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佛祖历代通载
佛祖历代通载
佛祖历代通载
元 念常集
佛祖历代通载序
浮图氏之论世。动以大劫小劫为言。中国文字未通。盖不可知也。摩腾竺法兰至汉而后。释迦佛之生灭。可以逆推其岁年。自是中国之人。得以华言记之。自天竺及旁近诸国东来者。莫盛于西晋。至于姚秦石赵等国。其人则鸠摩罗什佛图澄那连耶舍昙无谶诸师。而东土卓绝奇伟之士。生肇融睿等相为羽翼。翻译经义尽为华言。而佛理之精无不洞究。先觉之士至有逆知。其至理之未至者。佛学之行莫博于此时矣。弥天道安至于远公辟地东南佛陀耶舍远相从游而辟世。君子相依于离乱之世。乃若宝公双林诸公起而说法。而佛学大盛于东南矣。若夫智者弘法华于天台。三藏开般若于唐初。清凉广华严于五台。密公说圆觉于草堂。宣公严律教于南山。金刚启秘密于天宝。大小三乘唯识等论。专门名家豪分缕析。汗牛充栋。学者千百。有皓首而不能穷极者焉。达磨之来则有五传其衣。五宗斯立。同源异派自梁历宋。谓之传法正宗。我
国朝秘密之兴义学之广。亦前代之所未有。此其大略也。记载之书昔有宝林等传。世久失传。而传灯之录僧宝之史。仅及禅宗。若夫经论之师各传于其教。宰臣外护因事而见录。岂无遗阙。近世有为佛祖统纪者。拟诸史记书事无法。识者病焉。时则有若嘉兴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得临济之旨于晦机之室。禅悦之外博及群书。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说法之因缘。译经弘教之师。衣法嫡传之裔。正流旁出散圣异僧。时君世主之所尊尚。王臣将相之所护持。论驳异同参考讹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编。谓之佛祖历代通载。凡二十二卷。其首卷则言彰所知论器世界情世界道果无为五论。则我
世祖皇帝时。
发思八帝师对
御之所陈说。是以冠诸篇首。其下则以天元甲子。纪世主之年。因时君之年。纪教门之事。去其繁杂谬妄。存其证信不诬。而佛道世道污隆盛衰。可并见于此矣。嗟夫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尘影起灭何足记哉。尝见沩山有问于仰山。每有年代深远之对。则亦悯先觉之无闻者乎。而法华一经。前劫后劫十号无二。又曰。观彼久远犹古今日。则此书宜在所取乎。至正元年六月十一日。微笑庵道人虞集序。
华亭梅屋常禅师本传通载序
夫语言文字。载道之器。传远之用。历千古微简牍。何以纪事考实耶。
大成至圣。春秋作而贼乱惧。
大觉世尊。经律集而贤哲兴。其五经六艺诸子百家。立言垂训。后之来学明今酌古。游心仁义。非编册之益乎。佛祖历代通载。梅屋禅师之所作也。其文博其理明。叙事且实出入经典考正宗传。殊有补于名教。至正辛巳。翰林道园虞公。序冠其首益尊韪之。禅师世居华亭。黄姓。父文祐。母杨氏。初祈嗣于观世音。忽一夕梦僧庞眉雪发。称大长老托宿焉。因而娠。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诞于夜。神光烛室异香袭人。逾日不散。既长喜焚香。孤坐。风骨秀异气宇英爽。年十二恳父母求出家。母钟爱之。诱以世务终莫夺其志。遂舍之。依平江圆明院体志。习经书尚倜傥。疏财慕义栖心律典。元贞乙未江淮总统所。授以文凭。剃发受具。弱冠游江浙大丛林。博究群经。宿师硕德以礼为罗延之。皆撝谦弗就。至大戊申。佛智晦机和尚。自江西百丈。迁杭之净慈。禅师往参承值上堂。佛智举太原孚上座闻角声因缘。颂云。琴生入沧海。太史游名山。从此扬州城外路。令严不许早开关。有省于言下。投丈室呈所解。佛智颔之。遂俾掌记室。嘱之曰。真吾教伟器。外护文苑之奇材也。服勤七年。延祐乙卯佛智迁径山。禅师职后版。表率明年。
