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
唐 昙旷撰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
沙门昙旷撰
夫广阐宏宗是资畅辩。委陈众义必藉累论。是以至觉谈经菩萨制论。教门广辩章疏繁兴。杜彼耶师坦兹正道。[這-言+(厂@火)]张智海崇峻义山。遐布慈云普垂法雨者也。余以冥昧滥承传习。初在本乡切唯识俱舍。后游京镐专起信金刚。虽不造幽微而粗知卤亩。及旋归河右方事弘扬。当侥薄之时属艰虞之代。暮道者急急于衣食。学者役役于参承。小论小经尚起悬崖之想。大章大疏皆坏绝尔之心。懵三宝于终身。愚四谛于卒寿。余慷兹虚度慨彼长迷。或补前修之阙文足成广释。或削古德之繁猥裁就略章。始在朔方撰金刚旨赞。次于凉城造起信销文。后于撰煌撰入道次第开决。撰百法论开宗义记。所恐此疏旨夐文幽学者难究遂更傍求众义开决疏文。使失学徒当成事业。其时巨唐大历九年岁次(子六月一日)。
谓依建立阿赖耶识了教等者。依瑜伽论。诸圣教中若未建立阿赖耶识。皆非了义顺小乘宗随转理教。若已建立阿赖耶识。当知皆是了义大乘。此论依斯了义教起。
依本后智发深慈悲等者。由根本智得生同体。起后得智见苦生悲。同体智悲是为深矣。此悲与智菩萨所行。依斯造论是依妙行。
三生圆照等者。问。与起胜解有何差别。答。前离二边。此契中道。前离偏见。此生圆智。前约理生解。此依境成证。所望义别故分两门。
具明真俗双显有空等者。于五法中。前之四法具明俗谛。第五无为具明真谛。前五种法即是显有。后二无我即显其空。既此真俗有之与空体不相离。即此真俗非有非空。不著二边得中道也。
具说染净所断证修等者。染即贪等。净即信等。染即所断。净即所修。所修是智。所证是理。今依起行而进趣也。
若分若满转依等者。然此转依说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在地前位。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中净种功能。令诸烦恼或不现行。烦恼现行即深惭愧。由惭愧故崇善拒恶。有二胜得为能转体。信数初增久不增故转染依净。二通达转。在见道中。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三明修习转。初在信地已去十地已来。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五下劣转。在二乘位。通无有学。一唯自利。二有欣厌。三唯达悟生空。四唯断烦恼。五唯证真择灭。六无胜功能。择灭者。谓即真如。由慧择得此灭理故。无胜堪能者。无一切智故。六广大转。谓大乘菩萨位。恒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所取转依体者广大。转舍二粗重而证得。不言圆满转者。圆满转对菩萨说。广大转对二乘说。又解。既言广大转。明圆满亦在其中。略举一隅耳。此中转依则满分果。谓如六种转依义中。损力益能转通达转修习转即是分果。究竟转者是满果。下劣广大二种转依通大小乘因果满分。诸转依恐繁不叙。乐者广之。
无知疑惑颠倒僻执等者。无知即是世间凡愚。于邪正教都无所解。疑惑即是欲入法人。于邪正教怀犹豫者。颠倒谓是错入邪教谤毁佛法。诸外道等。僻执即是佛法之中诸部小乘及胜空者。
龙猛菩萨等者。即旧所云龙树菩萨。正云那伽遏罗树那。那伽是龙。遏罗树那是威猛义。古翻错误译云龙树。而此菩萨有龙威猛。一切道俗无敢仰视。人若瞻睹妄言失叙。时表其迹号龙猛焉。造中观等数十部论盛德高踪。具如别传。
圣提婆者。圣是华言。提婆梵语。此译为天。即广百论主圣天菩萨也。此是龙猛上足弟子。造四百论盛行印度。经百广百已传东夏显正摧邪。具如别传。
证法光定者。谓于此中证希有定。能发智光照了法故。或云日光明定。从喻为名也。
