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集

往生集
  明 袾宏辑




  往生集序

  世尊始成正觉。为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机难尽投。由是于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复于三乘中出净土一门。今去佛日远情尘日滋。进之不能发神解超圣阶。退之伥伥乎有沦坠之险。而匪仗此门。其何从疾脱生死。大矣哉。可谓起末世沉疴必效之灵药也。顾古之效多今之效鲜。其咎安在。则亦口净土心娑婆。而坚勇明悟不及前辈云尔。闻昔有传往生者。岁久灭没不可复睹。而断章遗迹班班。互载于内外百家之书。予随所见辄附笔札。仍摘其因果昭灼者。日积之成编。殆存十一于千百而已。今甲申窃比中峰廛居。掩关于上方。乃取而从其类后先之。又证之以诸圣同归。足之以生存感应。计百六十有六条。而间为之赞。以发其隐义。题曰往生集。俾缁素之流观于是书将指而曰。某也以如是解脱而生。某也以如是纯一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诚之极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大悲大愿而生。某也以如是改过不吝转业于将堕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中生下生。庶几乎考古验今为净业者左劵。而客有过我者。阅未数传。勃然曰。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往生净土寓言也。子以为真生乎哉。宁不乖于无生之旨。予俟其色定。徐而谓曰。谈何容易。如以无生而已矣。一切断灭不应尚有唯心。果悟无生则生亦奚碍。生既本无故终日生而未尝生也。且尔已尽漏心否乎。对曰不能。噫漏心未尽则生缘未休。生缘未休则托质有所。茫茫三界大苦海中。不生净土而生何土。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与害天渊矣。抑未之思欤。饰虚论而争高。吾亦能之。所以弗为者。夫亦惧生于识法耳行矣。尔诚不以予言为非。即净土而之佛乘。盖未尝间隔丝毫。而奚乖之有。客悚然从坐而作。惘然而自失不觉。其汪然泣下而悲且咽也。整衣庄诵之终卷。亟拜亟请梓焉。梓既成。道其始末如此。
  万历十二年夏日   杭沙门袾宏识

  往生集目录


  第一卷
  ·沙门往生类


  第二卷
  ·王臣往生类
  ·处士往生类
  ·尼僧往生类
  ·妇女往生类
  ·恶人往生类
  ·畜生往生类


  第三卷
  ·诸圣同归类
  ·生存感应类


  往生集卷之一

    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沙门往生类


  远祖师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林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远所居号东林焉。远住东林。三十年迹不入俗。克志西方。高僧钜儒。凡百四十人。共为净社。莲漏六时禅诵不辍。澄心系想。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在佛之侧。揖曰。师志在先。何来之晚耶。既知时至。谓门人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当生净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赞曰。晋以前。净土之旨。虽闻于震旦。而弘阐力行。俾家喻户晓。则自远师始。故万代而下。净业弟子。推师为始祖。可谓。释迦再说西方。弥陀现身东土者也。厥功顾不伟欤。予昔游庐山。酌虎溪之泉。瞻三笑之堂。徘徊十八贤之遗迹。见其规模弘远。足称万僧之居。而殿阁尘埃。钟鼓阒寂。寥寥然户异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云亡。芳躅无继。嗟夫。

  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驻锡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绝志尘嚣。标心安养。后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
  赞曰。永初入道。与远师伯仲。而创净社。以为万世法。亦远祖而永宗矣。至于命终之际。见佛来迎。先后如出一辄。证往生之瑞。当以二师为准则焉。

  昙顺

  晋昙顺。黄龙人。幼从罗什法师。讲释群经。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延顺经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焉。

  僧睿

  晋僧睿。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法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睿榻前一金莲花。倏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昙恒

  晋昙恒。河东人。童孺依远公出家。内外典籍。无不通贯。自入庐山。专志念佛。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

  道昞

  晋道昞。颖川人。幼师远公。通经律。言与行合。念佛三昧。究心无间。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谒敬。请绍远师之席。众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
  赞曰。言行合一。所谓心口二俱念佛者也。听其言则是。稽其行则非。而欲冀往生。将谁欺乎。

  昙诜

  晋昙诜。广陵人。幼师远公。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元嘉十七年。趺坐念佛而逝。

  道敬

  晋道敬。琅玡人。祖凝之刺江州。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
  赞曰。冲年高才。鲜不自恃。而笃志念佛。非宿植净因者乎。今沙弥略涉经论。我慢放逸。白首而无归。不得已而谈西方晚矣。

  佛驮跋陀罗

  晋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姚秦沙门智严至西域。要师达长安。演法东宫。与罗什法师上下论议。后以悬指海舶遭摈。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译出观佛三昧诸经。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济

  晋僧济。入庐山从远公学。达叹曰。绍隆大法。其在尔乎。后疾笃。诚期净土。远遗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集众讽净土经。五更济以烛授弟子元弼。令随众行道。顷之。觉自秉一烛。乘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歘然而觉。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无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虚空。如有所见。须臾还卧。容色愉悦。谓傍人曰。吾行矣。右胁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
  赞曰。济以圣师指示。而生净土。然则临终助念。孰曰无功乎。而留龛溽暑。体发异香。梵行之精坚验矣。