朝廷差官理治教门。承遴选瑞世嘉兴祥符。至治癸亥夏五乘驿赴
京缮写黄金
佛经。暇日得以观光三都游览胜概。礼五台曼殊室利。披燕金遗墟之迹。由以动司马撰书之志。出入翰相之门讨论坟典。升诸名师堂奥讲解经章。如司徒云麓洪公别峰印公。皆尊爱之。
帝师命坐授食。闻大喜乐密乘之要。自京而回姑苏。万寿主席分半座以延说法。众服其有德。自非宿有灵姿禀慧多生。曷以臻其明敏。著述祖祢彰显正教。致公卿大人笃敬也耶。至大间愚执侍佛智。获奉教于禅师。知梗概而序之。禅师讳念常。梅屋其号焉。至正四年三月。松江余山昭庆住持比丘觉岸谨序。
佛祖历代通载凡例
一世祖皇帝玉音一百段。出弘教集。实帝师大臣钦承对旨。谨置于编。
一帝师所说彰所知论。冠于篇者尊之也。
一吾佛世尊未生以前时代。本不与书。欲便初学。卷自太古始。
一往古帝王。即位改元崩殂及僭国之主。宰臣护教尊法者。略见始末。余不书。
一帝王于圣教御制赞序及大臣硕儒撰述。其间有关大教者。皆具载焉。
一僧道对析论辨。详收始末以备参考。
一世尊示灭之后。凡经百年必书。其于旃檀像及教被东土之年仿此。
一佛祖传法偈。翻译详见梁大同六年。
一教门隆替。并依史籍编录。使来学知有自焉。
一诸祖事实。备载于示寂之年。仿先经终义之例。
一屏山居士鸣道集说。凡二百一十七篇。今录一十九篇。盖彰其识见耳。
一教门事要。异同讹正略加考定。据诸传记摭集。不以私臆谬加论辨。或恐繁失于冗简失于陋。以俟博雅之士。改而正之。
一太史公史记称。黄帝三十八年。命风后定甲子。始因而编之。随年列为横历于上。
佛祖历代通载凡例。
佛祖历代通载目录
第一卷
(一)七佛偈(二)彰所知论器世界品(三)日轮(四)月轮(五)诸星宿(六)妙高山三十三天(七)情世界总有六种(八)人祖大梵(九)三末多王及诸王种(十)器世界坏(并赞)
第二卷
(一)盘古王 (二)天皇 (三)地皇 (四)人皇 (五)五纪 (六)有巢氏 (七)燧人氏 (八)伏羲氏 (九)社神 (十)神农氏 (十一)黄帝 (十二)少昊 (十三)颛顼 (十四)帝喾 (十五)唐尧 (十六)虞舜 (十七)夏后氏 (十八)殷汤 (十九)周文王 (二十)武王 (二十一)成王(立七庙制) (二十二)稷神 (二十三)四国诸侯 (二十四)康王
第三卷
(一)周昭王(二)世尊示降生(三)世尊示出家
(四)穆王(五)世尊示成道(六)瑞像缘起(七)世尊示说法(八)世尊示涅槃
(九)孝王(十)第一祖摩诃迦叶(十一)秦非子
(十二)厉王(十三)二祖阿难(十四)上座大众二部
(十五)宣王(十六)三祖商那和修(十七)王杀杜伯感报
(十八)平王(十九)四祖优波鞠多
(二十)庄王(二十一)五祖提多迦
(二十二)襄王(二十三)六祖弥遮迦
(二十四)定王(二十五)老聃生于楚(二十六)七祖婆须密
(二十七)灵王(二十八)孔子生于鲁
(二十九)景王(三十)八祖佛陀难提
(三十一)敬王(三十二)九祖伏驮密多
(三十三)贞定王(三十四)十祖胁尊者
第四卷
(一)周安王(二)十一祖富那耶舍
(三)显王(四)十二祖马鸣大士
(五)赧王(六)十三祖迦毗摩罗
(七)秦始皇(八)室利防等十八化人(九)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西汉文帝(十一)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二)武帝(十三)十六祖罗睺罗多