即付法藏第二十二传法主者。传中名曰婆修盘陀。法花论云婆薮盘豆。若正论云筏苏伴度。旧译天亲。今名世亲。言筏苏者即世主天。言此天者是世间主。故号此天名为世主。言此世天而为亲友。故新旧译随举一名。圆晖法师楞伽疏中。不许世亲是二十二。传法人数深为迷谬。况法藏传云此圣者造五百论。其名又同。故知定是传法主也。是北印度健驮罗人。兄弟二人皆入佛法。长兄无著修学大乘得证初地。小弟邻持修学小乘得阿罗汉。世亲聪颖五印钦崇。凡所造论千代龟镜。无著菩萨见弟世亲具大乘性。恐证小果欲为开悟令归大乘。遂托有疾而诱唤。世亲闻命不远而来。无著密使二人迎候。令于夜分近世亲房。一人诵阿毗达磨经摄大乘品。一人诵花严经十地品。世亲闻法悲悔交生。如斯妙法我先毁谤。过由此舌。宜断截之。即执利刀欲自断舌。忽见无著住立其前。执持手闭谓之曰。夫大乘者究极之法。吾欲诲尔。尔其自悟。悟其时矣。何善如之。诸佛圣教改轨是悔。先以舌毁谤大乘。今应以舌而广赞释。空断其舌何所益为。作是语已忽然不见。世亲深悟遂不断舌。以至无著请问大乘。无著遂为造摄论本令其造释。授十地经使其造论。故此二论世亲菩萨初入大乘创所造也。盛得极多具如别传。
求此果时唯取此因等者。既求此果唯从此因不取余故。彼果唯从此因而生不从余生。故知因中定有果性。若言因中无果性者。则应一因生一切果。既无此果性而能生此果。亦无余果性何不生余果。或因一果一切因生。以于一因中本无此果性此果得生者。于一切因中亦无此果性应生此一果。因中有果其理善成。今应问彼执见者曰。因果两相为异不异。若不异者不成因果。因果二相无差别故。因果无别果从因生。因果既同因从果起。因中有果不应道理。若异相者。因中果体为未生相为已生相。为未生相。果犹未生而说是有。不应道理。若已生相。果体已生复从因生。不应理。故知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缘生果。
从缘显了宗者。即前因中有果论者及声论师皆说。诸法体自本有从众缘显。非缘所生。谓既因中先有果性。后从缘生。不应道理。然非不用功力而成。要从功用而果显了。应问从缘显了宗曰。若说因中先有果性。何故不显待缘方显。若有障缘令不显者。何不障因但障于果。譬如黑闇障盆中水亦能障盆。此亦尔故。若彼障缘亦能障因。从缘显了何但显果。因缘两法共成一果。但从缘显不应道理。
去来同现皆实有等者。彼作是执。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实是有。此若未来无者。彼时应未受自相。此若过去无者。彼时应退失自相。若无未来谁生现法。而现在法得成果耶。若无果者则无彼果。宁说现在而为因耶。若定无者诸法自相应不成就性不真实。既许现法是其实有。宁拨过未为非有耶。应问彼曰。去来两相与现在相为异不异。若不异者。立三世相不应道理。若是异者。去来实有不应道理。又更问。汝堕三世法为是常耶为无常耶。若是常者。其体凝然。堕于三世不应道理。为无常者。于三世中恒是实有不应道理。
起色受相行识显时别有等者。彼作是言。若无我者。见色觉时。唯应但起色相之觉。不应别起我相之觉。受相等觉应知亦然。既先不起思觉五事。唯起五种我相之觉。是故决定知实有我。应问彼云。计我之觉为取现量境为取比量境。若取现量者。如何唯说色等诸蕴是现量耶。若取比量。如愚稚等不能思度。不应率尔起于我觉。又所执我为善不善。若是善者。何为极恶愚痴之人深起我见而能增长诸恶过失。若所执我是不善者。不应正说及非颠倒。既非是善即是邪倒。计我实有不应道理。
极微等法一切常住等者。彼依世定所得天眼。自见其身及诸世间。从前世来无有断绝。计我世间皆是常住。或依世定而起是见。计有为先有果生起。离散为先有果灭坏。谓从众微粗物果生。分析粗物唯至微住。故极微常粗物无常。应告彼曰。我及世间为有变异为无变异。若有变异。执此世间皆是常住不应道理。若无变异则无差别。有种种相不应道理。极微论者我今问汝。所执极微有方分不。若有方分应可分析而计为常不应道理。若无方分则无质碍聚生粗色不应道理。
说苦乐等宿因作等者。彼见世间。虽具正方便而招于苦。虽具邪方便而致于乐。故起是思立如是论。说苦乐因定皆宿作。若现受苦由宿恶业。若勤精进极修苦行。能吐旧业现在恶因。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于后不复有偏宿因所感。及现苦行所招苦恼一切皆尽。能证后身苦尽涅槃。应问彼曰。若说现苦皆用宿作恶业为因。汝于现法所修苦行。为用宿作恶业为因。为用现法方便为因。若用宿作恶业为因者。说是现在新修苦行能吐旧业不应道理。若用现法方便为因。汝先所说世间苦乐皆由宿因不应道理。故知世间所受苦乐亦由现法非定宿作。或由现身听闻正法。于现身中而得证悟。
