不得 十诵云。优波离问。无和上得受具戒不。佛言。得名受具戒。羯磨人及众僧有罪 四分云。时有和上九岁人授具戒。不知成戒不。佛言。成受戒。众僧有罪。又僧祇云。以和上足十人数不名受具戒 又不自称字。不称和上字。不乞戒皆不名受具戒 四分云。时有不与沙弥戒。便与受具戒。不知成受不 佛言。得具足戒。众僧有犯 毗尼母论云。时有从破戒师受戒。生疑问佛。佛言。汝先知。汝和上从师边受得戒不。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戒 问。大僧得与尼受六法及十戒不 答。大僧唯得与尼作三种羯磨。一受大戒。二摩那埵。三出罪。自余法事诸律无文。设令作者羯磨不成。僧尼俱得罪 问。何故大尼取比丘为师。式叉沙弥尼不取也 答。女无独志。是故圣制受大戒。要取大僧作师。式叉磨尼及沙弥尼初始出家年初志弱。但依大尼为师。咨承学戒。不须大僧也 问。受六法时更须请和上不 答。不须。何以然。式叉摩那但于十戒中增学其六。未是易位故不须请。又四部律皆言。眼见耳不闻处。若对面作羯磨者不成受。六法得罪 问 有人言。大比丘尼得作礼沙弥。是如法不 答。此人不解律相。妄作是说。何以故。四分律房舍揵度中。佛自为诸比丘制于敬法。小沙弥应礼大沙弥尼。何况大比丘尼不礼也 何者不应礼。十三难人三举人灭殡人非法语人。如是等人不应礼。礼者彼此俱得罪耳 次明舍戒 然戒是净法应清升累表。是故僧尼五众护持佛戒。宁死不犯。若故犯者不如本不出家也。何以故。自坏道法。污辱师僧。秽乱三宝。欺负四恩。不消信施益罪。尤多。若人烦恼迫心乐道情薄。苟欲为恶不能遮止者。佛言。是人听舍戒。还家不得倚傍佛法违犯清禁也。若欲舍戒者。当向一大比丘前互跪合掌。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舍大戒。还作白衣。愿大德忆。我是白衣。如是三说 又受戒之中有作戒有无作戒。初对师前作心受戒。运动身口造成此法。故名作戒。得戒已后怀之在心不复营为故名无作戒也。此无作戒是出世法。作心受之便。作心舍之便失善业。不尔必能感果。无有舍义。不同戒法有舍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