(十四)昭帝(十五)十七祖僧迦难提
(十六)宣帝(十七)论师无著天亲
(十八)成帝(十九)十八祖伽耶舍多
(二十)新室王莽(二十一)十九祖鸠摩罗多
(二十二)东汉明帝(二十三)帝梦金人(二十四)教流东土(二十五)摩腾竺法兰(二十六)释道比较焚经(二十七)二十祖阇夜多
第五卷
(一)安帝(二)二十一祖婆修盘头
(三)桓帝(四)安世高至洛(五)二十二祖摩拏罗
(六)灵帝(七)竺佛朔至洛(八)黄巾作叛
(九)献帝(十)牟子理惑论(十一)汉史范晔论释(十二)袁宏论佛(十三)康猛竺大力至京(十四)二十三祖鹤勒那(十五)道始作灵宝醮章
(十六)三国魏文帝
(十七)蜀先生
(十八)吴大帝(十九)维只难支谦
(二十)明帝(二十一)曹植传
(二十二)齐王芳(二十三)康僧会至吴(二十四)吴阚泽论佛(二十五)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二十六)昙摩迦罗等传律
(二十七)高贵乡公(二十八)罽宾贼乱累释
(二十九)陈留王(三十)沙门朱士衡讲经始
第六卷
(一)西晋武帝(二)吴皓毁神祠及梵宇(三)竺法护至京(论)(四)育王塔缘起
(五)惠帝(十六国附见)(六)鲍靖撰三皇经(七)竺耆域至洛
(八)愍帝(九)维卫迦叶石像至吴
(十)元帝(有叙)(十一)沙门吉友至建康
(十二)明帝(十三)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十四)成帝(十五)三藏惠理至杭(十六)庾冰议令僧拜俗(十七)何充议不应拜俗
(十八)穆帝(十九)佛图澄示寂(论)(二十)释涉公入寂(二十一)沙门于法开医术
(二十二)哀帝(二十三)诏竺潜讲经(二十四)诏支遁继讲(二十五)郄超慕佛
(二十六)废帝(二十七)释道安法师(论)(二十八)孙绰(二十九)许询(三十)桓温末年奉法
(三十一)简文帝(三十二)诏法旷禳星
第七卷
(一)东晋武帝(二)东林惠远法师(三)刘遗民卒(四)符秦德星现获安什(五)秦主姚苌感报(六)北魏道武皇帝(七)二十六祖不如密多
(八)安帝 (九)太山竺僧朗 (十)北魏兴佛教诏 (十一)罗什法师(论) (十二)道[契-大+石]僧正 (十三)道融与婆罗门辩论 (十四)道恒道标抗表行道 (十五)僧睿四海僧望 (十六)僧肇详定经论 (十七)天竺弗多罗尊者 (十八)佛陀耶舍尊者 (十九)柏玄下书令僧拜俗 (二十)沙门不敬王者论(五) (二十一)佛驮跋陀被摈 (二十二)招渊明入社 (二十三)法果初受封爵
(二十四)法显西天取经始(二十五)三藏昙无谶至姑臧(二十六)道生法师竖石为徒
(二十七)恭帝(二十八)北魏崔浩荐寇谦之(论)(二十九)玄高禅师被谮(三十)齐著作魏收佛老志
第八卷
(一)宋文帝 (二)神僧杯渡 (三)求那跋陀罗入朝 (四)帝幸大庄严寺 (五)谢灵运伏诛 (六)求那跋摩三藏 (七)萧京尹请制建寺像 (八)帝幸曲水 (九)惠琳叛教获报(论) (十)诏法瑗主天保寺 (十一)浩谮太子及僧玄高 (十二)魏寇谦之修张鲁术 (十三)魏武诏诛天下沙门 (十四)魏武受箓建靓轮宫 (十五)魏崔皓伏诛(论) (十六)沙门昙始至魏救法 (十七)魏又下诏复释
(十八)武帝(十九)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二十)诏求那跋陀罗(二十一)诏道猷为新安法主(二十二)中兴寺宝亮法师(二十三)羌人高阇反累释(二十四)右司陈僧拜俗(二十五)朱灵期遇圣僧(二十六)姚兴钦重僧导