  慧恭

  晋慧恭。豫章酆城人。与慧兰僧光等同学。兰光系念净土。临终皆有奇应。又五年恭病笃。雨泪叩头。誓心安养。念不少间。见阿弥陀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又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告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欣然奋迅而逝。

  慧虔

  晋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确。义熙年中。投山阴嘉祥寺。苦身率众后寝疾。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北寺有净严尼者。宿德笃行。夜梦观音从西郭门入。清辉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盖。七宝庄严。尼惊异作礼。问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虽困。神色如常侍者皆闻异香。泊然而化。
  赞曰。临终见佛。或疑纯是自己想心。今他人亦见之何也。当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慎哉言乎。

  僧显

  晋竺僧显。南游江左。遇疾属缘西方。虔苦不替。见阿弥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为傍人说所见。并陈诫因果。辞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赞曰。懈怠比丘。遇有疾则曰。吾力且惫。待平复已。然后念佛。不知念佛。为度老病。有疾念佛。今正是时。而显以念力。既愈其疾。复得往生。贤哉。

  慧通

  晋慧通。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法。祈心安养。微疾。于禅定中。见一人形甚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俄而见阿弥陀佛光明烨然。定起以告同学。安然而化。异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晋法琳。临邛人。专精戒品。止成都灵建寺修净业。常持弥陀观音二经。转诵之时。辄见一伟貌沙门。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空中。合掌而逝。
  赞曰。琳诵经有沙门现前。盖诚感耳无足为异。其生西方。不系乎是。修净业者。毋取相希慕焉。

  昙鉴

  宋昙鉴。平生片善。回向西方。誓愿见佛。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严净。又于瓶中。出莲花一枝授之。定起乃与寺僧叙别。夜渐深。独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声弥厉及明。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逝矣。

  僧柔

  齐僧柔。学方等诸经。惟以净业为怀。卒之日见化佛千数。室内外俱闻异香。西向敬礼而化。

  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著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耳。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惟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即弹指罄咳。言气俱尽。
  赞曰。天多欲乐。兼有女人非解脱处。古谓。假饶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归去来。是以赞净土者。谓上品即发彼岸。下生犹胜天宫。今光于命尽之际。而详审坚固所愿确然。可谓明且勇矣。

  慧进

  齐慧进。居高座寺。誓诵法华。造经百部。愿回此业得生安养。后闻空中告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无病而卒。

  道珍

  梁道珍。住庐山修净业。梦有人乘船海中。问之。云往弥陀佛国。珍乞随行。船人云。汝未营浴室。及诵弥陀经。未可也。觉而浴僧诵经。历年不辍。忽房内池面。降白银台。因默记其事。书经函中。命尽之夕。半山以上。如烈火千炬。交相辉映。邑人遥见。谓是诸王礼觐。及旦乃闻珍卒。后检经函。知珍瑞应。宜生净土久矣。
  赞曰。远公三睹圣相而不言。珍公池降银台而默记。古德之厚重类如此。彼浅丈夫者。才有少异。晓晓自鸣。小则失其所有。大则增其魔事矣。可弗慎诸。

  神鸾

  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受陶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颡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赞曰。黄冠者恒言曰。释氏有死。神仙长生。今支公谓佛有长生。仙无长生。此论痛快简当。高出千古。鸾法师舍伪归真。如脱敝屣。岂非宿有正因者哉。

  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颖川人。孩幼之时。见像即礼。逢僧必拜。十八出家于果愿寺。后礼南岳思大禅师。弘法缘毕。在剡东石城寺。将入灭谓弟子曰。吾知命在此。不复前进。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唱观无量寿佛经题竟。复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智朗请云。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没此何生。师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唱三宝名。如入三昧。
  赞曰。大师道德崇重一家教观。万代宗仰。而舍寿之际。惟西方是归。乃至疏观经。著十疑论。恒于此谆谆焉。意可知矣。或曰。疏称心观为宗。净土其非实欤。噫大师谓。约心观佛。不谓无佛。如其无佛。心观何施。正报既然。依报亦尔。学台教者审之。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忏法。忽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师当往生净土。岂偿汝命。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行业。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
  赞曰。经称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喜恶得以生净土不偿雉命。良由一生净土。永绝轮回。因缘何从而得会遇。若其忍悟无生。入尘利物。纵有报偿。则所谓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者矣。岂与凡夫六道等耶。

  章安

  隋灌顶。章安人。智者大师弟子也。日以念佛为事。临终室有异香。遗诫弟子竟。忽起合掌。称阿弥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慧成

  隋慧成。居枝江。诵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见净土莲台宝树。临终之夕。人梦成坐莲花。隐隐西去。

  道喻

  隋道喻。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日夜不废。造像仅三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见像。身遍满虚空。告曰。汝当澡浴清净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果见佛来。光明满室。遂坐而化。
  赞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然则心秽即秽。心净即净审矣。而喻见一佛遍空。前僧柔慧光。见多佛遍空。盖一即多。多即一。非有优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