欲行善等事皆返等者。谓见世间诸有情类。于彼因时欲修净业。不遂本心反更为恶。于彼果时愿生善趣。不遂本心反堕恶趣。意欲受乐反受诸苦。由见如是彼作是思。世间诸物必应别有作者生者及变化者。为彼物父谓自在天。或复其余。应问彼曰。大自在天变化功能。为用先业为不用耶。若用先业为因起者。唯此功能用业为因。非余世间。不应道理。若无先业而自起者。唯此功能无因而起。非世间物。不应道理。又更问汝。此自在天为世间摄为不摄耶。若言摄者。自同世间遍生世间。不应道理。若不摄者。即非世法能生世间。不应道理。
爱肉梵志等者。谓于诤竞恶劫起时。诸婆罗门违越古昔婆罗门法。为欲食肉妄起计云。于彼祀中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若能祠者若谓害者。若诸助伴皆得生天。应问彼云。此咒术力为是正法为非正法。若是正法。害生祠祀非法处用。不应道理。若非正法。用咒害生皆得生天。不应道理。若言如毒为咒所伏不能为害此亦尔者。此咒亦能除三毒不。若言能者。不闻一人贪嗔痴毒静息可得。若不能者。用咒害生除非法业。不应道理。
忆坏成劫观上下傍等者。忆念坏劫即于世间起有边想。忆念成劫即于世间起无边想。下通无间上至四禅更无所得。起有边想。傍一切处不得边际。尔时即起边无边想。翻第三句傍一切处及与上下作非有边非无边想。今问世间有边见者。从前劫坏后劫起不。若言起者。因前有后计世有边。不应道理。若无起者。汝今依此世间而住。计世有边。不应道理。因有边见遂执无边。无边等皆是虚妄。
不死矫乱宗者。谓有四种不死矫乱。一觉未开觉。怖畏他人知其无知。不分明答我无所知。二于所证起增上慢。惧他诘问怖畏妄语。故不明说我有所证。三觉已开悟而未决定。怖畏妄语惧他诘问。故不明说我不决定。如是三种假托余事以言矫乱。四羸劣愚钝。世出世道皆不了知。于世文字亦不能了。惧他诘问知其愚痴。但反问彼。随彼言转便自称言。我所依学不死净天。而乱诘问于彼所问以言矫乱。是故名为不死矫乱。显扬论中不破此计。以是愚痴无定宗故。
诸法无因宗等者。依世静虑及邪思惟。见我世间无因而起。或复有时见诸因缘空无果报。谓见世间都无因缘。大风卒起于一时间亦无因缘寂然止息。大河弥漫宛然空竭果木敷荣飒然衰杂。由如是见立无因论。我及世间无因而起。今应问彼。世间诸物种种生起。或欻然起。为无因耶为有因耶。若无因者。种种生起忽复不生。不应道理。若有因者。计我世间无因而生。不应道理。
死后断灭宗等者。彼依世智而作是思。若我死后复有身者。应不作业而得果报。若我体性一切永无。所受业果岂得为有。观此二种理俱不可。故起此见立如是论。今应问彼。断见灭者为蕴断灭为我断灭。若蕴断者。蕴体无常。既非常有亦非常无。因果展转生起不绝。而言蕴断灭不应道理。若我断灭。汝先所说粗色之身死后断灭。欲尘诸天色尘诸天四无色处于彼所摄。不应道理。
见行善恶得果皆差者。谓依世间诸静虑故。见世施主一期寿命恒行布施。从此命终生下贱家贫穷匮乏。复见有人恒行妙行。命终之后堕诸恶趣。或行恶行反生善趣。又父母却为男女。见有男女却为父母。见如是事故作是斯惟。定无施与无妙恶行。亦无果报无父母等。今应问彼空见论者。汝许业果有后受不。若许有者。汝先所说都无妙行亦无恶行无业果报。不应道理。若言无彼后所受者。诸有造作净不净业。即于此生顿受一切净不净果。不应道理。又应问彼无父母者。凡从胎藏及从种子而生身者。彼等于此为是父母为非父母。若言是者。即汝所言无父无母不应道理。若言非者。从彼胎藏及从种子而生此身言非父母。不应道理。为父为母时即非男子。为男女时即非父母。故约现身无不定果。故此所言不应道理。
说婆罗门最胜等者。为斗诤劫诸婆罗门贪于名利及恭敬故作如是计。婆罗门种是其最胜。刹帝利等是下劣种。白色黑色当知亦然。是梵王子梵王口生。刹帝利等从脐膝脚跟处生。婆罗门种可得清净。性能修习真梵行故。今应问彼计最胜者。婆罗门种有父母不。若言无者。应是化生。汝傍现事不应道理。若言有者。言修梵行余不能修。不应道理。又从种故名之为胜。谓从戒闻得名为胜。若由种类故为胜者。汝论中说由祠祀中闻胜戒胜。不应道理。若由戒闻得名胜者。说婆罗门是最胜种余是下劣。不应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