(二十七)废帝(二十八)疏勒王送佛衣
(二十九)明帝(三十)宝志大士(三十一)康居邵硕公(三十二)诏僧瑾为僧正(三十三)魏史释老志
(三十四)齐太祖(三十五)帝幸僧远所居
(三十六)武帝 (三十七)敕法献为僧主 (三十八)玄畅首述华严疏(论) (三十九)宝志狱中显化 (四十)昙超为龙说法 (四十一)顾欢夷夏论 (四十二)司徒袁粲驳夷夏论 (四十三)孟景翼正一论 (四十四)张融作门律辟之(论) (四十五)魏诏度僧尼
(四十六)东昏侯(四十七)陈显明造步虚经
(四十八)和帝(四十九)僧伽跋陀罗律藏
第九卷
(一)梁武帝 (二)陶弘景造太清经 (三)诏志公任便宣化 (四)郗氏夫人求忏 (五)帝舍邪归正愿文 (六)何点何胤不仕 (七)帝注大品命法云讲 (八)魏主尚释 (九)诏僧旻讲胜鬘经 (十)帝制涅盘疏序 (十一)宗庙祭祀戒杀 (十二)沈休文中食论 (十三)魏胡太后建寺 (十四)惠皎著高僧传 (十五)僧朗及道英神异 (十六)帝受归戒 (十七)僧达入水观 (十八)僧藏谏帝律僧 (十九)藏登御座 (二十)魏评释道 (二十一)魏书佛老志 (二十二)初祖达磨大师(论) (二十三)昭明太子 (二十四)刘勰出家 (二十五)双林傅大士 (二十六)惠约法师 (二十七)高王经缘起 (二十八)译佛祖偈始末 (二十九)隐士阮孝绪 (三十)古今书籍之数 (三十一)逆贼侯景反 (三十二)梁史魏征论
(三十三)简文帝(三十四)北齐台宗惠文禅师
(三十五)元帝(三十六)真谛三藏(三十七)荆山居士陆法和(三十八)北齐诏稠禅师
(三十九)敬帝(四十)北齐敕陆修静与昙显角试(四十一)北齐杜弼(四十二)齐著作王劭述佛(四十三)周恶黑衣废释
第十卷
(一)陈高祖(二)柏岩稠禅师(三)洪偃法师(四)宝琼法师(五)卫元嵩上疏减僧
(六)废帝(七)天台惠思禅师
(八)宣帝(九)周武命三教伸述利病(十)周武灭佛(十一)甄鸾上笑道论(十二)道安著二教论(十三)周武登座序废立义(十四)静蔼以法灭舍身(十五)任道琳伸请复教
(十六)隋文帝 (十七)下诏复教 (十八)法师昙延授帝八戒 (十九)释尼智仙传 (二十)律师灵藏陪驾 (二十一)李士谦喻报应说 (二十二)二祖惠可大师 (二十三)天台智者禅师 (二十四)诏三十州建塔 (二十五)文中子讲道(负苓篇附并论) (二十六)阇那笈多译法华经 (二十七)诏问洪山智舜禅师
(二十八)炀帝(二十九)诏僧道拜俗明瞻登对而罢(三十)三祖僧璨大师(三十一)杨宏率僧道论议
(三十二)恭帝(三十三)神僧法喜传(并论)第十一卷
(一)唐高祖(二)诏僧道论议定优劣(三)傅奕疏请灭释(四)李师政内德论(辨惑篇附)(五)诏汰释道二教
(六)太宗 (七)帝问群臣治政难易 (八)敕建寺以度陈亡 (九)玄奘往西天求法 (十)敕葬玄琬法师 (十一)诏度僧尼建寺 (十二)太子问张士衡奉佛事 (十三)诏道先释后 (十四)敕魏王泰祭虞世南 (十五)诏三学秀异论议 (十六)惠琳被谮 (十七)华严杜顺法师 (十八)傅奕感报 (十九)丞相萧瑀传 (二十)帝幸弘福寺 (二十一)只罗国主仰唐声教 (二十二)原州瑞石记国祯祥 (二十三)玄奘赍经归朝 (二十四)三藏进新译经请序 (二十五)秘谶女主代有天下 (二十六)帝劝奘师罢道为政 (二十七)奘陈辞愿终身行道 (二十八)帝制三藏圣教序(谢表附) (二十九)太子继圣教序 (三十)赐奘百金磨衲 (三十一)诏创弘法院留奘师 (三十二)诏建大慈恩寺 (三十三)诏奘陪驾 (三十四)史赞并论